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言志的段落
描写言志的精彩片段
  • 言志

    描写言志的段落

    晚年的我,对竹更加偏爱。那年回乡站在竹林旁,望着那些腾娜云宵的冲天大竹,更觉得一片竹林就是一片强健的生命。但见那片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的嫩绿;茁壮的,在阳光下亮出庄重的新绿;苍劲的,时而翻动着成熟的墨绿。她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天地钟灵秀,心血植正气,历历竹节,足以言志。不知从何时起,我也爱起郑板桥的画竹来,那铮铮铁骨,棱棱竹节仿佛就是人生,就是人生之路——走过的、正走的、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仰视参天之竹,聆听竹叶摇佩鸣玉般喧响,仿佛那首托物言志的《咏竹》诗又浮现于我的脑际:“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一生清高清风里,绿竹风姿誉古今。”我想这就是竹之景、竹之韵、竹之魂的大写生,总概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就像虚心有节的竹子,每向上挺立一段就要园一个节,画上一个园满的句号。这种人生过程又是与竹的生长过程何其相似啊!

    赞竹情节》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言志的段落
  •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恶势力的品质,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注释: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击:撞击,雕琢。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人间:人世间。锤:敲打。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 老先生这两年因病体的原故,行动有些不便,但还是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做到书不离手。还有每天的清晨、中午、傍晚、老先生都要按时在村里走上一圈,尽管摇晃着身体一小步一小步的走,看样子有些吃力,但还是每天坚持。当我每次遇到他时,经常跟我讲: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从这些至理名言的话语当中,让我看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和那种坚强不息的精神,给他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在他漫长的务农生涯中,不为名也不为利,把一生的精力心血全部投入到、村民、生产、与学习当中,他觉得这样活着超脱充实,有滋有味。他低头念书,写作、抬头望星月风云。一日三餐要求不高,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井然有序,节奏不紧不慢,既益养生,又见成果。近年来,他作出的诗对、谜语、文章,其诗言志,其文也言志,语句浅白明了,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 六爷爷近期内身体不好,但还是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做到书不离手。清晨、中午、傍晚、六爷爷都要按时在村里走上一圈,尽管摇晃着身体一小步一小步的走,但是从样子上看还是有些吃力,当我每次遇到他时,经常跟我们讲: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在于勤学。所以,从这些至理名言的话语当中,让我看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和那种坚强不息的精神,给他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在他慢长的务农生涯中,不为名也不为利,把一生的精力心血全部投入到、村民、生产、与学习当中,他觉得这样活着超脱充实,有滋有味。他低头念书,写作,抬头望星月风云。一日三餐要求不高,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井然有序,节奏不紧不慢,既益养生,又见成果。近年来,他作出的诗对、谜语、文章,其诗言志,其文也言志,语句浅白明了,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 老先生这两年因病体的原故,行动有些不便,但还是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做到书不离手。还有每天的清晨、中午、傍晚、老先生都要按时在村里走上一圈,尽管摇晃着身体一小步一小步的走,看样子有些吃力,但还是每天坚持。当我每次遇到他时,经常跟我讲: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从这些至理名言的话语当中,让我看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和那种坚强不息的精神,给他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在他漫长的务农生涯中,不为名也不为利,把一生的精力心血全部投入到、村民、生产、与学习当中,他觉得这样活着超脱充实,有滋有味。他低头念书,写作、抬头望星月风云。一日三餐要求不高,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井然有序,节奏不紧不慢,既益养生,又见成果。近年来,他作出的诗对、谜语、文章,其诗言志,其文也言志,语句浅白明了,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 六爷爷近期内身体不好,但还是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做到书不离手。清晨、中午、傍晚、六爷爷都要按时在村里走上一圈,尽管摇晃着身体一小步一小步的走,但是从样子上看还是有些吃力,当我每次遇到他时,经常跟我们讲: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在于勤学。所以,从这些至理名言的话语当中,让我看到了他与病魔作斗争和那种坚强不息的精神,给他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在他慢长的务农生涯中,不为名也不为利,把一生的精力心血全部投入到、村民、生产、与学习当中,他觉得这样活着超脱充实,有滋有味。他低头念书,写作,抬头望星月风云。一日三餐要求不高,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井然有序,节奏不紧不慢,既益养生,又见成果。近年来,他作出的诗对、谜语、文章,其诗言志,其文也言志,语句浅白明了,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 中国的汉字像一群赋有生命力的调皮的小精灵。它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个值得交往的好伙伴。只要你记住它们的名字,它们会永远刻在你的脑海深处。“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汉字是非常有魅力的,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和韵味。“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从古至今,历经多少岁月,历经多少沧桑。汉字才从甲骨文转化成现代汉字,实现了它完美的蜕变。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都被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一称号。“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现代汉字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是一门学问,都蕴含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共同创造了神奇的东方文化。

