作文
世人对孔子多有两种态度,一是捧就捧到天上去,认为天上天下只孔老夫子一个完人,恨不得对着夫子画像舔上几口才算是合格的正统名门;二是贬就贬得什么都不是,把好一个孔子作为“封建”“腐朽”的练手沙包,借此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孔子其实挺无辜的,胸怀大道,想要借此改变污浊世间,却被后世一群乱嚼舌根的文人们作成这般尴尬境地。从我不多的历史知识来看,孔家儒学的几起几落,几乎都和政治搞上了关系。
儒家的发展有点像天主教,一开始没什么地位,差不多都是中层阶级以下的人民们寻找安慰和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然后有一天上边的人发现这办法不孬,让这些不怎么听话的刁民都收敛了点。正如历史课本根正苗红的说法,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BaLaBaLa之类的。其实我想古时的王侯将相们应该没有这种超脱历史限制之外的上帝视角,明白行动统一的关键是思想统一这种道理。他们应该是在一种半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孔学的歪曲和对广大愚民的洗脑工作,正所谓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那会儿发现群众一有文化就不大听招呼,于是采取最弱智的办法——焚书坑儒。汉朝时代发展,统治者们吸取秦亡的教训,变得聪明起来。得,您不是跟我讲什么仁义道德失道得道的么,我也跟着您一起扯,扯的比您还玄乎。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来的真是时候,带着创新版的儒学来了,还被确立为官方思想。这一官方,就是名门正派,反正秦朝书也焚了,儒也坑了,知道真相的老儒生们还有几个活着的呢?当然是爱怎么编就怎么编。
于是时间一天一天,朝代更替,政权变换,董氏儒学却依旧屹立不倒,尽管也曾受到过诸如佛、道之类的冲击,但它依旧是死死钳制群众思想的长明灯,后配合科举制、八股文的效果更为明显。实际的宋明理学,浪漫的陆王心学,乃至像是李贽这样的叛逆角色,都无法真正超越思想的狭隘性,反儒学在那时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到后来就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出来了。风光了千年的孔学犹如一个倒霉的沙包,最开始一群真有点本事的人把它掂出来了,到后来则演变成但凡有人“想与封建残余实力彻底决裂”,就给这个沙包来两下以表诚心,便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是个新型知识分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反封建运动,孔儒也充当的是政治沙包的角色。
而现在,人们为了“修身养性”,说明自己不仅有钱,还有文化软实力。就又祭出孔老先生。但总归看《于丹论语心得》的人始终多于看《论语》的人,更别说看完的、参悟的人了。怪不得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只是可怜了孔老先生,只希望大道通行,开化国民,兴盛国家,却被学者们或者那些政治新手们当做沙包利用。正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尊孔贬孔,好不热闹。浓墨重彩粉墨登场之时,却忘了当时模样。
呜呼沙包,哀哉孔子!
下一篇:我看小巷深处一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