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她从远古走来,知识荡涤着尘埃;她向未来奔去,悠久文化回荡天外。她便是——语文。
语文作为每个国家文化的基础,已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为我们大中华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底蕴。语文就如一位母亲,她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街头巷尾都有她关怀的身影。
古时候,人们喜欢饮酒作诗,当作平时无聊时分的游戏。随着时代的更迭,诗句却成了语文的代表。例如:在登山时,诗句如同摄像机,为人们拍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照片;在战争时,诗句如一面镜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射出当时旧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在告别时,诗句又如一位画家,绘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栩栩如生的伟大画卷……语文从古代带来的诗句生动地刻画了古时的风土人情。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到了现代,语文又在各种歌词流行词汇中有所体现。像现在流行歌曲《生僻字》中,作词人把大家平时不用的字编成词唱出来,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再如现在流行词汇的“锦鲤”,意思是幸运的人,因为中国通常把锦鲤当作万事如意的代表物,所以我们把幸运儿叫作“锦鲤”,蕴藏了中华人民对美好的向往。
在饮食文化中也藏有语文。如:著名陕西小吃肉夹馍,明明是两个馍夹肉,怎么叫“肉夹馍”呢?这就要从语言方面说起了,因为关中那里方言把“馍”读成“没”,如果叫作“馍夹肉”,那听起来就像“没夹肉”似的,让人毫无食欲,所以自热而然改成了“肉夹馍”。
中国的语文就如一条巨龙,不断翱翔在这片土地的上方,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永远传承这文化,让语文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下一篇:特殊的拍卖会
我原来以为,语文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只有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那才叫做语文,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语文是多彩的,畅游在各个科目里玩耍,数学无它解不了的题目,物理让它来解说。语文是缤纷的,广告、对联处处都有它美丽的身影,才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有一天,我和妈妈出去买衣服,路过了一家烧烤家,我无意中抬起了头看了看广告,天哪!你们猜我看到了什么,这个店的广告竟然是——“大辫烧烤”,旁边还配有一张大辫子女人的照片,我看完了之后便大笑了起来。妈妈见我笑得这样开心,问我:“你是被人点了穴了吗?笑得这样开心。”我手往广告牌那边一指,妈妈看见了也跟着笑了起来,还说:“这广告牌谁出的啊!也太搞笑了吧。”当时,我想上厕所,可是在厕所里出来的时候,我突然从门口的旁边看到了两个大字,我又一次哈哈大笑了起来,你们再猜一猜我看见了什么,上面的两个字——“公则”。我拉妈妈过来看,妈妈说:“这条路应该改成——错别字大路,这也太马虎了吧!”最后,我们在回来的路上,路过了一个理发店,广告上面竟然写的是——“留德华”“最高‘发’院”;服装店的招牌是“不言不语”“衣心衣意”……我们实在是忍不住了,又一次哈哈大笑了,妈妈对我说:“在错别字里学习语文是不是很棒啊!”“对!错别字中藏有很多语文知识。”语文,你竟然变化无穷,太棒了,我太爱你了。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了我的心田了,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语文,轻轻从我身边走过,飘飘然……...
生活,是种很奇妙的东西,它里面有着很多很多丰富的内涵。生活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懂得很多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又是看起来很平常的。就拿语文知识来说吧,其实,生活就是一位最好的语文老师,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定会感到收益菲浅。我就在生活中学到了好多好多语文知识。记得那是春节的一天,我们全家到鲁迅故居游玩。走在石板铺成的弯曲小径上,沿街的房屋古色古香,各色小吃、纪念品一应俱全,就是在这里,一代为人鲁迅诞生了。小路半面临河,一座小桥横跨在路与河之间河上,一条条乌蓬船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看着这景色,妈妈突然发问了:“女儿,你能用什么词语来描绘这景色呢?”“啊!”我一下子愣住了,要知道,根据情景写词语可是我最不擅长的!“妈!出来玩干吗要和学习扯上边儿!”我撒着娇。妈妈异常严肃地说:“女儿,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明白了妈妈的话,学习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更要在生活中学。我仔细思考起来。怎么想不出来呢!我用求助的目光看着妈妈。“小桥流水!”妈妈说。多么贴切的一个词啊!仅仅四个字,就把所有的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呵!我又学会了一个词语。我们全家继续参观着,不知不觉,百草园到了。百草园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导游阿姨用她那亲切甜美的声音介绍道:“鲁迅先生的散文多数是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像少年闰土,像《祝福》,这些都是他生活中见过的人,看过的景。其中,鲁迅一篇名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灵感就是来自这里。”接着,导游阿姨又朗读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写得真好!我不禁赞叹,同时兴奋地发现,我又学会了一个散文片段!鲁迅故居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三味书屋了。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至于那“三味”的出典,说法有很多种,最著名的一种是说读书如同品味米谷、蔬菜、调味品一样,由粗到精,层层迭进,越读越有味道。在这里,我又学到了学习语文的精神,只有像鲁迅那样,才能学好语文。其实,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一首诗,一句顺口溜,一副春联,都能引起一个语文知识,但要懂得这些知识,关键的,是要像我一样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并且用心去学会它。...
语文之妙,语文之奇,语文之广,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学期中三十几篇课文的学习称为学语文,还要懂得在大千世界中学语文,用语文。不要以为上网都是害处,益处也不少呢!网上处处存在着语文。我喜欢上网。网上各式各样的语言吸引着我。我是语文网的常客,注册了ID后,时不时去这里的BBS上灌灌水。“斑竹”(版主)也许是个语文老师吧,谈起语文知识或写作技巧来头头是道。有一次,“斑竹”在BBS上玩了个成语接龙的游戏,邀请各路“大虾”(大侠)们积极参与,我虽不算“大虾”,但比“菜鸟”(新手)好一些,就点击看了看游戏规则:原来和普通的成语接龙规则差不多,只是接上一个成语后,还要编个小故事,把此成语用进去,并要用上5至10个网络词语。故事要生动、有趣,禁用不良言语。呵!呵!编故事我最拿手了,看看让我接什么成语。哦,“目不暇接”,接……接什么呢?“接二连三”,对,就是它了!看看我的故事吧。一天,一个漂亮美眉)抱着一只纯种波斯猫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个乞丐走来,可怜巴巴地向她讨钱。“偶(我)没有钱)了啦,对不起哦!”女孩抱歉地笑笑。这个乞丐可不是网上的“大虾”,又没文化,一点也听不懂这个MM的话,不让她走。“呀气死我了),我没钱了拜拜了说着扬长而去。乞丐气死了,决定报复MM,于是,MM的麻烦接二连三的来了……搞定,再看看别人的精彩故事,学点语文吧。怎么样?连网上都处处有语文,我们杭州繁华的大街上怎少得了语文?今年的“十一”长假,我来到大街上,满街新鲜的店名、广告令我大开眼界。这是一家女孩配饰店,它叫“爱饰唯一”,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主要出售的东西概括了出来,这不是语文吗?有家咖啡店门口贴着“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广告,多么朗朗上口,词句简练又让人浮想连翩,竟让我这个不会喝咖啡的人也想进去喝一杯。从生活中学生活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是生动的,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