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魏晋造句
魏晋造句大全
  • 魏晋

用魏晋造句(100)

  • 1.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 2.其演变按时代可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晋、初唐一中唐、宋金、元明清等几个阶段。
  • 3.2002年9月,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文物管理所在当地毛庄子发现一座被盗掘的魏晋墓,清理出一批木棺板画和数件原为木奁盒的木板画。
  • 4.“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
  • 5.相对于魏晋时代的情况来说,北魏显然有着不同的新特点。
  • 6.较之魏晋六朝的其它时期,两晋杂传的创作十分兴盛。
  • 7.魏晋夙惠者大都出身于士家大族,这和魏晋官学不兴、士族家庭教育兴盛密不可分。
  • 8.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王朝与东北关系的密切,魏晋史家以“楛矢石砮”为依据,断定古肃慎位于东北的北部。
  • 9.鬼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被大量记载,成为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最富吸引力的一部分。
  • 10.第三章根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语言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判定同义词的方法。
  • 11.“洞穴仙境”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
  • 12.这些职官的职责品第反映了魏晋文士的社会地位相对于汉代较高,然实质身份仍是侍从。
  • 13.其一论视傅玄为太康、晋初或正始作家都不尽妥当,认为傅玄应为魏晋之际作家。
  • 14.汉魏六朝时期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可以分为两汉、魏晋和南北朝三个阶段,在民间与文人两个层面进行。
  • 1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齐鲁学者丢弃经学章句,转入其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 16.本文主要是对魏晋时期赠答诗进行一些梳理,大致整理赠答诗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推测当时文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友情世界。
  • 17.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开窟造像的风气逐渐盛行。
  • 18.魏晋南北朝时期舟船发展异常迅速,其整体发展状况表现在:舟船的名称、数量和型制、装备和装饰以及其活动范围;
  • 19.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祥瑞灾异理论建构和普遍应用的阶段,祥瑞灾异对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 20.第二,探讨两汉魏晋南北朝祥瑞灾异政治功能,这是文章的重点。
  • 21.魏晋以后,我国的书学(书法)大发展,绘画上亦开始受书法运笔之影响。
  • 22.魏晋诗学自觉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诗缘情”思潮。
  • 23.第二章主要归纳和整理了魏晋时期咏物赋中描写山水鱼虫的作品。
  • 24.第一章——“魏晋以前的赦宥”主要论述了从先秦到两汉赦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 25.长期以来,历史、地理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大学的理工科干脆将语文课取消,学生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况时有发生。
  • 26.估计当我完成整个系列时,我一定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周围一圈刀叉餐具,呼噜连天了。
  • 27.魏晋士人的游览作品中有很多游仙内容的描写,实为咏怀,表达了士人超越现实、摆脱苦闷的渴望。
  • 28.咏药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唐宋时趋于成熟。
  • 29.阮籍《咏怀诗》是魏晋诗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 30.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隐逸意识与悲情意识的审美载体。
  • 31.本题乃针对魏晋名士的表达悲伤方式作探讨,期能了解其任诞行为产生之因与它背后的真实意趣。
  • 32.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 33.这种批评风格的形成,反映出以先秦《易传》、魏晋玄学、唐宋禅学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
  • 34.但是就其相异处而言,魏晋南北朝诗歌主要以视觉形象比拟视觉形象,较着重于“形似”、“以易知说明难知”;
  • 35.对魏晋玄言诗义界问题的探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本世纪初魏晋玄言诗研究的方兴未艾,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空间。
  • 36.本文以废乐为主,对王朝动态与运用音乐、国家仪礼与魏晋风俗的关系加以考察探讨。
  • 37.本文试图详细考察《文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 38.因此,魏晋时期的盐铁业呈现出一种以国家专卖为主、民间私营为辅的制度特点。
  • 39.第三章:着重阐明儒家尚“雅”观念在魏晋这一特殊时期发生的内在嬗变。
  • 40.事实上大多数汉学家借助卜德的论述确立了用西方中世纪研究学养研究东汉魏晋的方向。
  • 41.魏晋玄言清谈具有一种艺术意味和艺术精神。
  • 42.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
  • 43.魏晋玄言诗作为纯哲学诗本身并无诗美,却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哲理诗;
  • 44.魏晋玄言诗人大多以谈玄名家,而非以诗情擅长。
  • 45.本文对魏晋玄言赋的概念、发展轨迹乃至主要作家作品作了粗浅的论述。
  • 46.本文首先将学术界对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作一清理与分类。
  • 47.佛教传入中国虽可上溯至东汉末年,但论及自身的独立发展,则应是承接魏晋玄风而起。
  • 48.魏晋时期玄佛兴起,理沟通了形与神。
  • 49.从魏晋人文精神出发,论述了山水画产生与玄理表达的关系。
  • 50.崇尚道家文化的家族好尚与魏晋以来玄风独盛的时代风气,使庾信深受影响。
  • 51.魏晋以后,置著作郎、撰史学士,算是有了正式负责修史的官员。
  • 52.谐趣、勇敢、爱情是魏晋志怪小说表现生命意识的三大主题。
  • 53.该青铜马是魏晋早期文物,于2008年11月在襄樊市一建设工地被发掘,出土时仅剩马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为青铜碎片。
  • 54.其性质及两个部分的功能,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名称有共同的文化历史背景。
  • 55.初唐游仙诗在崇道的文化背景下萌生,主要特征是对魏晋时期建立的仙道对应关系的确认与发展;
  • 56.最后对论文的写作作出总结,概括了魏晋南北朝墓志复音形容词的主要特黠,分析了研究的价值和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57.魏晋之妖既能幻化为“全人”形态,又具有一定的物性特征;
