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
作文《国学》
国学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国学的世界里有着繁多的知识,深刻的教育。在国学那与众不同的世界里蕴含了学习的快乐。国学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我们去吸收它。国学是一个百宝箱,需要我们去开启它。国学更像是一篇文章,需要我们去了解它、读懂它。国学——一张深不可测的面纱。
电视频幕上“强子”哥哥的“国学小讲堂”也让我受益匪浅,一句句条条有理。里面的两个小偶人像钩子一样,勾住了我好奇的心灵,驱使着我去挖掘它。在学堂里,一篇篇《老子》也充满了国学的味道。不用精挑细选,随随便便挑一条出来都寓意很深。其中有一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吾日三省吾身”教育了我们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他就会变得谦虚而不傲慢,变得彬彬有礼,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他人。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意思是:人的内在能够自然的展现出来,能够文质彬彬,有修养,懂礼仪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这些都是精言良语,让我触感深切,倍受打击。
精湛的语句不得不令人叹服,触动人心。每个字都像是魔法小精灵,带着我在国学的世界里遨游,去畅想国学的深邃,品味国学的味道,理解独特的国学意义。
我愿带着国学的气息,在文化的红地毯上,显示出国学的文采。国学的生气。国学的快乐。
国学,一道回味无穷的“风景线”
深圳市龙华大浪小学五年级:盛亦君
点评教师:郄惠淳老师
在讲述悠远的中国精髓是,给以下数据:73。1%的家长和86%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在以上数据看来,国学的经典,国学的发展,国学的重要性对中国孩子来说是不可少的。
经典表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着作,而中国的国学可谓经典中之的经典。国学的经典要早灌注的这些小孩子的心灵中,让他们在读这些“经典”中慢慢酝酿,就像一坛上号的酒,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美味,变得陶醉的。
国学在我们许多人眼中并不是完全的丢弃了,现在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多会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内容来自国学,来自三字经,来自弟子规,来自千字文。所以我们想想,连小学生多可以熟练背诵的国学内容,为什么哪些总是说要赶上时流,赶上时代的哪些大人不会呢,为什么不再赶上时代的同时,低头品味一下哪些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国学,中国的精髓都应该理解。
国学,可以这样来分析:“国”代表某个国家,学则代表某国的学识,某国历史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主要以儒家哲学为顶柱,国学里的内容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读、品、学、通国学胜过多万卷书。
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了解国学,但是我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国学值得去学,国学值得去读,但不是只有国学,只要是中国历史的文学、数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国学。我上面也分析了国学的含义,只要是“国学”,都应该去了解,去体会。但是国学的主体依然是我们现在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
这两个国学,都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国学说是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国学,我也不知道你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国学就是经典,这有得到国学的熏陶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民。
我有国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结束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
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弟子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今天,我们采荷实验学校迎来了我们尊敬的朋友,新加坡女子学校的30位同学。
新加坡文化是一种高度融合了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好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是道家、儒家、佛家,还有就是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新加坡人喜欢勇猛、雄健的狮子,而中国人是把最可爱、最憨态可掬的熊猫视为国宝;新加坡最注重的是双语教育,新加坡的同学从小就接受双语培训,而在中国,我想大多数父母都比较重视学好普通话。面对中国与新加坡的种种差异,我们今天仍然特别高兴地聚集在一起,为的只是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可以长存,为的只是让我们两国可以互相增长一些知识。
早晨集会,我们兴奋地见到了新加坡的同学们,并且为她们献上了红领巾,这是多么庄严而神圣的一刻啊,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到了班级之后,我们一同坐了下来,第一节是英语课,老师请了新加坡的同学朗读,听着她们流利的英语,心中不由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这就是我应该向她们学习的地方。
我希望在和她们愉快相处的一周内,彼此学到对方国家的文化、礼仪,并且可以成为好朋友,在彼此的回忆中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认为能不能赡养父母,与孝无关,关键在于“敬”。敬更多地包含一种发自心底的佩服与信赖。
7月8日,我走进了学雍国学学堂听到了一堂生动又有意义的感恩国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向父母行三拜九叩礼,这让我感受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南宁晚报在广西体工学校的学雍国学学堂组织的一次小记者团的采风活动,我邀了爸爸和我一同前往。
走在学堂门前的小径上,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小径上绿树成荫。走进学堂,迎面看到的是孔子的画像,和一个祭台,从这里就看出这里是个崇尚礼仪、庄重、严肃的地方。我进了门就去签到处签到,签完了,我们就进了一个教室等待,课快开始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好准备。随后,老师就在我们中挑选了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我们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也很好奇,最后就明白了。你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去了吗?
