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逛庙会的段落
描写逛庙会的精彩片段
  • 描写逛庙会的段落

    春节,白洋淀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空气中的那种燃烧过的鞭炮味久久不能散去,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他们都喜气洋洋的,仿佛一年的辛苦都能被这种喜洋洋的气氛化解掉似的。好多大人都拉着小孩去逛庙会,小孩都兴高采烈地抱着玩具,握着冰糖葫芦,穿着红棉袄。一眼望去,满眼的火红,满眼的喜庆。要知道,过年逛庙会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于是,我随着人群去逛庙会。在庙会门口,人愈来愈多,真是人山人海。终于进了庙会,我慢慢地往前溜达,一边走,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象,真是目不暇接,有舞狮的,有跑旱船的,还有踩高跷的……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趣谈白洋淀庙会文化》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逛庙会的段落
  • 在梦中,轻轻呢喃着。斜着嘴笑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宋妈,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玩伴,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都乍然浮现在我眼前。幼年时的英子,童心纯稚,渴望到惠安馆去玩,听好伙伴儿妞儿唱戏,与躲在草堆里的小偷儿约定去看海,特别爱吃老北京的“驴打滚儿”,和老妈子一起去戏院,开心地逛庙会……时光易逝,物是人非,这些熟悉的画面也已不再。温馨的故事里总会有遗憾,结局并非是完美,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她必须长大,也必须学会勇敢和承担。那年,她十三岁。

  •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锦里,我看到民间艺人在做糖画,我特别喜欢这种神秘的糖画。我怀着紧张的心情转了一下,结果转到了一条龙。我高兴极了。只见他用勺子盛了些糖,在一块石板上飞快地划来划去,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在我们眼前,再拿一根小棍放在龙身上,稍等一会儿,糖就凝固了,我便拿着粘着龙的小棍得意洋洋的继续逛庙会。

  • 枯藤,老树,昏鸦。我记得彼时的你乌黑的头发,面如刀刻的英俊让人心生爱慕。我喜欢你背着我从山的这一边到那一边,带着我去摘山脚的野枣,那种枣可真是酸啊:我喜欢你在逛庙会时将我高高的举起,那时的阳光可真暖啊;我喜欢坐在你的身后靠在你宽厚的背,那时耳畔拂过的风可真是清爽;我喜欢看着你在我闯祸回来将我护在身后的紧张模样,那时你的双手可真是有力啊;我喜欢你在星夜里为我切下的西瓜,那时的汁水可真是甜啊。到后来啊,你的黑发出现了零星的白,你的手也有些粗糙,你的背也不再那么宽厚,而我向着学校里出发,忘了身后的你。

  • 如果我当了绘画家,就要画许许多多的画。我要画漂亮的姑娘;帅气的男孩;美丽的风景;奇形怪状的东西;办喜事的场面;游玩的场面;搬家的场面;过节的场面;吃团圆饭的场面;逛庙会的场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画。我还可以用不同的东西画,比如:油画、墨画、水粉画、素描……等我画了许许多多的画后,我要开个画展,把我画的作品都放进去,与他人分享我美丽、充满着感情的画。让欣赏者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快乐。

  • 天皇贵胄有荣华富贵之享,民间老百姓却也有他们的民间之乐。古时达官贵人私服游玩于民间,皇室宗亲微服逛庙会,就连乾隆七下江南,也并不是一个“体察民情”就可以概括其全部用意的吧。一年前,我去了趟开封“宋城”,这个昔年大宋王朝的权利中心,如今已是面目一新。大街小巷商户酒楼鳞次栉比,说来也滑稽,这个宋城“城墙”前那块从前天威不可冒犯的皇家禁地,时隔千年,变为了开封的夜市。

  •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 阿鲁司官衙旧址的旁边是古镇文化活动的中心“戏楼”,由当地乡绅甘遇春带头捐资下于民国是八年(1929年)建成的。解放前,大户人家生儿嫁女,百姓盖庙求菩萨,天旱求雨,年关逛庙会,都要请戏班来演唱。据说戏楼落成时曾邀滇戏“玉和帮”首演,观众上千人,连演数十场。传统戏剧《铡美案》、《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等曾在此上演过。

  • 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飘着年味,处处张灯结彩。桂林过年时的习惯与其他地方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让我感到格外新鲜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养一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庙会,在桂林有一个叫做庵堂庙的寺庙。但这庙会是彻彻底底的逛庙,不论是庙宇里还是庙宇外,都没有小贩摆摊卖东西。庵堂庙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开张,庙宇里还有斋饭,可以求签拜佛。每逢庙宇开张,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涌进庙里,求签的求签,问卦的问卦,好不热闹!

