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工夫,我们进入了21世纪。今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60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经历了多少磨难啊!1998年夏天的抗洪救灾年的南方雪灾年的5.12特大地震。俗话所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得不错,就在2008年的8月8日,我国举办了29届奥运会,令世人感到惊讶。国家繁荣昌胜了,各个地方也就繁荣了。溧阳是一个文明、卫生的一个百年老市,有悠久的传统。同时这里有着4...
作文《家乡变迁》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工夫,我们进入了21世纪。今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60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经历了多少磨难啊!1998年夏天的抗洪救灾年的南方雪灾年的5.12特大地震。俗话所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得不错,就在2008年的8月8日,我国举办了29届奥运会,令世人感到惊讶。国家繁荣昌胜了,各个地方也就繁荣了。溧阳是一个文明、卫生的一个百年老市,有悠久的传统。同时这里有着4...
每次和爸爸妈妈散步,眺望那一幢幢新楼房,爸爸总是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的30年使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也给千千万万的人带来了生活上的飞跃变化,我不禁奇怪的问道:“你们以前住的不是楼房吗?
爸爸看了看我,没有回答。他慢慢地点燃了一根烟,那浓浓的烟雾把我带到了爸爸的童年时代。那时候爸爸住在一个古旧衰败的土房里,土房凌乱分散在村落中,毫无规则可言,而且房屋面积比较小,屋内由于门口和窗口狭小,导致光照不足,即使在阳光充足的晴天屋内都显得较暗,若碰到阴雨天,屋里则处于一片漆黑之中,虽白天,却如在黑夜。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昔日的土屋旧房及濒危房已变成一排排排列有序的红瓦房,钢筋水泥浇筑的柱子和梁条,水泥打的地基特别坚固。而且瓦房都建的比较高,采用较大的门窗,屋内采光较好,光亮度和屋外的光亮度差不多。但房屋的外观不美,卫生设施,居住功能也不全。国家引导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经过统一规划,一幢幢漂亮美观的别墅拔地而起,多彩的石板,光滑的墙砖,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的耀眼。烧柴土灶不见了,电饭锅,煤气灶一应俱全,再也不会受眼熏火燎了。路成行,田成块,自来水,闭路电视通到每户农家……我永远忘不了村子里的一个老爷爷曾饱含深情地说过的一句话:“今天的农村人也过上了昔日只有城市人才能过上的舒适生活。”
我由衷的感慨,只有祖国的巨变才有我们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安居而乐业,乐业而繁荣,繁荣则国家兴旺。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居住条件的变化,反映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将来农民的新住房又会怎样?我盼望着!
四年级一班
甄皓伟
2008年,是一个令中国人难以在心中抹去的一年。年初,雪灾袭击大江南北;五月,一场地震让红火变得黯淡;八月,中国实现了百年梦想,成功举办奥运会;十月,神“七”又成功上空,揭开了中国在航天史上新的篇章。然而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值得纪念的年份。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它让我们由贫穷走向富裕,而我们生活的宝鸡,就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宝鸡是一个山城,它风景如画,山明水秀,然而,这里在30年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山村。
原来的宝鸡就像天空中的一颗很小很小的星星,永远是那么黯淡。路面坎坷不平,上面坑坑洼洼,一不小心脚就会受伤。下雨过后,那儿真成了一片“水泥路”人们如果跳到哪个坑里,那一定就成了“泥人”。那时的人并不像现在一样都有钱,而他们只是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全家生活,所以市区到处可见小平房,小厂房,里面黑漆漆的,只有晚上住在这里,而他们从来也不嫌弃。
现在的宝鸡,相比以前,有了巨大的变化。山青了,水绿了,城市美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瞧,政府新建的市中心是那样美丽,那样引人注目。路旁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像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而宝鸡市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生活变得有趣而有欢乐,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看,早晨,几个老奶奶一起去早市,说说笑笑的,一会儿买回来许多菜。下午,她们又去公园里打乒乓球,游玩,快乐极了。这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啊!