等到正式开始,主持人老师先带我们向孔子鞠了三躬,我们的讲解老师——成老师身着一件深衣(汉服)走上了讲台,对我们鞠了三个躬,然后开始讲授汉服的来历和古代礼仪,讲到古代礼仪时,老师就叫出了那个刚刚从我们中选出去的姐姐展示古代礼仪和女式汉服,只见那大姐姐穿着古代服装,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去换服装了。汉服很美哦!姐姐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女子一样,她行了一个古时候的礼仪,动作十分优美、庄重。老师讲到:“以前人们不懂得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汉服出现以后人们坐着的样子。女孩用右手和左手交叉,右手在前,放在肚脐的位置。”我们赶紧学起来,才几分钟,每个人都学得有模有样了,我们仿佛已经是古代女子了。
突然一下,整个教室黑了下来,大家都骚动起来。好像是停电了,主持人老师赶紧带我们去了另一个教室,讲课又开始了,然而,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第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堂的老师们为了锻炼我们,便叫我们去搬椅子合影,我们就开始努力了,老师用心的指挥着,“转一个弯”,“好,就放那里”“来,我们排好,合一个影”“3,2,1”。“茄子”我们大声的呼唤到,我们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也获得了奖励,老师们贴心的帮我们准备了两大盘水果供我们享用,并告诉我们十分钟后再上第二堂课。
上课开始了,我们又坐回了原来的教室,刚开始,老师给我们讲述一段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们倾听一段饱含深情的对话,让我们进入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故事中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把我们每个人都感动了。
接下来,进入了一个体验环节,主持人老师叫到了三位当天过生日的同学,为他们举办一个庄重又严肃的庆生礼——让他们向家长行三拜九叩礼。随着轻缓的音乐徐徐响起,三位同学弯下了腰,跪拜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刚开始,行礼的几位同学都不熟练,到最后,大家越做越熟练,家长们也是感动不已,我偷偷看到其中的两位母亲也流下了眼泪。行礼过后,最好的一个环节是庆生的几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工作人员端来了温水,三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认真地脱下来父母的袜子,把父母的脚轻轻地放入温水中,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们都感动了,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也迎来了其他同学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还有许多同学拿起了摄像机,拍下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可就在这个时刻,竟然听到了一句悄悄的说话声:“真恶心!我绝对不做。”听到这句话,我觉得很难受,很多的同学也气愤起来,在这个庄重的行礼的时刻,怎么会有人说出了这样子的话,真让人气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位行庆生礼的同学中的一位大姐姐的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她帮爸爸洗了脚以后,她说:“我们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帮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她大声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这个时候,仿佛她就是这节课上的主人公,所有人的眼光都投向了她,所有人的掌声都送给她,她是这堂感恩课上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时间过得很快,短短的一堂感恩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们走出教室,被放在祭台上的一个小盒子吸引住了,原来,那是学堂的老师整理出来的经典语录,叫“静思语”,被折成一个个小纸卷,大家可以自愿去抽取,我去抽了三张,抽到的语录真的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有一张写的是“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另一张写的是“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听了这次课,我才知道汉服的历史,才知道历史悠久的中国,曾经有过许多的辉煌,比如我们的名族服装——汉服。如今的中国人,几乎都不认识汉服了,多悲哀!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这也看出了现代人对国学文化就没有根本的了解,上了第二节课,我被三位同学的庆生礼感动了,我才觉得孝敬父母有多么的重要,其实,我们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其实并不难。
这是我第一次上国学课,也因此,我爱上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也爱上了国学课。
五年级:廖雨薇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三国演义》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如果说国学是片汪洋,那么我就只是一滴牛毛细雨罢了;如果说国学是片森林,那么我只是其中的一片叶子而已;如果说国学是浩瀚无垠宇宙,那么我只不过是一只渺小的蚂蚁而已。其实我对于国学还是了解甚少,我所接触的只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罢了。
说了这么多,我来说说这些国学经典对我产生的影响吧!