  • 58.魏晋风度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无待”、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
  • 59.总而言之,鼓吹在社会礼仪中的实际应用为六朝时期五礼的制度化坚定了社会基础,成为魏晋之际国家礼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 60.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
  • 61.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
  • 62.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揭示了“威惠”型官吏出现的文化传统,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
  • 63.这一点,正是“威惠”型官吏活跃在魏晋时期的关键因素。
  • 64.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65.本文在史料考察的墓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刘宋宗王政治进行了详实严谨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66.其极力推崇魏晋文学固然有政治上的背景,亦是为了达成对于其时笼罩文坛的桐城派古文加以彻底颠覆的功利性目的。
  • 67.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俗乐,是相和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 68.魏晋南北朝有官府、民间(私家)、寺观等多种藏书形式。
  • 69.两汉魏晋时期,四言诗创作曾一度呈现出兴盛局面,但对于这一阶段的四言作品,历代乃至当今学人却很少问津。
  • 70.魏晋南北朝私学之所以昌盛,与它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有关。
  • 71.但由于不同专家解读不同,从先秦至唐五代的许多古籍被用于诠释中国白酒的起源,因而出现了中国白酒起源先秦说、两汉说、魏晋南北朝说、唐说等观点。
  • 72.但是魏晋文人仕宦心态,少有研究者。
  • 7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
  • 74.隋代咏侠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征方面都有向魏晋时期回归的趋势。
  • 75.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使挽歌在魏晋绽放出奇美的色彩。
  • 76.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却有一种“空山”意识,词性中的“看透”更能表征中国文人自然观的实质,这在魏晋诗人以及陶渊明、王维、李白的诗境中可以看出。
  • 77.魏晋南北朝小说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反映,其中大量的神鬼故事反映了民众的生死观念。
  • 78.在设色上,河西走廊地区魏晋十六国墓室壁画并不复杂,主要有:黑、白、红、棕、蓝、黄等,其中运用最多的还是黑和红这两种颜色。
  • 79.两汉石刻上承秦代,下启魏晋,四百余年的文字传承对于汉字与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80.根据图像与文献资料,探讨魏晋南北朝伞扇仪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脉络。
  • 81.大连地区在魏晋时称三山,唐朝时称三山浦,明清时称三山海口、青泥洼口。
  • 82.赣南客家山歌中所呈现出的星星点点的女性自觉意识最初应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精神。
  • 83.汉魏晋三朝是我国散文大发展的时代,名家辈出,杰作不断,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 84.第二,两汉经学时代的政治思想及魏晋隋唐的宗教思想,为晚明以降的劝善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85.魏晋士 人丰富的感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形成了以“重情”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模式。
  • 86.魏晋时期士人的重情是文学研究者首先提出来的。
  • 87.魏晋士人重情风尚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88.魏晋六朝文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
  • 89.青徐兖地域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很有必要把青徐兖地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 90.魏晋名士多给人逾越禮教的印象,尤其是竹林七贤,然而,他们又有坚持禮教的思想与表现。
  • 91.第二部分为魏晋身体观念与人物品鉴,介绍了人物品鉴的基本方法与品鉴理路,以及人物品藻的基本特征。
  • 92.《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
  • 93.刘劭《人物志》是魏晋时期以人才研究为主的专著,此书共三卷一十二篇,在人才的分类、识别和应用上进行了详细论述。
  • 94.魏晋南朝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官方主持的慈善事业、个人行为的慈善事业和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三个方面。
  • 95.实际上魏晋军区制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王莽末年、东汉初期。
  • 96.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是魏晋名士孕育生成的经济条件;
  • 97.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名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98.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文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
  • 99.魏晋时期,异化的名教不但伤害到人的自然本性,也冲击了儒家的人文价值体系。
  • 100.“自然”与“名教”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中心议题。

用魏晋写一句话(100)

  • 1.困于秦,痴于汉,又怎会知魏晋
  • 2.魏晋时代政治黑暗,文人或随波逐流,或追求玄虚,唯陶渊明能够心远地自偏,在田园饮酒中得到真乐,在乱世构筑心中的桃源。
  • 3.魏晋名士,身处大动乱,大分裂的世间,比任何朝代的人都更深的领悟到生之弥艰,命之短暂,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4.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 5.魏晋风骨,诗词清健,阳刚之气,彰显十足,读之振奋。
  • 6.流年推杯换盏,菊从遥远的秦汉、魏晋飘然而来,一袭青衫,不改当年风骨。
  • 7.随后,锋刀之下,鲜血四溅,一个集魏晋风骨于大成的人,在一曲终后,成为过去。
  • 8.在这充满政治黑暗的魏晋时期里,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
  • 9.山阴道上桂花初,魏晋风流荡史书还记得那些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文人吗?
