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我们这儿的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一个星期喜庆氛儿才过呢。我家有请年老爷的习惯。除夕夜前两天,我家就摆一桌丰富的粮食请年老爷来我家,一是为我家的来年压压凶,二是为了吉祥如意,可以向年老爷许愿。只见大圆桌上,点上两根大红蜡烛,有鸡有鸭,有鱼有肉,外加两碗白米饭,醋,盐,糖,酒,样样不少。对了,这天我们还要吃腌猪头肉哩。这猪头肉,先是蒸个稀巴烂,再把肉一撕,一口入嘴,真是香滑润口,口味独特,让人吃了还想吃...
作文《过春节》
照我们这儿的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一个星期喜庆氛儿才过呢。我家有请年老爷的习惯。除夕夜前两天,我家就摆一桌丰富的粮食请年老爷来我家,一是为我家的来年压压凶,二是为了吉祥如意,可以向年老爷许愿。只见大圆桌上,点上两根大红蜡烛,有鸡有鸭,有鱼有肉,外加两碗白米饭,醋,盐,糖,酒,样样不少。对了,这天我们还要吃腌猪头肉哩。这猪头肉,先是蒸个稀巴烂,再把肉一撕,一口入嘴,真是香滑润口,口味独特,让人吃了还想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盛大隆重的春节来临了。春节代表崭新的一年即将来到,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外公家,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春节习俗。
在除夕一天,必不可少的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在外公家,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习俗——祭祀。首先就是挂祭祀图,上面画有祠堂。在祭祀图下面要拉一条白线,摆上家族中已故人的神位。准备好后,开始在祭祀图前摆上供品,还要点上特有的“龙灯”,在除夕夜,“龙灯”要点到天亮。在供品前要摆上香炉,香炉里的香火不能断。与此同时,还要祭拜财神、“天神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祈求来年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在团圆饭的餐桌上,少不了米饭。在除夕夜10点左右,千家万户都要开始动手包饺子。这是北方特有的习俗,有时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吃到硬币,来年顺顺利利。
在正月初一,人们都换上新衣,一起去——拜年。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在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过新年的习俗数不胜数,在这些习俗中,有着对来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合家欢乐的祝福,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深深留恋与怀念。
大家欢欢喜喜度过了一个春节,祝愿来年幸福快乐、万事大吉!
穿着新衣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嘴里仿佛还含着昨夜年夜饭的味儿脑袋瓜里头还念叨着前年的过往新年就这般穿着红衣踏着寒冷的晨气急忙忙地赶来了。鞭炮声渐渐弱了下去大人们谈话说笑的声音夹带着一些匆忙焦急的脚步声在屋中回荡。那时候的我总是急切地穿梭在大人们之间嘴上甜甜地问了声”新年好”便眨着大眼睛渴求地望着大人大人们也了解小孩心中的那点”秘密”掏出一抹大红的袋子伸到面前。未等大人回句吉祥话便匆匆地一溜小跑跑到自认为没有人的角落数着红包中的压岁钱去了。
没过多久在女人们的吆喝下一盘盘饺子年饭年菜便急不可待地端了上来小孩们丢下手中的玩具炮竹攥紧了”藏”有压岁钱的口袋挤到了有自己喜爱的菜的桌前。谈天的人们也撂下了手中的瓜子糖烟将聊天的地方移驾到餐桌上热闹的景儿就汇集到了那热气腾腾的圆木桌上了。
让孩子们兴奋的是那在夜空中盛开的”花儿”了。还没等人们下桌小孩一窝蜂的抱着自家带来的”枪炮”如风般冲下楼选好了一块平地以后将烟花小心翼翼地放在中央”嗞—”地一声点起火苗,一手捂着耳朵,一手颤颤地伸向引火线。剩下的小伙伴躲得远远的,双手捂着耳朵,眼睛里满是紧张与期待。“嘭”地一声,烟花窜上空中之后,炸开了五颜六色的花。这儿一朵,那儿一簇;这儿似金菊,那儿似红梅;这儿如百花盛开,那儿如团棉似锦……美不胜收。小孩儿们在花下叫着,跳着,似乎很满意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属于他们的新年。
夜入深了,但年味依旧,躲在暖人的被窝中,心始终平静不下来,梦里是什么?是一天的欢乐与幸福,是来年的期盼与展望。是沉甸甸的回忆。
