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说:"忘川是条长长的河,水是冰冷的,岸是温暖的。"而岸是何处呢?人们皆说是开满彼岸花的岛。而爷爷却说,那是能让人醉生梦死的家。小时候,不懂爷爷为何用醉生梦死来形容家。后来,却是明白了。去年,爷爷80生辰。大家都回了老家庆贺爷爷。热热闹闹地吃过饭后,爷爷将我带到后院的庭中,与我聊天。爷爷破天荒地从它那苍的酒袋中给我倒了一小盏桂花酿,要知道他平时碰都不让碰呢!爷爷说,他以前参加过抗美援朝,那里不知...
作文《以家为岸》
以家为
人们说:"忘川是条长长的河,水是冰冷的,岸是温暖的。"而岸是何处呢?人们皆说是开满彼岸花的岛。而爷爷却说,那是能让人醉生梦死的家。小时候,不懂爷爷为何用醉生梦死来形容家。后来,却是明白了。去年,爷爷80生辰。大家都回了老家庆贺爷爷。热热闹闹地吃过饭后,爷爷将我带到后院的庭中,与我聊天。爷爷破天荒地从它那苍的酒袋中给我倒了一小盏桂花酿,要知道他平时碰都不让碰呢!爷爷说,他以前参加过抗美援朝,那里不知...
有家,有爱
以家为主题的演讲稿
PS:此作文乃课堂作文,不好请芴骂。
同学们:
5月15是世界家庭日。为什么会有这个日子呢?这就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而重要性的原因便听我如下道来。
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基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人们离不开家庭,这便如网络上的一句话“:假如一个人是一架战斗机,那么家庭便如航空母舰;假如一个人如一颗子弹,那么的弹夹便如人的家庭;假如一个人是一把AK-47,那么军火库便如人的家庭。”这句话便很好地概括了这个观点。
二。因为家是人的感情基础也是让人最容易得到爱与关怀的港湾。这又便如鱼和水的关系。
水?于鱼生存条件,尽力抚养鱼,鱼笑,水即笑;鱼哭,泪留在水的心中。
而我们就是大海中的一条条鱼儿,各自在一片安静的水域,享受着爱的滋润,那便是家的爱,最高等级的爱。
这种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哪怕是圣人或最冷血的人也不能没有或能失去这种爱,如果真的有人失去了这种爱,那我想他便与行尸走肉无异,一生也将碌碌无为。
反之,如果这种爱在你心中蔓延,激发着你的激情,潜能与灵感。那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时间,就算平凡人也可以因他爆发成名,成为一个名流千古的人!
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份爱,珍惜自己的家与家人,融入其中,享受家的温情与关怀。
有家,有爱。
霍去病,一个遥远的名字,一个已经模糊的身影。却还有依然滚烫的血性和悍勇。历史、传说,都已经锈蚀斑斑,但依然清晰的是他不灭的风骨和风华
-------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多么一句铮铮铁骨的话啊伴随着一代名将霍去病传唱了几千年。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雅士写下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来赞颂他的功绩。
当年,霍去病在抗匈战争中建立奇功,多次得到汉武帝的奖赏。汉武帝前后赏赐他食邑一万七千多户,官至大司马。称得上是高官厚禄,尊荣无比!但是霍去病并没有坐享安逸生活,心里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命人为他在长安建造了一所精致的住宅,叫他去看看满意不满意。他却对汉武帝谢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何等豪壮的语言!可以说是霍去病战斗的一生的写照。短短8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满了为国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不仅武帝当时听了,大受感动,这震撼人心的8个字,也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仍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霍去病也成了爱国将领的表征,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霍去病短短24年的一生中,多次出塞征战,是一位没有败绩的军事天才为西汉取得抗击匈奴的最终的胜利。
霍去病的少年生活极尽坎坷,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这时卫家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先是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官拜车骑将军。他兵出上谷,直捣龙城,成为四路出塞军队中惟一获胜的军队,以功封为关内侯。然后就是对于卫氏家族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在这一年,先是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被封为皇后,走上当时女性的顶峰;然后是秋天舅舅卫青奉命率骑兵3万人从雁门出击,击败匈奴;之后在第二年卫青率领所部从云中出击,又经云中郡至朔方郡(今内蒙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向西扫荡追击,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
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部汉军纵横数千里,击败匈奴,赶跑白羊、楼烦两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夺取了匈奴入侵中原的前哨鄂尔多斯草原。战后,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此时的卫家已经是身份尊贵,今非昔比了。
