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纳鞋底的段落
描写纳鞋底的精彩片段
  • 描写纳鞋底的段落

    纳鞋底,做鞋这些活计,和蒸馍馍做饭一样,对于我们北方农村的女人来讲,这是一种极为普通却极为重要的手工技艺,也可以说是考量一个女孩子是不是手巧,会不会过日子的重要标准。如要是一个女孩子不会做饭,不会纳鞋底,就会被看作家教不好而遭人轻视。日后嫁到了婆家,在家里也会没有地位,因为这个女孩子一旦嫁过去,成了家庭主妇,那么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包括公公婆婆,老公孩子,甚至小叔子,小姑等的鞋都要靠媳妇的一双手做出来,如果这家的媳妇做得一手好鞋,老爷子,老太太穿着儿媳妇纳的鞋,出门在人前头也能昂起头。因此,在我们乡下,无论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大嫂,大娘们,无不有一手纳鞋底的好手艺。

    老布鞋》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纳鞋底的段落
  • 奶奶坐在内屋里纳着鞋底,用爱一针一线纳出密密匝匝,让我的生命踏实地渐入佳境,而她的年华却似鞋底上的空白越老越少。门外传来“悉悉”的脚步声,我放眼望去,原来是邻居李大娘,只见她咋呼咋呼地进了我家,兴许是走得太急了,嘴里还喘着粗气,“这是我儿媳妇从城里带回来的鞋底,可结实了,我给你送来几双,你眼镜也不太好使了,就别自己纳鞋底了。"说着就将鞋底放在奶奶旁边,奶奶用手捋了捋耳边的碎发,如阳光般笑容绽放在她的脸上,明媚如春,嘴里念叨着:“谢谢你啊,李大娘,赶明儿我给你做几双棉鞋,保证你冬天穿的暖和。”李大娘用手拍了拍奶奶,“那行,我先回去了,家里还有一大堆活儿呢,你忙着吧。”转身离去。看着两位老人笑颜如花,我感受到邻里间的纯朴爱意,明白了分享后的喜悦是最温暖的。

  • 打从娘胎里出来,你就跟着我,不离不弃,默默无声,跟了我四十多年,直到现在。我对你的最初记忆是这样的:那时,我大约六岁吧,我和哥哥在太阳底下玩黄豆,我的穿着蓝碎花褂子的年轻而美丽的母亲坐在我们身边纳鞋底。母亲不经意间看出了我和哥哥不一样的地方——左手。哥哥两只手玩黄豆,而我只用右手玩,左手低垂在一边不动。于是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开始了求医的历程,也开始了我的眼泪多于欢笑的童年。我记得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次哭是因为举手。那天,哥哥举右手说:“毛主席万岁!”我学着哥哥的样子,也举右手说“毛主席万岁”。哥哥又举左手说“毛主席万岁”,我再举左手时,却举不起来了。我用了好大的劲,我的左臂却纹丝不动。我急得哭了。我抓了哥哥的脸,而后我又抓了母亲的脸。那年我七岁。从此我明白了一件事,我的左手跟别的孩子的左手不一样。

  • 朦胧中看见奶奶依然静静地坐在树下纳鞋底。只见她紧眯双眼,盯着细小的针孔老半天却不知如何上手,直至憋红了那布满沧桑的脸庞。在一旁跳绳的我吞出了奶奶的无奈,便立刻冲过去献殷勤道:“奶奶,我来帮你吧!”果然毫不费力地穿上了线,轻捻线头。小心地递给奶奶。奶奶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丫头真能干!”朦胧中又看见父亲在井边忙碌着。只见他弯着腰将水捅丢进井里,发出“咚”的一声响,然后他晃了晃井绳,深吸一口气,两手并用,很快就拉了一桶水上来。乍一看,井水里还有花瓣若隐若现。没等我细看,父亲早将扁担放在双肩,担起满满一对水桶,有节奏地进家门了。记得那时倔强的我固执地要帮父亲挑水,结果忙没有帮上反倒溅了自己一身水,惹得父亲忍俊不禁。朦胧中还看见自己在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或光着脚丫在干净清凉的青石板上蹦蹦跳跳,活泼跳脱的样子至今想起来仍觉得温馨俏皮。