我的家乡——高埗镇,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传统的风俗习惯。
时间真是过得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一个新年了……这不是新年又来临了吗?是的,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正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
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
我们在过春节时还有一道绝对不可缺少的食品——饺子。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原因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拜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其他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新春佳节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民间艺术,几百年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的又过了一个崭新的一年,从中,我也了解到了过春节的风俗和习俗。
今年的春节和以往过得不一样,这个春节是在外婆家过得。
在外婆家过春节,可比深圳热闹多了!就拿放鞭炮来说吧!因为深圳市政府规定:禁止在全市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所以就少了几分过年的味道。然而,在外婆家过年可就不一样。
除夕下午,每家每户都会杀鸡宰羊,忙着到土地庙去敬神。这天,我也跟着外婆去拜神。拜神的时候,要双手合十,虔诚地向神灵三拜三叩首,恭恭敬敬的,有的人们还口中念念有词。拜完神后,人们就会在庙门前燃放鞭炮,阵阵的鞭炮声震耳欲聋,足足放了半个多小时。地上的炮衣,成了一张火红的地毯,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气息,刚才斑鸠鸟的叫声,此刻也沉静了下来,似乎它们被惊吓得躲进密林的深处,我想它们也知道是过年了,正带着孩子们回家过节去了。整个小镇东一片西一片,响起阵阵炮竹声。这时,烟花也燃放起来了,鞭炮声夹带着烟花的呼啸声组成了除夕的精彩的交响乐,整个小镇沸腾起来了。
外婆家的团圆饭是这样吃的,几个舅舅舅妈们一家都过来了,我们一二十个人,围坐在大圆桌旁,桌子上的菜足足有二十八大盘。鸡鸭鱼肉,豆腐青菜小点,样样俱全,还有很多我在深圳都没有吃过的菜肴。我们一帮小朋友,高兴地喝着饮料,吃着美味的菜肴,一切都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之中。
晚饭后,我们都会陆续收到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等长辈们的压岁钱。大人们看着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群小孩嬉戏着,打闹着,大人们也任凭我们热闹地玩耍。
午夜十二点刚到,外面又响起了猛烈的烟花炮竹声,阵阵急促的炮声、美妙的烟花声、清脆的新年钟声与人们的欢呼声交杂着,汇成一片……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二零一四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开心的春节从此刻开始演绎……
由于妈妈工作原因,春节前不能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寒假里的这段时间,我与老爸两个人一起生活。回忆起和爸爸在一起生活,真可谓酸甜苦辣,多姿多彩。
“儿子诶,起床喽!”真是的,一个寒假,9点就把我从被窝里挖了出来,可困死我了。不过。。总比在厦门上学的时候六七点就要起床强。散慢地刷牙洗脸吃饭过后,爸爸就让我自觉地安排时间。欧耶,这种日子我喜欢!不过作业为先,这点我倒是挺自觉的。一番“寒窗苦读”后紧接着到爸爸的单位食堂去吃饭,菜还是挺丰盛的,但觉得还是妈妈煮的饭好吃。午饭后回到家,爸爸为了我特意买了一台液晶电视,看起来别提有多舒服了。下午的时光,我总是用来上上网,看看书,有时帮爸爸打扫打扫家里,或比我小几岁的朋友来家玩。。呼,真是“快乐下午,欢乐时光”啊!
白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晚饭一样是到爸爸的单位食堂吃。吃过晚饭到外婆家看看走走,我们父子俩一起在这乡村的小路或田间羊肠小道上散步,一路上,我们探讨星空、鸟类、植物、讨论人生的道理……有时,临睡前,还不忘带我去吃夜宵——沙茶面!按爸爸的话来说就是“让我营养跟得上”。。呵呵,真只能用“惬意”二字来形容!
