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学问学问,都是问出来的嘛!”学姐站在讲台旁,目光审视过我们这些刚进入初一的“小孩”。
我有些羞愧地盯着脚尖:我对于“问问题”有着天然的恐惧感,无论是“问路”,还是“问题目”,以至于我一直是个“路盲”,成绩也并不出彩,听学姐这么一说,心里第一次滋生出对于“问”的渴望。
转眼便是下课铃响之际,数学老师手忙脚乱地提着教材与大三角尺正往门外走去,我咬咬牙,一个健步追过去,拦在老师面前,带了些羞涩的微笑,扬了扬手中的数学书,小声嗫嚅道:“老师,我想问个问题。”
数学老师有些惊诧却又舒心地一笑:“你问你问,我一定帮你解答。”
我捧上数学书,小心翼翼地提问,换来老师妙语连珠的解答。我心里残存的那点好奇被毫不保留地拽出来,像小雏鸟从被孵出到嗷嗷待哺。
之后,我成了与数学老师接触最多的人,仿佛问着问着,我的学问真的有所增长,数学对我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这种对于“问问题”的积极与收获学问的喜悦毫不客气地蔓延到其他学科,譬如英语和语文。
渐渐地,只要一遇到难题我便直奔老师办公室,享受老师精妙的讲解,直至我大呼“明白!”为止。
就是这样一日一日的积累,我肚子里的墨水似乎多了起来,学问也渐渐多了。同学们有时愿意问我题,我也乐于解答。
事情本该就这样按部就班,顺顺利利地发展下去的,直至期中考试那一天。
我望着卷子上蝼蚁排衙般的小字,脑袋晕沉沉的,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定神看题目,勉强下得了笔,却哆哆嗦嗦,仿佛我一直在以正确答案为中心绕圈却怎么也接近不了它。
考试结果自然不提,我却有些生闷气,那些几天才往老师办公室跑一趟去问问题的好友竟是比我这个天天问问题的分数高出不止一大截,他们的学问竟比我要好的多。我心中很忿然。
放学后,我照例抱着习题踏进数学老师办公室,刚摊开一道题却迎上老师不那么温和的目光。
“你说说,为什么成绩下降这么厉害?”
我沉下头,如往常一般嗫嚅不言。
“要我说,你问题问得挺多,可这些题你有自己思考过吗?”老师放软了语气,“你自己并不思考,平时指望着我来讲解,那考试呢?你指望谁呢?”
我有些懵懂地点头,心里却似恍然大悟一般明了:我错便是错在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学问也在被动地增长。
三年后的某日,我即将进入高一,作为学姐,来到老师新接手的初一班级,同样面对那些稚嫩的脸庞,我低声道:“学问学问,自然是问出来的,可更有价值的是经过自己思考后问出的问题。”
我抬头,恰巧撞见老师赞许的微笑点头。
我回以一笑,我会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作为人生的学问,慢慢琢磨。
下一篇:学雷锋
天上浮云不下雨,地下尘土不长谷。 若非老实做学问,难以开拓有进取。 ...
多个学问多条路,学问无边路无数。 只要愿学和愿走,天下那里不能去? ...
忍——心字头上一把刀。古人为何如此造字?恐怕是为了给后人一个警示,要学会忍让,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看来,忍字含着深深的学问。学问一:小不忍则乱大谋史学巨作《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仕途坎坷,饱受风霜。因与...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
火苗高了无湿柴,种牙高了无土埋。技能高了无难事,学问高了无蠢材。...
善学能解百道题,会问可破千种迷。学问二字是法宝,能使平凡变神奇。...
从前,有个老人很有学问,他的房子里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大字。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八遍分成两半。哥哥拿了个“学”字,从早到晚,只是读书,从不提问。弟弟拿了个“问”字,专门提问从不读书。日子长了,...
学问孔子曰:“学而常习之不亦乐乎”。我认为这是对“学习”一词的解释,也是为学习的方式指明了道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那么什么是“学问”呢?在我看来或许用“学而常问之,则不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