  • 菊花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而且菊花还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是中国的名花,品种色彩繁多。菊花的种类很多:野菊,毛华菊,甘菊,小红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等等。菊花的颜色也非常各异:黄,白、红、橙、紫等颜色。早在两千多年前古时候人们就懂得赏菊。 你看,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赞扬了菊花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 菊花耐寒,喜深厚肥沃。一般在秋季开花。 菊花的功效很多,是很好的清凉饮料;菊花可入药,能清热散风,平肝明目。有清凉镇静的功效,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及眼结膜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等。。

  • 众所周知,诗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艺术。她尝尝调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塑造形象。《诗经》中“赋,比,兴”是较为常见的手法。“赋”,指的是陈述,铺叙,而“比”指的是比喻,借代,夸张等表现手法,“兴”指的是托物言志,是寄托,是联想。这首诗同其他诗经中作品比较,“赋,比,兴”三种手法的运用更加娴熟。“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中,忧闷的心仿佛烈火在燃烧。这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在描写战争场面时,这首诗并没有写刀光剑影和生死拼杀,而是写战马,战车,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这样,就避开了死板的描绘,而是让读者想象,于是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最后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就是“兴”的体现。这种单纯的,又不单纯的写景,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更为特殊的议论。如果没有了议论,那么简单的春天和冬天又有什么美感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所以音节和谐,情感真挚,别有韵味。

  • 大自然的魅力无穷无尽,总是让人感觉若即若离的一种朦胧。所谓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便是大自然的一点极致。江山如娇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或许便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情。曾几何时,大自然的景物被文人用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大自然则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感情面纱,与诗人、作家同悲共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江水,华夏一代代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又不断点缀修饰着这位伟大的母亲,这位世界上最漂亮、最温柔、最贤惠的母亲。

  • 大自然的魅力无穷无尽,总是让人感觉若即若离的一种朦胧。所谓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便是大自然的一点极致。江山如娇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或许便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情。曾几何时,大自然的景物被文人用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大自然则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感情面纱,与诗人、作家同悲共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江水,华夏一代代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又不断点缀修饰着这位伟大的母亲,这位世界上最漂亮、最温柔、最贤惠的母亲。 

  • 浓妆淡抹的晨光,心猿意马地在朝霞掩日的碧空横刀立马、东碰西撞,它大言不休地托物言志于欲言又止的黑夜的苍茫。淅淅沥沥的大雨在众目睽睽之下明目张胆地遮天蔽日,当再也没有这等“唯恐天下不乱”者三番五次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作曼妙、婀娜的满城风雨,一成不变的晴空万里倒也因遥遥无期的“空山新雨后”着实变得唇亡齿寒、黯然失色了。萧萧瑟瑟的“帘卷西风”与一向寡言少语的旭日促膝长谈,珠联璧合的窗台下映衬着这两位同命相怜、久别重逢的老友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背影。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所云的高谈阔论生拉硬拽着让我从梦中惊醒,为时尚早,但已无倦意。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意(意念)和象(物象)的融合,是作者主观思想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即“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古人讲究“立象以尽意”,注重为情选景,追求物我皆忘的境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遵从内心的引导,这使得意象在蕴含创作意旨、寄托内心情感、暗示深刻哲理之余,彰显出作者强烈而鲜明的主观色彩。内心潇洒、超然的陶渊明选取“菊”“南山”来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仕途失意、困窘的王维选取“水”“云”来表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从容。作者为表达一种情感而选取特定的意象;表达同一种情感,不同人因不同性格又会选取不同的意象。