和爸爸一起生活,当然不是这么单调。“上阵父子兵”,在闲暇之际,我们一起去家具城看家具,共商家庭小窝布置“大计”;去电器店测评电视,讨论性价比;一起搬家里没用的椅子,商量如何打扫;一起在夜晚泡泡面,感受“冬天里的一把火”……我觉得我和爸爸仿佛不是一对父子,而是一对兄弟。在与爸爸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我在不知不觉中懂了很多。
回味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告别了单调无味且紧张的学习生活,与爸爸在一起十分快乐。当然,我的学习也没落下,作业早在春节前就写完了。很快,几天后我就要去厦门,告别爸爸(爸爸在老家工作),继续开始快节奏的初二求学生活。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时光结束了,我将怀念这段难忘的父子生活,努力学习,在初二结业会考中考个好成绩,不辜负爸爸对我的一片苦心!
今天是春节,我很开心,今年的春节是在我老家江苏过。我走到了我们的小区门口,广场人们正在载歌载舞,你看那个阿姨跳的多好呀,舞姿优美,你在看你几个小孩子还学着大人的样子跳舞,跳的多像啊!
过春节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拿压岁钱,每当人们问起我过年你最喜欢干什么我会说出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江苏的一个习俗,每到过年我们的亲朋好友都会等家里等着小朋友来要糖,每当一个小朋友来到家里,说上一句美美的祝福,就会得到一把糖,我们心里都会美滋滋的。我现在最怀念的还是我小时候我们在老家和哥哥一起去奶奶的朋友家去爷爷的朋友家要糖,要糖的时候还有一个讲究呢,就是在别人给你糖时一定要说:谢谢。不让新的一年会有霉运,这个说法我小时候才相信,现在长大了不太相信当然我们还是要懂礼貌,我只是不相信会有霉运。哥哥那时候总是爱抢我的糖,我小时候嘴甜,糖就得的多,哥哥就不服气了抢我的糖,我不高兴了就会想爷爷奶奶哭诉着,哥哥只好乖乖的把糖还个我,我在开开心心的去于我的好朋友分享着些糖哥哥就会在一旁不高兴的说:哼!糖都不给我。我就会说:好东西总要要一起分享呀!哥哥你要那么多糖有什么用呀?出不完就坏了还不如和朋友一起分享的好!哥哥听了,还是不一起分享,生气的走回屋里,我就和好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开开心心的过完春节。
我喜欢小时候的春节,开心、快乐的春节!
长大了就不经常回老家了,老家要糖的习俗也没有了,但是还有一项活动我们还是非常的喜欢那就是领压岁钱、收红包。开始贴对联的,吃完年夜饭了爷爷带着三分的酒气高高心心上椅子贴对联看那: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写的多好呀!
虽然今年没有要到糖但是我能见到爷爷、奶奶、老爸、娘娘和哥哥,我还是很开心!
安康市汉阴县城关一小五年级:孙丽丽
虎哥哥匆匆地走了,兔姐姐跳着舞向我们走来,她带领着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春节来临了,到处都喜气洋洋的,我们欢天喜地地过春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迫不及待地翻出我的“宝贝”——一大堆鞭炮和烟花。我喊来了表弟,一起放鞭炮。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就形象地描写了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都在“噼噼啪啪”地燃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我先拿出一个圆锥形的小烟花,我把它放在地上,一擦打火机,鞭炮点燃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跑回家,捂着耳朵,躲在窗后悄悄地看。突然,一阵银白色的烟花涌了出来,像个小瀑布,不停地流淌。刹那间银白色的烟花越喷越高,有2米多高了。这时的烟花又像个小松鼠,不停地长高,我想:这就是芝麻开花——年年高,有着祝福之意吧!弟弟一边拍手一边跳还一边喊:“真漂亮!真漂亮!”两三分钟后,烟花以“噼啪”一声响,精彩地收场了。此刻,再抬头看看天空,夜空都绽放着绚丽的花朵——烟花,美丽的夜空更迷人了。
我和弟弟又拿出几盒点炮,我摆出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而弟弟摆出了一把小伞,放在乌龟前面,“一二三!点!”弟弟高喊着。鞭炮点燃了,包含着我们对新年的祝愿,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放完鞭炮,就到了拿红包的时刻了,我的甜言蜜语派上用场了。
“妈妈,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越长越年轻,越来越漂亮,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兔年快乐!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嘻嘻!”我笑嘻嘻地伸出手来。妈妈也笑着说:“儿子,妈妈也祝你在你的本命年里,身体健康,成绩更上一层楼,红包拿去!”“谢谢!”
