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千多年前,黄河之畔,伯阳与仲尼同行论道。老子指着滚滚江水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推崇为自然中最美好的事物,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德,水德是最接近于道的。
倘若撇开百家的学术之争,用平和的眼光看待这番话,其中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人文道理恐怕也能受用终生。“上善若水”的思想也因此流芳百世,供今人深思。
水,厚德载物,化身形于万象,融生命于大地,甘心身处万万人之下,毫无怨言,情愿独留于最低洼和最潮湿的地方,故被称为“百谷之王”。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这般宽广的包容性,试问天地间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善是宽厚的,不拘于小节,是一种无私的博爱,如若仅仅局限方圆之内,又何谈“上善”。
水,为生命之源,给予群芳以沁香,给予百草以灵气,给予人类以智慧,却向来无取于万物,更与万物不争。但是“不争”并不等同于“无争”,有“不争”就意味着有所“争”。只不过水所争取的并不是万物的崇敬,而是万物的和谐。行善,亦是如此。善是没有功利性的,否则无异于伪善。“施恩莫望报”,只要为善行,就无需苛求他人永远铭刻五内,只求一份心安。
“水往低处流”并不是水自甘堕落,毫无尊严。低处虽污浊,却更能深知万物之苦;低处虽卑微,却更能体会自然之理;低处虽曲折,却更能领悟奉献之德。如此行善,怎可不谓之“上善”。
水乃世间至柔之物,无形无影,能于缝隙中百转千回,但天下也少有出其右者。因为弱可胜强,柔能克刚,故有“滴水石穿”之情景。“上善”莫过于此,为善者行善,看似力量单薄,难成大事,实际上,“行善”的目的未必要“成善”,它最大的神奇在于巨大的感染力。倘若万物万象皆善,上善可成。
然而,纵然是水也难免会有翻腾千里,咆哮不止之时,甚至能够席卷大地,吞没一切。由此看来,一味的行善并不就是上善。善是有原则的,好心办坏事也不是理由。如果对人性泯灭者行善,无异于为害世人;如果对穷凶极恶者行善,更等同于纵容黑暗。如此善行,不如不为。
并且,水可因时而变,在相应的时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当一切如常时,则为水;当炎热炙烤时,可为气;当酷寒侵袭时,能为冰。做善事也需把握时机,何时可为善,何时为何善,皆在变化之中。
上善若水,又岂止如此;人生智慧,又岂能言尽。故语止于此。
下一篇:因为有我
我曾一遍一遍翻起记忆的脚步,我可曾幻想过那个冬天,雪在飘;那个夏天,雨在下——题记林徽因为了徐志摩,宁愿做一知己,徐志摩为了林徽因默默守护一生。我知道为什么诗人偏爱蝶恋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何偏凄凉化...
我们一直处在一种莫可名状的幻境之中。这个幻境可以算作是佛家“四大皆空”中的“色相”。大多数时候人都是不会满足于色相的现状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止无休的欲望的追求和莫能御之的无奈与茫然。人的一生不过数十载...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流动的灵魂,水清澈无垠。智者乐水,是爱于水的淡泊,爱于水的澄净。人的深谙、智慧,也只有在如水的淡泊中,方能显现。由于淡泊名利,陶渊明选择隐居,远离世俗,追求东篱饮...
缱绻得好像一碗水就其中千般滋味不问你是谁只是沉醉烫干你眼角滑过的泪寂寞得好想化成灰问世间几度轮回别问我是谁爱得好累不如让今夜变得特别美我要我的爱上善若水让回忆在空中翩翩飞不怕美梦会支离破碎只怕到最后一...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是温和的。它平平静静地在那里流淌着,没有风的作乱,它永远都是那样平静、温和。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子。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
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河岸静寂。缓缓拨开尚且青涩的芦苇,一只白鹭正昙花一现般在水面上优雅的滑行,安谧的世界随羽翼与水的清越打击而充臆着生命的旋律!一刹过后,只留下一片美丽的白羽。日上青天,粼粼波光掩映着愈...
像水我们就有了自然的美像水我们的善良会永远飘飞总是那么纯洁依然那么清味流淌在我们的心底抚慰着我们脆弱的憔悴清澈的身影让我们如痴如醉无争的低调随遇而安着那份坚韧的妩媚始终微笑始终见底着自己的心扉滋养着我...
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代表伟大的母亲,代表着大地,代表着柔,美丽的柔是人际交流中的橄榄枝,它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友好;水一样的温柔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只有它可以让人的美德升华;水是人性最光辉的星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