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我在课本上看到了一张战争照片,那照片上的景象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日本侵略者轰炸中国上海火车南站后的惨况。照片的上方有着一座只剩下铁板的人行天桥,天桥上的铁板摇摇欲坠;天桥下的站台已经变成了几堆废墟;站台前的景象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铁轨上覆盖着一堆堆沉重的瓦片,瓦片下躺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尸体。这...
作文《战火中的孩子》
火中的孩子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我在课本上看到了一张战争照片,那照片上的景象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日本侵略者轰炸中国上海火车南站后的惨况。照片的上方有着一座只剩下铁板的人行天桥,天桥上的铁板摇摇欲坠;天桥下的站台已经变成了几堆废墟;站台前的景象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铁轨上覆盖着一堆堆沉重的瓦片,瓦片下躺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的尸体。这...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
那天,伴随着轰,轰,轰的声声巨响,候车室仿佛即刻就要坍塌。候车室里的人们惊慌失措,有的哭,有的叫。突然,一声更大的巨响袭来,一瞬间,硝烟四起,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月台上传来一个小男孩凄厉的啼哭声。闻身望去,一个劫后余生的男孩正无助地做在废墟上,仿佛秋风中无所依靠的小草头顶,真让人揪心。他一脸惊恐的样子,显然是被刚刚所发生的一切吓坏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用他嘶心裂肺的哭声来寻找他的父母。可是孩子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命已经被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夺取了啊!
然而,敌机仍像老鹰般在天空盘旋,轰炸还在继续。地面上已是一派血流成河的凄惨景象。此情此景,更突显了小男孩在战火中如同一棵无依草,另人怜惜。
历史是用血路来铺就的,小男孩这一战火中的无依草的形象无疑告诉我们要勿望国耻,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雨很大。雨点随风斜着,斜在脸上,斜在眼睛里,斜在掌心,留下一种湿湿的味道。仰起脸,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倾盆的雨就那样铺天盖地。街上,行人脚步匆匆,用手遮雨的,用衣服遮雨的,用书本遮雨的,眼睛里有一丝莫名的恐惧。是怕被雨淋湿了吗?我笑,是的。其实,我也怕。只是,这雨,遮不住啊。那又何毕去遮,就淋着吧,这样挺好。
徒步走着,竟又走到铁轨上。我想,铁轨是我的向心力。雨中的铁轨那般静谧,摇曳着清冽的气息,我贪婪地吮吸着,害怕下一刻就会失去。叶子湿漉漉的,耷拉着脑袋。恍然,叶子黄了,什么时候的事呢?我来不及在意。风一吹,我知道,秋来了。那是沁入脾骨的清冽,却不觉得冷,是一种凉,神清气爽的凉,云淡风轻的凉。
天空是灰色的,像蒙上了一层尘土,有种飘渺的感觉。刹那间,仿佛站在世界之外。遥望尘世,忍不住的爱恋。铁轨旁的田地里,种着白菜,白萝卜……想着朔方的冬日,竟“扑哧”一声笑了。整个冬季,都懒得出门,腌制了一冬的白萝卜,异常爽口;而大白菜又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醋溜白菜,酸辣白菜……秋日,正是它们茂盛的季节。
路过的车辆都那么匆忙,我望着那么多匆忙的灵魂,不知所措。难得的悠闲,在指尖,溜走,滑过,不留痕迹的。
都是市井中人,都有自己的红尘事。
突然想起雪小禅的一篇文章《生活禅》,不知道我的生活是否禅意。只是觉得,市井烟火,其实很美,世俗点,小资点,没什么不好。本就是红尘中一过客,无需清高。只需在闲暇之际看看云,看看天,听听流水潺潺,唠唠家常。偶尔为世俗争吵一下,烦恼一下,很好。
暮色浓了。朦朦胧胧的夜色将我笼罩,站在山岭上,看着村庄被笼在一层若有若无的烟火中,飘渺的,虚无的,是仙境。该回家吃饭了。冬瓜,豆腐,醋溜白菜……
我愿眠在我的市井烟火中。
战争中的哭声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乱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一次,小男孩和家人要乘坐火车逃到一个没有战争的城市。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没想到,还没登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轰战机就已经不停的投下那罪恶的炸弹。小男孩的妈妈紧紧的抱住那孩子不放,在一刹那,恐怖的炸弹弹片向小男孩们飞去。小男孩的妈妈用身躯,有生命保护着小男孩。就在这一瞬间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小男孩身上沾满了那鲜红的血迹。