  •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 大自然的魅力无穷无尽,总是让人感觉若即若离的一种朦胧。所谓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便是大自然的一点极致。江山如娇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或许便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情。曾几何时,大自然的景物被文人用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大自然则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感情面纱,与诗人、作家同悲共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江水,华夏一代代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又不断点缀修饰着这位伟大的母亲,这位世界上最漂亮、最温柔、最贤惠的母亲。

  • 岳北山歌是衡山岳北地区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歌唱艺术,是当地人民借以抒情、言志、联络盛情的独特音乐形式。近年来,衡山县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奇葩,提炼主题、丰富内涵,全面推广,使岳北山歌成为该县继皮影戏之后又一排物质文化品牌。

  • 这是一篇独辟蹊径,思路新颖的考场佳作,文思缜密,语言清爽,材料鲜活,抽象阐释与形象说理水乳交融是其鲜明亮色。“看松”、“问松”、“寻松”、“敬松”四个片断深入递进,环环相扣。以咏松的托物言志与典型事例的说理论证两相对应,以此揭示了“责任”的深度涵义--为他人,为社会,勇于牺牲自我;遇事敢于承担。

  • 彤云聚,北风寒,谁持素练舞翩跹?白雪自有真情义,天地鉴。观雪之迷离,兼济天下者望来年而不忧民之饥;赏雪之劲舞,独善其身者展华章而不虑思之枯。琼花飞入户,佳朋围炉抒胸臆;冰霰映眼帘,挚友对酒乐心曲。烹雪沦茗,放歌人生;托雪言志,生命如诗:如雪纯真,做玉壶冰心之人;如雪无私,成博爱宽纳之事。坦坦荡荡,透透亮亮,过一生。

  • 坚贞之花菊花,不像牡丹那样艳丽,也没有兰花那么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贞不屈。它美丽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许多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一首首借菊赞人,托菊言志的颂歌!菊花,你那坚强的品质,难道我们不该去学习你那美好的品质吗?正如聂耳说过“坚强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 彤云聚,北风寒,谁持素练舞翩跹?白雪自有真情义,天地鉴。观雪之迷离,兼济天下者望来年而不忧民之饥;赏雪之劲舞,独善其身者展华章而不虑思之枯。琼花飞入户,佳朋围炉抒胸臆;冰霰映眼帘,挚友对酒乐心曲。烹雪沦茗,放歌人生;托雪言志,生命如诗:如雪纯真,做玉壶冰心之人;如雪无私,成博爱宽纳之事。坦坦荡荡,透透亮亮,过一生。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韦编三绝,丹书留青。哪些以文章见称,托文言志名垂千古者很多。然而,无论是甲骨文,竹简,还是现在装订精美的图书,在其销繁就简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坎坷。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到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人们噤若寒蝉。鹦鹉面前不敢言形象地表达了有言不敢书,有言难书的情形。

描写言志的段落400字
  • 斗转星移,我与书之情未淡反愈浓。渐大后,我便怡情于宋词那古雅之风中。捧着诗集,便融于金戈铁马,风花雪月,让心灵在宋词中穿行,寻觅古人的淡然心境和绝世才情。一厥宋词在碧波潋滟中流传,在繁华尘世中流传,我便品味唯美,品味风韵,品味才情,其中妙益无穷。无论是东坡居士“把酒问青天”的豪放;或是“花褪青残红青杏小”的柔美;亦或是易安居士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切。都令我感叹这宋词真为冰洁凝思之物。无论是婉约或是豪迈;无论是抒情或是言志都能令我畅游词海,诗情飞逸!花般豆蔻年华,恋上云般的散文。这淡若止水,静若处子的感觉,令我沉醉。如行云流水般的思绪,有时轻歌曼舞,落英纷飞。有时如古筝弹奏荡气回肠。秋实先生说散文“绚烂极了”,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中,有周作人的隽永、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朱自清的真挚清幽。散文的魅力凝结成一股纯厚的气息从纸张中散发出来,便道是一种格调,一种修养,一种情至深处的共鸣,令我文思泉涌。