当时的霍去病正是处在一个拥有梦想的十二三岁的年龄。舅舅的巨大成功无疑对他是一种榜样,也许正是这个时候,少年立下远大的志向。驰马北疆,这对于少年而言是一个并不远的目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又过了一年到了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霍去病到十六七岁时,他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而他的舅舅车骑将军卫青这一年率所部3万馀骑从高阙出击。
这次战役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残部数百骑远遁。此战之后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后迁大司马,成了大汉军队的实际总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也正是在这一年,霍去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在当时应该是许许多多少年男女推崇的焦点,说起霍去病可谓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他没有沉醉于此。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了。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
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创造者,匈奴人对其敬畏之极,称其为“苍狼”,他们在被驱赶出华夏大地之时,也将霍去病的名字传播到欧洲。中国有众多的优秀军事家,然而在英国人编写的《世界著名军事家》里边,仅有两人入选,霍去病便是其中之一。
外国人看中国,当然有偏颇之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霍去病的军事影响力早就走出了国门。中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基本是内战的行家,朝代更迭的帮手。很少像霍去病一样,为民族的生存和领土的拓展,付出了一生。
对于其生父霍仲孺的态度,这位英才的表现也让我们大为赞叹。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
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但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中国人血液喷张的一生。他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像他那句千载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
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
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家,是温暖的,这种暖比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大火炉边取暖那样还暖;家,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家里十分冷清,只有我和弟弟。我的手十分冰冷,像窗外的小雨一样寒冷、刺骨。我重复着同一件事——不停地按遥控器,电视频道不停地播放、换台。我实在是想不到做些什么了,因为我的手脚都快冻僵了。冷,冷到骨子里。弟弟则捧着他的电脑玩游戏。我将视线移至窗外的小雨,凝望着犹如细线缠绕的雨,思绪随同那些雨飘到了远方……
一个瓢泼大雨的下午,放学了。我独自站在校门口,看着同学一个个被家长接走了,我还在等。内心有些失落,蓦然地,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是爸爸!我激动地冲了过去。爸爸出门太匆忙了,忘了带雨衣,我们只好淋雨前行。坐在小小的电动车上,我把头靠在爸爸坚实、平坦的背上。这背让我感到温暖、安心,即使风雨再大我也不怕。就这样我们顶着风雨,开车在雨中。以致于到家的时候,我和爸爸都成落汤鸡了。我们围坐在火坑旁取暖,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佳怡!”一声呼唤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是爸爸,还有妈妈,他们工作回来了。他们连声问我在家里是否无聊,叮嘱我最近天气转凉,要多穿衣服。我只点头却不作答。
抬头看向窗外,雨已经停了,太阳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房间,照到我身上。嗯,暖暖的。天边不知何时,轻悄悄地挂上了一道彩虹,在阳光的辉映下,遥不可及却又温柔迷人。
家,我永远的港湾;家,我不会迷失方向的地方;家,我深爱的家。
家之本在于家风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如同鱼儿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水,鸟儿离不开给予它自由的天空一般。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风则像一只神奇的画笔,为这张白纸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诗书可传百世,家风能流千古。孔子出生没落贵族,但孔子家族却是天下第一家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孔子家族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了这个家族?是家风的力量,是孔圣人思想的力量。
