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走亲访友的作文开头
"朋友,我们去玩吧,好不好?"
"旅游?去哪里啊?去游乐园?"
"游乐园?那什么什么好玩的,又不是真实的,都是假的。我们去海边吧!"
朋友的话提醒我,对啊!我多久没有离开这个城市了。每天的朝九晚五。每天的三点一线,每一个周末都在睡觉中和游戏中度过,没一个节假日都在走亲访友间度过。曾几何时,我们都在城市的尘埃中,呼吸着空气,接受着热岛效应,汗流浃背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每一秒!
作文《亲近自然》的文章开头
关于走亲访友的作文开头
关于走亲访友的作文开头
"朋友,我们去玩吧,好不好?"
"旅游?去哪里啊?去游乐园?"
"游乐园?那什么什么好玩的,又不是真实的,都是假的。我们去海边吧!"
朋友的话提醒我,对啊!我多久没有离开这个城市了。每天的朝九晚五。每天的三点一线,每一个周末都在睡觉中和游戏中度过,没一个节假日都在走亲访友间度过。曾几何时,我们都在城市的尘埃中,呼吸着空气,接受着热岛效应,汗流浃背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每一秒!
一个月的寒假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一个月以来感觉自己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在寒假期间,我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来充实自己,通过看书,看杂志,上网等多种途径来度过自己的寒假生活。当然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去了解中国的年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历史悠久,以前过年从没想过要去深入的了解它。在我们那边以往只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了,但是今年的形式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只是呆在家里,而是邀上几个好友外出游玩。
查看全文家乡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五月的端午节、七月的鬼节、八月的中秋节等等。而最隆重又最热闹的则是春节,我们这里俗称“过年”。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人们用一年辛勤劳作的积蓄忙着办年货。到了腊月二十日后,家乡处处都浸入了过年的繁忙热闹之中。人们支起了大锅蒸糯米酿甜酒打糍粑,招来亲朋好友杀年猪。杀的猪是不卖的,往往腌制成腊肉以备来年招待客人、走亲访友。
查看全文眼间,春节的铃声就敲响了。春节到了,你们在干吗呢?春节里, 我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自豪地和别人说,我又大了一岁,还可以美美地吃上几顿饭呢!咦,你问我们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大年初一:钱清的亲戚长辈们来我们家做客了。瞧,我仿佛又看见了几张新面孔。我的大舅公不再像以前骨瘦如柴,你看他一身壮实,仿佛正在备战老年人运动会呢;还有我的小舅公,虽然已经50岁了,但是他每天带着一副眼镜,在政府机关忙里忙外,为民排忧解难;还有一群小兔崽子们,是越来越活泼,越来越懂事了。
查看全文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查看全文春节走亲戚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的香味中泡着,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春节,缺少不了走亲访友,这也是中国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更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也是春节休假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查看全文今天是中秋节,一大早起来我就打开门,看见外面的人不是去亲戚家过节,就是拎着一盒包装精致的月饼去走亲访友,虽然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是去拜访亲人的人并没有变少。
我今天高兴极了,赶快去把作业做完,忙着过节。快到中午了我家就已经来了非常多的亲戚,他们在客厅里谈笑风生。我们小孩就开始做游戏,做了一会游戏后就开始吃饭了,这一天我的嘴巴不知怎么了突然直流口水,一看到桌子上的东西我就像吃了蜂蜜似的,心里甜滋滋的。
查看全文春节到,合家欢聚放鞭炮;春节到,走亲访友多热闹;春节到,大人小孩齐欢笑;春节到,男女老少都盼望!一首小诗,写出了人们对春节的期盼,对过年的向往!
