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李清照的段落
描写李清照的精彩片段
  • 李清照

    描写李清照的段落

    次日,阳光明媚,李清照出门重温她少女时代的梦。一路走来,李清照惊诧无人来此“仙境”时,一股恶心的气味飘来,李清照虽厌恶这气味,但游溪兴志未减,李清照越走近小溪,那股恶心的气味就越强烈。但为了重温少女时代的梦,她还是勉强走来了。可是,昔日溪旁的亭子,已成了垃圾堆;塑料袋、易拉罐、食品包装袋……飘浮在水面上,“黑”荷叶成了小溪的一大“亮点”,恶心的气味不时从“黑”荷叶里散发出来。李清照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昔日少女时代美丽的小溪风光联系起来,她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愤然写下了另一首《如梦令》:

    如梦令》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李清照的段落
  • 不是的,不是的。有时候,因为失去我们才会懂得。看李清照,面临曾经真挚甜美的爱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湮灭,突如其来的打击才让她猛然顿悟所谓爱情,或许还更让她明白最坚定不移的爱情不是永生的甜蜜,不是海誓山盟,也不是长相厮守,而是花落后能念想着花开的日子,在心中执着的思念与渴望——如此朴素而已。况且,世间的幸福并不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而也有隐匿于草丛中的,只是有时候,人忘记了生活,过于沉湎于片面,不能发觉罢了。当然,对于李清照,她无法自拔于爱的漩涡,只是一直在守望曾经的爱情的路上度过,然后抱怨,不满。也正是如此,没有前景的幸福使她过分孤单,于是李清照的内心化为犀利,成为难得一见的女豪放派词人。但或许,这是许多人不想看到的,因为她只学会懂得,而还忘记了取舍!
  •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 庭前的雨还在意犹未尽的下着,丝毫没有停的意思。那暗香浮动的海棠即使在李清照心里多么沁人心脾,此刻也落得绿肥红瘦的下场,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一生便如花般经历了绽放和凋零。年少时的她是朵含羞待放的花,和赵明诚厮守相爱,婚后的幸福美满使她绚丽的绽放,沉醉溪亭,藕花泛舟,一切是多么浪漫,是多么温馨。可幸福太短暂,一切被战乱所毁,痛失丈夫与亲人,书卷古籍的流失,使他终日与愁相伴。风雨来的太急,花儿来不及躲避,不堪凋零,却又满腹愁丝难耐。雨落黄昏,点点滴滴,落红于地,人比花瘦。易安的黄花在愁苦中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 你,李清照,历史上芳名远播的女词人。你是那雨中的夜空,清爽圣洁而又有一丝淡淡的凄凉。物是人非让你日晚倦梳头,至亲的失去,让你的愁只恐那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雨是神仙手中宝贵的圣水,用圣水洗过的夜空在人们眼中是无比圣洁的。没有了一丝污染的夜空就像你——李清照一般。在封建时代,你突破重重关卡,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向封建统治者大声宣告挑战。用你柔弱的身体挑起了沉重的担子。
  • 在书的世界里,我读懂了李清照。从她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我读出了小女孩的可爱;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我读出了她对项羽的敬佩;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我读出了她的柔情;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我读出了她的凄凉;从“寻寻觅觅,清清冷冷,凄凄惨惨戚戚”中,我读出了她的孤独……李清照用她的婉约,拭净了我的心境。
  • 也许有些人觉得学古诗词是最简单的,也只有区区的几十个字。然而,恰恰相反。古诗词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其中蕴含的故事、道理却是最多的。要学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作者创作的环境、诗中想表达的意思、全诗的中心等等。这些,若是要了解,可也是要花费不少的精力与时间呢。就像我们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必须要了解作者李清照,她当时是一个怎么样的心境,这是她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当时她是开心还是难过?她在这首词中想表达什么?都需要了解。
  • 溪亭落日的余辉里,映着一叶扁舟,穿过田田的莲叶,入耳的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又是一年佳节重阳,菊香掩不住酒香,李清照在菊花丛中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岁月如风,酒流入李清照的心中,更为这个水样的女子添了几分愁绪和刚毅,他借着杯酒,在香炉的紫烟里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他亦有了酒刚毅的性格,望着残缺的楼台和满地的伤兵,他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当时的汴京城繁华盖世,令很小就随父来此的李清照眼界大开。而开明的家风和书香门第的熏染,更让李清照不受压抑地成长。母亲王氏出身官吏世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父亲见识广博,丝毫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而且对女儿的才华赏识到“中郎有女堪传业”的程度,又与苏轼及黄庭坚、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来往甚密,整个李府文学氛围浓郁。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 好像最近李清照的文字越来越吃得开了,不知为什么一眨眼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充斥了李清照式文学,俗称“小女子”文学。大概是切合新兴白领一族的胃口罢,总之,感情细腻,文字典雅,篇幅也往往“绵绵无绝期”的这种文学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安妮宝贝,郭敬明,张悦然,这些新人足有“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架势。
  • 书的封面上对于这本书的主人公---李清照的概述是这样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我喜欢李清照因为她的《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一篇篇佳作是我身在其中不能自拔。她笔起墨落,勾勒出一幅幅人间画境,梧桐落叶,疏雨黄昏……
  • 活泼灵动,富有生机,开朗明媚,是李清照的与众不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经常回忆起那个傍晚,伙伴们一起划船,误入藕花深处,一群纯白色的飞鸟从田田的荷叶上惊飞……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不是李清照的生活!