家风对于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是这样,近代亦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梁启超,不但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育家,其子女人才辈出,被后人称作“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对子女教育的用心之处,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更体现在精神与思想的熏陶。在孩子年幼时,梁启超便十分注重家风对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这使得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祖国对人民的重要性。他的子女也在学有所成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梁启超一家也因此成为拥有“赤心报国好家风”的典范。
好的家风可以成就一个人,而不好的家风则能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秦桧,一个为了权贵不择手段的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抗金英雄岳飞,被世人所唾弃。而秦桧看重名利、贪图钱财的家风同样影响了后代子孙。在秦桧死后,他的儿子秦熺竟还梦想着当宰相,向往着拥有权利与富贵的生活,对有才气的人心怀嫉妒。结果,他和秦桧一样,成了背负千古骂名的罪人,而秦桧的子孙后代,也因此饱受世人冷眼。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则是家之根本。好的家风就如同春雨一般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内心正能量的种子不断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之下,我们才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一片落叶,掉下,飘进江流中,随流而去,晃晃荡荡,途中危险重重,却毅然向前……
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家里,拥有母亲的关爱和父亲的保护,不知离家是什么滋味。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在这个地方,有这么多好友,有和睦的亲朋好友,就足够了。每天开开心心,拥有童年的趣味。
再长大了些,搬家了。离开了这个从小生活的地方,母亲牵着我的手,与好友告别几个与我玩的好的小伙伴,将他们的玩具留给我作为纪念,我也将自己的玩具给了他们,因为母亲说过,要"礼尚往来”。我将他们一个个都拥抱了一下,记得一个大人说“多回来看看家,在这!”小时候的我,神情坚决地点了点头,“当然会回来”。临走前,来了一张集体大合影。
到了新地方,新小区。陌生的环境和人物让我难以适应。父母为了更好的在这里有了帮助,带着礼物去拜访邻居,也带着我去努力的适应环境,寻找新朋友,可是陌生的这些,让我变得不敢去多搭话。每天在楼上看楼下小孩的玩耍,也就记起了以前的愉快生活。回过神来,泪已经流了下来。
记得父母那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新朋友嘛,多熟悉熟悉,都会好的”。他们每天都在安慰我,可他们自己却因为这些忙的焦头烂额,似乎我想以前不需要这样吧。
上了小学,慢慢也就熟络了。可是在与新朋友的交往中,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总觉得吧,怪怪的。还总有一些不好的谣言。我想努力去跟他们一样,适应他们的生活,可这样太累了。每天回家,便打开那承载着沉甸甸的小匣子。小汽车,玩偶人,弹珠,小卡片就这么几样。书桌上还放着以前的大合影,我仔细的看,在心里流出那已经熟记于心的名字……
多年后,终于回去了,一下车,便看见熟悉的面容,一瞬间,身体便放松下来,眼眶红红的,像以前一样拥抱他们,心里瞬间满足了。多年的思念,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飘荡的落叶,不知经过多久,终于到达它的目的地,停下……
关于家和家乡,我们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家乡的一扇窗,一条路,一棵树,无一不是家和家乡的风景,承载的着是家和家乡那悠悠的情怀。
江南水乡有那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在水乡常熟就有那么一条水灵灵的街——方塔街。方塔街靠着环城河,沿着水声一路向前,那河流时而宽,时而窄,河水时而缓,时而急,就连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吟唱着美妙的歌曲。
轻闻着淡淡的花香,信步走向前方的柳树群。河边,柳树姿态万千,有的像一个驼背老人,有的仿佛一个少女,正低头洗着她那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呢……这时,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不损人们观赏的雅兴。小雨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小雨洒在河面上,这调皮的雨滴也不知说了什么,让小河涨红了脸,说不定一会儿还会捂着肚子笑呢!
接着走进牡丹园,但那牡丹是自然生长,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无比精神,花瓣上的雨滴闪闪发光,这牡丹花是更加有活力了。花香引来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绕着牡丹翩翩起舞,像是在说:“牡丹姐姐你可真美丽啊!”油桐也正开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仿佛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漂亮女生在嬉笑打闹呢!
沿着河流往前走,只见不远处樱花成片,这些樱花树远看犹如一个个一身粉装的少女,仔细看看,又不失女王的高贵典雅。再走近一看,一朵,两朵,三朵……小小的枝头上有着数不清的樱花,粉粉的、嫩嫩的,美极了!
