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
描写徽派建筑的精彩片段
  • 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

    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很多馆。比如:中国馆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香港馆的3D电影,丹麦馆的美人鱼,……我和妈妈还特地到故乡的展馆:安徽馆,参观了一下。安徽馆的外观十分特别。安徽馆展区面积为600平方米,长约33。6米、宽约17。8米,展区形状为矩形,呈岛式分布,建筑外观提取明清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作为外墙装饰,于粉墙之上表现山水意境,以经典粉墙黛瓦之美来诠释全国闻名的徽派建筑,表现出恢弘、大气、尊贵和精细的特色。在馆内,一幅巨大的LED水墨画将不停地变幻着安徽省“三山三水”的山河美景。池塘内“荷花盛开、螃蟹嬉戏”的实景,巧妙地暗合了“和谐”二字的谐音,十分有趣。

    世博之旅》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
  • 到了下一站古镇芹川,村口便是满田野的油菜花,春日的气息扑鼻而来,还有股沧桑青古的味道。千年小溪流淌在七百多年的古镇上,像是一对相识相恋已久的老夫妻,几百年的感情都深藏在静默无言的依偎中。300幢皖南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古建筑便是他们的孩子,虽然墙壁已经斑驳脱落,而雕栏画栋、水榭楼阁依然风韵犹存,甚至一些戏鱼池依然勃勃生机。到了这里,才懂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也才懂了他的世外桃源。时光流转,日月婆娑,似乎我已经身在明清,着一身蓑衣,摇一把纸扇,在桥上悠悠的走,趟过浅浅的溪流,听风吹雨打过的青砖青瓦的诉说,那些佳人才子的故事,现在也应该是美丽的传说吧!也许,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穿越古今,亘古永恒。

  • 第二天一早醒来,徜徉在古道溪水中,在城市的喧嚣一下子被这寂静吞噬了。徽派建筑,高墙寂寥,从天到地都是湿淋淋的,当然会让人想起《雨巷》来。下雨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结着愁怨的。查济没有丁香花,却弥漫着清新的香气,这里的居民喜种花,房前屋后都开着各种小花,让我十分喜欢。走在这样的查济,身不由己成为了画中人,生出许多浪漫的情怀来。遇到一片叶,一朵花,一条小巷,一面高墙,一片废墟,都让我驻足。世人皆说时光是最可怕的东西,消逝的历史薄凉难当,却不想经过流光的删减,自然的冲洗,万物反倒简单干净起来。据说查济是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绵延十里,废墟多到壮观。正是这一点,吸引我不远千里而来。更好的是,它不像凤凰或西递那么多人,即使是暑假期间,游客也少极。

  • 在这过程中,最艰难的是数爬山的那段路了。那台阶非常陡,爬起来有时都手脚并用,非常狼狈。眼看快到了,我们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团结互助,三班为我们加油,终于,登顶了!我们为一班加油,在为老师加油,终于都到顶了!紫蓬山里许多古树,数量最多的数麻栎,平均数龄在150岁呢!我后来查字典才知道“栎”这个字,该读“lí”,又认识一个新的汉子。我们吃午饭时,原本很快乐的,结果小严子被蜜蜂蛰了一下,我们就变得慌张了,幸好我带了风油精。我感觉蜜蜂很喜欢我们班。在玩游戏时周英越又被蛰了一下,可是更不幸的是小严子,我们在吃年糕时又被蛰了一下……经过一场场闹剧我们下山了。在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名将的雕塑,他们的故乡大部分都是紫蓬山或附近的。老师带我们下了山,过了“鹊桥”看到了一系列徽派建筑,真漂亮!我为我是安徽人感到自豪!

  • 春游黄山   自古以来,游览黄山就有四条通道,东西南北所有通道皆以今北海景区为中心。我们为了方便游览黄山,于09年4月8日晚驱车来到东路进口的云谷寺住宿。汽车在盘旋的公路上狂奔,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往窗外望去,公路两侧一边峭壁,一边是深渊,真让人心惊肉跳。还好有惊无险,我们很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听导游说,云谷寺海拔890米,初称掷钵禅院,后改为云谷寺,今寺已不存在,旧址上已建宾馆和索道入口,为东路游客小憩、登山提供方便。在此眺望,可见变幻风云奇景,寺周群峰环绕,松竹繁茂,翠竹如海,苍松巧石,黄杉、茶树;索道入口旁、溪岸,石刻如林,栩栩如生、处处入画。我们入住的“云谷宾馆”与集徽派建筑精华的云谷山庄互为融合,构成了一个异常清雅幽静的环境。