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要发奋学习,长大去效力祖国,为国争光。
奶奶说,她们那时侯,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是木门,上面贴着关公的画像,还有“出入平安”之类的话。早上起来上香时,就“吱吱咯咯”――“吱呀”地把门打开。通常会看见对门的人也在上香,两人相视一笑说声,“起得那么早呀!”于是一天的好心情从这里开始。
早上把门打开了,一般是不关的。邻里间有需要帮忙的,门也不用敲,直接进去就可以了。谁家做了什么好吃的,端到别家门前,主任闻到了香气,满脸笑容地迎出来,“怎么这么客气。”“哦,没关系,自家做的,快尝尝鲜。”
木质的典雅,记载着人们的淳朴美好的心灵。慢慢地,它已经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铁门。
用铁门的人家一般都是出入关门的,“碰嗵”一声就知道,对门的王小姐要上班了。就这样子,得用力去拍那铁门,发出“怦怦”的声音,屋里人就会吸着拖鞋,应着来啦,跑出来开门。
铁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的确,它也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一层隔膜,但人们的心灵还没有变质,还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着。
铁总会有生绣的一天,于是不锈钢做的防盗门出现了。说来奇怪,这门不仅耐用,还有很多功能。门厚厚的,上面有个猫眼可以看到外面;配上个门铃,就不用使劲地拍门,只要轻轻一按,里面就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这种防盗门大多由两扇组成一堵,有三层锁。第一层用来固定一只门,一般是锁着不开的;第二层,锁上了里面的人能打开,外面的人用钥匙也能打开;锁上第三层,旧只有里面的人用钥匙才能打开。这防盗门,的确是名副其实,没有改错名字。
一幢幢商品楼,里面的都是这种门。也许是门太厚了,成了一堵可悲的厚障壁。那里面的住户,即使是对门也不认识,都是见怪不怪的。
整天窝在这堵又厚又严实的防盗门里面。奶奶说,她又想念那扇“吱呀”的红漆木门了。
假日里,姑姑搬家了,爸爸和妈妈带我去姑姑家,祝贺姑姑的乔迁之喜,用徐州话说,就是叫“燎锅底”。
走进小区,我不禁大吃一惊!那里环境幽雅,大片大片的草坪和挺拔的大树,好像高兴的在对我们微笑,四处飘荡着花朵的芬芳,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和孩子在广场上玩耍着。姑姑家住在五楼,我们按下门铃,姑姑打开了房门。走入房屋,我眼前一亮,客厅的地是用木地板做的。墙上挂着一台50寸的液晶电视,米黄色的沙发,柔软舒适,卫生间里干净整洁,厨房里各种用具时尚豪华。走进姑姑的卧室,一米八的大床,鲜艳的窗帘,漂亮的台灯,好看的家具应有尽有。坐在沙发上,望着气派的电视机,我不由得想起了姑姑曾经住的棚户区。
从前,破败的棚户区里有许多低矮的房屋。那里面阴暗潮湿,每逢雨季,那些屋子里都有食物霉变的气味,有一次,我去姑姑家玩,竟然在姑姑的床上发现了西瓜虫,这令我害怕极了。而且,在以前,那道路狭窄。每次阴天下雨,便会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不堪。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那里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厕。姑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一家八九口人要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屋子里,连哥哥的写字台都放不下。
我们在姑姑的新家里,她热情的招待我们,虽然她忙来忙去,但是在她的脸上,却挂着满足的微笑。
现在,常见的棚户区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狭窄的小路已经修剪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爸爸说:“棚户区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爸爸说的没错。如今,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的十分幸福。
啊!徐州,你的发展真令我骄傲!
江苏省徐州市三十六中附小六年级:胡雯清
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仁怀县城:
“大虎,还不快去挖野菜!”爹大吼着,一脚把他踹了几步远。
“爹,全县的人都在挖,都已经挖完了,还怎么挖啊?”大虎踉踉跄跄地爬起来。
“去后山,快点,不然晚上汤都不准你喝!”
大虎一瘸一拐地来到后山,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一根。晚上了,大虎提着30多根野菜回到了破旧的家中。爹叫大虎妹子洗一半煮了,一家人狼吞虎咽之后赶快上了床,免得一会儿又饿得不行。
一家人在床上翻来覆去,攥紧的拳头拼命地抵住那不安的胃……
撕扯着狂风的雪越下越紧,那破旧得千疮百孔的棉絮再也遮不住侵入骨髓的寒气……
21世纪初的一天,仁怀市酒都新区:
“回来了,小虎?”
“呃。妈,我的作业多得不得了,你去给我把电脑打开好吗?我要上网查一些资料。”小虎答道。
“你先来帮我这鱼杀了再说吧。”
“哎呀,又是吃鱼!你换个口味行不?”
“吃鱼能补脑,你小子还嫌?”
“蕨粑的营养价值那么高,跟你说了那么久了,你不去买来给我补补,就是鸡呀鱼的。妈,我求你了!”