  • 我用一根长长的细线,妈妈说是以前人家用来纳鞋底的,很牢,线的一端拴上一小块肉(不管什么肉都行,这次我用的是一小块三文鱼,呵呵,成本比较高),连着肉一起再绑上一块小石头,这样肉容易沉到水底下。先观察一下地形,小龙虾很喜欢躲在大石头下,或者靠湖边的洞里,有时候钻出来找东西吃,有时候从石头缝里探出头来透透气,只要看见两只细细长长的大钳子,就知道它就在那儿,可以下钩了,把肉轻轻地放下去,不能太重,否则龙虾听到声响马上就逃走了。龙虾只要看见肉或者闻到肉的味道,就会过来,用两只大钳子钩住肉,抓牢,再用嘴咬肉,这时候就可以起钩了,把线拉上来的时候要快,否则聪明的龙虾就会放弃肉逃走,不过一般都不舍得放弃,结果就被我抓到了,哈哈!

  • 离开村庄的前夜,乡邻们各自准备了一道拿手好菜,拼成一桌,为思诚践行。大锅菜向上翻腾的热气被微风吹散在空中,也吹进了思诚的心,汇成了一股股暖流。思诚暗下决心,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片淳朴的土地。饭后,乡邻又送上各自的礼物:王大妈的手编筐,李大娘的纳鞋底,刘大爷的竹鸟笼……思诚高兴地接受了礼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笑里满是甜蜜,乡邻的热情让他感到幸福;这笑里也略带苦涩,饱含了离别的依依与不舍。“思诚,要是在城里闷得慌,就回村住几天,大家伙随时欢迎你回来!”乡邻这短短的几句叮咛,像阳光,像雨露,无声无息地铺满了思诚的心里面。

  • 奶奶是个勤快的人,长着一张慈祥的脸,方方正正的,不论春夏秋冬,头上总是裹着一块毛巾。自我记事起,从没见她发过脾气,也没有与邻里吵过架,村里人都对她很尊敬。她每天没闲着,不是帮我家、就是帮叔叔家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要么就侍弄着自己的一点小菜园,有时邻里忙时顾不上暴风雨前收拾晾晒的东西,奶奶会去帮别人收好。到了冬天没事时,就给我们几个小孩纳鞋底,沾鞋帮,做棉鞋。因为与父亲和叔叔“分家”,所以过着很惬意的小生活,为了有点零花钱,他会养上几只母鸡,过上几天就会拎上一竹篮鸡蛋到集市上去,每次去,都会带上我,买鸡蛋的钱要么让人给我剃个头,要么买两个包子给我吃,反正每次去都有让我兴奋的事。

  • 发现了就用脚迅速的去踩住,尔后,踩着蜥蜴的脚掌慢慢的向后移动,看见了蜥蜴大张着嘴的狰狞头颅,便用我的小手瞄准了,迅猛地用食指和大拇指摁住捏紧,然后,从裤兜里面掏出母亲纳鞋底子用的粗壮的绵线绳子,打个死结将蜥蜴的头牢牢的套住捆紧。

  • “我们刚住进新房子时很潮湿,也没用上电,你姥姥就天天点着煤油灯把我抱在怀里,边唱歌讲故事边纳鞋底。我上学时有很多数学题也是爸爸您给我讲的。虽然您文化程度不高,可您真了不起,小学五年级的数学题都会做。”听着妈妈的夸奖,爷爷老脸上的皱纹都开了花,花白胡子一抖一抖的。

  • 在乡下,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季。你瞧,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小河边,把脚伸进去,一股凉意透遍全身,使人一下子清醒许多,一甩夏日的炎热。果树下,乘凉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一编织毛衣一边谈论自己的见闻,或是一边纳鞋底一边评头论足一些事情。

  • 妈妈,我是您最小的孩子,体弱多病,又是个女孩,因了您,我才免被送走的命运。我们那么大的一个家庭,除了您,其他人无视我的存在。没上学前,我像小尾巴一样整日跟着您。您下地干活,女儿就在地头玩耍;您回家做饭,女儿就在您左右取这拿那;夜里您在灯下纳鞋底,女儿就躺在您身边听哧溜哧溜的声响……妈妈呀,您就是女儿小时候的整个世界!