  • 沉湎于这样熟悉的场景让我无法自拔。溪亭日暮,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你就是那道美丽的虹,你的一颦一笑都让我心动。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独树一帜,词盖众家,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你早期清新独特的词曲让很多大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 烈日当空,炎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心里随之荒乱起来。她,一袭素裙,手把着书坐于亭中。姣美的面容和优雅的举止无不给人一种“黛玉”之感。忽地,只见她提笔一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乍才知,她就是李清照,这千古绝唱早已听说,竟猜不出是出自一女子之手,内心顿时敬佩不已。此后,她在我的记忆中生根萌芽。
  • “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年的李清照是高傲坚毅的,纵使国破,山河不再,无以为家,连一路随他的太阳也没了,但她依旧没有放下自己的傲骨。在乱世之中,她崇敬项羽的豪情,却不知自己在他人眼中同样是位“女中豪杰”!
  • 在她18岁时,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这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俩不仅性情相似,而且爱好、志趣皆相同。就这样,李清照开始过上了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夫妇二人夫唱妇随,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和考订,过上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 我心中的芬芳,是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我心中的芬芳,是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我心中的芬芳,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心中的芬芳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点点芬芳,汇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抹上浓艳的一笔。我便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它——文学。
  • 临别时她送了我她不久前摘下的菊花,我对她笑笑并挥别了她。乐观与自怜的交错,坚强与柔弱的结合在易安的身上真正体现了,就如岩石上伸长的小草,虽然如水般柔弱,但是却能够在石缝中顽强的活着。李清照也在这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掘起一方净土,让自己安静的活着。
  • 李清照也是个性格鲜明的爱国诗人,但她不会像豪放派人那般直抒胸臆,让人很难真正完全接受。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依然保留了她含蓄的写作风格,柔和的笔触,“欲语泪失流”,这是一个女词人以自己的方式对国破家亡的悲凉外境的感叹,让人不得不叹服她委婉但鲜明的性格。
  • 流水又把我带到了一座小院前。我看到了一个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看到院中零落的花朵,风吹起了她未梳红妆的脸庞。那是怎样的凄凉,无助。“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青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当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岁月的流水洗去了她的锐气,生活的磨难让她不得不放下那份傲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何等的一份悲凉,寂寞。
描写李清照的段落300字
  • 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李清照,一个“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其痴”的女子,总是不敢想象是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李清照般的奇女子,很多人读李清照的诗词总会不得不感慨是怎样的日夜期盼,辗反侧,令这位如画之女瘦弱黄花。是怎样的历史岁月让这位如水之女发出“琉璃苦,几时休”的感慨。其实不然,读李清照的诗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但更吸引我的是这个瘦若黄花之女面对夫婿的远任,国家的衰败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给上苍了一个大大的微笑,重新认识自我,“三杯两蛊淡酒,酒淡怎敌晚风急",我相信纤细的手指在弃酒时也一定有过“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感谢李清照,在清苦的经历中,对厄运说了“不”,才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文化瑰宝。装点了文学的大观园。
  • 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愁绪满怀但又豪气千云的女子。开始时,她从不知愁为何物。小时就在书香门第的家中受过高等教育;长大时又很快找到了如意郎君,相伴一生。此时此刻她是快乐的,是写出“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罩凉”那美好句子的她。但,李清照你是否知晓你的后半辈子将会在愁苦中度过?国亡了,家破了。李清照啊,你愁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道破了当时她那才下眉梢却上心头的愁啊!可她屈服了吗?没有!她仍然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句。初读时,曾以为是李白所写,知道是李清照写后,确实震惊了一下。是啊,这样意境雄浑的诗竟是她看上去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所写的呢?李清照,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奇葩,在众才女中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卓尔不凡。她的大名就如明月同辉,永远映在晴朗的天空,把洁白如银的清光照向人间……