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后帮助他的。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四年级:吴祝威
在这学期里我们学了一片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讲的是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在一次埋伏战中因敌人投掷的燃烧弹在邱少云身边炸开了,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身上,火就在他身上一寸一寸的烧了起来,从头烧到脚,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他一动都没动,坚如磐石。而且当时他身边三米处有一条小河,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滚到河里,熄灭身上的火,或站起来脱掉身上的衣服。不过他为了不暴露目标,使这次战斗计划失败就在那任凭大火焚身,最后在大火中牺牲了,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刚好实现了他的诺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邱少云他生于1931年死于1952年,是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人。解放前,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全家六口人靠一块巴掌大的土地过活。他的父亲不得不去帮船主拉纤运货,拼命干活,最后被可恶的老板害死。邱少云十三岁那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两个小弟弟送给了人家,他和哥哥被迫去给地主扛长活,后又被抓了壮丁。后来1949年中国解放了,邱少云就被解放军从壮丁营解救出来,满怀感激的邱少云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邱少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党而牺牲了自己,真不愧是在烈火中永生的战士,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喊一声妈,就年年长大;喊一声妈,就年年奋发……”随着主题曲的结束,影片也缓缓打上了:再见“二字。影片播放完了,但在我心中却是感慨万千。是的正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网络妈妈虽然拯救了贺嘉、张亮等人,但是像他们这样的网瘾少年远不止这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害。不少青少年利用网络来玩游戏,来满足自己被所有人仰慕的欲望。影片中的贺嘉就是这样的一名所谓的“差生”。一心望女成凤的妈妈发帖求助,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为母亲的无奈与失望。
与贺嘉妈妈不同,她,刘学萍,是一个残疾人,不能生育。儿时,她带病参加了学校的一个活动,山间突起大火,她被困在火海里。待到她被救出来,却成为了一位残疾人,再也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去上学了。4岁便失去了父爱的她,仿佛注定要有着与其他女孩儿不同的人生。她要忍受旁人一样的眼光和病痛的煎熬以及没有朋友的孤寂、无助。但她却身残志不残,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吓倒,顽强地活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专,成为了一名会计。当她看到网上无数的网瘾少年的案例时,母爱的本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展开了一段艰难的挽救行动。他一步步的牵引贺嘉,当贺嘉站在分叉的路口前踌躇不前时,她用温柔的话语来唤回迷途上的羔羊,让他重回光明之路。贺嘉回来了!他终于不用再天天为她提心掉胆,担心她去网吧了。可是,让她忧心的是,网瘾少年还有很多,他们需要一段悠扬的笛声,来唤他们回家!
终于,在网络妈妈的影响和感召下,海内外2000多志愿者加入了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行列。但是,网络妈妈还没有停步,她还在继续传播着温暖,帮助网瘾少年们把曾经丢失的良知找回。
初二:张明慧
汉末的天下,犹如群雄逐鹿的舞台,滚滚的硝烟之中,貂禅便是撒进战火中的一抹红粉,生于风雨的一枝海棠。
她不会不知那专权的董卓,上有重权求倾天下,下有吕布为鹰犬。她不会不知那冒死行刺的曹操,最终功亏一篑,流亡四海。
可是,她更忘不了那垂泪的恩人——司徒王允,着汉室最后的忠臣,这忧国忧民的老者,当借予曹操的七星宝刀已一去不返时,他也仅剩下了视为骨肉的义女——貂禅
皓月当空,清泪四行,寥寥数语,一诺千金。
“徜有用妾之处,当乃万死不辞”!