  •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

  • 母亲纳鞋底用的原料,大都是将我们穿破旧的衣裤拆成布片,洗净、晒干后存放好,待要做时拿出来用。为此许多熟悉母亲的人都夸母亲节俭持家、会过日子。做鞋是比较繁琐的事情,不但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有爱心韧性。自我有记忆起,我似乎从没发现母亲有过任何怨言牢骚,她经常乐此不疲,做鞋不止。

  • 巷口纳鞋底的老大娘放下他的针线活;街角摆摊子的小贩也撂下他的家什;市场了激烈讨价还价的妇女丢下了她们的菜篮子;办公室中整理文件的职员弃下他们的工作;清洁工人撇开扫帚;纺织工人离开机器,甚至那些一心思涨的股民们也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移向了青鸟。

  • 妈妈纳鞋底时很专注,更让人佩服,她像是在制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工艺品,每一针每一线都融入了她的心血。所以每当我穿上妈妈做的布鞋就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她让我永远也出妈妈的柔情。那一瞬间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妈妈做的鞋穿上去那么舒服,那是因为每一针都融入了妈妈最博大的爱,最真挚的情。

  • 从我懂事起,就常听奶奶这样说:她经常做梦,梦中有白米饭,花棉袄,砖瓦房。于是,为了她的梦,她和爷爷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刨冻土夏插秧,用汗水滋润土地,用心血浇灌禾苗。晚上,点上油灯,纳鞋底、缝衣服,熬红了双眼,磨白了双鬓……

  • 慢慢回忆着。烈日下,是谁在给庄稼浇水,累的满头大汗?是姥姥;而在那清凉的树荫下抱着大西瓜享受的人却是我。昏暗的灯光下,又是谁在给我纳鞋底?是姥姥;反之,在床上呼呼大睡的人还是我……先到这儿,我的眼框里早已蓄满泪花儿,美好的回忆顿时让我格外轻松……

  • 每当农闲的时候,妈妈就会拿出她的针线袋,开始为我们准备过年的布鞋了。鞋帮的制作很是讲究,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但比较省时快捷,鞋底的制作比较粗糙简单,但耗时费力,妈妈们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鞋底上。纳鞋底的时候,妈妈就会从袋中拿出她收集的布角料,一片一片的展开,一层一层的铺上,当有一定厚度的时候,就开始了她纳鞋底的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了。

  • 那时的山村,一有时间,妇人们就纳鞋底。纳了一双又一双,且一双比一双针脚细密,一双比一双式样精美。当时只认为,山路费鞋,而过日子又没有余钱,她们必须勤于针线。可是,她们在纳鞋底的同时,还不停地纳鞋垫,而且鞋垫上全是艳丽繁复的图案。她们全不顾鞋垫纳成就会被踩于脚下,美丽顿消。问母亲缘由,母亲说,山里妇人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闲——闲来无事该如何?于是纳鞋;纳来不精又如何?于是就纳得精。现在看来,她们是被乡村伦理所驱动——因为在山里,好女人的标准是勤快,而懒女人被视为好逸恶劳、为人不淑。这种乡村伦理从何而来?是大地的昭示。 

  • 做棉鞋的过程中最复杂,最辛苦的就是纳鞋底。一块脚掌大小的鞋底上,常常要绣上几百个,几千个密密地针眼,一针一线,无不让人感受到手指的酸楚。而奶奶就在这初冬的夜里,纳着鞋底。奶奶是那么认真,努力的将那已经疲倦的混沌的眼睁开,努力地将那一缕缕的棉线穿过厚厚的鞋板。我呢,就躲在温暖的被窝里,静静地望着奶奶:一头一百的头发,在那昏黄的灯光下,变得柔和起来;带着皱纹的嘴角似乎还微微打着笑意;比我大不了多少的,还略有些浮肿的手却十分敏捷和灵活。无声之中,时间已在缓缓流逝。

  • 如果有哪家的老人去世了,到了晚上,村民们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涌向办丧事的人家,上百人围在一起,跳起摆手舞,口中喊着《撒尔嚯》,中间一个人领唱,边上众人合唱,敲锣打鼓,手舞足蹈,缅怀死者生前的功绩。那热闹的场面,那高亢的歌声,无不使人感动。遇到下雨天,地里不能干农活时,年青的姑娘和新婚不久的小嫂子,相约到会唱山歌的人家里,她们围坐在一起,手中一面纳鞋底,一面唱山歌。时而独唱,时而对唱,双脚随着歌声的节拍在地上踏步,悠扬的歌声,吸引了周围的人。

