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题记
我很崇拜鲁迅先生,不为别的。说实话,第一眼瞧见他的相貌,就不由自主地觉得:鲁迅长得很帅。他的确是一表人才,玉树临风。这也不是恭维,以前一学课文必看作者,一看作者必观其相貌。作家不是戴着大眼镜就是目光呆滞,神情木然,很少有几个拿得出手的。而鲁迅则不同,他很瘦,瘦得有精神,有骨气;他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那么倔强;他那浓密的似隶书“一”字的胡须,是他的象征。他从不西装革履、昂首阔步,就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很慵懒很不屑地往那儿一站——哎呀,不得了,那威严中露出和蔼,瘦弱却像一棵松树一样笔直地立着,骨子里透出的刚正不阿的气概,以及那“一”字须的儒雅凝练,可不就是鲁迅!虽说有点儿“以貌取人”之嫌,但我还是要发自内心的赞美:鲁迅就似一幅水墨画,黑白分明,那种“高贵的消极”确实是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
鲁迅早年学医,后来,当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中国学生观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录像时,非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而哈哈大笑,此时此景,他的心好像被一根针深深地刺痛。于是,他清楚地意识到,医生只能医治人身上的伤痛,而国人的病不仅仅是在肉体上,而更主要的是在国人精神上啊!于是他弃医从文,是那的果断,那么的决绝。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鲁迅开始用他的笔——这一锋利的匕首,洞穿敌人的心脏。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那些人很是不屑一顾的,或明或暗、或意味深长、或正大光明地对他们进行端端正正无情的讽刺和抨击。“骂人”之后,他还是很不当一回事儿,为此他常被通辑,常被“训话”,可鲁迅先生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国民党反动派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抓不住他一丝的把柄。据说,鲁迅先生还曾很认真地问过革命者,向他们打听严刑拷打都有哪些内容,——可见他是做足了吃苦头的“准备”的。
鲁迅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连胡适他们都转向支持有权有势的了,鲁迅却丝毫不懂得“见风使舵”,还是很固执地写他的“骂人文章”。最后全中国就只剩下他一个人,拼命的写,“鼻子都碰扁了”却还要写。先生不到六十岁就病逝了,与其说他是病死的,不如说他是累死的。那没日没夜地伏案疾书,为了什么呀?他深知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疾苦。于是,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他们。正在忍受痛苦的人他本人未必是最痛苦的,看着别人受苦、自己却没有能力让他们脱离苦海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他走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吊唁。当他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时,这位老人已经得到了永久的安宁。那么多的人,老人、小孩、妇女、农民、工人……,大家眼圈红红地注视着他。那肃穆悲伤的场面,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下一篇:民歌
当日寇的铁蹄蹂躏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时候,一个青年加入了抗战的队伍,他手中的步枪,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当中华民族饱受分裂期待民主的时候,他作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手中机关枪在辽沈战役中咆哮;当中华人民共和国...
狂人呐喊叹彷徨。旧事重提野草拾。故乡门外文学谈,热风华盖续续编。三闲二心伪自由,准风月谈集外集。示众风波孔乙己,酒楼之上孤独谈。——序谁在彷徨中呐喊?谁在孤独中夕拾?藤野先生的教导,故乡旧友的重逢;失...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华夏民族,浩浩汤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变得崇洋媚外。外语取代了母语在许多国人心中的地位,民族魂魄正渐渐远离我们。当电子邮件取代了飞鸽传书,当自来水管告别了古井溪流,当潮流英文...
什么是爱国?众志成城血战台儿庄是爱国,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是爱国,放牛郎王二小舍身诱敌是爱国,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出也是爱国。读了《民族魂》这本书,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抗日战争那个硝...
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演奏家袁莎弹奏筝曲《临安遗恨》,大力度的和弦渲染了悲愤的情绪,让我的心不禁又一次揪了起来。我学这首曲子是在三四年前,如今再听这首曲,根根琴弦间竟有了愤慨之外的无奈与悲凉。这首曲...
英雄的民族造就了英雄魂随着两次大爆炸的重演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英勇无畏的消防官兵用热血的身躯控制火势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消失在那无情的火海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灾难,降到最低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无数人的生...
——读《亮剑》有感千年文化,泱泱大国,却被日本的铁骑所践踏。热血男儿们拿出一腔热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之搏斗,而《亮剑》所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群人。李云龙所带领的独立团以少数的兵力,与敌人拼杀,以一敌十的气...
梅花盛开在寒冬腊月躯干如老人那双干憋的手苍劲而有神从容的去触碰黑夜的漫长和寒冷他把黑夜的冰霜当成了谷粮将它们慢慢酿成冬日里的烈酒然后饮下倔强的傲骨在寒风里疯狂的绽放雪白的花瓣把黑夜一遍遍的擦亮魂香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