是啊,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样对春节充满期盼呢?在春节时,我们不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而愉悦吗?我就非常盼望春节的到来。
春节里,我总会穿上最新最漂亮的衣服,跟着大人么到处走亲访友,跟朋友们一起放烟花爆竹。
查看全文[走亲戚] 春节走亲戚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的香味中泡着,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走亲戚。
春节,缺少不了走亲访友,这也是中国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更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也是春节休假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查看全文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危害充满了未知性,出不出门,怎么出门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困扰。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一家决定安安稳稳的在家过一个年。
去年这时,杭州下雪了。我们满心欢喜的到处走亲访友,堆雪人、打雪仗。完全没有病毒带来的困扰。今年虽然没有了往年的天时,不能像往年一样肆意的出门玩耍,甚至被突如其来的病毒带起了紧张的氛围,但我们这一颗火热而又充满新春激情的心是不能被病毒打败的。于是,我们开始了一个寒假不一样的旅行。
查看全文2020年的春节与往常不大一样,没有了过去热络的走亲访友,有的只是原本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零星的人们。而这一切的原因便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袭击”。在如此另类的情形之下,素来“爱热闹”的中国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过好这个年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放眼百姓生活,聚焦疫情之下的春节。
在疫情爆发之前,微信朋友圈里,微博热搜榜上,都洋溢着春节回家过年的喜悦。疫情爆发之后,微信聊天,朋友圈分享的都是关于最新疫情的进展,而在这讨论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疫情的密切关注,更是对家人亲友的关心。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更会加剧疫情的传播,但随着微信拜年红包等等特色化的服务,足不出户也可以与亲戚朋友一同感受“云”春节的喜庆氛围。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到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为医护人员添乱。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病毒不会放假,我们切莫掉以轻心,让病毒钻了空子。
查看全文这是一个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节。说它特殊是因为武汉爆发了传染性特别强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危害性特别大,传播的特别快,至今没有有效能够治疗的药物。
本来假期是我们孩子走亲访友快乐的时节,还赶上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家人们在一起欢天喜地过一个团团圆圆新年。但是疫情突然暴发了,为了让全国人民能过一个安全平安的春节,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要去公共人多的场所,减少走亲访友,杜绝传染源,远离传染源。
查看全文今年是2020年,公历闰年,共366天,国庆节与中秋节同一天,多么与众不同的一年。今年我们过年的方式似乎也理所当然有些与众不同,可这“不同”是让人胆战心惊的。
原本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往年的春节活动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我们会走亲访友、吃年夜饭、贴门联、放烟花、扫墓。从每项活动中享受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并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可是在今年,一个闻所未闻的名词突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新型冠状病毒。
查看全文盼望己久的国庆节终于到了,终于可以去洛阳旅游了。我们登上了开往洛阳的火车。哇,好多人呢!走道上、火车车厢连接处都折满了人,又回家的学生和民工,有外出旅游的,有走亲访友的,大家都赶到儿了。我和爸爸妈妈只买到了无座票,只能站在走道上。即便如此,我仍然很奋,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到洛阳后,我们拜访了爸爸的一个朋友,一起共进晚餐,拉拉家常,爸爸和朋友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第二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参观龙门石窟。进入景区,在一面石山上有很大大小小的石窟,有的石窟里有一尊佛像,有的石窟里有好多佛像,最大的佛像大概有五层楼高,最小的佛像只有手指那么大,或大或小的佛像都雕刻得神态自然、惟妙惟肖,让人感叹当年工匠的技艺非凡,造像巧夺天工。据说有一尊佛像是仿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我们还和它合影留念。
查看全文【生活需要仪式感】
王雅慧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仪式感赋予了生活神圣的意味,把生命灿烂成美好的春天。
古时,人们就非常有仪式感。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走亲访友,互赠花种,更有家境殷实者,于院中举办花茶聚会,自清晨开台,至日落不歇。夜幕攀临时,院子里丝绸所制的灯会被点燃,以尽赏花木之美。而来去徘徊,逗留与否,只听凭各人的所想所愿。
查看全文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窗花,挂灯笼,大扫除,放鞭炮,包饺子,走亲访友……真是太热闹了。我们小孩最喜欢过年了,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还有一个短暂而又快乐的假期。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去河坊街逛庙会。到了那里,我们把车停好,正要过马路时,正好一辆公交车开来,公交车司机看见我们要过马路,主动把车停下来让我们先过马路。此刻,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在平时我也经常看到公交车司机在经过斑马线时都会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待行人通过后再驶过斑马线。人们为公交车司机这种文明举动纷纷点赞,公交车礼让行人已成为杭州这座城市一道文明“风景”。
查看全文过年本是个令人兴奋、快乐的传统节日。大人们走亲访友,串串门、问问好,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小朋友们自然是吃吃喝喝,穿新衣,看春晚,拿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笑得合不拢嘴。可过年的烦恼又从何说起呢?