于是,这个年方十六,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从此蹋入虎狼之穴。
如花的笑靥迷惑了吕布的眼神,轻轻的莲步踏乱了董卓的心思,升平的歌舞之下,包藏着一颗焦灼的心,貂禅没有运筹帷幄的大智,却能在二人间巧妙的周旋,貂禅没有过关斩将的大勇,却最终驱跑了恶狼。可叹吕布纵然勇武一世,此时竟也难敌美人摆布,忘却父子之义,倒戈相向。
董赋血溅罗帐,至此,貂禅的历史使命终告完成,一页风云释然翻过,惊天动地,又悄无声息。
天下重又回复到群雄并起的局面,她将何去何从?
有人说,她曾痴心关羽的豪迈义气,却断遭拒绝,含恨投江。
有人说,她历经世事,看破红尘,静心归隐,遁入空门。
有人说,她并非凡人,世间恩怨既了,便重披羽衣还九天。
貂禅带着重重迷雾去了,她的成功,却令天下英雄望尘莫及。
貂禅宛如划过夜空的流星般闪耀和短暂,她是历史在烟尘中的一个微笑,在沉思中的一声叹息。
我的年龄与你们相差不几,但你们却被战火这个恶魔困着,而我却享受有爱、有幸福的生活。你们是不幸中不不幸,年龄那么小就被抓去充军、打仗,让你们那好没有绽放的花朵枯萎。我不敢想象你们那恶魔般的生活,不知道那么是否害怕,是否悲伤,是否……
我同情你们,我怜悯你们。我与你们相比就好似天壤之别,好似一个生活在天上,一个生活在地狱一样。我想为你们插上一对翅膀,让你们逃离那战争飞上蓝天,与我们一同享受被阳光、被幸福、被爱包裹着的幸福。让那凋谢的花朵重新绽放出美丽与光彩。
最后,希望在战火中的孩子们坚强,不要被那战争的恶魔吓倒。———要打败战争的恶魔,打败战争的恶魔!
祝:
你们幸福快乐
北京东城区崇文小学四年级:54633645
今年6月,我们小区的保安队队长朱叔叔在小区巡逻时,远远发现有东西正在冒烟起火,浓烟弥漫,朱叔叔第一时间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提着灭火器冲到现场,这才发现,原来是8幢业主的轿车自燃了。由于线路老化,引起的火势太大,眼见火越烧越旺,面对这种危急的场面,朱叔叔正定自若,丝毫没有畏惧之心,当机立断拨打了119报警电话,并联系当值保安前来协助灭火。全体保安在一分钟之内全部到位,全力配合,并肩作战。轿车已被烧得惨不忍睹,,全体保安队不顾自身安危,奋不顾身地开展灭火工作,终于在消防车赶到前成功将火扑灭,避免了火灾进一步的发展。,尽力将业主的损失降到最低。
赶回家的业主看到保安们的辛勤工作,很是感激,同时,保安队英勇救火的事迹也得到了在场围观居民的赞扬和肯定,保安队员再次用实际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保安队员的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在大火中又给我们树立了一次好榜样!
