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作文《《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
朱自清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选的是朱自清的《匆匆》。《匆匆》讲的是告诉人们要好好珍惜时间,文章用自问自答形写的,开头举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对比手法更加使我们感到时间的珍贵。可是往后读却知道了朱自清告诉我们的另一个真理——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现在不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又何必等到将来后悔呢?兴许是因为时间的珍贵,才把《匆匆》放在第一篇。
书中的《论自己》、《论青年》、《论吃饭》、《论百读不厌》、《论无话可说》……这几篇文章主讲事物似无形又有形,而且“吃饭”、“无话可说”、“百读不厌”、“自己”、都是非常平常的事物,也从侧面烘托朱自清善于观察的品质,也表现了朱自清对文学的热爱。我们小学生正需要这种精神,要从平常的事物中有自己独特见解。
说起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有其2。一个是《执政府大屠杀记》,一个是《乞丐》。《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虽然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悲壮,而朱自清笔下的大屠杀记多了几丝苍凉。朱自清把当时的惊恐和政府官兵的无人性描绘的淋漓尽致。《执政府大屠杀记》第一自然段说:“三月十八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日子!”朱自清用“可怕”来形容这次屠杀就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执政府大屠杀记》是我貌似参与了那场杀戮,那血腥,那政府的无情!《乞丐》这篇文章主题非常独特,朱自清没有吧它们的贫困而抒发的感想写下去,而是将了各国乞丐的乞讨方法,文章描写非常简洁,一目了然。读完后我被文章的肃静感染了,心中对乞丐燃起敬意之火。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选,心中获得了一丝明悟,也许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比物质上更要珍贵的财富——真理!
六年级:于蕴玉
朱自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篇章和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细细品味吧!
“睡吧,小小的人”中的“你满头的金发蓬蓬地覆着”让我脑中浮现出“小小的人”的可爱样子!
作者又借《小鸟》的鸣叫来表达对自由与生命的热爱!小鸟被朱自清人格化了,它显得天真、活泼可爱。
难以忘怀的“扬州夏日”和奇特的“白马湖”还有山清水秀的“春晖二月”在作者的笔下被“绘画”的栩栩如生!虽然我没去过荷兰、瑞士和罗马,但我好像已经遨游在这几座城市,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怎么那么美?是朱自清让我领略了这座不平凡的城市——威尼斯,是朱自清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异国风情!
《歌声》又描写的入情入境,把歌声和美丽的大自然联想在一起,浑然一体,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奇特的想法。
读朱自清的描写风景的文章,再也不用去凭空想象,每一个文字好像都有了灵气,它们连成一片,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荷塘月色》展现的就是这一面。作者对荷叶的姿态、荷花的神态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的动人画面。
阿河、刘云波女医师还有背影中的父亲,经朱自清的描写更加生动,仿佛活灵活现。《最美的作家——朱自清》写出了平凡人的最朴素的情感和对世间万物的感受!
白小六年级:新梦圆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民勤四中二年级:许多凯
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摘抄5段写景文章。当我抄完后,惊奇地发现: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这让我对朱自清产生了好奇,朱自清有这么强的写景能力!我赶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读了起来。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绿》等等佳作名篇数不胜数。每读到朱自清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清新典雅,柔顺细腻之情,让人从久违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气里摆脱出来,从而让人有一种乡村感,又好像有一种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我读了他的文章,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的文学大餐。
无锡市五爱小学六年级:华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时候,我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今天算是一个不错的日子。在冬季,更多的是寒风飕飕,暖阳当空照是很少见的。如此之好的日子不用来享受那真是莫大的浪费!于是,我翻开爸爸给我买的一本好书——《朱自清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其中的两篇著作——《荷塘月色》与《背影》,各有各的特色,一篇是写景的,另一篇是写人的 ,都写得惟妙惟肖!让我不胜其欢!
《荷塘月色》讲的是作者在月夜当空下看到的荷塘美景。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写法上把握得十分细致,几乎每一句都很出色 、优美、神奇。使人叹为观止,也令我仿佛身临其境,处在荷花叶子的怀抱之中,闻着荷花幽幽飘来的阵阵芳香。真是无比惬意啊!我不禁将嘴呈现“O”形。我的想法很多,作者真是妙笔生花,自然写作功夫了得,不然岂能写出这样妙中之妙的佳作?