  • 由新区穿越笔直的文昌路来到老城区,道路左首边一栋栋小楼灰瓦白墙、飞檐翘角,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那座从唐代保存至今的石塔,经过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虽有些陈旧,但在两棵巨大的银杏树的伞盖下依然巍然矗立,而那条笔直的交通隔离带在它的身边也优雅地转了一个角继续延伸开去;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曰“文昌阁”的建筑,古朴、典雅,巧妙地形成了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处的环岛设施。来到淮扬第一楼的富春茶社喝上一杯早茶,再品尝一下扬州特色点心,看着不断有外地游客涌入店堂,繁忙但不嘈杂,悠哉悠哉。沿路两旁的老街铺里摆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扬州“三把刀”,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的完美结合。

  • 六尺巷乍一看,只是一条不起眼的肖像,宽只容两人并行通过,长只有一百米左右。小巷的入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礼让。小巷两边是徽派建筑的墙,青色的砖,灰白相间的檐。右边墙上还有块汉白玉做的“六尺巷”三个字。走在青石板铺的小路上,让你有一种幽深的感觉。在这条小巷里,还有一个流传百年的故事。

  • 走过了中华帝国的山山水水,唯独没去过安徽,安徽留给我的印象,按深刻程度排序,就是行文清真雅正的桐城派、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兼容并蓄的徽文化,除此之外,我与安徽没有任何交集。是《刹那喜欢》让我的文字与安徽结缘。

  • 故乡已经辟为旅游城市,如今繁华的长江路、秋浦路超市商场目不暇接。而“孝肃街”,这条百年老街也在原址上复建了。正在用仿古建筑恢复它的原貌,所有店铺都清一色经营:字画、纸笔、山石、根雕,一式徽派建筑。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这石条铺砌的老街,恰似一行行记忆深刻在心头。

  • 我们边说边走乘上了木蓬小船向香湖岛驶去。宽阔的水道两岸,粗壮的水柳舞动着秀枝,似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沿水东岸参差的徽派建筑,仿佛把我们带回逝去的年代;纵横交错的水网环绕着绿色的农田;船夫轻荡双浆在宽荷窄水中悠闲游弋,缓缓的向香湖岛驶去。

  • 踏着石板铺就的小路走进了龙川村,身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河面搭有不少独特的高脚小木桥,不时地有游客排成一字型的队伍,从小木桥上走过,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沿途一排排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如今也不再沉默,马头墙和村中的牌坊、祠堂、古井、石桥,一起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一砖一瓦的故事。

  • 近年来,公园辟出大片地块,开设了“长虹风情街”,里面的建筑都是徽派建筑风格,黑瓦白墙,斗柱翘檐,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桥,有平桥、拱桥、曲桥、月桥、廊桥等等。街两旁的商家经营的商品包罗万象,大部分是各地名小吃,引来游客驻足而乐。

  • 婺源的美是那么清新亮丽。一处处村落,背依清山面临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清山绿水相眏成趣。眼下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那金黄的油菜花,在烟雨中是那么明光耀眼。站在江岭放眼望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呢!黄灿灿的油菜花,从山上一直铺到山下,山下的盆地如金色的花海。

  • 宏村古老的街巷与房屋是徽派建筑的代表。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灰白渲染,在蓝天下勾勒出富有韵味的线条。街道狭窄而幽深,阳光射不进去,但可以看见湛蓝而明朗的天空。石板路蜿蜒曲折,黑瓦白墙高低起伏,墙的上方开着一方一尺见方的小窗,形态端庄。

  • 那是上个星期六,我们文学社的成员一起去了泾县。大约坐了2个小时的车才到泾县。到了那里,就有一个导游我们叫小徐姐姐的,她给我们介绍泾县的四大颜色代表的四大特点。红色代表新四军军部:绿色代表桃岭原始森林;白色代表红星宣纸厂;灰色代表徽派建筑。这还有查济古建筑、江南第一漂、月亮湾……等着名的地方。

  • 我们所兴奋的,也许是李坑优雅的徽派建筑,也许是江岭明亮的油菜花梯田,也许是屯溪老街在一片繁华之下清冷圆润的青石板,也许是大鄣山间好似几百年前的黄河被倒挂的瀑布,也许是河流之上精致又大气的彩虹桥。但让我们最最兴奋的是:

  • 二是建筑结构。宏村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房屋的屋檐像高高扬起的马头,所以又叫马头墙,这是宏村建筑的一大特色,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另外,导游还介绍说,宏村又被称为“牛型村”,山为牛头,房屋为牛身,月沼与南湖为牛肚,沟渠是牛肠,古树是牛角,木桥是牛腿。这真是太神奇了。

  • 周庄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传统的明清建筑,和徽派建筑有相似却又不同。砖雕门楼,古风犹存。提到周庄,人们都会自然想起江南富豪沈万三。沈万三利用出海贸易将周庄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丝绸、刺绣远销海内外。