  • 诗,与其说是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不如说,诗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古人说“诗言志”,还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种将语言进一步提纯的工作,正是祖先将生活建设其上的开始。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表达的本能,表达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和认知,这种本能伴随人类步步前行,在一个语言成熟,且文字被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这种本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诗,就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边界,而那些被称为“诗人”的人,却无一不在做着穿越边界的冲刺,随着每一次成功的突破,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扩展,站在新的领域,期待着下一次的穿越。于是我们就看到诗,从千年前的语境中一路走来,从《诗经》、《楚辞》,乐府、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从宋词开始的嬗变,到元曲……诗的外延将所有表达的愿望收入其中,汇聚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裹挟着时间如斯而去,被生活吸收的部分,就渗入语言的土壤,组成我们母语的骨骼和血肉;而那些被主流话语拒绝的文字,则重新回到洪流中去,朝向人类精神的大海一去不返。

  • 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当各朝的“太史公”斟词酌句、煞费苦心地编写史书时,他们绝想不到,这些精心撰写的文字还是要变成大白话;当巴尔扎克伏案疾书,留下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喜剧》时,他哪里料得到,这厚厚的心血,居然被缩成了薄薄的小故事;当杜甫、李白抒发胸怀、以诗言志时,若他们得知,后人们仅仅看中了诗中的几个句子,其它的一律删去,该有多么尴尬;当乾隆爷六下江南时,若能得知,今天电视中的他,是一个风流成性的游侠,私生子、私生女满处跑,恐怕不等到80大寿,便要气得魂归西天了;如果曹雪芹听说自己的作品,在短短时间内就由纸变成了胶片,他恐怕也要再回头看看自己那“十年辛苦”了。走在大街上,漫步书店中,满眼是“文化精品”、“XX精缩”、“XX再续”,满耳是“最纯粹原作感受”、“领略经典名篇”;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巨献”、“大片”满天飞。我感到窒息,仿佛身处在旋风中,目不暇接的文化快餐让我头晕目眩、不知所措,只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停!

  • 粉笔,它的身材短小,外表朴实无华,但在乌黑光滑的黑板上留下的足迹却格外漂亮大方。 粉笔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的一生都在无私地奉献。每天上课时,粉笔在老师的手下变成了无穷的知识,但你看过没有?粉笔灰在不断的下落,粉笔在一点点地缩小,它好比春蚕,吐尽了自己的丝,它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描写言志的段落300字
  • 李白与杜甫不同,他虽是杜甫的好友,却没有在他身上找出一点忧伤,一点讽刺。他在《戏赠杜甫》中,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放、浪漫、可爱。“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还在笑呵呵的与故友开玩笑,但杜甫早已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还是位超现代的人。在他身上能找出美洲人渴望自由的影子;能找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长衫,喜欢喝酒;也不难发现李白的头脑于别人不同,他的比喻,他的托物言志,他的想象……他的大脑是中国古代文科版的“爱因斯坦”!他的文学版图,可以超过俄罗斯。在李白身上也有一种郦道元、徐霞客的韵味。他游遍大好河山,他虽然遭贬谪却依旧只顾游山玩水,他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历史名篇。他不是李白,而是“浓缩过的精华”,中国古诗文学的“魂”!

  • 祖国是民族永远的母亲,爱国是历史永恒的话题。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担任楚国左徒,主张抵抗强秦,但楚王听信谗言,将他罢职流放。在被流放的过程中,他一直忧国忧民,写《离骚》以言志。秦兵攻下了楚都,62岁的屈原悲愤交加,怀石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殉国。还有,当元兵大举进攻南宋时,南宋大臣文天祥率兵抵抗,兵败被俘,被囚禁中,许多元兵将领劝他投降,或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或以死刑相威胁,但文天祥拒不屈从。在狱中,他写了《正气歌》,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歌,唱出了他坚贞不屈的意志。元人决定杀死他,临刑前,文天祥面向南方,跪拜了祖国和人民,然后从容就义,时年47岁。他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光照千秋,永世长存。