这雨淅淅沥沥,一滴一滴拍打着脚下的石板路,踏上一条美丽又熟悉的街道,那悠扬的曲调又在我心底悄悄地响起——是谁不说咱家乡美,嘚吆伊尔吆……
种一棵桑树在家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阳光稀稀落落地从树叶中照出,在地上形成光斑,舒服地让人依恋,想久久地躺在桑葚树下的摇椅上,美美地做一个梦。
稚童闲趣忘还家
儿时,我脱下鞋子,拿出毽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踢毽子,应了那句“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插着几片红色绿色羽毛的毽子在我们的脚上传递着,一个传一个,阳光照在脸上,个个“身似燕,脸如霞”。花式踢毽子更是在小孩子里传开,用后脚跟轻盈一踢,毽子便在空中翻旋羽舞着,在空中如绚丽的花火,伴随着稚童们银铃般的笑声,稳稳落地。桑葚树下踢毽子,连桑树都叶子也抖动着,像是在不停地欢笑着。如今,我坐在屋内,望着窗外几个孩子踢毽子,桑葚树摇曳的枝条,似在轻抚着流淌的岁月,时光的溪流潺潺而过。
引伴闲人吹唢呐
又是一个良辰吉日,乡里的人们都乐开了花,忙着准备儿女的婚事。一户人家请来了一个表演的团队,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在我们老家的摆宴席叫吃合碗,结婚的人家摆好餐桌在院子里,邀请人来吃合碗。袅袅白烟徐徐升起。请客人家里正忙得不可开交,院里有瓷器的碰撞声,人们的唠嗑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一进小院,有一棵结了果的桑树,树上的桑葚紫黑紫黑的,正是可以吃的时候,大人们捞了一些桑葚洗干净放在果盘里。“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一位老先生拾起一串桑葚放入口中,不禁吟一句诗。晚上,表演者开始在舞台上准备,其中一曲《百鸟朝凤》的唢呐吹得深入人心,吹唢呐的人涨红了脸,下面的人也兴奋地涨红了脸。我拿几小串桑葚坐在台下,边品尝桑葚的酸甜味美,边听唢呐,这样火红热闹的画面映入我的脑海中无法逝去。
悠悠思乡情难别
“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准备回到城市拼搏,他们坐在桑葚树下,感受着故乡的浓情蜜意。他们的眼中是桑叶的绿意盎然,瞳孔中反射着桑葚的紫红,嘴角不自觉地漾开花。他们来到河畔边,种下一棵棵桑树苗,许下愿望,他们再次归来时,这颗桑树已然长成。像是旧梦在枝头萦绕,缕缕清香,温存于心,永不忘记。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不管人们不管走得多远,他们都能看到桑树,有桑树的地方就有家园。
开满栀子花的家园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盛夏时节,园里的栀子花开得正烂漫,看枝端绿色的花苞被嫩白撑开,翠绿的枝桠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绽放在夏日的阳光下,在馨香之中,夹杂着孩童的笑声,蔓延一夏。
满树花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童年的纯洁和美好。午休时分,小伙伴们悄悄地溜出来,栀子花丛中,传来阵阵悦耳的蝉鸣,小伙伴们突然禁了声,蹑手蹑脚地走近,一个胆大的孩子,拿着小杯子,目不转睛地,一盖,蝉儿在杯子中扑闪着,小伙伴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穿透着那馨香,不自觉地,体味到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心情。在阳光捕捉影子,在夏风中聆听欢笑,在摇曳的栀子花丛中寻找着快乐,跑着,跳着,追捕一串垂落鸟鸣,一只路过的蝴蝶。栀子花开的季节,浓浓的情谊,蔓延于心中。
五月五,至端午,赛龙舟。栀子花盛放的河岸,震耳欲聋的鼓声,整齐划一的呐喊,兴奋激动的欢呼,交叠在这栀子花香中。为赢的队伍祝贺,为败的队伍鼓劲,期待着明年再战。端午时,女子们总爱在头上别一株栀子花,她们不娇媚,不艳丽,清清白白,眉眼盈盈,着一件素色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时间为她们而停步。我见了,也吵着要戴,奶奶笑着拿了一朵出来,帮我戴在了头上,淡淡的清香围绕着我,“戴上了这花,奶奶就把这吉祥传给我的乖孙女咧!”我笑着,珍宝似地护住了,跑去小伙伴那儿卖弄了。
又是一年盛夏,又是一个栀子花开的季节,又是一个离别的时分,准备外出求学的学子们,准备外出拼搏的年轻人们,都会收到家人亦是朋友送来的一株栀子花,带着美好的祝愿,带着对未来的期望,奔向远方。家乡,便在这栀子花中,等待着他们,守望着他们。我看着窗外盛放的栀子花,忆起儿时伙伴们,在我离开时亲手挖下的这株栀子花,交在我手上。我一直悉心照料着,在每个盛夏,绽开笑颜。每到栀子飘香时,童年记忆便淡淡地氤氲开来,萦绕在心间。
喜欢每一个栀子花开的季节,拥一缕花香入怀,忆一段童年纯真,品一分家园素馨。
我踏着湿泽的泥土,忆起家园醉人的时候。只见稻叶齐,飞鸟鸣,村民忙,稚童游。
鱼趣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嘿,快来呀,看我发现到了什么?”童稚的声音响起,孩童蜂拥而至,来到发现惊喜的小孩身边。“哇,好多鱼呀。”他们异口同声地惊叹。“抓鱼咯!”孩子们挽起裤腿,纷纷下水,都紧张地看着水中的鱼,待鱼停在水中,他们猛得一扑,鱼却机灵地闪开了。他们很快发起了下一轮攻击,几个回合,童军战败,鱼儿们依然悠游地甩着尾巴!
