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曹魏造句
曹魏造句大全
  • 词语解释:

    cáo wèi

    1.朝代名。即三国魏。因系曹氏所建,故后称曹魏,以别于拓跋魏。 2.指《诗.国风》中的《曹风》﹑《魏风》。

用曹魏造句(34)

  • 1.这一城制初具于东汉后期,经曹魏、后赵、东魏、北齐不断改进,最终在邺南城的制度中得到总结。
  • 2.同时,曹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执行打击豪强的政策,并且还令州郡县地方官吏多方面采取奖励自耕农生产的措施。
  • 3.曹魏建立户调制为北朝继承,孙吴最初则继续推行汉制,并结合曹魏制度做了改革。
  • 4.纵观孙吴初年不仅在江南地区推行了屯田制度,而且也采用了曹魏的户调制度,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 5.本文认为此制并非东吴独创,而是借鉴并综合曹魏的户调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而来。
  • 6.而曹魏户调制的创立,又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 7.曹魏实行食盐监卖制度,这是一种食盐官营的政策。
  • 8.六朝祖饯诗从建安曹魏时期发端,经过两晋刘宋的发展繁荣,到齐梁之际达到高峰。
  • 9.司马氏霸府依靠架空朝廷、曹魏朝廷官僚霸府化、军政一体化等措施来发挥权力中心的功能。
  • 10.曹魏设立的著作官制度,使史职更加明确化、专门化。
  • 11.我们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选官制度。
  • 12.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 13.曹魏正始年间,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
  • 14.姜维拼光了蜀国所有钱和物资,是个曹魏和司马氏潜在的卧底。
  • 15.三国鼎峙,军 事对抗成为常态,曹魏与蜀汉的参军逐渐演化成正式的官衔。
  • 16.在赋论史上,曹魏赋论以创新大于继承的特质开启了中古赋论的新篇章。
  • 17.三国时,榆中县为曹魏政权金绒郡属县。
  • 18.但是到了汝颍大族的第二代,这股政治力量却站在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并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 19.曹魏时期,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曹魏时期的兵制被史学界称作士家制度。
  • 21.汉中都督均由蜀军中最杰出的将领充任,以抵御劲敌曹魏的进攻。
  • 22.这一用人政策,是曹魏统治集团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 23.曹魏士家家庭规模一般较小,每家约有四口人左右,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 24.张华主要生活在曹魏末期和西晋初期,其人生经历按朝代可分为曹魏时期、武帝时期、惠帝时期三个阶段。
  • 25.曹魏时代留给太学群体的空间只是政治体制边缘的狭小空间。
  • 26.对发生了根本性衰落的曹魏太学的政治空间以及在政治机体中的功能角色的探讨是本文的又一大论题。
  • 27.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 28.财政管理由非专职化趋于专职化,体现了曹魏财政制度在汉唐财政制度变迁中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 29.自耕农是曹魏时期生产战线上的主要生产者。
  • 30.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
  • 31.曹魏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为曹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32.其异于曹魏者,唯“州都”一职最初称为“大公平”,后来也改称大中正。
  • 33.主要内容有:1、说明曹魏三祖的生平及著述,阐明本文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
  • 34.汝颍大族的支持和贡献对曹魏的强盛起著重要的作用。

用曹魏写一句话(61)