在战火中响起的音乐,往往担当着各民族英雄颂歌的重任,它们唤醒民众,抚慰人心,点燃希望,把生命注入民族。中国的抗日战争孕育了《黄河大合唱》,而在同时期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我们找到了《黄河大合唱》的众多“同伴”。
一、穿越硝烟的《圣母颂》
海菲兹,这位出生于俄国,有着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是当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11岁便开始以独奏家身份巡回演出,一生足迹遍布全球,征服了全世界小提琴爱好者的心。这不仅因为海菲兹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与贝多芬一样坚强而博大的心灵。他在世80余年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可谓阅尽春秋。无论日本地震后,还是爪哇暴动后,甚至天津被日本入侵后,他都赶赴现场演出,以他宽厚的人道主义的琴声与那里的人民交融在一起。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上前线为战士演出300余场。他对战士们讲:“我不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我将演奏舒伯特的《圣母颂》”他赢得战士们的掌声。《圣母颂》成为他为战士们演奏次数最多的曲子。1959年,虽然他已经宣布退出舞台,而且刚刚摔伤不久行走不便,为了参加庆祝人权宣言八周年的活动家,他仍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抱着小提琴,走进联合国大厅演出。
二、保卫列宁格勒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是在列宁格勒被德军围攻时开始创作的,直到1941年10月,完成了这部交响乐的前三个乐章后,肖斯塔科维奇才同意离开列宁格勒,疏散到莫斯科,后来又到了古比雪夫,在那里完成这部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此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在纳粹入侵列宁格勒时期的个人体验和回忆。作为空袭中的志愿消防队员,肖斯塔科维奇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恐怖和残酷。它也是作曲家对自己所热爱的城市惨遭蹂躏的见证。三年的围困有60多万平民死去,作曲家把这部作品题献给在希特勒的暴虐袭击下仍坚持战斗的俄罗斯人民。1942年8月9日第七交响乐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奏响。
正如一位苏联评论家所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一部音乐作品本身,它已成为我们人民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深远的政治及社会意义,它已成为我们坚持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巨大动力。”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对这部作品曾有过如下的描述:“第一乐章,一个交响乐快板,是在1941年8月列宁格勒那种感人的气氛下写成的。战争闯入了我们和平的生活……我们的人民、工人、思想家。艺术家都成了战士。普通的人成了英雄……这一乐章有点悲剧成份,它包含了一首安魂曲,以纪念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雄。然而,在这场卫国战争中,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我们站在正义的一方。我们知道希特勒会失败,侵略者的尸骨会撒在苏联土地上。因此,第一乐章总的面貌是明亮欢乐的,是生命的宣言。接着,当乌云聚集在我们国家上空,当红军的每一步撤退都在我们心中激起沉重而痛苦的回声时,而我们的人民仍坚信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时候,我写下了第二、第三乐章──一首谐谑曲和一个柔板,这两个乐章表现了我们取得胜利,自由和欢乐的信心。第四乐章则是第一乐章的继续和发展,同样是个快板,如果第一乐章在某种条件下被称为‘战争’的话,这个乐章则是‘胜利’。这个乐章以一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主题开始,空虚主题最后发展成为胜利的狂欢。红军转入上反攻,祖国终于胜利了。”
三、集中营的歌声──《达豪之歌》
在音乐家齐佩尔的传记《达豪之歌》这本书里,记载了一首歌曲的诞生过程。它不是一般的歌,它来自地狱──二次大战纳粹的一个集中营──达豪。
慕尼黑附近的山城达豪,20世纪因纳粹在此建立第一个集中营而闻名。1938年5月,纳粹把奥地利作曲家齐佩尔关进达豪,也就把音乐送进了达豪。
音乐家就是音乐家,哪怕是在肮脏愚昧的包围中。齐佩尔在遇到营中的几位音乐家,也得知可以搞到一两把小提琴和吉他之后,他萌生了搞音乐会的念头。