首先要说的烦恼就是放鞭炮。本可以趁着过年好好睡睡懒觉,但事与愿违,天刚朦朦亮,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了。整个过年鞭炮就响个没完,而且像竞赛似的,一家比一家放得长,放得响,尤其是晚上,根本无法入睡。
查看全文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脚步近了,更近了。假期里,我可以拿好多压岁钱,能无拘无束地和伙伴玩,还能吃到许多我喜欢的美食………所以在我的眼中呀,春节是幸福和快乐的!
在我的印象中,春节里有许多特色,比如:放烟花、收压岁钱、看春晚、走亲访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除夕日是我们全家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天。外婆和舅舅在厨房精心准备菜肴有:香炸鸡翅、白煮鸡尾虾、红膏蟹炒年糕等等,满满的一桌都是我的最爱。妈妈在客厅熟练地修剪鲜花,把美美的爱插进了花瓶,点缀了我们的生活。我和哥哥姐姐忙着写对联,贴对联,把美好生活都贴在大门上。爸爸在院子里擦洗他的“赚钱工具”汽车,爸爸开玩笑地说:明年的幸福生活全靠它了。
查看全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的诗,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首诗不紧让我想起了过年时的情景:鞭炮、红包、走亲访友。虽说现在要提倡保护环境,但我认为鞭炮还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我、表妹跟着姑父一起去买鞭炮,看!有摔炮、擦炮、费天炮还有旋转炮。我一眼就看中了旋转炮。我回家立马拿出了一个被喝光了的王老吉罐子,拿出了一个旋转炮,又拿出了一个打火机。我把旋转炮塞进王老吉罐子的口子上,但我又怕打火机烫到我的手,所以不敢点。这时爷爷笑着说,嘿嘿,没想到你不敢点呀,我来帮你点吧。我点了点头。爷爷点燃了导火索,突然“嗞”的一声,鞭炮准备爆炸,但是几秒过去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于是我壮着胆子往前走了一步。突然这个时候发出了嗡嗡嗡的几声,鞭炮爆炸了,它飞快地旋转起来,火花冒出,将王老吉罐子烧的黑黑的。我、表妹与弟弟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我的胆子渐渐的大了起来,拿起鞭炮点燃后塞进罐子里,罐子中又发出嗡嗡的声音,之后,鞭炮又跳起了芭蕾舞。罐子再一次被蹂躏了,就像一个驼背的老人。表妹想去摸,但是被我阻止了,我说不可以,很烫,怎么说也有100来度吧,会烫到手的,先要用冷水冷却一会儿。
查看全文我的家乡就是着名的“侨乡”——福清。 我一直为福清而感到自豪。福清旅外乡亲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福清人具有艰苦创业、敢冒风险和开放意识很强的群体性格,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敢闯风浪、勇创大业的“福清哥”。你知道福清在这几十年里改变了多少吗? 在从前,福清的街道还没有我家的桌子宽,它们不是现在的水泥路,而是由一块一块石头铺成的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或者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在街道上,没有川流不息的小轿车、摩托车,只是偶尔会有一些平板车、三轮车经过。街道两旁,没有路灯、树木,没有散步的人们,也没有装饰漂亮的商店,只有几家小商店,但是里面卖的东西很少,没有现在那样令人眼花缭乱。 以前的房子都只有一两层,最多也就三四层,里面连家具都很少。屋顶不是用瓦片就是用茅草搭成的,一到下雨天,里面就漏水漏个不停,十几个盆子都接不完。而现在呢?