  • 10.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可酣高楼的纯挚风度,近代大学士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喜从心来。
  • 11.三皇五帝,五霸七雄,魏晋风骨,李杜文章,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共同为我们写了一部厚重的中华历史。
  • 12.在三曹七子后便有了魏晋名士的绰约风骨。
  • 13.——题记轻梦里,仿佛前朝魏晋的女子。
  • 14.于这光晕中穿越千年的时光,只为触摸魏晋
  • 15.,此诗称赞了牡丹花朵娇艳柔弱,国色天香,殊不知牡丹叶下却有铁骨铮铮,其烈性不逊于魏晋清流。
  • 16.东汉,有庞氏为婆婆捉鲤鱼,魏晋时期,有王裒在下雨天去母亲的墓边,陪伴她,不让她受惊;
  • 17.当魏晋南北十六朝纷繁的战火终于停息时,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它最强盛的一页,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无处不透着大气与庄重。
  • 18.——但丁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
  • 19.魏晋风骨,秦汉文章,一曲悲歌,一声长叹,更惹愁肠。
  • 20.因而陶渊明摆脱了魏晋名士张狂不羁、折磨肉身、痛饮狂歌,最终服药而死的悲惨结局。
  • 21.若是按时间分,殷商雪最纯,秦汉雪最硬,魏晋雪最美,唐宋的精彩都在书墨里,明清的雪最有烟火气。
  • 22.这里还是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
  • 23.古人被迫避于桃源之中,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4.有一次,我和一个买古董的人蹲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他突然严肃的对我说:说真的,我们的眼睛最值钱!
  • 25.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声。
  • 26.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魏晋士人以他们忧伤而深情的生命书写了高傲而不屈的灵魂,竖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 27.它是一门艺术,兼有殷商的古朴、秦汉的富丽、魏晋的神韵、隋唐的潇洒、宋元的风韵、明清的雄秀。
  • 28.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 29.这一天,之所以被铭记,并不仅是因为他是一桩人人叹息的冤案,更因为,在这天,魏晋的一颗文学太阳陨殁了。
  • 30.古有魏晋名士,襟怀旷达,狂草一笔指文瑕;
  • 31.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 32.琴弦的余颤在那束血的喷溅中被迫停止,而那一响,却震撼了岁月,刻在了人们心中,从魏晋回荡至今。
  • 33.君不见魏晋名士羽肩纶巾,风流处世,刘伶以天地为衣,何等气度!
  • 34.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这里有著名的魏晋墓,有银装素裹的祁连山,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等,还有酒泉钢铁公司。
  • 35.暑假语文作业,有一项便是翻译《魏晋士人轶是四则》,草草翻译后,却又细细、用心地重复去品味。
  • 36.魏晋时期有一僧明支道林,曾向竺法深购买岇山,而竺法深却答:没听说过巢父,许由是为了山而隐居的。
  • 37.有人说,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
  • 38.只有魏晋时期的战乱才能蕴含竹林七贤的潇洒放浪;
  • 39.若据此安寓,不问秦汉,不知魏晋,悠然忘机,桃源便是。
  • 40.--魏晋南北朝时期,跨鹤之仙的传说。
  • 41.哈密瓜满不在乎的说:我只不过多说了魏晋南北朝好男风,个人对帅哥的见解而已,历史老师就把原先的分数压下来,让姐没分数。
  • 42.《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
  • 43.从此,我的书桌上堆满了历代名帖,我上追魏晋,下溯明清,在书法的世界里尽清地翱翔。
  • 44.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5.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 46.中国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七个时代,分别为:史前时代、启蒙时代、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
  • 47.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56年-公元581年。
  • 48.乐陵小枣,亦称金丝小枣,其栽培历史,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 49.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 50.汉朝词赋浮华,魏晋文章玄诞,唐诗丰美,宋词清瘦,都不适合年关的心情。
  • 51.熟读三国,唱尽红楼,唐诗宋词拈破,诗书万卷魏晋风,纵横江山一声笑,问天下,谁是英雄?