“那是饿饭年头的人吃的东西,你以为好吃得很。想吃的话明天我就去买来你尝嘛。”
小虎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眉毛扬得老高,哼起了“咱们老百姓,今儿真高兴”,脚在木地板上打起了拍子。
窗外的花园里,蜜蜂哼着小曲儿,花儿随风跳起了秧歌,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21世纪20年代,周末,仁怀机场:
“爸爸、妈妈,我们还是不出去玩了吧,每个周末都飞来飞去,这人挺累的。我们去山野里玩玩吧,反正都是玩儿?”
“好吧,我们改道!”
一家人沿着田间小道轻快地走着。风儿轻轻的吹拂着,柳絮在天空自由地飘飞。欢声笑语随风飘散,直达云霄。
享受生活,已经成为虎子一家及很多人在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地震系列之二
5月12日,爸爸妈妈把我从学校接回来之后,我们在涪江岸边搭起了地震棚。
我们找了个干净的地方,铺了一层塑料布,把蚊帐放在上面,就这样我们的第一个简易地震棚就搭成了,真是轻而易举啊!再看看别人的地震棚,有的用两、三把大伞支起来可以遮风挡雨;有的用竹竿搭了一个架子再把彩条布蒙在竹竿上;有的干脆把彩条布挂在一棵矮树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但是我们发现天气不好,可能要下雨。于是,第二天爸爸去买了一卷彩条布,从新布置,因为彩条布有十米长,所以我们就先铺一层彩条布在低下,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塑料布,把蚊帐放在上面,最后用剩下的彩条布把蚊帐包住,四周用石头压住,以免被风吹跑。第三天我们突然听到有人说,要涨水了!我们决定马上搬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去,于是我们三步并两步的上了河堤,在上面找了个安全的地方从新搭起地震棚来,因为水泥地要积水,所以在彩条布下面多铺了两层砖。但是天气越来越热,五个人挤在一起睡觉实在是太不舒服了,于是我们请来姑父帮我们搭新地震棚。我们拿来竹竿,先拿两根竹子,分别绑在搬来的铁床和凳子上作为柱子,在两根柱子之间搭一根竹竿,作为横梁,其余的竹竿就架在横梁和河堤的台子上,然后蒙上彩条布,为了遮阳,在上面还铺了一层蓝色布,通过努力,地震棚终于大功告成了。
经过三次改造,终于有了舒服的地震棚,但是家还是要舒服些,我希望早点回家,因为地震棚永远比不上家。
2008年6月9日
离开的半年里,好象任何事物都变了许多,我曾经期待的,曾经许诺的,好象根本与我无关,一瞬间,我感到的时世变迁的的恐怖。
中考前我就与好朋友一起打算出去旅游,打算的有多么放松,多么自由,我也是多么的期待。回去之后,我用一颗不变的心去对待任何事物,可是,往日的同窗好友却没有用一颗不变的心来对我,失望到了极点。
那天回到学校去照毕业照,毕竟是离开了好久的地方,自从学后就没有与老师联系过,所以感觉很抱歉,我犹豫是否该进那个曾经学习过的地方,鼓足勇气近来了。同学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只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和我说了几句话,我才感觉到我早已不属于这里。
听同学说塑料桶和狗熊走到了一起,多么不可思议,荒唐。我做梦都没有想过,可是听塑料桶说是他在故意瞒着我,被他给耍了。那天,塑料桶因为我来了,所以一直陪着我,可是狗熊却生气了,真恨他的小心眼,没想到我以前的好朋友,却成了这样的人。塑料桶从那以后天天找我诉苦。何必呢?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难道是这样的吗?