  • 时间会改变一切,它能冲淡悲伤,也带走了童真的欢笑,初中时的我第一次理性地接触了“名著”这个词,也开始慢慢接触了一些名著。《三国演义》展现给我的是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举,也是刘备临终志未酬的伤怀;《格列佛游记》显现给我的是飞岛国慧骃国的奇特,也是资本主义的黑暗;《茶话女》展示给我是玛格利特和阿尔芒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是对于这个爱情悲剧的无奈;《毁灭》描述给我的是战争年代革命者们的积极向上,也是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和革命军的陋俗。初中的我喜欢在树荫下,靠着树干,捧着心爱的《读者》慢慢地读着,一篇篇文章不时地激起我心中波澜,感人的,启迪的,言志的……许多文章都令我受益匪浅。

  •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描写言志的段落200字
  • 如果你来我们这儿,别忘了来我们的五莲山做客。五莲山可是有名的,宋代文豪苏轼盛赞“奇秀不减雁荡”;在风景区留下诗文者可不只苏轼一人。蒲松龄、李焕章、安志远、丁耀亢、张侗等均在此题字赋诗,抒情言志。这儿的山有奇怪的靴石,像一位神仙遗落的仙履,引起无数遐想。九仙山的杜鹃花园,素有“江北第一野生杜鹃花园”的称号。九仙山的杜鹃花与山上的桃花一起开,开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一簇簇的红,像燃烧的火把。如入瑶台仙境的老母阁、情侣峰景区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丁公石祠、仰止坊、洗耳泉。

  • 传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七岁的孩子做诗,自然谈不上什么艺术技巧,既没有什么托物言志,也没有什么借景抒情,纯然一派天籁。或许他根本就不是在做诗,只是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家长把孩子的话记了下来。就像我把女儿的童真稚语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一样。我们可以想象骆宾王的父母发现孩子做诗天赋时的喜悦,世间哪个作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神童呢?

  • 写这种开放自由的作文,选好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写一件或几件与所选取的事物有关的事,如"作业本里的秘密"、"课本的故事"等。有一定写作能力的考生,则应当放开思路,大胆构思,尽显自己的特长。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可以写"粉笔赞"、"课本,我的最爱"等;擅长思辨论说的,可以写"课桌之争引发的思考"、"书包为什么越来越沉重"等;擅长想象虚构的,可以写"未来的文具盒"、"2050年的课本"、"黑板与粉笔的对话"等;擅长叙事写人的,可以写"书包里的另一个世界"、"一本珍贵的作业本"……

  •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散文,令人百读不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思路清晰,过渡严谨。由自然之物到世间之人,以“物已如此,人更知情”相勾连。2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自然的云、花、鸟、蝶,风雪、树叶等等,都是作者所托之物。昭君的选择,屈原的投江,司马迁的著书,贝多芬的交响乐,又是作者所借之事。3整句为主,散句辅助。文中多次运用整句,使句式齐整,音节和谐,内容洗练。散句填充整句之间,使情感抒发更为饱满。本文在写自然回报文段中略显重复,可谓瑕不掩玉。

  • 而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文中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因此要理解好这类文章一定要知道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对象,反复阅读,便能认识好文章中心。

描写言志的段落100字
  • 前一阵子,一位喜欢的作家说,现在用电脑创作,不知为什么,心里隐隐的有一些黯然。仿拂键盘敲击下来的,不再是心灵的回响。有一点伤感,有一点伤心什么的。让我想起我那象一支笔一样耕耘的老师,提笔写遒劲批语时,心灵回响的绝唱,给人高傲的回应与珍重。载体的改变不会改变什么,传达内心的境界是一样的透明澄澈,载道、言志、抒情达意!

  •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风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这是多么朴素而又真实的几句话,却体现出了中华汉字的精神内涵。

  • 泰山,何其重;鸿毛,何等轻。人的价值就如这泰山鸿毛,或轻或重。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生命价值重于泰山的人。屈原在被罢职流放期间,一直忧国忧民,写《离骚》以言志。后悲愤交织,投江以死殉国;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不料祸从天降,遭人陷害,身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

  •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匆匆〉。谈起〈匆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而又容易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发生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