  • 52.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
  • 53.你用你过人的智慧和潇洒处事的风流姿态,在整个魏晋南朝,留下了独属于你的一世风华。
  • 54.魏晋是狼烟四起、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年代,其哲学思辨和审美趣味,有着独树一帜的鲜明时代气息。
  • 55.汉代百姓修褉驱病,魏晋文人曲水流觞。
  • 56.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漫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
  • 57.魏晋是一坛酒,酒里泡着一个叫陶潜的人。
  • 58.那可是魏晋的风流,宽袖长袍,流彩的玄谈。
  • 59.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
  • 60.于是,历史由此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骄傲也最有个性的篇意——魏晋风度。
  • 61.试问,在这个社会上,能找得出几个陶渊明,几个魏晋,几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士?
  • 62.不知谁哪里的音响在乐此不疲的播放着文人墨客兴读魏晋风骨的感受。
  • 63.会稽山阴,流觞曲水的魏晋名士用酒与诗灌溉出一朵兰花,花瓣演绎着飘逸;
  • 64.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
  • 65.不慕骈文之浮华,不承魏晋之风骨,不落大小二谢之无情,不仿大小李杜之手笔。
  • 66.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风流的时期,原因无它,只因有了一群从容淡泊的文人骚客。
  • 67.在竹林潇潇风声里,在湖水潋滟波光中,魏晋七贤把才华全倒进了山水,似乎只有那渲染开去的水墨画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背景。
  • 68.魏晋以后,上巳节才改为三月三。
  • 69.第一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当时中原地区连年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导致规模巨大的人口南迁。
  • 7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71.接着,便是三国的风雨飘摇,是魏晋,是隋唐,是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是宋、元、明、清,是中国近代阴影的笼罩;
  • 72.《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
  • 73.陶的悲剧,是魏晋时门第森严,世家大族把握着权力的必然结果。
  • 74.而若吾辈生在魏晋,就当宽衣广袖,诗书酒狂。
  • 75.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没有怒发冲冠凭栏处。
  • 76.在竹林萧萧风声里,在湖水潋滟波光中,魏晋七贤把才华全倒进了山水,似乎只有那渲染开去的水墨画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背景。
  • 77.可惜课不逢时,他在上面大谈南北魏晋,台下却早已和周公频频碰头了。
  • 78.走过了魏晋烽烟,走过了盛唐风雨,走过了宋韵之声,我看到了你伟岸的身躯。
  • 79.而他还是一个才子,魏晋作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改革,曹操便是这次改革的始祖。
  • 80.《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
  • 81.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 82.又有魏晋名士嵇康,为替友人争一口气,却忘记了自己正处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令世人悲叹《广陵散》之绝响。
  • 83.江山如画的图卷戛然而止,三分天下的英雄纷纷而逝,黯然的魏晋天空下,独立着一曲七弦古琴音。
  • 84.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
  • 85.不同于周围的小山岗,他侧裎静眠,真像个魏晋名士。
  • 86.陶潜,一个小知县,在那个黑暗的动乱的魏晋年代,这个有骨气的小吏,却不因五斗米而弃官。
  • 87.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 88.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与左右微服淆,中秋夕泛江的记载。
  • 89.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 90.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晋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与药和酒是分不开的。
  • 9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 92.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 93.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 94.百闻不如一见,若不是亲眼所见,有何人相信这世上竟有人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魏晋了。
  • 95.辽宁省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
  • 96.是一种人在悠悠人世里,漂泊中寻觅的魏晋文学一种复古怀旧情结。
  • 97.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的整齐,强调对仗的工稳乃至音律的和谐,不要求押韵。
  • 98.而乱世,恰恰也注定了魏晋士人的悲惨命运。
  • 99.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
  • 100.当魏晋时代的贵族因服五石散皮肤破裂不得不穿旧衣服而穷人争相仿效的时候,那就是时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