看过《背影》这一文,我感动地哭了,这也是一篇佳作,讲的是作者在二十岁时丧失祖母后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而这背影是谁的呢?你一定会这样问。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自从我看过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
作者家中光景很惨淡,父亲只好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为祖母办了丧事。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作者又要到北京上学,便一起乘车。作者想起了自己与父亲经历过的种种事情,想起父亲的四处奔波,感动极了,便用笔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与记下了父亲当时离开的背影。
我感动,也是因为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 ,还不是为了供我和姐姐吃的穿的用的学的呀!中国传统美德孝为先,然而我却常常那么不孝敬!我真的很惭愧!但是,等将来我长大成人了,我不仅会记住他的背影,我还会永远记住他那憨厚的模样以及他对我的种种爱与好!
我相信这本《朱自清散文集》将是我走向人生之路的铺路石!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在这个曼妙佳和的小宇宙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和散落在荷塘里的银晃晃的月光组成的明暗变化,对应了小提琴奏着的名曲里的音阶的高低音符的强弱更替,二者达到了自然宇宙层面的高度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现况的真实,而是理想的真实。它经过作者心灵的过滤和心智的遴选,将“如鬼一般的峭楞楞的黑影”略过不提,用慧眼有意地模糊淡化。这是艺术的创造,也是思想的飞跃。于是,这条小煤屑路,就成了许多人共同探寻的解脱苦恼的智慧之路,光明之径。
“眼若蒙尘,便不能视物;心若蒙尘,便不能发光。”朱先生笔下不只是一团黑暗,还有一片光明,并且还有树木受月照形成的画在荷叶上的倩影,这是若荷般的心的花瓣在静夜里给自己也是给别人发出的微弱的光。这光束随着作者诗文意境的扩大而弘展。于是我们看到了光与影和谐统一的美乐的圣境。保持素净之心之于人是多么重要啊。否则,一个人一旦自己心灵遭了污染,又自以为这世界没有了光,没有了希望,在心,在眼,都只剩下浓黑和苍凉,连影子也看不到了。请相信,光是不会被消灭的。如果把人类共同追求的善性比作发自同一光源的光束,那么哪怕有通天障碍阻隔,光依然向着原定的前方聚焦,形成美丽的高亮。只要世界的光源不灭,人们就不会放弃对光明的信仰。
二
可以说,在朱自清的眼前呈现着一个黑暗与光明对立的社会,强权压迫弱者的制度,而在作家的内心里却浮动着一个光与影和谐统一的世界,一片强与弱和平相处的乐土。
可以肯定,社会有光也有暗,并因此有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影子。光与影的和谐本质是明与暗的统一。如果我们用局部的狭隘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黑暗污浊的,但这是不真实的,因为在黑暗的另一端分明有着光明,它们共处一个整体,彼此交相渗透融合。我们常常看不到和谐统一的这一面,但我们至少要看到事物的两面。以消极心态看它,世界是晦暗丑陋的,用积极心态对它,社会是光明美好的。光与暗总是不断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光被遮挡时,我们要耐心地等待。“阴郁的日子需要镇定,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就要来临。”(普希金)如果我们惯于用偏狭的晦暗的心灵来排斥世界,那么我们需要改变一种思维习惯,减弱这种思维态势带给我们的惯性。面对空谷,可以想到悬崖峭壁,也可以想到栈道桥梁。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以曲笔来描写他所处的社会,写得很真实。既不赤裸地美化,也不无限度丑化,写美,写出美中不足;写荷塘月色的雅致,写出生活中的妻子和孩子这些凡人俗物。不过,他创作的目的,在精工描画独特的艺术天地,以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起到一种感化社会成员的作用。读者所以爱读其文,不只是赞赏作品有可赏之处,还在于其人心品有可鉴之地。
三
碧叶粉瓣,月色树影,明珠、星星、梵婀玲渺茫的歌声,刚出浴的美人(挡光的淡淡的云,树木),组成了一个朦胧宁静素净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第一层面的艺术境界(意境)。此处实写北国清华园的荷塘表现出美中不足。
少女少男,轻快的小船,灿烂的阳光, 碧荷、红莲、歌声,辽阔的天空、飘动的白云,组成了一个光明圣洁高远的生机勃勃的艺术境界。至善至美。此处虚写江南荷塘显得尽善尽美。
烦躁不安的灵魂无处寄放,因了荷塘月光,借着采莲日出,受到荷香月色与金辉的洗礼,心灵转作素净和雅致,优美且柔和,平稳地安置于生活的幽静的角落。心情从快乐而归于恬静,终于有安然归家的美好结局。因痛苦而思荷,因思荷而离家,因离家得以观荷,观荷不足联想起江南采莲,因采莲乐事走进书中,怀带恋荷余暖踱回家门。处世苦而出世,出世暂得于己而生乐心,因快乐而忘却处世之苦,因而有了再入世的安泰之心。以心灵出世摆脱现世之苦,这是朱先生解决灵魂归宿的路径,也是世人拔除苦痛之根的妙药良方。为了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积极调用了适合于这个目的的艺术手段并实现了高度的艺术融合。
四
这篇散文写了北京清华园荷花的清新、圣洁,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不能朗照,树木遮挡了月光让人无法看透其真容;由于缺水,更让人感到些微遗憾。作者创造的朦胧宁静素净的意境,存在着局部的缺憾。整体的朦朦胧胧的优美与内心暂时获得的淡淡的喜悦保持一致,深藏于乐境之下的小小的黑暗,正如心底里的淡淡的哀愁。尽管在荷塘这片独立的世界里,黑与暗不是主体,只是作为陪宾出现,但仍然像一条让人惊恐的乌蛇一般蛰伏于心底。因此,当作者听到虫鸣和蛙声时,伴随这种淡淡哀愁的孤单寂寞又浮出心池的表面。