  • 来到查济古镇,这里都是古老的徽派建筑,墙上的砖块就像变了质一样,有的黄,有的黑,有的白……斑斑驳驳、历尽沧桑。墙壁上大部分的墙粉都已经脱落。我用手轻轻一碰,墙粉就刷刷地往下掉。屋顶的黑色瓦片像鱼鳞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屋顶两头微微向上翘起。青砖黑瓦,马头翘角,这就是徽派建筑的特点。整个小镇依山傍水,黑白相间,错落有致,像极了一幅天然水墨画。

  • 老街紧贴美丽的秋浦河西岸,全长大约两华里。老街房屋均合面而建,砖木结构,多为青砖小瓦,地道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多是三进两天井,前面临街是铺面,中间是厅堂,最里间是居室,由前往后逐步升高,既体现了避水防潮的作用,也含有步步升高的寓意。只可惜有一些早已坍塌;有一些已改建为新式的楼居,给人的感觉是穿着布鞋打领带,总显得有些别扭。

  • 朋友之前一直向我推荐平江路,我怀着好奇而忐忑的心情前往那里。这是宋代《平江图》上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也是一条淡然的青石板小路,小路两旁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墙壁上被时光涂抹着深深浅浅的灰色。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在小路右边,河畔上,红色的花瓣落了一地。河面上的乌篷船似乎睡着了,偶尔随着流水摇动几下,好像在梦中醒来,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也许是讲起了关于平江路的两个人,清代的状元洪钧和他的第三房姨太太秦淮河有名的赛金花。

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300字
  • 老爸的情趣依然高涨,笑着对老妈说,“雨天逛高淳老街也许有另一番情趣呢?别辜负了老天的一番美意。”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耶,老爸真伟大!”老妈笑着准备好了三把雨伞。雨下的更起劲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路上的车子并不多,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有着“金陵第一古街”美誉的高淳。步入老街,见到的是一栋栋陈迹斑斑的木雕建筑物,迎面吹来的是“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依稀古风,闻到的是高淳特产豆腐干的诱人香味。霏霏细雨中,老街上的游人不是很多,撑着伞,悠闲漫步的各种游人更增添了老街那份古老和神秘。走在古朴浓厚的石板路面上,品尝那老街的油炸豆腐干,欣赏那古朴的粉墙小青瓦的徽派建筑,聆听那别具韵味的高淳方言——

  • 上星期,爸爸妈妈带我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进入了婺源边界。婺源真美,到处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美不胜收。啊!婺源真美,砍那远处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婺源真美,山上偏片片油菜花竞相开放,装点着这里的一切;婺源真的好美,空气中散发着油菜花淡淡的芳香,另人沁人心脾。  眼间,咱们到了第一个景区江岭。一上山,我们向下眺望着,千亩油菜花田一览无余,金黄的油菜花蓬勃的开放着。在金黄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中,让人赏心悦目,成为江岭风光的大背景。山岗里更是飘荡着淡淡的油菜香,不愧为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田园的代表作。

  • 在九江下火车,我们坐上了去婺源的公共汽车,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看到在崇山峻岭包围下的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古祠堂,古廊桥,古民居和千年古树,这就是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江西婺源。此时正是油菜花盛开的4月上旬,此时也是婺源最诱人,最有灵气的时节。山坡山、古宅旁、小溪边,都是浓烈的金黄色。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锦,黄灿灿的油菜花、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将田间装扮得热闹非凡,小桥流水人家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远离纷繁城市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夜宿家院刚好下了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起了一个大早,导游江导说去李坑参观,我们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小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山间的绿色点缀着点点珠光般的露珠,胜似人间仙境。

  • 经过五小时的路程,在众人盼望的眼神中,我们来到了江泽民的故乡——安徽古徽州,一个充满艺术与自然气息的古城。走在徽州的大街上,感觉宁静幽雅,放眼望去,那渐渐变窄的古街,在黑白两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色古香。我尽情欣赏着有着水墨画意境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每间房子四角都有一根向上翘起的龙头,好像一条矫龙在仰天长啸。在屋中有两个门槛,外边一个比较矮,里边一个却很高,据说这是为家中妇女准备的,因为俗话说家中妇女要“一门不出,二门不迈”。向里走,会有一个露天的池子,是间有一座小桥,看上去象“日”字,可把池水放干,会发现池中还有个小池子,看上去象个“回”字,据说这是希望外出经商的主人早日回家,安徽的建筑正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