人们住的都是钢筋水泥搭成的摩天大厦、别墅,小平房就很少了,更不可能存在漏水这种问题。 以前的福清医院没有现在这样富丽堂皇的大门,没有优美的环境可以供病人散步的地方,甚至连一台好的医疗设备都没有,要是有人生了重病还没办法治疗……我的学校——城关小学在过去也只是一座庙,没有宽阔的操场,没有高大的教学楼、办公楼,能学到的知识也很少。 你知道以前的“四大件”是什么吗?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光有一块手表就能让人乐得一蹦三尺高,而现在的“四大件”是电视、洗衣机、冰箱、电话,这四样东西随便找一家都有,这在以前,是想都不能想的! 老爸告诉我,从前,买粮食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想要件新衣服的话,还得用“布票”换布自己来缝制,粮食和肉都是凭票定量购买,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肉。那时候,春节就是最让人欢喜的节日,只能在春节人们才能吃上几块海蛎饼。现在,我们想吃肉就吃肉,想吃鱼就吃鱼;衣服也不用自己做了,霓裳华服让人变得越来越靓丽。 过去,人们走亲访友要步行;联系要写信;煮饭要用炉子烧,还会被烟熏地灰头土脸。如今,时代变了。我们拜访亲友用汽车;我们联系不用写信,只要打一通电话或者发一封电子邮件;我们烧菜做饭用煤气灶、电磁炉,在也不用被熏得直咳嗽了。 我们的福清由原来的“福清县”变成了“福清市”,家家户户都成为了小康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啊!我美丽的家乡!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未来将你变得更加美好!
查看全文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晚上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今年的农历腊月没有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除夕之夜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就要欢欢喜喜的送走马年,迎接羊年的到来。除夕之夜,我们的院子非常热闹。每个单元门口早就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红底金字的大幅对联;院子里摆满了各种鲜花;家家户户的门窗里都飘出年夜饭真快,又到了过年时节。“一不留神”我竟由黑发少年变成白头老翁,连走路都有些蹒跚,一登高望远就呼哧带喘,仿佛是个气筒子,谁知道是怎么搞的。小时候盼过年,新衣新鞋、肉和馒头,好像都在时间的闸门后头挤着,单等“年”节一到,便呼隆一下子奔到你眼前来。其实,所谓“新”,不过是拆旧改新的。那时候,日子不好过,难为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要在过年这一天让全家吃上、穿上。过年,是母亲最受累的日子。一天天长大,过年的兴趣也一天天淡漠。有时甚至想:谁发明的过年啊,让人这么累,这么穷于应付,这么的无奈却又假作天真。于是年年过年时节,我家冷冷清清与往日毫无二致,这又招惹得孩子们一致的抗议。及至年纪到了这份儿上,奔“古稀”了,才明白,过年是为了一个“和”字儿。我们的先贤最重视“和”与“序”,想尽一切办法达到有序的和。过年过节,便是办法之一。我们几千年来,以农立国。春秋代序,耕耘收获,天道与农事的和谐成就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不要“过河拆桥”似地诅咒曾经有过的“以农立国”,以为那是落后的秩序。倘没有“以农立国”,全世界至今大约也没有合适的历法。不管是太阳历还是太阴历,日月与农事的关系始终是历法之本。有了历法才会有“年”可过。总结以往,有待来年,于是,“年”便装满了经验、教训,装满了渴望与幻想,成了一岁之中最有滋有味儿的日子。