这就引起作者对江南荷塘的倾慕,而文章也由实写转入联想部分的虚写。由实入虚,虚实相映互补,有力地拓宽了作品的艺术画面,使意境变得宏阔高远,心灵亦随之进化,心情复由淡淡的哀愁化为欢乐。这种欢乐伴随作者回家,不断地抑制着刚刚浮出心表的淡淡的哀伤。而荷香与月色以及金光洗礼了作者的灵魂,使其心境变得素雅宁静,心情归于平静自由,不受生活之苦环境之困束缚,而获得一种独立。虚写中的光明敞亮的境界不易得到,这恰恰表现出作者对着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心境变化与作品意境变化协调统一,文章结构层次变化与作者心理结构的重构同步进行。
余光中先生批评朱先生的散文多用顺序,即纵贯和横贯的顺式结构。这不一定是优点,但也未必是一种缺点。我以为,运用妥当与否是关键所在。朱先生要表现的是心理追求的有序的顺境,逆序方式适合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自己的反思,用在《荷塘月色》这样的表现和乐理想国的文章里不尽合适。这是因为文章的外部结构特点受内在的质性决定和支配。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朱先生散文实现了这样的统一。
这篇散文从离家思荷开始,以回家恋荷结束,中间写出外观荷,以荷为线贯穿全篇,为读者描绘出一条鲜明的心理轨迹:烦躁—宁静—喜悦—孤单寂寞—快乐—宁静,并由此形成描写抒情的递进层次。这种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与作者心理历程的完美保持着高度的默契。
横贯式的叙述结构使叙事线索,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并借此形成描写、抒情的层次,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细致的描摹,为间接抒情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心理描写直接抒情使得文章的情感主线分明,有利于揭示主旨,为间接抒情服务的景物描写令情感更深厚更含蓄,增添文章的韵味。叠音词的使用,增加描摹的功效,强化了抒情,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使象征之物具有寓托作用,更具表现光明圣洁快乐这些抽象意义的力量。而象征手法的使用,虚实动静描写产生的对比衬托,更使借景抒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在一篇文章中,艺术技巧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内的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共同支持主旨的表现。
五
朱先生的散文艺术技巧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其思想内容也给我们不少启迪:
天空的乌云由暖照来驱散,心灵的暗室用乐观的情怀来照明,社会的黑白由公正的法制来厘定。
身体不能脱壳,那就让灵魂出世吧。(《现世里的童话》)
莲芯可以解毒,苦难可以降解心头的傲气;荷的世界会促使社会和美,平心静气的文章可以陶冶高贵的情操。视角决定人的内在品格的形成。把目光聚焦于月色喜爱的荷塘,心趋向美丽;把头抬起仰望苍穹中的那一轮明镜,心自然走向高贵。
不是家破坏了我们的心境,是我们破坏了家的和谐。一个爱家的人,不管做暂别还是远行,终究还会回到他们曾经迫切想与之分别的家。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以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的摇曳多姿的光影世界。
在我所有读过的文章里,《背影》,这篇寥寥几百字的 文章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灵。
背影,这是他父亲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它凝聚着父子间沉默却真挚的爱,父亲的背影在他的脑海中是那样的清晰,那是父亲不辞辛苦,不顾身体肥胖,路途坎坷,攀过铁路买菊时的背影,是父亲在家景惨淡,工作失业下还念念不舌与他告别的背影,是父亲细心嘱咐,为他披上棉袄的背影,是他走入老境,唐颓的背影,望着父亲在面对生活上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还像小孩一样照顾他,关心他时,朱自清怎不会感动的流泪?文中三次写到他流泪,怎能不表明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被这对父子的感情所打动了。或许从未看过这么朴实却能让人感到眼泪都快掉下来的文章,或许是因为自己深深的体会,感捂,又或许是自己在生活中也曾体验过这种沉默的爱。
那是在初二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使我在期末考中得到我读书十几年以来最惨败的成绩,几乎没有一门学科及了格,那时,我看着那份成绩单,沉默了。同桌过来安慰我,我却强忍着,说没事。但我感觉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的不真实,世界似乎安静了下来,时间的大钟也就此停下。旁边同学们高兴的讨论或放肆地叫嚣,我都听不见了,我只剩下不安和担忧,怎么办,这三个字紧紧的纠结着我的大脑,我怎么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呢?我怎么对得起他们,我又怎么对得起自己这大把的青春呢?造成今日这局面都是自己的贪玩造成的,怨不得别人。想到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徘徊在家楼下许久,是没有勇气,是无法面对现实,还是无法面对父母一次次失望的表情?结果是,父亲还是皱着眉头把成绩单看了一遍,放在桌上,一言不发的抽了一根烟,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钟楚璇,好好读书。我不知道他是用怎样的心情说出这七个字的,但我明白他那种意味深长的眼神,他对我是及其失望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他开玩笑的对我说,钟楚璇,你要为爸爸争口气啊,你知道么,人家在谈论自己孩子的成绩时,我被问到,总是避而不答,而且躲得远远的。这种用似轻松的语气中,实而是凝重,期盼的。在这一点,我想我是理解他的,我懂得男人的尊严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以为我和父亲之间的感情不象以前那样深厚了,有时他加班,一连几天都看不到人影,有时去和妈妈讨论数学题,经过他房间看他玩魔兽正起劲,也不想多说什么,就算都在家闲着没事,也难得有几段精彩的对话。但我没想到他还是惦念着我,只要我获得一点点进步,他都要高兴好一阵子,一次作文得了全国优秀奖,他也要在同事之间炫耀一番。我时常觉得他待我并不怎样,每天唠叨不停,但这不正是父爱吗?