几天后,他们要去KTV,这才知道塑料桶成了他们一家人中的一员,是老10,记得我在那的时候,她是最看不起那一家人的,没想到啊。老大,玉给他们打电话,华告诉他“我们一家人都到齐了,就差你了。”我听到这,心一颤,平时塑料桶不属于他们,我还有理由带在他们中间,可是现在我根本没有理由待在这里,我根本就是一个局外人。所以我没有打招呼,我离开了那里。
心情遭到了极点,我的朋友,我的知己,如今已经不和我在一条战线上了。孤独的战斗者。
如果友情变的如此之快,那知己真是谈何容易。我希望那只是一时的变化,如果那是永远的,我将会失望有这么一个曾经以为是1辈子的朋友。
今天天气不错,妈妈带我去了九山公园玩。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墟,河里也全都是垃圾,发出阵阵恶臭。每次从这里经过的人们都得绕路走。现在的九山公园改造了,变得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九山公园有各种各样的树。有的红红的,有很多的树枝交错着;有的向我们伸出枝条,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有的高大挺拔,昂首挺胸,像一位威武的军人站在我们眼前。
九山湖的水很清,湖水倒影着我们的影子,湖里有许多石子儿,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瞧,湖岸边还有一位家长陪着小孩在玩堆沙堡。
沙堡旁边是青青的草地,一大片一大片的,还有茂密的花丛。草地真绿啊,像是被绿油漆刷过一般。花丛真香啊,五颜六色的花儿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吸引了各种小鸟小虫。
哦,看那边,路旁的小树下有一只乌鸦,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机灵的小脑袋,组成了这只乌鸦。它一蹦一跳的在草地上寻食。我一靠近,它就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门球场,这里可真热闹!原来是一群老人在打门球。门球的球杆类似高尔夫球杆,利用这个球杆控制一个小圆球,用它把别的球击中,打进框,而且又不出界,就算得一分。
我瞧见有个老人“牛角上抹油,,又尖(奸)又滑(猾)”,他使了个调虎离山计,故意装出难受的表情,一边指手画脚,一边小声嘀咕,千万别打那里(其实他就想别人打那里)。这不,就有一个人中招了,打到了那边,错位了,帮这个老人打进了门洞.
今天的九山公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的九山公园一定会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幸福。
顺德,这一个改革春风中诞生的婴儿,在撤县建市短短的十年中,已经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真是可喜可贺。在我这个异乡人的眼中,它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动人。
我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跟随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了顺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到处是泥泞的小路,破旧的自行车在其间来了又去。低矮的平房、简陋的家具、朴素的穿着、人们皱着眉、苦着脸......当时,我幼小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我要居住、读书的地方吗?怎么这么落后、荒凉?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别看顺德现在这样子,它的发展潜力大着呢!你在这里跟它一起成长,好好留心看着吧!”
于是,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了。果然,正如爸爸所说的那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顺德,就像奇迹般地飞跃发展起来了。现在,平整的现代化公路纵横交错,新型的路灯、突现亚热带风情的绿化穿插其间;一栋栋高大的楼房,一座座花园式的别墅、庄园随处可见;人们喜气洋洋、笑容满面,穿着款式新颖的衣裳工作、旅游,谁都是那么和蔼可亲。
不光是我居住的小镇是这样,另外,我还从报纸、杂志上知道,这几年,顺德的各个乡、镇都变得让人耳目一新。如:龙江镇的龙家俱家展会,提升全镇的经济地位;国际的木工机械展在伦教举行,使伦教镇被誉为“中华木工机械第一城”;陈村镇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五届花博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花博旋风”给顺德尤其是陈村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的回报。
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十年间,顺德实现了四大跨越:从计划转向经济市场,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民转向市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这都是聪明的顺德人深化“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结果。
今日的顺德,正与时俱进,积极应对付入世,着力提高自身经济整体的竞争力,又开始了新一伦的冲刺。经济的大发展,大腾飞势必为城市化的大跨越、社会事业的大进步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切事物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化。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是如此,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很小的时候,我就来到了武汉。但是那时的武汉,却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坏印象。
那时候,湖水肮脏无比,漂浮着许多水葫芦;洪水四处泛滥,垃圾遍地都是;抬头只见晾衣杆,低头便是西瓜皮。“麻木” 四处颠,居民随地吐痰、到处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彩色”湖水纷争艳,鸟儿练高音,老鼠搬家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街上没有几棵树,花园绿荫很少见。
那时,三天两头就能听见吵架声,吵得人不得安宁。起风的时候,垃圾的臭味让人无处可逃。为数不多的公交车上拥挤不堪,“老弱病残孕专座”上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我总以为,武汉是最差的城市。
可是,当我在云南待了一年多,再次回到武汉,我真的惊呆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只见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颜色艳丽的垃圾箱随处可见,为大地增添了色彩。再看远处,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小树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的分外美丽。嫩绿的草地上,彩蝶飞舞,百花争艳。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股花的清香。
马路边,一簇簇风信子正开的欢呢!风儿一吹,它们就唱起了动听的歌。宽阔的马路上早已没有麻木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公交车上,青年给老年人让座已是屡见不鲜。现在,给需要座位的人让坐,已成为一种风气。
如今的武汉,已经成为一个“花园城市”,这美丽的风景和武汉的昨天已经形成强烈的对比。
今日的武汉,真美好!明日的武汉,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