描写纳鞋底的段落300字
  • 截一段母亲纳鞋底用的线绳折上几折,或缝被子用的棉线,轻轻搓几下,再折几折,穿进灯芯管里就是灯芯。别看这很简单的折几折,是关系着灯头亮不亮,省油不省油的关键。这用棉线做的灯芯不能太瓷实,也不能太虚、太松散。灯芯太瓷实煤油不易被吸上来,灯头的火苗就小,就不亮,并且上边容易炼结,动不动就得用针拨一拨,挑一挑,太麻烦;灯芯太虚太松散,灯头火苗就大,像写大字的大毛笔头,火苗上边还冒着一缕黑烟,你就会心疼,嫌它多燃了你的煤油,又要用针把那灯芯往下按、按……按到灯头火苗的大小到你满意为止。所以这一道工序我们特认真,会非常用心的穿进去、抽出来试上几试,直到不松不紧最合适为止。

  • 那时,家乡农村没有电灯,每晚家家相伴的是那煤油灯。那时煤油奇缺,家家点灯用的煤油都是凭票供应。我们家五口人,母亲和姐姐晚上做针线活要点油灯,我和哥哥晚上去学校读书,各自要带一盏油灯。这一来,供应我们家的煤油总不够用。母亲时常为没有灯油而发愁。为省灯油,像编草辫、纳鞋底之类的活,母亲是绝不会点灯来做的;为省灯油,一盏灯下,常常是母亲摇着纺车纺纱,姐姐在织机上飞梭,我和哥哥伏在灯下做着作业;为省灯油,母亲总是把灯芯按了又按,小了又小,真正是灯光如豆;为省灯油,逢到春夏秋季,我们家的晚饭大都在院子里吃。有月亮的日子借着月光,那也是最令人惬意的日子,没月亮的日子,只好向星星借光。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那时家乡的月亮格外明,星星格外亮。

  • 过去的布是凭票供应的,所以某某人做或买一件新衣服,肯定是碰到什么大事了。因为在一个家庭里,所有的布票不够每人做一件衣服。这些布票还包括了买被单、做布鞋、买缝衣线等等用途。衣服的颜色就是草绿的、蓝的、灰的和黑的,即使女孩子,也不穿大红大绿的。衣服的式样,就是军装式的、学生装、中山装、翻领衫。夏天都是短袖或长袖衬衫,长裤子。女的穿长裙就时髦了。男的多为汗衫、短裤。小孩子的衣服就是大人的旧衣服改了再穿。鞋子多为拆了旧衣服糊布衬,自家纳鞋底、做的布鞋。现在穿的什么没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一个人的衣服,比过去一家人的衣服还要多。不仅个人衣服多、衣服颜色花样多、款式多,而且价格有高、中、低档的,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消费。

  • 妈妈不仅要负责我们一家5口人的3顿饭菜,还饲养了3头猪,种了一亩地。每天早饭后,妈妈不是忙地里的活,就是到老远的地方割猪草,捡柴火。晚上,妈妈坐在灯下,不是为我们织毛衣,就是为我们纳鞋底。妈妈那双手,又有力又灵活,经他的手做出来的饭菜我最爱吃了,香喷喷的;经他的手饲养的猪,肥滚滚的;经他的手种出的庄稼绿油油的。妈妈为我们做的毛衣又合身又漂亮,妈妈为我们做的布鞋又结实又大方。妈妈的双手不愧是劳动人民的手。“妈妈太辛苦了”想到这里,我赶紧跑进厨房,坐在灶门口往灶膛里添柴火。我小心翼翼地从柴堆里抽出一把柴禾,折断了,捆成一束往灶膛里送,一不小心,一根又长又尖的刺扎进了我的手掌。妈妈替我拔掉那跟可恶的刺,伤口便流出红红的血珠。

  • 那时,一个月回家一次,周六就要回家了,我决定回家后把想法告诉母亲。于是我就和其他同学一起,美滋滋地骑着自行车回家了。晚上吃饭后,娘在灯下纳鞋底,我问:“娘给谁做鞋呢?”娘抬起头说:“给你呀,你看你还穿着去年的棉鞋,不暖和,我给你做双新的!”娘说后满以为我会高兴的,可没有看到我高兴,脸上好像有事似的,就问我:“咋了,不喜欢吗?”我决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我低声嘟囔着:“人家其他同学哪有穿自己做的棉鞋的,都穿着皮靴。”娘听后没有说什么,手停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看着我说:“孩子,咱上学不能和别人比吃穿,要比学习才行!”我的目的没有达到,心中很是失望,我闷闷不乐地做起作业来。星期天下午带上娘蒸的干粮,炒的咸菜上学了。