我想,就算全世界的人到不认同我,我也得让他认同我,让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以我为荣耀的。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劳累工作,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军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淳淳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窗外的雨瓢泼着喧嚣的夏季,像一摞泛紫的紫薇花。我静坐书桌前,漫不经心地翻着语文课本,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个名字――朱自清,我的思绪飘远了……
粉色之《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是诗一般的语言,优柔华美,那花朵开得多娇艳啊。他用自己生花的妙笔,为《春》涂上了绚丽的色彩,装点了我们的心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我们隐约可见,那么美妙的雨丝,那么空灵的季节,那如画的漫天飞舞,就是他的杰作,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亲临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天。
这就是你吗?朱自清,这就是你吗?一个细腻似水柔情的你!
绿色之《绿》
“我不禁惊讶于梅雨潭的绿了”这是属于你的梅雨潭,不是吗?走近梅雨潭,我们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那一大片的翡翠,那是你在潭上采撷下来的,我沉醉了,你专为我设置的这个地方。不禁醉心与它的美妙,掬一捧碧绿的潭水,捧进手心,清清凉凉,你叫它作“女儿绿”,我不禁惊叹于你的奇特想象。
这就是你吗?朱自清,这就是你吗?一个文采飞扬洒脱的你!
灰色之《背影》
“我看见他的背影”你感触良多,感动万分,是父亲的爱,是父亲的背影,臃肿却藏着深深的爱意,此时,你褪却了华丽,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刻。你流泪了,我却笑了,不是为了你的这一份情怀,你的这一份孝心,而是为了与你有一样背影的父亲。一样笨拙却爱我的父亲,而我,为他做过什么?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只怨我自己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来展现对他的爱,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才是真正的你。朱自清,这才是你啊!一个朴实无华的真情的你!
……
我的思绪飘回来了,而我,却依旧追寻你的足迹,你的灵光,你的感动!
朱自清是着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以及民主战士。而我则敬佩他写作的风格,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自然,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却能于平淡中见新意。
依稀记得在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时,大概源于那篇打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我便开始认识您,了解您。
您说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看着一个一个的字,仔细玩味美妙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时间的匆匆,回首往事,错过了许多,转眼之间,马上就要进入紧张的高二,时间如流水,我这才知道时间的宝贵。
您的《春》带给我的是华丽而不失的美,也是它让我偏爱您的写景抒情的散文。“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第一次知道了,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你描绘的这么美,我总能在他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心境,欺负的心情。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看到这里,眼前浮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在您的笔下,一切是那么欢快,那么美。
高一刚学过的您的那篇《荷塘月色》刚开始看到题目时,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那首歌,而您的荷塘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您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刹那间,我似乎能触到你的凄凉声,因为您总是不知不觉的流露出自己的真是情感。
我渐渐地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政府的讽刺。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可能他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他的文风如此朴素吧!
高二: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