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当我将《再见童年》从头至尾读过几遍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从一座岁月的画廊走过,蜿蜒的走廊两侧排列开一幅幅关于记忆的图画,我像是一位时光的参观者,手中的文字就是我的入场券,与过往时空中一段段回忆彼此凝视,做着将平仄、韵脚、对仗还原为一种生活的努力,这时,我才感觉到灵魂在这些文字的缝隙之间慢慢舒展开来,周遭的喧哗和浮躁变得安静,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注入身体,即使时空相隔,文字承载的情感仍然可以用诗的方式传达到我的心灵,告诉我那些远去的记忆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语言里,在我们笔下的文字里,它依然崭新如初,它可以被我们召唤回心中,成为手心里可以牢牢握紧的凭证,在黑夜中,照亮我们和所有那些拒绝遗忘的人们。
诗,与其说是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不如说,诗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古人说“诗言志”,还说“不学诗无以言”,这种将语言进一步提纯的工作,正是祖先将生活建设其上的开始。人类天生拥有一种表达的本能,表达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情感和认知,这种本能伴随人类步步前行,在一个语言成熟,且文字被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这种本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诗,就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边界,而那些被称为“诗人”的人,却无一不在做着穿越边界的冲刺,随着每一次成功的突破,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扩展,站在新的领域,期待着下一次的穿越。于是我们就看到诗,从千年前的语境中一路走来,从《诗经》、《楚辞》,乐府、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从宋词开始的嬗变,到元曲……诗的外延将所有表达的愿望收入其中,汇聚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每一件作品,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裹挟着时间如斯而去,被生活吸收的部分,就渗入语言的土壤,组成我们母语的骨骼和血肉;而那些被主流话语拒绝的文字,则重新回到洪流中去,朝向人类精神的大海一去不返。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改变,有些则永远不变。即使在一个“口语诗”、“梨花体”大行其道的语境下,也丝毫不影响,那些饱经风霜的文体,完成其奥德赛式的回归。这是汉语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同时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一名观察者,作为一名写作者,作为一名记录者,尤其在汉语的历史上,这种责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有时过于沉重,于是就看到他们在面对墨与纸时转身的背影和无声地出走。但是,这并非全部的选择,依然还有人选择了灵魂的冒险,用激荡的才情和文字与大地签订终身契约,在役使灵感集中笔尖的同时,背负起文化和道义的双重责任,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始终的宿命。
人类从伊甸园放逐,语言的诺亚方舟是否可以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再见童年》对这道西学问题给出了一个方块字的回答。记忆,人类精神力量的源头,在这片大地上,竟然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通过垄断记忆而垄断权力,可以说是掌权者问鼎后的首要工作。因此,记忆,就成为了真相的同义词。我们拥有多少记忆,或者说,我们能寻找回多少记忆,就成为了能否抵达自由的关键。但是,自由只有在暗哑无语的情况下,才越发光亮,在一个遍布阳光的环境下,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反光。自由对每个人的重要,却不是人的唯一性质。心灵的丰富,就像六十亿张各异的面孔和表情,让每一种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才是让生命完整的唯一途径。而在一个记忆缺席的现状下,保持尊严,将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下一篇:再见苏州
清秀的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神情也变的有些忧郁。田野间,没有了我和朋友们的疯闹;草地上,却多了朋友们轻细的低语;教室里,没有了同学们的吵吵闹闹;座位上,更多的是促膝长谈……童年流逝,理想似乎又近了一步;...
走了一趟,兜兜转转.你果真是像海鸥一样地飞掉了,去寻找一个你能容下的岛屿.童年那么快得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迅速的枯萎了.从小,在我们迷藏游戏间,你就开始说起你的梦想,你说总有一天你要离开这里,让所有人对...
六年不知不觉在小学里度过了六年的快乐时光,而我觉得在学校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是幸福的,都是快乐的。而我在这六年的快乐时光里,却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的一些事情,一些言语。我在小学里,哭过,笑过,也经常为别...
美丽善良的公主,心如蛇蝎的王后,风度翩翩的王子,还有七个活泼可爱的小矮人。不多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现在看来以略显单调,但它却是我童年的最爱。大概很多人的童年都沉浸在《白雪公主》这类的童话中,我更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