  • 这些年北京城里的庙会是越来越多了,不光地坛、龙潭湖、厂甸有庙会,就连我们家附近的莲花池公园里都办起了庙会,听说北京今年举办庙会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爷爷和爸爸、妈妈去逛过庙会。什么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大观园的庙会,还有石景山游乐园的“洋庙会”我都去过。每年春节的庙会上都会有好多人,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我喜欢庙会上热热闹闹的气氛。这不,那天去大姑家拜年,小姑又给了我几张大观园庙会的门票。爸爸说第二天就可以带我去逛庙会,我听了可高兴了。

  •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每个楼门口都铺着一层厚厚的红炮纸。仿佛是给大地换上了一身喜庆的红装。整个小区都静悄悄的,人们都在休息。临近正午的时候成年人就开始去拜访亲戚朋友。小孩子们呢,就由老人带着去逛庙会。我也不例外,和奶奶一起去了大雁塔慈恩寺举办的庙会。那里真是小孩子们的天堂,不但可以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还可以品尝到许多外地正宗美食。总之,这一天大家脸上都挂着悠闲而愉快的笑容。

  • 还没进庙会,这里就已经是人山人海的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好不容易挤了进去,里面锣鼓喧天,热闹得很。看,路边挂着一个个火红的大灯笼。美食节正在烧烤各种小吃,图书街有数不尽的的廉价图书,年货街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过年需要的用品,真是琳琅满目。快看,那边的风车“呼呼”得响,这边的风竹“嗡嗡”地……逛庙会的人有的在砍价,有的细心地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还有一些小孩在吃美味的小吃,一边吃着,一边评论着。

  • 春节就这样过去了,感觉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虽然压岁钱多了点。可真的不像是在过年。中秋节来了,正如我所想,一点意思也没有,中午一家四口吃的火锅,吃完之后各自离去。晚上吃的饺子,吃完饭后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我没有去逛庙会因为它和往常一样,除了人多,还真没有一点好玩的。可以这样说我这个寒假除了走亲访友以外,就没出去过。可能外面太冷了吧。

  • 今天我带了20元钱去逛庙会,庙会上的东西可真多呀,有的卖小动物;有的卖植物;有的卖玩具;还有的卖衣服。我看到有人在那边投球玩,我就忍不住花了10元投球,球在我手上,就像一个铅球那样重。第一个球我用力过猛,连边都没有碰到,我想,我下次一定不能用太大劲,否则就太浪费了。第二个球我用的劲又太小了只碰到了一点点边就又弾回来了。第三个球我用的力气刚刚好,可是投到桶里又反弹回来了,但是第四个球我随便一投,就把球投进去了。我想,说不定只要随便投就可以投进呢。于是,我就随便投了一次,可是还是反弹回来了,就得了一个桃核。

  • 春节的光景与除夕那天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下午刚吃过午饭,妈妈带着我去逛庙会。街两侧摆着黄色的桔子、橙子、芒果、香蕉。还有绿皮、红壤、黑子的大西瓜。红色的苹果,金黄色的金鱼,白色或黑色的袜子,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衣服……人们是人山人海、人来人往,你挤我、我挤你的,让汽车电动车寸步难行。大街上的人们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说,舍不得离去。还时时传来人们的讨价还价的声音,赞叹声、欢笑声、吆喝声整个街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 今天,我们一家五口人去朝阳公园逛庙会,走进公园,我看见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极了!首先,我们看的是异国风情展,有希腊的、俄罗斯的、非洲的、……其中,我看的是俄罗斯的舞蹈,那里的人非常多,我怎么跳都看不见,最后,伯伯把我抱了起来,我终于能看见了,只见,几个黄头发的哥哥姐姐们,穿着俄罗斯的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真是美丽极了!接着,我们来到了游戏区,我在一个投币的地方玩了起来,我每次投时都投准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老是从盘子里蹦出来,仔细一看,原来盘底是拱形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金币了,最后一次我一投,投中了!我得到了一个穿着粉红衣服的小熊维尼,我非常开心!