  • 1.你原是中散大夫,曹魏皇婿,本应仕途得意,平步青云。
  • 2.由于刘禅统治腐败,没有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最终他的国家被曹魏所灭。
  • 3.等到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又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封给他从事中郎的官职。
  • 4.三国曹魏年间,在依稀可闻的胡笳十八拍幽怨的曲调声中,飞狐峪又曾留下文姬归汉的足迹。
  • 5.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 6.曹魏明帝在位际,中原强大又渐兴。
  • 7.这样一折腾别说是日益强大,地位稳固的曹魏,就连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小的东吴他都对付不了了,还谈什么匡复汉室,统一中原?
  • 8.舌战群儒,火烧赤壁,智取蜀中,东联孙吴,北抗曹魏,七擒孟获,平定南方。
  • 9.讲解员讲起刘公岛名称的由来:东汉末年,有汉室一支为逃避曹魏迫害徙居这里,从此人们叫它刘家岛;
  • 10.当时中原大陆是曹魏中央政府,东南是孙吴割据,而西南正是刘禅的父亲刘备的蜀汉割据。
  • 11.因此当魏迟迟无法统一,中原世家大族的利益无法伸到荆益扬三州,它们对曹魏政权失望了,司马氏又被推上历史舞台。
  • 12.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 13.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魏应亮。
  • 14.他拼了老命,多次出祁山与曹魏打得天昏地暗,而孙权拥有几十万大军却坐观诸葛成败,连近在咫尺的淮南也没有认真组织过几次进攻。
  • 15.天下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是谁的都不重要的了,是蜀汉,曹魏,哪怕是东吴。
  • 16.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
  • 17.曹魏对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
  • 18.七擒孟获让你认为到了消灭曹魏的时机,六次北伐,二出祁山。
  • 19.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 20.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八达之一,曾统领大军阻挡诸葛亮进行北伐,用苦肉计打败曹爽,自己独揽曹魏大权。
  • 21.他使曹魏的国力达到顶峰,逐渐兼并了周围的几个小的割据势力,使曹魏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为后世晋朝的建立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 22.巴蜀的崇山峻岭,曹魏的强大实力,东吴的虎视眈眈,都无法阻断你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
  • 23.且看武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未成功,但他的人生无悔。
  • 24.他难道不知曹魏狼子野心,东吴虎视眈眈?
  • 25.挺立着的孙字大旗愈扬愈烈,张扬的曹魏大旗却早已被吴军踩于脚下,支离破碎。
  • 26.忆当年,曹魏这茫茫浩土上,出了这么一位貌美贤德的女子。
  • 27.时光飞逝,十多年后,先帝驾崩,正是决定存亡的时刻,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生存,六次出师北上,攻取祁山,直击曹魏
  • 28.王朗趋附曹魏,平步青云,一不小心被孔明把老底揭了出来,便从马上摔了下去了,没有面子啊。
  • 29.司马昭野心勃勃,一心想当曹魏公司的总裁。
  • 30.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 31.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 32.《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
  • 33.《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 34.他在诸葛亮死后,自理朝政,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十年来实力大大提升,但依旧不比曹魏
  • 35.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
  • 36.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南平蛮夷,西和羌戎。
  • 37.痴迷,能帮助曹魏武痴建功立业,也能帮我这小小棋痴惊讶众师。
  • 38.227年,赵云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入汉中,次年出征曹魏,曾于箕谷设置疑兵,避免部队被魏军狙击。
  • 39.汉水旁,你偃旗息鼓,杀得曹魏丢盔弃甲;
  • 40.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就是这个群体,诸葛亮英年早逝,曹魏打到蜀国首都。
  • 41.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 42.公元223年刘备内忧无患,忧忿成疾死后,他又效忠于刘禅,前后六次出师北伐曹魏,最终死于军中。
  • 43.曹魏与孙吴为争夺合肥,鏖战32载呢!
  • 44.昏庸无能终中计,曹魏政归司马懿。
  • 45.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 46.六书祁山都是诸葛亮主动出击,曹魏根本就是在防守。
  • 47.一个薄弱的王朝,在他的辅佐下得以强大,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
  • 48.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以汉中为基地。
  • 49.于禁为了不于一死而向关公求饶时,他也因此永远失去了曹魏的信任和多年的声价。
  • 50.我劝说东吴与刘备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曹魏
  • 51.他不仅在政治上有贡献,还在军事上建有功绩,他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蜀国的国力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 52.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 53.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 54.等到诸葛亮去世后,曹魏很快就把蜀国统一了,紧接着灭东吴就不在话下了。
  • 55.而郭嘉,仅仅38年的生命,便有十一年献给了曹魏的江山,他何尝不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 56.哦,三国就是曹魏、蜀汉、东吴三国。
  • 57.曹魏代汉也是迟早之事,只不过加快统一。
  • 58.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 59.魏蜀吴争,战乱纷纷,三国鼎立,曹魏一统。
  • 60.他是曹魏初期由弱变强,统一北方的关键人物。
  • 61.再加上荆州与东吴接壤,联吴抗曹,共谋进退,这样扫平中原曹魏之军,方有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