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公恕类次本产生了割裂、僵化、歪曲程朱思想的后果,其实它并非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传播的“正途”。
2.随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提升为官方哲学,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是全方位的。
4.象山“心即理”命题提出了一种相异于程朱学派的心性理论,有其特色,也有其缺憾之处。
5.客观方面则展现戴震批判程朱理学的历史背景,它着重揭示戴震所以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缘由。
6.明末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正统道学,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无法应对和疗救当时的危机。
7.程朱之学不能解决人们的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问题,体现出了程朱之学的偏颇与困境。
8.在官方支持下,程朱理学以书院为依托实现了北传,不但将程朱理学的影响成功地向北方广大地区扩展,而且也使蒙古贵族对其有了更加深人的认识。
9.一方面,他沿用道学专指程朱学派的习惯用法,而认为理学可以包括其他学派(卷1,33页)。
10.阳明心学在批判、继承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诞生、形成,并且吸收佛、道二教的境界形而上学,注重“生活世界”和“人的存在”本身。
11.他为学独宗程朱,对陆王学派、汉学和文章之学均表示出轻视的态度。
12.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当时法定的教材和参考书,各书院的讲授内容和研究也就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基本模式。
13.在认识论上,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改造程朱关于“格物”的认知;
14.并通过教育实践,大力传播和普及理学,将程朱理学引进元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
15.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分析程朱理欲观形成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16.王阳明汲取了程朱之学的“知行常相须”之说,他在延承宋明理学基础上进行了批判。
17.孙奇逢与程朱的“道统”论大不相同,他认为“道统”的传绪应该足“代各有人”,所以他很看重“汉唐三子”、“元儒”在道统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8.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多如牛毛,程朱礼学提倡妇女要贞操守节,更将这种残酷的制度发挥到了极点。
19.李滉的《心统性情图》,体现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继承中国的孔孟、程朱之学和朝鲜历来朱子学者的思想。
20.从二程开始,正式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它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
21.在学术上,他师承程朱理学,标榜儒家道德文化传统,成为晚清后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道德领袖与精神领袖。
22.朝鲜的李退溪不仅全面接受、继承和发展了程朱“主敬”之说,而且以“敬”来构筑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23.到了宋明时期,带有佛学色彩的程朱理学成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但其对个体存在的否定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4.程朱把它做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2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6.其目的就是要人们实事求是,从程朱理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7.张伯行所处的康熙朝,对程朱理学大力提倡,并确立了其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
28.吴敬梓所生活的时代,清政府推崇程朱理学的学术地位,并且把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统治的理论基础。
29.陆王都自觉的认为这是对程朱的理论纠偏,极力贬低程朱格物论的知识意义,努力复归儒家德性主义传统。
30.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二是儒释道三学,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31.而王阳明则以“性觉”论辨析人“心”的善与恶的来源,对荀子和程朱的理论皆有所辨正。
32.我国有传统的食色文化观念,承认食欲性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程朱后儒否定食色,“存天理、灭人欲”。
33.明末冯从吾、高攀龙以及清初李二曲等学者分别主要从工夫和适用角度,在程朱、陆王基础上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结构模型的圣人理想。
34.孙氏治学笃信程朱理学,尤其精于《三礼》研究,其所撰《礼记集解》六十一卷,是清代《礼记》研究的代表作。
35.王安石具有既不同于汉唐诸儒又不同于程朱宋儒的经学观,是宋代不可忽视的一位经学大家;
36.他们为弘扬程朱之学、发展浙江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