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山东济南历城区董家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田程程
中秋节到了,假期三天,又可以玩个痛快了!爽啊。对了,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呢?
我用了个把小时在电脑里查找,终于找到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下面我把看到的故事,讲两个给大伙儿听听吧。
后羿射日以后,后羿娶了一个漂亮姑娘做妻子,这个姑娘的名字叫嫦娥。两口子的日子过得可好了。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猎,碰到了王母娘娘,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吃了可以即刻升天做神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一个叫蓬蒙的人看到了。第二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在月亮格外皎洁的夜晚,月亮中有一个晃动的身影,那就是日夜思念着丈夫的嫦娥。
中秋吃月饼,在国我有悠久的历史。苏东坡有诗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刻传谕中秋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给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了中秋节的“法定食品”。
好了,就讲这么多,吃月饼去咯。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但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我讲两个你不知道的故事给你听听。
以前元代时期是元兵统治中国,大家受不了元兵统治,于是朱元璋就集合各路人马进行反抗,但元兵看得很紧,怎么才能把消息传出去呢?朱元璋的军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纸条放进月饼里带出城。就这样,明兵左右夹击,把元兵给灭了。
远古时期,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去了九个。于是王母娘娘给了他一颗不死药让他吃了升天,他舍不得离开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后羿不在家。有个心术不正的人要来抢,嫦娥只好吃下不死药升天,她的小兔子往她怀里一跳,也飞了起来。但她非常想念后羿,于是到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大家想念嫦娥,就在每年八月十五这天摆很多东西给嫦娥吃。
一年级:陈大侠2001
中秋节到了,爸爸买了一盒月饼。里面有8个,各种味道的都有。今天晚上,爸爸把月饼摆在桌上,我们围着桌子坐下。开始吃月饼了!我说:“今天我来分月饼。”我把两个大的给爸爸,两个大的给妈妈,我自己要了两个小的。我说:“剩下的两个给姐姐留着吧。”爸爸说我长大了,懂事了。我高兴极了。
一个多么愉快的中秋节啊!
中秋的月亮是明亮的, 又是圆圆的,真好看!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很有道理。虽然今天因为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但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它大如金盘,圆如月饼、亮如明镜,光华灿烂,像娃娃的脸,稚气十足。她好似与你捉迷藏,一会儿明亮,一会儿让你找不到它。远处飘来了一片薄云,渐渐遮住了她那可爱的脸,像给她蒙上了一层面纱。过了一会儿,薄云变得越来越厚重,慢慢地升高,她象一个调皮的孩子,东跑一下,西跳一下,她也在用尽全力要逃出黑云的包围,终于,她又一次的露出了她那又大,又圆,又亮的脸,不再和我们捉迷藏了,她静静地看着大地,把光辉挥洒,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啊,我好像看见了月亮里隐隐约约有人活动,好像嫦娥在跳动优美的舞蹈;玉兔在旁边一边捣药,一边欣赏着嫦娥的舞姿。
啊,中秋的月亮真好看!
今天又是月圆之夜,天上那散发这寒意的大玉盘,把深蓝色的天空装饰得无可挑剔,旁边的星星又像是在点缀大玉盘,美的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你有仔细观察吗?我想,你应该有吧到了晚上,月亮害羞的盖着层层面纱,渐渐露出它的那张能发光的脸,我仔细得抬头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人们用圆圆的桌子摆成了一块正方形的月饼,月饼上还有许多的小点点,像是在装饰月饼的小饰品,一块块大月饼旁边还有一些小蚂蚁,那些小蚂蚁似乎在搬运大月饼上的小饰品,然而,那些小蚂蚁就是——人散发着还以的大月亮在夜空上游走,似乎在查看每户人家的情况,月亮没走每户人家的门前,似乎在休息,又像在等待人们的祭拜。
港内学校六年级:林琳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天是中秋节,在我的死磨硬缠之下爸爸终于答应带我回老家了!激动地我一想到明天能回老家就胡乱唱“今天是个好日子”!
天一亮,我、爸爸妈妈和堂姐,还有王叔叔和娜娜妹妹,我们一起打车去老家。
回到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田里看望正在忙着收割的爷爷奶奶,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在田里了两圈没找到爷爷奶奶,一路上是农机轰鸣,我好奇的停了下来仔细观察起收割机怎样在田里匍匐前进,它的脚下留下半截儿高的稻草茬儿,黄澄澄的稻谷已装进准备好的蛇皮袋里,一会儿就被人扛进了前来收谷子的大卡车,农民叔叔伯伯们忙前忙后的侍候着忙碌的收割“机器人”。回来的路上我还观察了向日葵和玉米没成熟的果实。回到家才发现爷爷奶奶早已等在家里了。
吃完中饭,我和两个妹妹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小男孩玩起了过家家和荡秋千的游戏。
晚上,我们去参加爸爸妈妈的同学宴。吃饭时,大人们坐正席,我们7个孩子从家里搬来桌子,摆在外面。哈哈,好边吃饭边赏月呀!我坐在桌旁的小板凳上,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桌上已经摆上了两碗油光滑亮的颗粒,还以为是花生米呢,凑近瞧瞧原来是中秋赏月的必需品石榴。这晶莹剔透的石榴被人精心的剥了出来,漂亮至极。等大家都吃完了饭,我们几个又捧来哈密瓜、月饼,开始像模像样的赏起月来,那一轮初升的圆月,饱满、丰润,月色清清如流水,虽没有弯弯月的婀娜多姿,但她的清纯朴素远远的胜过了弯弯月儿,圆月是多么的美丽啊!“月亮又升高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和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小妹妹,她又说今晚的月亮好圆好亮呀!旁边的姐姐说:“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最亮了,象征着团聚”;一个小妹妹嚷道:“幸亏,我们吃的是哈密瓜和提子,可不能吃梨子呀!”逗得大人们哈哈的笑了。这时我才发现,大人们已经宴罢都聚拢到我们的四周,也不知谁送来了一盘水灵灵的提子。我捡了几颗提子和一把石榴送给妈妈吃,又和小朋友们、爸爸妈妈们一起赏起了这多情的圆月。大家就这样欢欢乐乐的、说说笑笑的目睹着月亮的美资慢慢的往上爬着。
过了很久,妈妈喊我和娜娜妹妹回家,我们才依依不舍的跟大家说跟老家、跟今晚的月亮来一个离别的拥抱。
2013年9月19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请你也不要忘记我这个在中秋节赏月的小孩子!
