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历代政府的统治过程中,屯田在实边、拓土、定国、治国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明太祖深知“武定祸乱,文治太平”这一封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3.尚荣知耻,弃恶从善,从来就是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历来成为治国与治世,育人与养人的重要思想,特别在“立人”与“治教”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
4.重典治贪是明朝初期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她在2007年为军事统治国家找回民主政治的活动中被暗杀。她的丈夫是现任总统,也同样因受贪污腐败指控而名誉受损。
6.罗隐《两同书》的政治思想是指导钱氏吴越国的治国方策,其援道入儒、重思辨的思想对唐宋两代儒学发展有重要传承作用。
7.去国化货币和把货币估值这一治国重要手段的控制权交出去的前景令欧共体成员国甚感气馁。
8.基于儒学治国安邦的理念,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般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实行较宽容的宗教政策。
9.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0.以德治国包括行德政而治国和施德教而化民两个内涵。
11.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贱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12.但我还是想强调,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中国司法机构依法办案,不容任何人干涉。
13.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
14.汉代统治阶级视蹴鞠有治国习武之象,于是蹴鞠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15.中国儒家推崇忠孝安邦 ,礼义治国 ,注重现实生命的人文精神 ,而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求知文化 ,强调以法治国、法律主治。
16.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17.吴邦国还介绍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关情况,并表示愿与朝方就治国理政、发展经济进一步加强交流。
18.从官方哲学思想也就是其统治思想来说,秦始皇重法家,以法家思想作为其治国思想。
19.出现了大业之治的社会局面,只是由于其治国失策、繁役暴政而落了个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
20.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以“霸”与“王”作为治国之道的是战国时的孟子。
21.春秋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在当时各国的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礼治思潮;
22.举个例子: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是下一位即将面临大选的大国领导人,他也打性格魅力这张牌,也谈及(改为"大谈")治国方针,但他毕竟是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代表。
23.乌克兰是一个动乱的、腐败的但多元化的国家,离普金式的盗贼统治国家只有一线之隔,而通过关押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已经跨过了这条线,这个国家正在渐渐成为俄罗斯。
24.布什总统今天在座也令我深感荣幸,在我看来,他一直是美国治国才略的最佳典范,也是美国能给予世界的佼佼者。
25.纵观唐代考课制度,无论从考课标准的规定方面,还是从考课程序的设计方面,都有一条显而易见的主线,这就是“严格治吏”的治国方略。
26.因此,我们的任务是使我们的国家法律确实有效——形成一个反映出我们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与移民国家价值观的制度。
27.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对韩非的重刑思想加以研究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28.律历和谐,执政治国的政治管理层面;
29.“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良法治国” ,良法价值构造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与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30.因而,为与法治国的刑法文化相适应,我国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应当为一元化所替代。
31.这种影响以刘备驾崩永安为分界点,前期治国之道主要承袭了治学之道的精神,后期则有所偏离。
32.殷商以后,“礼”、“法”渐渐褪去神性色彩,成为贵族统治阶级统治国家、治理社会的工具,由此走上了世俗化进程。
33.当时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为了恢复社会政治秩序,对“礼”进行反思和重释,提出“以礼治国”的主张,形成“礼治思潮”。
34.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 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
35.但由吕书的编排主旨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诸方面决定了它围绕的论述中心只能是政治,是讲究治国之道的。
36.庄子把本体的“道”拉向了人的内心,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越,由老子的重“治国”转向了重“治身”。
37.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都是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
38.明白人使这道理,治国治家治兵治田治人治病治理万事,无所不知不至不通不利不成不胜;
39.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
40.儒家孔子着重关注的是后天的“习”,为避免“习”造成不良的后果,他在为政治国上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仁”与“礼”这把双刃剑对人实行内外兼治。
41.同时尖锐地指出,君权专制下的一家之法是祸害天下的非法之法。在他看来,法是治国的根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2.在他看来,法是治国的根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43.实现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而依法治权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依法监督行政权力。
44.依法治国要求依法治权,防止权力滥用、权力腐败。
45.双方要继续办好两党理论研讨会,扩大党政干部培训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治党治国经验。