7月初,“齐佩尔乐队”凑集了14位持有各种特制的、五花八门的乐器的演奏员,在星期天下午,在一个为集中营的扩大而修建的厕所里开始第一场音乐会。“没有人讲话,在短暂的音乐会过程中,他们在一种心领神会、彼此默契的气氛中坐着,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同样也有振奋、激动和对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重新肯定,以及某种自由的感受。至少这里有一处纳粹没有完全控制住的呼吸空间。这种努力的严肃性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尊严,一种没有沦为纳粹企图把他们践踏成的渣滓的自豪感。”音乐不仅使人忘掉痛苦,而且能使人对其无遮蔽的、赤裸裸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更清楚的认识。
“达豪音乐会”一直持续到9月底。音乐会需要作品,9月初,齐佩尔与他过去的朋友、作家索耶弗在回集中营的路上讨论音乐时,偶然看到集中营大门上的标语:劳动创造自由。齐佩尔对索耶弗说:这能写一首好歌。几天以后,索耶弗写出了《达豪之歌》,齐佩尔为它谱了曲。9月中旬,达豪的所有囚犯都会唱这首歌了。
《达豪之歌》的歌词这样说道:“充满了死亡/高压线在我们的天地周围绕上了一圈锁链/无情的天空降下了炎炎之火、刺骨的冰雪和大雨滂沱/当我们默默地去做苦工,几千人行进在破晓的曙光中/生的欲望、我们的女人、我们的城镇离我们那么遥远朦胧/但是我们都懂得了达豪的训箴/变得坚硬如同磐石一般/达豪的兄弟,保持仁爱/达豪的兄弟,做个男子汉/尽力劳动达豪的兄弟/通向自由的惟有劳动。
铁丝网载负着死亡,/在我们世界的周转紧绷。/头上是无情的天空/传送着寒霜与骄阳。/所有的欢乐都离我们远去,/远去的还有故乡与女人,/每当我们成千上万走在晨曦的夜色/木木地步行着去劳动。……”这首歌曾穿越过无数高墙,传唱到了法国、荷兰、英国甚至墨西哥的集中营,它又经历了战后年代,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保存下来。
1988年齐佩尔回到奥地利,第一次指挥曾经由达豪的囚徒们秘密地传唱的这首歌。30位歌手再也不用像那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那样只能偷偷地哼唱了,他们在乐队的伴奏下,在座落于悬崖上的露天圆形剧场上,唱出了这首表达人类精神尊严的《达豪之歌》:“……但是我们都懂得了达豪的训箴/变得紧硬如磐石一般/达豪的兄弟,保持仁爱/达豪的兄弟,做个男子汉……”
1937年8月28日,天黑沉沉的,太阳被层层的乌云遮住了。但在上海的火车南站还是热热闹闹的,准备乘火车出发的人们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一小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正向火车站的入口处逼近。他们手里端着冲锋枪,腰间挂着子弹袋,用恶狼般的眼睛迅速地扫视着四周忙碌的人们。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战斗机的声音越来越响,离火车越来越近
“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连脖子、脸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
原来,这个小男孩是准备跟着爸爸妈妈逃往香港的,因为那里是英国的租界地,日本人不会炸那里。可是就在他们买票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左半边的房子塌了下来。爸爸妈妈拼命抱着小孩奔出了车站,可这时又有一枚炸弹从他们的上方落了下来。他们没有办法,只能趴在废墟上把小男孩紧紧搂在怀里接着,又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小男孩的父母都被炸弹炸死了。他的衣服被炸烂了,身上也沾满了鲜血。仅仅三四岁的中国小男孩孤独地望着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被炸烂的尸体,号啕大哭起来……
头顶上敌人的轰炸机还在盘旋着,一枚枚炸弹继续攻击着,地上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小河里血流成河悲惨得难以想像。就在这时,他听到他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妈妈的声音。于是,他拼命爬过去,手上、脚上都被碎片划破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一定要看看妈妈,一定要把妈妈救活。终于,小男孩爬到了妈妈身边,看到妈妈一脸的鲜血,小男孩赶紧伸手去帮妈妈擦,妈妈从牙缝里挤出两面个字“孩子”就断了气。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
当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近时,我们会伸开双臂静静地等待。当战争的枪炮再次响起时,我们却要用心祈祷,在春风里世界上的人们都能沐浴和平和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