注:《快乐的中秋节》于2013年9月21日晚发布于我的个人空间,9月22日发布于费尔教育网站,10月2日发布于儿童博客。
月饼,
是长长历史的纪念。
千古的结,
主题永远是团圆。
漂泊的游子,
思乡泪淌成了河,
母亲慈祥的笑脸,
父亲手中的酒碗,
八仙桌旁古老的故事,
还有童时月光下的戏玩。
节是故乡美,
月是中秋圆!
在我的老家——彭泽,每逢过节,家乡人都要做一种特别好吃的特色美食——蒸米粑。这可是我们那里最有特色最美味的美食了,也是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我一次能吃一大碗呢。
爸爸告诉我,我的家乡彭泽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是水乡泽国的鱼米之乡哦。自古以来就盛产大米。而以大米加工做成的米粑,古往今来传留民间。每逢年节喜庆婚丧寿诞,均以各样的米粑为佳肴款待来宾。米粑中尤为蒸米耙别具特色,这种米粑可是只有我们家乡才有的哦。
过节前夕,爷爷奶奶知道我们要回老家。就早早准备好了给我们做蒸米粑的“材料”。蒸米粉,粑馅,还有做米粑的工作都准备齐全了。我们刚一回家。奶奶就把这些东西拿了出来。忙乎着做粑了。嗯,蒸米粑好吃,可准备工作很繁琐了的哦。我将蒸米粑的制作方法告诉大家吧:
选用上等灿米、淘洗用清水浸泡一小时,滤干后放蒸笼里蒸七成熟。之后,将蒸好的米冷后细磨成粉,再用开水泡粉、揉粉,一直揉到粉团不粘手为止。做粑时,先将揉好的米粉做成汤圆大小的粉团,再用小木板压成圆粑皮,之后粑馅包进去,做成饺子形状后放入蒸笼蒸。20多分钟后就可蒸熟并食用了。粑馅可根据四时不同上市的蔬菜取用,一般以白菜、萝卜、豆角掺以肉丁、豆干、粉丝、香菇和适量的作料掺和。蒸熟的蒸米粑美味可口。好吃极了。想吃的朋友可以到我老家来尝尝哦,保证你吃了还想吃。嘻嘻……
庐山区二中初一:许逸文
翻过八月的日历,就快到中秋节了。日历上那三个红色小字,在一瞬间就抵达了身体里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觉温暖,却又有微微的刺痛。
想起在故乡,想起在父亲母亲身旁,儿时的我,绕着他们的膝,听他们讲一些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对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诱惑力,远不如一块小小的月饼。所以往往只听到一半,我便吵嚷着要吃月饼。母亲便会从衣橱里变戏法儿似地取出月饼来。多半是在村里的杂货铺里买的廉价的月饼,一两角钱一个。现在,怕是连一块饼屑儿也买不到了,于那时,却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记得,那时的月饼好像并没有馅儿的,有的,也只是里面夹裹了一两块浑浊不堪的冰糖。那乡村简陋的杂货铺,以及父母亲口袋里拽了又拽的零碎的角票儿,都只能承受那样的月饼了。一次买上七八个,分给我和几位姐姐。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父亲母亲便会在一旁幸福地相视而笑了。
我递过去一块说:“妈妈,您也吃啊!”母亲就摇摇手,“我们老了,牙齿不灵光了,你们吃吧!”那时,我还天真地以为父亲母亲真的不想吃,便只顾自己解馋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后,还胡搅蛮缠地去说服姐姐们让给我一些。而到现在我才发现,在时光流转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之后,母亲“变得”那样爱吃月饼,她的牙齿出奇地好。
看我们吃完月饼,母亲便到厨房张罗起夜宵。灶前灶后,黑滚滚的浓烟将母亲的面容熏黑了不少,也熏出了她的皱纹和花发。荷包蛋、咸鸭蛋、皮蛋,母亲挖空心思,实在无法做出更多的食物。但,还有什么比那更丰盛呢?还有什么,比母亲精心地做完这一切后,对着自己的孩子们露出一个舒心、得意的,又略带些许歉疚和羞涩的笑容更重要呢?
屋后的葡萄架下,皓月当空,月光把一串串葡萄装饰得晶莹剔透。晚风轻拂,光影浮动,一切都那么生动美好。父亲自斟了满满的一杯白酒,母亲和我们则端起麦饭石(一种饮料),“来,干杯。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父亲不擅言辞,也没有什么言语会比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方桌上团圆更具意义。我们一饮而尽。
如今,我们已举家迁离故乡十余载,而我与父亲母亲也相隔百里,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年难得几回。母亲有时会打来电话,问及一些我的近况,我知道她是想我了,她也该知道,儿也想他们。
母亲是不是又站在路口,眺望我回家的身影呢?
韶关市十三中六年级: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