第一次看国学经典的书,是那本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那时我八岁,处于拥有极强好奇心的年龄段,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任然被誉为名著,所以打算“一探究竟”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内容烦琐,毫无趣味,可是我看着看着,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爱不释手:吃饭拿着,上学带着,连走路都想着。终于一天,我把它品完了。我看书有这么一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总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写作手法,代表了人物的什么精神等等。但这本书,教会了我新的读书精神与方法。看完后,我知道了,作者写出来的,不能完全相信,还要学会自己去理解,去推论,去评价。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得很高尚,我却不这么认为。在书中写道一幕:刘备在一次打了败仗之后狼狈回城,曹军紧追其后。刘备回城后口口声声说什么不能放弃老百姓,要带着他们一起走。可是,三军在前,百姓留在后面断后,眼看曹军追了上来,却又撤了回去。为什么呢?因为曹操从不杀百姓,刘备正是清楚这一点,于是拿百姓殿后。无辜的百姓们,就这样成了他们的挡箭牌。还有一幕:曹军在行军的过程中,曹操的马受了惊,冲到一片稻田之中,踩坏了庄稼,曹操当场杀了马,拔出佩剑就要自刎,还好旗下大将劝住他,可曹操不听,有人说道:“丞相身为三军统帅,怎能轻言放弃生命,这样还不士气大减?不如以割须代首。”于是曹操采纳。从这两幕中得以看出,曹操并不像罗贯中笔下那般阴险狡诈,在我眼中,他精通军法,爱民如子;而刘备亦不像书中那般正义聪慧,在我眼中,他才是一个阴险之人。
另外一本书,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国粹:《论语》第一次接触它是在六年级时,爸爸推荐的,我自然也读了,只是没有那么用心去读就是了。但它还是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记得最清楚,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意思是:“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当时看到这句话,我就已经面红耳赤,因为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这么做过。从那以后,我便严于律己,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改掉,但比起以前,已经好了很多。
这些国学经典之书,使我明白了很多,也让我改变了很多。这些都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国粹。我个人认为,如果连自己国家著名的国学经典都没有看过,就不能算是一个中国人!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无数代人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人们对国学的学习和实践更应该从生活点滴处做起。
诗词是中国的瑰宝,蕴含着不计其数的人生哲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告诫我们珍惜时间莫蹉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教导我们淡薄名利,奋发向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启发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使我们明白在认识事物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诗词带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我们描绘出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犹如梨花绽放。“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小雨后朦朦胧胧的早春草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山川不同方位的变化,让人心生向往。
学习诗词是理论上的积累,而对美德的考验才是真正的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践行,我们不应只是一昧地了解诗词中的道理而不加以运用,只有在生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将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下去。小名士们对诗词的积累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对美德的践行却差强人意。不经意的考验暴露出美德的欠缺,虽有一身好文采但不能够好好的运用,实在是让人心生叹惜。若能将美德根植于心底,必会在每时每刻做到不用提醒的善良和让人尊重的品格。
现如今,人们对国学这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日益减少、关注度也不高,美德似乎也在逐渐消失,就如屡次发生的“摔倒老人无人扶事件”,而《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新燃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情,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国学。相比于参赛选手我自愧不如,虽然是一名中学生对中国经典文学的学习却远远不及同龄人甚至不如小学生,但是对美德的践行我却深以为豪,我经常助人为乐,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做到思想与行动双重发展。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栋梁,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对文化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难以寻味。
我国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地举行了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体现了孔子儒学思想在当代的具体运用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一开始,我并不情愿看这个节目,但看过后,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不瞒你们说,原来吧,我特别讨厌背诵。尤其是诗词名句,最令我头疼。我觉得他们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又很绕口,不容易理解。更何况现在是21世纪,我也不是文艺青年,诗句什么的没什么用处,也就是考试考一两句。
直到看了这个节目,我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个个选手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挑战都那么的镇定自如、沉着冷静,他们脑子里得有多少诗词佳句啊!
给我印象最深的环节是博览群诗。前五名选手可能是因为题目有些难不如后一组表现更好些。第二组选手都非常厉害,连续答了好几轮。我在电视旁一边看一边想,但就想出了几个,人家说了我才想出来,如果我去的话,打一个就可能败退了,我很佩服他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选手是6号——刘乘丞。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傻傻的。一开始并不看好他,但后面让我过目相看,十几轮下来他都没有被倒计时,获得了第一轮的领先。
他,使我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目光不能太绝对了。
哦!这个节目还让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太过着急,要耐心一点。例如:考试做选择题的时候有的同学一看第一项有点小错误就选上了,其实下面几项中还有最不恰当的。只是没有耐心继续往下看一看,如果往下看一看,很容易写上正确的答案。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要向《国学小名士》学习中的每一位同学学习,广泛阅读经典,牢记于心,我要诵读国学经典,走进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是诗人朴质,真切的意思;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
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梁绍壬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这些诗句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经典诵读巨大的影响!
一个中华少年,必须要精通中国文化,如果还母国的文学知识都不会,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呢?
中国文学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学习、学习国学,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智慧,进入诗歌的海洋中遨游。
经典是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体现,诵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在学习经典,学习国学中,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理解国学,运用国学,践行国学,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伴着郎郎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所谓国学,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别小看了这些古文,它所表达的道理却对现代人很有帮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它告诉那些不团结的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两人意气投合,就有切金断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不能粗心,差了一点点,损失就很大。就像查里国王一样,因为少钉个马掌,就失了一个国家,最后饮恨自杀!
《论语》,《三字经》,《庄子》,《孟子》,《墨子》……汇集了哲理的精华,浓缩了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多么灿烂的文化呀!
从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考试成绩好就骄傲自大。但书上讲“是君子,就要谦虚,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伪君子,经过学习《论语》,我就时常约束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有一次考试我英语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总认为自己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不再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而别的同学还在不断进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与第一仅相差2分。那次考试,是对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击。因此,我学的谦虚起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经常保持第一名;还有,我原喜欢斤斤计较,有时跟同学合不来;自从学了“做事斤斤计较,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时。”我学会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难移嘛!有时会控制不住。但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做到!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怎么发展进步。就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要回过头来学习沙士比亚,海伦……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历史,他们要寻找历史,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
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三年级: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