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韩寒现象”确实是教育界值得争论的问题了。我支持韩寒,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其理由是:
原因一,现行教育制度与社会分工情况格格不入。现行教育制度要求的是所谓的“全面发展”,即“什么都懂什么都通”。从表面上看这不是坏事,但实际上这种“理想状态”只能促使学生变得“全面平庸”,“理想状态”不仅难以达到,就是连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而立足于社会,而并非什么“全才”,倘若我们把培养全才的要求,换成以专带博的人才,使人才的专长更为突出,为什么做的贡献更大些,不是更好吗?
原因二,以往考试模式太呆板。特别是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把学生的思维方法往既定的模式引,阻碍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阻止了创造力的发挥,引导学生死扣教材,放弃课外广泛的涉猎。韩寒蔑视这种考试,宁愿让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是事出有因的。事实上,韩寒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强有力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令许多专家学者都自叹不如的才气,足以证明他完全具备甚至超出了高中生所应达到的思维水平,又何必要强求他在考卷上把自己的思维通过文字和字母的组合表现出来呢?
原因三,教学模式太呆板。正如韩寒所言:“现在学校里写作文开头如何,中间如何,结尾如何都模式化了,符合这种模式的就得高分。所以作文一天到晚就是‘捡皮夹子’。”其实也难怪,从小到大一直受着“看到蜜蜂就想到勤劳,看到老黄牛就想到憨厚”的学生,又能写出几个“新概念”?而韩寒的语文老师对他的作文评定为“一般”,也正应了这个道理。
原因四,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压制人才,束缚人才,扼杀人才。像韩寒这种在创作上极有天赋的学生非但在文学上得不到发展,反而要他去浪费时间算一些脱离实际的、于今后无益的、诸如“靠在墙边的大米有几吨”、“一个水箱进水出水几次用几时”之类的问题。韩寒很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所走的路,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反抗,而且还喊出了我们学生的心里话。但是这样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学生却要受到如此强烈的批判,每天还要提心吊胆地防着媒体的“狂轰滥炸”--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是不公!试想钱钟书当年若也因为数学只考了15分而受到如此待遇,那么中国还会有《围城》这部优秀的小说吗?
所以,如果说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能出什么“全才”,那不是“应试教育”的幸运,而只能是社会的“悲哀”!
其实,韩寒反抗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正如新文化运动一样,只有“矫枉”才能“达正”啊!韩寒以他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给教育界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可悲的是,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理”,却只知逆来顺受的“学者”,在对于中国教育的一番“夸夸其谈”后,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实却不知所措,接着便不论是“灵芝”还是“毒蝎”,一概予以“处决”了。中庸之道正是中华民族在衰弱中徘徊,且永远走不出的“围城”!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原本!”教育,是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有个性有才华的人被迫磨平棱角、埋没于冥冥之中好呢,还是把它改成能帮助每个人发挥其特长的素质教育好?答案当然是后者。
下一篇:动物的抗议
青春,是蛰居在繁华喧嚣的闹市中,一处能够完成放松身心的幽静处。 ——题记我初一了!在这个盛夏的夜,我向天空宣告。在这个夜,我告别了曾经度过六年光阴的小学,关上了属于小学的大门,一切从头开始。站在阳台上...
寝室流传着一本韩寒五年文集,每次大便时总会带上它,把体内和书中的糟粕一同排出,按理说书中剩下的都是精华了,可是我发现在排完大便后书中全是空白,可悲的是我对这些空白产生了共鸣。虽然文章写得不错,但韩寒这...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与向往,而为什么故事人生在终了的瞬间总会戏剧化地夺走所有?而又为什么要在我们逐梦失利后献上一丝希望?合起韩寒官方上最末期的一部完整作品《他的国》,大脑里写满了问号,究竟韩寒想借...
两三年前,炸响全国,一个叫韩寒的高中生经“新概念作文”大赛一鸣惊人。从而有许多人都仰慕他,要向他学习。韩寒也有许多作品出版,那他是示范着什么的学习轨迹呢?据报道,韩寒的五门功课都不及格,只精通一门写...
记得寒风侵袭校园那会我在读高一。韩寒就好象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或者说从天上掉下来一样,迅速成为众生一时谈论的焦点,连研究课都讨论起了韩寒现象。继《三重门》和《零下一度》先后出版,韩寒在经过了大红大紫后...
小学五年级时我第一次读韩寒的文章,佩服他;初中二年级我视他为偶像;高中二年级时我很有理由鄙视他。以一篇《杯中窥人》捧走新概念一等奖。我很承认韩寒的才华。事实上有很多成了名的人只是机遇问题,那时的韩寒可...
知道韩寒,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认识韩寒,却是在上初中以后。我不是韩寒的粉丝,但自从我开始观察社会,韩寒便成了一道不可忽略的奇景。他的名字和事迹不时被我撞见。我也开始了解他、欣赏他。虽然我不买他的...
这是一卷黑色默片!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世间百态――看到盛装下的卑鄙,看到繁华下的丑恶看到喧嚣下的无聊和空虚当然还有一些童年时代的纯真,但也尽受尘俗包裹――可以说这些都是社会病态的写真。 有人说这些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