但也有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合力抓到鱼的,鱼猛烈地用尾,泥水溅到他们身上,仿佛是胜利的标志。
抢收
绿油油的田野到处都是带着草帽,扎着汗巾的人们,强壮的他们在田间不停地忙碌着,那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从红润的脸颊上不停地掉了下来,就像下了雨一样。
六月的天,似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伴随着闪电,雷公敲起了大鼓,一阵狂风后,紧跟着就来了一些铜钱般大的雨点从高空冲了下来。在雨中,一位老伯正在急忙忙地收着干稻草,旁边撤离的农夫们见着了,赶忙跑来帮忙,大家伙齐心协力将稻草全部收回。他们在田园中飞快地奔跑着,在雨中也快活地笑骂着。
戏说
丰收了,村里比日常热闹多了,因为每年村里都会搭戏台子,请人来唱戏。
河岸边,一个木制舞台异常显眼,戏要开始了,舞台下的村民个个躁动不安,欢声笑语地期待这场表演。这时红光闪烁,伴随着“咚呛咚呛,噔噔呛”,红色的帷幕缓缓拉开,浓妆艳抹的才子佳人纷纷出场,村民们戛然而止,投入地欣赏着表演。
“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村民们被歌声陶醉在其中,纷纷拍手叫好,台上的演员们受到鼓舞,表演得更卖劲。“噔呛、噔呛、噔噔,呛……”一场精彩的戏结束了,台下传来热烈的掌声。戏后,一些村民到舞台后和演员们寒暄几句,带些自家的鸡蛋,干果慰劳他们,戏里的悲欢离合,被徐徐清风拂过,温馨的余韵在娓娓戏说。
夕阳西下,人影散乱,回家路上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我想,这就是家园的醉人之处。
我对我简陋的房间大有不满。“我是个女生!”我常这样对妈说,可不管我费多大劲,也不能让我的房间焕然一新。她还讲了一堆我很不理解的道理。
今天我又不想那么早回家,看到我房间就心烦。我去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这里到处是破铜烂铁。我在一个草屋里发现了一扇门,我小心地推开了,里面的一切差点让我高兴得心跳出来。这儿就是五十世纪,里面应有尽有,还有很多梦都没梦过的高科技产品,我住在这,一辈子也不用愁了。
在书桌边放着一支外貌非常普通的彩色笔,放在这里太跌眼界了。我拿起了这支笔,空中多了一条彩色的线条,这笔可真牛!
我用它画了两个助手,这房太大,找东西太烦,就有劳他们了。
不用去学校,不用为房间烦恼,这种感觉真好。早上十点起来,看电视吃零食睡大床,突然觉得好像一直离我远得要命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该怎么办?
一个月过去了,这一个月我过着小姐的生活,拥有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房间,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宽大的厨房里我的两个助手正在为我做美食。左边那个有一头乱发,穿着围裙低着头,情绪很低落,大概在思念那个去享受美好生活的孩子。右边那个长了胡须,头上的白发又多了不少,他们正在做他孩子最爱吃的菜。希望他们的孩子会知道他们的良苦用心……
可是站在我眼前的,还是那两名助手。
我走到大门前上面出现了两行字——门一但推开,这便永远消失。
我望了下这如梦如画的地方,按了门上的把手,推开门,毫不豫犹地离开这里。背上书包迎着温暖的夕阳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