描写纳鞋底的段落200字
  • 写作或不比纳鞋底的,情绪高低,天气好坏,鞋底是照样可以出产的,惟产量高低一些,而写作对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是很苛求的,需要一种富有激情的清醒。妻及家人是不忍看我每日里捧着电脑枯坐,等待写作态福至心灵,屡屡劝我就此停笔,我却总觉得自己还能写一些的,但没想到写作状态的光临是无法捉摸的了,或像飞贼过境,闻得声开门已是走远了。

  • 带着轻便的行装,我踏上了古朴的四方街。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这就是丽江的背景。一簇胡蝶兰开得正盛,我赶紧溜到他身边,和它来了个“亲密合影”。越过石板桥,我仔细聆听着流水演奏的小夜曲,哟,水平相当不错呢!风儿拉着它的好伙伴雨儿走街串巷,于是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它们活泼可爱的身影。一位老奶奶正坐在家门口纳鞋底,屋里传来了姑娘银铃般的笑声。

  • 听妈妈说,我未出生时,姥爷在煤矿工作,薪水并不低。那时单位会根据你的个人需要分房,只需拿出很少的钱就能拥有个安乐的小窝。姥姥姥爷商量后,就在铁路后面买了单位分的房,是两室一厅的小房子,在那个时候,这已是极诱人的住所了。可是后来呢?后来……后来大抵是受不住火车的轰鸣与邻里的冷淡,就搬回了原来的平房。是我出生时便一直习惯着的地方。很久以后的午后,我曾问姥姥,当初为什么要放弃那样的地方而回到狭小的平房呢?正在纳鞋底的姥姥微微迷起眼,淡淡的日光轻柔的落在她的脸上“因为鞋底落在泥土地上才踏实”是啊,踏实。那是生养的地方,是家。

  •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主持人敬一丹,195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十三四岁,一家六口被分到了四个地方:爸爸进了呼兰浩特军管学习班,妈妈去了北京凤凰山农场,姐姐去了密山建设团,她和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从那时候起,她就学会了做棉袄、棉裤,缝手套,纳鞋底,绣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 “八月桂花香”,又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我似乎闻到了桂花糕香甜的气息。又是一个星期天,我终于忍不住踏上了回家之路。到了,到了!我却久久地伫立在老家门前,用手指轻轻抚摸着家门前那长满青苔残破的墙壁,我犹豫着,迟疑着。桂花树还是老样子,缀满了朵朵桂花,物是人非。家里养的小白兔是不是还会一边吃着草一边偷偷瞄着我呢?奶奶是否还在桂花树下,捧着针线盒子在纳鞋底了呢?我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的童年。

描写纳鞋底的段落100字
  • 三十年前父母那个年代绝对是奉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着九年制。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件衣服。过年能穿新衣服?错了。大的穿旧了,给小的穿,小的不能再穿时,已经不知道本色是什么了,才撕下来纳鞋底,做补丁。现在我的衣服就有足足一大柜,而且件件鲜美异常。这还是奉了妈妈的节约制度呢。

  • 别看钓青蛙简单,可真有趣!只要在小竹竿上拴一根纳鞋底的线,一头上吊个蚯蚓,然后提着竹竿,轻轻走到池塘边,把蚯蚓放在草丛里,上下抖动竹竿,那些傻乎乎的青蛙看见了,就来争吃。你看,那个青背白肚的青蛙,胆子最大,猛的一口,就咬住了蚯蚓,任你提起绳子把它吊在半空中,它也不松口。哈哈,就这样,一个大青蛙就到了竹篓里!

  • 再往前走,夜更深了,我的身体有点凉意,感觉是露珠滴在我的手上,哈一口气吹手,好暖和,如果妈妈在身旁该多好啊,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陪我学习的是妈妈,坐在我的身边纳鞋底,有时给我做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冬天暖手的温水袋……

  • 外婆非常的心灵手巧。她会纳鞋底、缝被子、织毛衣……样样精通。据说,外婆年轻时,是队里出了名的手巧,手工缝的针脚比缝纫机缝出来的都精细,又细又匀。外婆给我弟弟做过一张坐垫,花样精美,弟弟爱不释手,天天搂着它睡觉。我小时候的鞋,鞋底都是外婆纳的,有花、有鸟……各种各样,精致极了!

  • 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唯有柿子树下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村人们吃过午饭便聚集到柿子树下歇凉。老人们下棋、喝茶、聊天;妇女们则一边纳鞋底,一边拉家常;孩子们则在树下追逐打闹。而柿子树则撑开大绿伞,替人们遮挡烈日酷暑,给人们带来欢歌笑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