亲情、友情、爱情,浓缩在一个日夜,让你怎么也过不够。为了让这一天过得丰富多彩,先贤们想了很多办法,譬如吧,什么叫“年”,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讲究?这就是一段勾人魂魄的故事。说是有个怪物叫“年”,总在那一天出来祸害人。砸东西、毁农具,偷粮食、吃牲口,人们害怕,就躲起来。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折腾个底儿朝天,然后甩哒甩哒地走了。有一回,“年”又照例来折腾。黎明时分,它累了,躲在一家的柴棚里睡觉。细心的人们发现村子里家家受害,唯独一家安然无恙。这家只有一位老奶奶一个小孙女,她们穿着红衣红裤,守着红红的灶火,灶火里木柴噼噼啪啪地响着,安静地过了一夜。人们恍然大悟,“年”这个东西怕红、怕火、怕响声。于是人们一哄而起,穿起红衣红裤,敲打着各种响器,举着灯笼火把,喊着、叫着,在村子里奔走。“年”吓坏了,不知躲到哪里才合适,便一溜烟跑了。于是,人们年年除夕“守岁”,围炉等待“年”的到来。第二天又彼此问讯、祝好,这就是“拜年”。这个传说充分表达了驱邪、祈福、迎祥的愿望,应当是在有历法之前的事,大约在距今7000到6000年前。我们出土的文化遗存中,有一处距今6000年的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一个以老母亲为中心的家族和合而居,火炉是有的,噼啪作响的木柴也是有的,而他们最爱好的颜色就是红色,并且,他们已经会织麻纺葛了。这一切似乎都合于那传说中的客观条件。传说黄帝创干支、作历法,夏代的历法已经相当完备。据说,今天的农历便是夏历的延续,所以,它也称夏历。有历法也就有了年、岁的概念,不必有这传说作开路的理论先锋了。有的地方将这传说中的“敲起响器”改为“燃放爆竹”则几近荒谬。爆竹应当是宋代以后的产物。大唐时节,杜甫由陕甘奔赴四川,除夕夜到达成都。次日黎明,杜甫看到一个兴盛的大都会,过年时候,也无非“吹箫间笙簧”,没有更嘹亮的响声,盖因那时还没有火药的发明。一直到王安石活跃的时代才“爆竹声中一岁除”。把这个传说拉后三四千年只能证明我们后人比前人糊涂得多。过年的许多习俗,如挂桃符、贴门神、扫房子、祭灶等等,都是历年积攒发展的产物,不是一下子就完备了的。其中还有许多是融会了佛、道的礼仪和节庆,渐渐地中国化了,成为地道的中国节庆礼仪。近来则融入一些西方的节目,或者说是美国的节目,使春节中西混合,很像今日的世风:浮丽而虚夸。近来“圣诞节”大有超越春节的劲头。好像过圣诞节就是与世界接轨,就是全球化。其实,圣诞节并不是所有欧美国家共同的节日。欧洲的许多国家没有这个节日,这是美国的主要节日。那年我去台湾,正赶上圣诞节。报纸上称呼它为“耶诞节”,即耶稣的生辰。“圣诞节”的名词是有的,那是专为中国的圣人留下的。那圣人是孔子。我至今拥护这个做法。要过圣诞节就过纪念中国圣人生辰的“圣诞节”,原因很简单:我们不是基督教国家,我们尊重耶稣,也尊重自己的圣人。他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超于耶稣,我们为什么不纪念他呢?!由此,我想到去年在央视参加关于怎样过春节的对话节目。有人提出,春节的习俗应当与时俱进不必拘泥于中国化。我和陈逸飞先生则认为春节必须中国化。陈先生说他在海外多年,知道春节对于海外侨胞意味着什么。春节浓浓的中国味儿,让每个华人记住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这是维系华人精神命脉的红线。我以为,习俗的力量是难以撼动的,一时的时髦,终究敌不过悠久的传承,何况这传承是民族文化集中的体现,社会越是兴盛,人们就越会表现自我,这是民族自豪感的张扬。因此,维护和巩固春节的习俗是十分必要的。如今陈逸飞先生已去往天国,但斯人斯言依然鲜活。他是懂得中国文化的分量的,我们应当记住他的话。又是春节,应当说些吉利话。不是应酬,不是虚伪,春节本来就是总结过往,祈福来年的。去年我们又进步了,不是吗?来年会更好,一定的。我赤诚地祈祷:愿所有的家庭幸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