  • 生活是一本欢乐的书。从中你能读出生命的真谛与纯粹的欢乐。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们一家子八口人去逛庙会,猜灯迷。在会上,五花八门的元宵灯让我流连忘返,各式各样的灯迷让我目不暇接。我们笑着,走着,阅读着关于元宵节传统的介绍,竞相猜着有趣的灯迷。那一晚,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仿佛像是读了一本书。但这书没有文字,而是以欢声笑语传播了知识。读这本书,你会真正享受到快乐。

  • 还没进庙会,这里就已经是人山人海的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好不容易挤了过去,里面锣鼓喧天,热闹得很。看,路边挂着一盏盏火红的大灯笼。美食节正在烧烤各种小吃,图书街有数不尽的的廉价图书,年货街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过年需要的用品,真是琳琅满目。快看,那边的风车“呼呼”得响,这边的风竹“嗡嗡”地转……逛庙会的人有的在砍价格,有的细心地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还有一些小孩在吃美味的小吃,一边吃着,一边评论着。

  • 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因为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说是“抢财”。正月初七是做生意开门大吉的好日子,到了上午,各家店铺都放起了鞭炮,燃放烟花,预示着开门大吉、生意兴隆。正月十五逛庙会,这天晚上,人们放烟花,放孔明灯,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

描写逛庙会的段落300字
  • 到了庙会,这里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妈妈买好票我们就开始向地坛公园挤,在人海中行走不需要自己走,感觉到身后的人在推着自己一样,身边不断想起商家们叫卖声。广播中偶尔播放游客丢失物品与小孩失散的信息,妈妈说:“彭金皓小朋友你一定要抓好妈妈的手呀,不然你找不到妈妈了。”我们先逛了小商品区,在这里商品非常丰富,好多东西都是在超市中无法买到的,好些还是老北京的玩艺呢。其次我们又来到了游乐区,在这里我和爸爸妈妈玩了好多游戏,我们还赢了一个玩具狗呢。最后我们来到了美食区,站在好远我就闻到扑鼻的香味,我拖着爸爸妈妈拼命的向里面挤去,这里卖的全部是老北京风味的小吃,我在这里吃了好多我爱吃的东西。最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返程的路,回到家里我把逛庙会的这件事告诉了家人。

  • 我的小表弟还很贪吃,所说我不和姨姨住在一块,但是有时候过节的日子里,大家齐聚一堂,热火朝天。姨姨便把他孩子的事说给大家听,大家都笑的合不拢嘴,就是有那么一次,姨姨告诉我们有一次逛庙会小川想吃一种炸的麻花,姨姨告诉他这种食品火气很大,吃了会拉肚子,可是他还是不听,看到有另一个阿姨在买炸麻花的摊上卖麻花,他便走上前去,拉了拉那位阿姨的裙边:“阿姨,你可不可以帮我买一根麻花吃啊?”那位阿姨很窘迫,也很疑惑:“为什么要我帮你买啊?你妈妈呢?”这个时候姨姨才找到了小川,并连声说了句“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那位阿姨也没有怪小川,他还和姨姨说:“没事,你的儿子还挺可爱的。”说着还逗了逗小川,可是小川现在还在对着麻花流涎水呢!

  • 春节这一天,因为我们伊川县荆山公园的程庙文化节成立了,我们一家人就决定去二程庙会玩。吃过早饭,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服高高兴兴的出门了。二程庙会在县城的西山,也不算远。于是我们决定步行而往。路上的人真多!个个喜气洋洋的,拜年的祝福声连绵不断。不一会我们就到了程园庙会,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为了一家人不走散,我紧紧的抓住爸爸的手,慢慢的往前挪动,好半天才来到庙会里面。这里有耍狮子的,扭秧歌的,唱戏的,武术表演的,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我是东看看西看看都不知道该先看哪个了!这也是我第一次逛庙会,看到那么多的玩具,个个让我爱不释手,最后爸爸给我买了一把好看的会折叠的宝剑。我们边走边玩,真的好开心啊!当妈妈说:“好累啊!我们歇歇吧。”爸爸看了看手机,都快12点了,时间过得好快啊!

  • 我们老家年是从腊月开始过的,吃过腊八粥后,已经有人开始准备年货了。腊八粥是用红豆、绿豆、花生、薏米、红枣、桂圆等与糯米混煮而成,若要吃咸的腊八粥,再加上瘦肉,味道会更鲜美。一谈到过年,就让人们想起“饺子”与“春饼”。一说到饺子,有一样东西是绝配——腊八蒜,将饺子与腊八蒜混起来吃,酸酸甜甜,十分开胃。蒜从腊月开始腌制,腊八蒜又俗称糖醋蒜,可以用来解腻,小孩子最爱吃。在老家过年,好不热闹!放鞭炮、吃年饭、逛庙会、看花灯,还经常可以看到小孩拿着风车、糖葫芦,抑或是麦芽糖在满街晃荡,看见人家在除夕夜里放鞭炮,小孩子们便常常跑去捡些没燃着的鞭炮,拿来用点着火的小木棍点燃。