  • 沿着天街走去,会看到很多徽派建筑。大门上都有一个门楼,以前用来挡风挡雨,现在用来装饰,俗话说“千金门楼四两屋”。进门有天井,主要用来采光,下面有一个大石缸“聚宝盆”,用来装水放火。高高的马头墙作用是防风防盗。从大门进来就是客厅,正中间有一个几案,中间摆着自鸣钟,左边放着一面镜子,右边是一个帽筒,它的含义是用“钟声瓶镜”代表“终生平静”。客厅还有合欢桌,这种桌子很特别,一个圆桌中间被劈开,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就会把桌子分别靠在客厅两边,表示不团圆。当男主人回来时会把桌子合拢表示一家团圆。客厅两边是厢房,住的是太太和小妾,二楼住小姐。徽州的建筑真的跟重庆不一样。

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200字
  •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就是旅行吗?没错,大自然本身、名胜古迹本身、大好河山本身,不就是一本本的书吗?江南烟雨中,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是一本书;黄山顶上,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是一本书;西子湖畔,十大景观所赋予的人文内涵是一本书——它们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读懂了能工巧匠的智慧,体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然,也让我们用舌尖“读”出了美味。

  • 最后是历史悠久源流长。沿着小路到达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徽派建筑的村落,最早的建于清朝末年。青砖小瓦,雕花的窗格,诉说着它们古老的故事。村子前后山竹林重重叠叠、郁郁苍苍、叶声沙沙。村边一棵罗汉松已经六百多岁了,树干有四个大人合抱粗,遒劲的树根深深地扎进土地里,巨大的树冠朝着小村落伸展,仿佛在慈爱地凝视着自己的孩子。

  • 博物馆共有四层,面积非常庞大。我首先参观了按照朝代顺序设立的展馆,这些展馆介绍了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时期安徽的历史和考古重大发现。接着参观了徽派建筑展,展出的有复原的亭台、楼阁、院落和精美的徽州“三雕”。博物馆里陈列了许多国宝,有青铜器、玉器、唐三彩,数不胜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铸客大鼎”,它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博物馆收藏的制作最精美,体重最大的青铜器了。毛主席视察安徽的时候,“铸客大鼎”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

  • 走上街,道路两旁绝不会出现高楼大厦,全是有着古韵的徽派建筑。路地上也不常有水泥地,多的是由一块一块石头拼接成的石板路。路上总有不少人在摆摊,来往的路人总要停下来看看,挑选自己心仪的玩意儿。节假日的夜晚,是最热闹的。店铺放着音乐,各种闪光灯在夜空下大放异彩,推着走的小吃摊贩在大声吆喝着,旁边的几张小桌永远满满的坐着人。年轻的女孩累了就找一家小店,吃上一份冒着白气的小吃。这时候的古城,全然没有一点古典优雅、端庄柔和的样子。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河——李白笔下的诗之河,水也涨起来了,清波荡漾,十分美丽。在屋檐下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好似一首典雅的古曲,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昂,如万鸟齐鸣,如万马奔腾,又如两军交锋时的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怀春的少女在花前低语。春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徽派建筑的瓦片就是雨滴演奏的乐器,让我们的脑海中喷涌出无尽的情意。

描写徽派建筑的段落100字
  • 西递与宏村是徽派建筑的典范。这里虽有不少供人参观的房子,但仍有不少后代在这儿居住。这些房子的布局都很有特点:大堂正中是一幅画,下面是一摆钟,左右(或柱子)上贴对联(有些会在家门口贴)。钟左右各放一只花瓶、盘等装饰物。正中的两边是两个门,走进去就到了天井(有的是天井在前大厅在后)。

  • 校园内最典型的是拱形门,就像彩虹嵌在了白砖黛瓦之中,拱形门的旁边又是木制的镂空窗,有三角形、长方形、不规则矩形……白砖黛瓦,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而红色橡木又为门增添了一些古典韵味。跨入其中,一种诗意涌上心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 亭台楼阁,那是我们绚丽的民族文化。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隔几里地就换个样。你若不喜欢蒙古包,你一定会喜欢徽派建筑;你若不喜欢酥油茶,你一定会喜欢糯米粑粑。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也是各族先民的智慧结晶。

  • 到了村落的中央,淡雅大气的徽派建筑和清澈的月沼便印入我的眼帘。远观,那白墙黛瓦赏心悦目。那有比两边山墙都高出一截的马头墙,墙黑色的边缘向上微微地勾起。马头墙下那一座座房子,都错纵有序地排列着,在黄山余脉,山头那缭绕的云雾的衬托下,它和那池中的倒影,共同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令人如痴如醉的水墨画。

  • 故乡已经辟为旅游城市,如今繁华的长江路、秋浦路·····超市商场目不暇接。而“孝肃街”,这条百年老街也在原址上复建了。正在用仿古建筑恢复它的原貌,所有店铺都清一色经营:字画、纸笔、山石、根雕,一式徽派建筑。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这石条铺砌的老街,恰似一行行记忆深刻在心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