46.我还曾说中国的领导层将很快进入学习曲线的下游,并实践更微妙的治国之道。
47.然而,这需要资金外加某种欧洲政治缺乏的治国才能。
48.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道这在治国的时候会不会有效。
49.这精神火炬从未在共产党的统治或者治国方略中留下印迹。
50.白宫关注的是坦贾总统在解散宪法法庭后将以总统法令来治国,而宪法法庭声称,坦贾所筹划的全民公投是非法的。
51.奥巴马在初选中成功地利用支持者和自发形成的组织,暗示他或许能够改变治国的方式。
52.胡锦涛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3.在缺少治国之才的情况下,很可能只有债券市场的一次危机才能提供必要的动力。
54.不过,对于让我们的治国文件不再进行演变的这种观点,总是让我感到有些精神紧张。
55.中国的治国经验对突尼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6.近年的情况表明,仅有选举并不能确保民主治国。
57.关于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官还是依法治民,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58.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
59.依法治国,既治官、也治民,但基本精神是治掌握各种国家权力的官。
60.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61.“以德治国”是“以德治教”的政策基础。“以德治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62.这也许很难令大多数中国人民所相信,因为他们自己的媒体反应了他们身处的“党治国家”的政策,但西方政府与这种失衡现象基本上没什么瓜葛。
63.总之,治国如治水、治国如治家、治国如治病。
64.德治本是一种治国方法,后来拓展到社会职司的本质层次上。
65.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66.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公务员队伍承担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管理水平。
67.东盟成员国也给中国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双方在治国理政方面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68.中国全国人大重视与孟加拉国议会的友好交往,将继续与孟议会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治国理政经验,为推动中孟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69.埃及议会愿加强与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特别是相互借鉴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埃友好合作。
70.以德治国应通过加强干部党德、政德,提高民德,强化法治建设来实现。
71.莫加斯克亚是尼日尔反对派‘民主保卫阵线’的成员,他说坦贾总统想要以总统法令来治国是推翻文官民主统治的企图。
72.在今年的名单上,毛里求斯再次被列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治国最有方的国家。
7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已是我国司法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应有之意。
74.作为一个曾于美国精英制度萌芽期风光不已的奋斗者,胡佛对他充满道德原则性、倚重专家治国的解决方案充满信心。 但这对那个大萧条时代来说是不够的。
75.《颐》卦反映了周人以农德自重的传统和以农兴国的治国方略。
76.罗斯福的许事施政观点至今仍是美国治国方针的一部分。
77.以孝治天下是唐玄宗的治国原则和施政特点。
78.集中体现孝治思想的儒家著作——《孝经》,成为历代的治国经典。
79.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良性宪法则是依宪治国的基础。
80.宪法是国家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治国。
81.国民党在大陆的“以党治国”实践是失败的,它没有使中国经过党治走上宪治之路。
82.秦短暂灭亡后,严苛的法家治国思想受到了质疑与批判,但实际上这一思想仍为统治者所钟爱,在儒家思想外衣的包裹下,以阴法阳儒的形式继续发展。
83.彼得的治国理念对于俄国是前所未闻的,但也逐渐扎下根来,他的功绩即在于此
84.五权宪法思想还主张建设直接民权的全民政治国家,以克服西方代议政治的弊端,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向传统挑战的政治魄力。
85.由于乔治•布什治国无方,共和党在这场角逐中可谓占尽下风,但他们现在终于有了一线希望。
86.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自觉地把社会法视为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一条通途。
87.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行事,我们的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88.第四章在以自然、因顺为最高原则下具体分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思想之实现路径及所要达到的理想治理之境;
89.实现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国方略,要求君主做到守道、慈爱、节俭、谦下不争。
90.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
91.郭沫若是为中国人民谋求人权的杰出战士,也是设计人权治国方略的先行者,他的六部抗战史剧,称得上这方面的力作。
92.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士大夫以及一些君主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提出的一种道德理想和治国措施。
93.“法治”与“德治”都是治国的方略,而且从功能上看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
94.30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治国,几千年形成的人治社会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
95.在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注重领导者“修身、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在控制体系上,体现为使用重“义”轻“利”的较为宽松和人性化的控制手段。
96.中国传统美育的实施,遵循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途径,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展开。
97.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98.实行“以德治国” ,不仅包括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构公职人员的“官德”要求,还包括对普通公民的“民德”要求。
99.而且,政治上,中国需要从起精英治国的传统中吸取营养。
100.宪法是国家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