描写逛庙会的段落200字
  • 在这个信息时代,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淘汰,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无人理睬。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新潮,流行的过年方式。而年本事的“年味”也随之被冲淡。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年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得不亦乐乎;年,是一家人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年,是一家人茶余饭后打扮得光鲜亮丽去看舞狮,逛庙会,在祠堂看唱戏、联欢晚会云云。而如今的年,却变成了人们抱着手机玩得乐此不疲,有一搭没一搭地接着话,漫不经心的模样。努力寻找话题的老人们却发现怎么也融入不了抱着手机的我们,他们快步走着,想要努力跟紧时代的步伐。

  •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去河坊街逛庙会。到了那里,我们把车停好,正要过马路时,正好一辆公交车开来,公交车司机看见我们要过马路,主动把车停下来让我们先过马路。此刻,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在平时我也经常看到公交车司机在经过斑马线时都会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待行人通过后再驶过斑马线。人们为公交车司机这种文明举动纷纷点赞,公交车礼让行人已成为杭州这座城市一道文明“风景”。

  •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妈妈说,贴春联、挂灯笼、打年糕、做腊肉、祭灶王、拜祖先、逛庙会、看大戏、给长辈们拜年等等都是过年的习俗。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打年糕这个习俗。记忆里在老家看到过。做年糕的工具是一个用石头做的大缸和一个非常大的木锤子。一个人抡起木锤重重地砸下去,年糕中间立刻变成了一个大坑,另一个的手上沾了点水,把年糕翻了个身。只听“咚”的一声,锤子又落了下来,一锤一锤地敲打在黏糊糊的年糕上。我也曾试图抡上一回,结果因人小力轻,木锤子纹丝不动,还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 记忆里,每次过年都和姥爷一起逛庙会。千佛山的庙会永远热热闹闹,年味儿十足。姥爷指点着各种东西:“要不要买个?”我若点头,他便欣然买下塞进我怀里;我若犹豫,他便在一旁鼓动:“这个可好玩了,我看好多小孩都喜欢这个。”然后擅作主张,又塞进我怀里。虽说每次庙会都有不同的新鲜东西,“一根糖葫芦”却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吃冰糖葫芦,姥爷都会让我先吃,最后剩下的两三颗才是他的。“吃完了回家可不要说啊,要不然你姥姥又会唠叨。”当时的我总会用力点点头,像是守护着什么秘密一般。其实姥姥哪里会不知道,只是因为爱而心照不宣罢了。

  • 作家冯骥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的一种享受;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是年味。”

描写逛庙会的段落100字
  • 现在的春节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声势浩大了,却也不乏年味,家家户户上街逛庙会,春晚也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清楚。其实,春节还和以前一样只是越来越科技化啦,越来越环保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了。团圆饭还是一样的其乐融融,大家欢声笑语相互拥抱,相互祝福,阖家欢乐,事业有成。

  •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我和姐姐、爸爸去亲戚家拜年,用我们这儿的话说就是串亲戚。我们这儿有人举办庙会,小贩也都摆起来了。等到了初五,我们去逛庙会,可好玩儿呢。那里有许多表演,赛马呀什么的,我很少见马,所以显得格外高兴。

  •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古城区,那里有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奶奶经常带着我们小去虎丘逛庙会,去拙政园、狮子林听评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山塘街坐游船,小船荡漾在水中,微风迎面拂过,两岸柳絮风飞,海棠糕的香味扑鼻而来……苏州的历史古迹数不胜数,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留园、西园寺、寒山寺,它们蕴含了古人的心血和今人的对历史的向往。

  • 我和姥姥一人骑着一头可爱乖巧的小毛驴,我们一块儿去逛庙会。这是我第一次骑毛驴,心中有点小激动,还有小紧张,生怕他把我掀翻在地。不过还好,一路上小毛驴一直很安静。庙会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快半天时间过去了,我们买好东西也准备回家了。

  • “妈妈,庙会有什么好玩的呀?”“你去了就知道了。”又是这句,又用这句话来吊我胃口,我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逛庙会呀,我都等不及了。就在这时,妈妈的一句话让我高兴得忘乎所以:“走吧,可以出发了,瞧把你急的,不就逛个庙会嘛,又不是没逛过。”我答非所问,“你可是答应了我可以买小鸡仔的,别想耍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