在这里,我也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大吉!
创业学校五年级:张家毫
南京是我的故乡,08年和今年我们都在这里过年的,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南京一些特别的过年习俗吧: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还有一些老南京人过年必吃的,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现在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大致就这些了。
前些天种的土豆还未长出一片叶子,这春节就急急忙忙地赶来了。所有人都给春节接风洗尘,忙得不亦乐乎。
市场上,超市里,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年货堆积如山,人们挑选着心仪的年货,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张贴春联,倒贴“福”字,挂上彩灯和大红灯笼。我家当然也不例外,老妈为了让家里焕然一新,动员全家来了个大扫除。接着再挂上彩灯,又去买了50只蝴蝶样式的装饰品贴得满屋都是。
除夕之夜,一家人坐在桌前吃一顿自制的麻辣火锅,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窗外还不时传来鞭炮声,而烟花也把黑夜映得万紫千红。
到了春节那天,一大早便要吃一碗汤圆,这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甜甜的糖水则预示着一年中一家人的生活会过得甜甜蜜蜜的。
然而,面对这样热闹的场面,却有人大呼:“年味儿淡了!”
仔细想想,似乎也是,我们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必须浓郁。我认为,在走街串门、迎来送往的间隙,不妨陪同家人一起提笔写春联,自己动手剪窗花,亦或是什么都不做,就只坐在爷爷奶奶身旁,听爷爷滔滔不绝地讲着“过去的故事“。在炉火旁,当你望着老人的皱纹,听着噼里啪啦的炉火声,那年味儿,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了。
新春快乐!
外国的小朋友,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你是否想来我们中国,享受一下春节的热闹与快活呢?首先,我给你一一介绍下下,我们在春节期间一般会做些什么。
过年之前,我们会要父母拿一些钱给我们和好朋友去街上,买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还会和父母去街上买新衣服。在家里什么事也不用做,尽情地和伙伴们玩个昏天黑地。
过年的那一天,我们就会贴对联,贴门神,然后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一起吃顿团圆饭。吃团圆饭也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这里,一般说来,有两三个儿子的,就除夕这天开始在儿子们家中轮着吃。我爷爷有三个儿子,一般早上在我小叔家吃,中午在我家吃。晚上在我大叔家吃。在吃饭之前,我们还会燃放一长串震天响的鞭炮,然后才开始吃饭。
在过年期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笑容。
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拜年也可以为我们攒点压岁钱。早上起来,爸爸妈妈就会把点心苹果等装出来待客。而我们小孩则到各家去拜年。先是向爷爷奶奶拜年,向他们说些吉祥的话。比方说,祝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然后,爷爷奶奶就会说真乖,就开始拿压岁钱。由大到小,然后是到伯伯叔叔家里去拜年。不仅可以攒压岁钱,还可以边玩边吃点心呢。
到了正月初二,我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第一家是去外婆家拜年。然后再一一拜访。这种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一般来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也就算是过完了。
外国的小朋友,听了这么多,你是否动心了呢?如果你想来中国过春节,那就快快行动吧!你一定会受到我们最为热情的欢迎和接待,你也一定会玩得十分畅快!
外国的好朋友,来吧!我们时时恭候!
简评:看到一道话题作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放眼全球”地考虑问题,在选材的角度上,就有极大的广度。而写文章时以写书信的口吻来行文,则在文体文风上又做到了有创新。其实,“古今中外”的视野,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驰聘空间。
六年级:孙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