  •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早年受家庭素养的熏陶,这为她的文学梦放飞了希冀。少女时的李清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样把自己锁在闺房内娴熟针锈,而是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学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在驾驶诗词格律方面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她甚至在词坛上锋芒毕露,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她,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在溪亭日暮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母亲王氏,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早年受家庭素养的熏陶,这为她的文学梦放飞了希冀。少女时的李清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样把自己锁在闺房内娴熟针锈,而是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学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她在驾驶诗词格律方面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她甚至在词坛上锋芒毕露,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她,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在溪亭日暮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 李清照和祝英台这两位女子都要放到爱情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交战”。看她们的结局而言,或许是祝英台赢了,毕竟她最终得以与梁山伯化蝶双飞。而爱情的简义,无非是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哪怕生死。这一点祝英台做到了,但李清照却孤独悲伤了终生。可是,单凭这点,祝英台是不足取胜的。若说起真正的高尚爱情,那是只有李清照才做到的——不为失去而伤心欲绝,甚至轻生,而是坚强地活下来,并活得有价值。她将自己所有的苦,所有的愁,所有的思,都寄付于词,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体现了爱的一个崇高境界。我想,李请照的丈夫也绝不会希望她像祝英台一样为爱殉情,就算最后可以比翼双飞。因为爱,是希望对方能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生命仅有一次,爱却可以永续。
描写李清照的段落200字
  • 次日,阳光明媚,李清照出门重温她少女时代的梦。一路走来,李清照惊诧无人来此“仙境”时,一股恶心的气味飘来,李清照虽厌恶这气味,但游溪兴志未减,李清照越走近小溪,那股恶心的气味就越强烈。但为了重温少女时代的梦,她还是勉强走来了。可是,昔日溪旁的亭子,已成了垃圾堆;塑料袋、易拉罐、食品包装袋……飘浮在水面上,“黑”荷叶成了小溪的一大“亮点”,恶心的气味不时从“黑”荷叶里散发出来。李清照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昔日少女时代美丽的小溪风光联系起来,她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愤然写下了另一首《如梦令》:
  • 同为宋代,却不幸处于战乱纷飞的两宋之交,年轻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愉悦到晚年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哀,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经历了人生的悲喜变动之后,悲切开始替代愉悦成为李清照词作的主旋律,但她的词却因此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美感。李清照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丈夫的思念。自从丈夫的突然逝去,李清照就一直徘徊在过去的回忆之中,那般的无奈,那般的迷惘,带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淡淡忧愁,留在了这个我们所熟知的世界。
  • 李清照新婚不久后,金兵来犯我国边疆,她的夫君赵明诚应诏参加军队,却传来了战死沙场的噩耗。李清照再嫁,却又发觉原来自己的丈夫只为图自己的嫁妆,三天两头对她又打又骂。她再次离了婚,在一片孤独与寂寞中默默逝去……李清照的一生是苦难的,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她也是一一尝尽了,这便注定了她的多愁善感。李清照的一生也是多变的:幸福——悲痛——坚强——快乐——悲伤——寂寞,何况在古代诗词的巨大艺术陶炉中,她的性格更是在变,在酝酿。
  • 来到李清照纪念堂,不由得心中肃然起敬。在纪念堂外面雕梁画栋、蜿蜒曲折的长廊里,镶嵌着李清照的许多著名词作佳品。其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壮丽诗句,表现了女词人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对她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进入纪念堂里面会看到李清照的雕像,雕像大约有两米多高,清秀靓丽的女词人微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柔和的笑让我仿佛听到了她优美的诗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高山仰止,崇敬之至,幸福地和这位女词人合影留念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 李清照一生可以说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的巨变过程。从礼部员外郞之女沦落到一名逃亡之人的李清照,依然能与丈夫遗留下的无数卷书册日夜厮守,仍然能吟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篇,仍能在君主后追随,不弃不离,心中坚守自己的一片宋代净土与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忧思。从那一刻起,我被李清照身上那坚韧的秉性感动了。虽然我的眼角没有泪痕,但我知道我被她感动了,因为我的血液在为她沸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