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妈妈:您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妈妈,不知道你还记得那首歌吗?俗话说:“慈善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出自灵魂的对世人的悲悯,是一种真心实意的付出。妈妈,你还记得那一天我们一起邮局参加“爱心书包”慈善募捐活动吗?那一次的活动使我深深地被感动和收获了。记得那天,您带着我来到邮局,让我拿着一百块钱,递到柜台上,跟柜台上的的姐姐说要一个爱心包裹,我当时还不解您为什么要花一百...
作文《慈善》
慈善
亲爱的妈妈:您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妈妈,不知道你还记得那首歌吗?俗话说:“慈善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出自灵魂的对世人的悲悯,是一种真心实意的付出。妈妈,你还记得那一天我们一起邮局参加“爱心书包”慈善募捐活动吗?那一次的活动使我深深地被感动和收获了。记得那天,您带着我来到邮局,让我拿着一百块钱,递到柜台上,跟柜台上的的姐姐说要一个爱心包裹,我当时还不解您为什么要花一百...
今天中午,老师说今天下午学校举行捐款,每人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上去。一听这,我心里喜滋滋的,哈哈,又可以贪污了。回到家,草草的吃了饭,便去找爸爸要了5块钱。走在上学的路上,一幕令我惊呆了:一个小孩子大约6-7岁,还有1个骑着三轮车的老爷爷,车里做着一个老奶奶,看起来老奶奶是残疾人。那个小孩子拿着一个茶缸,面积只有我的一贯手掌那么大,里面的饭还不够我一个人吃的。我心酸了,他应该正在上学,但现在却陪这自己的爷爷奶奶去捡垃圾。我去学校把爸爸给我的5块钱全部交了上去,交了这5块钱,我心里甜甜的,比吃了蜜还甜。可这种事还要发生多少呢
当很多人对慈善越来越“心冷齿寒”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一张受捐人具体生动的面孔说起。
那是宁夏盐池县小女孩李涛涛脏兮兮的脸。
在她的家乡,三年只下了三场雨。她每天都要赶着驴车,和又聋又哑的妈妈走三个小时去打水。打来的水又苦又涩,可就是用这样的水,她们做饭、熬药、洗脸,然后喂鸡。由于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她们的头发里生满了虱子。
然而,从天而降的1000元就像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改变了这家人的命运。
当母女俩从受助修成的水窖里打上满满一盆水时,她们忍不住哭了:“原来洗干净了,自己跟电视里的人一样。”
对着镜头,腼腆的女孩没有说“感谢政府,感谢捐赠人”的话,可她每天打水时,都会看到刻在水窖盖子上的捐助人的名字。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她在本子上写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一支温度计能测量慈善的温度,但这个孩子的笑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慈善晴雨表。
此时此刻,我们再现、放大这张孩子的脸,是想重申很多人原有的立场:慈善从来就是美好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张孩子的脸。
北京女孩解喆惠今年9岁,用自己的压岁钱每年捐助一口“母亲水窖”,成了她成长的一部分。去年8岁生日时,她举办了一个主题生日会,让更多的小朋友及家长一起关注“母亲水窖”。这是一个远没到能大谈慈善理念年龄的孩子,可她用行动注解了涵义非常复杂的慈善二字。
比起因“捐得越多越可疑”而转身离场的姿态,更优雅的姿态是“继续痛苦地爱”。重燃这些爱,才能理性地对慈善业刮骨疗伤,让它肌体健康。
当我们行走无力时,请想想那两张稚嫩的面孔。
什么是慈善,什么是爱,这两个问题永远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就像儿时的我,认为着爱就是简简单单的相守,所谓慈善就是不分人品的施舍,但当我长大才发觉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刚上了小学的我,对一切都抱有着美好的期望,但是紧张的学习生活给了我当头一棒,由于没有任何基础再加上本不热爱学习使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再加上性格内向没有人愿意和我玩,但是却有一个女孩子带着阳光走进了我的心扉。
夕阳散在我和老师的身上,但老师的怒吼打破了傍晚的宁静,“你还说,这不是你偷的,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小偷还是骗子!”我委屈的站在那里,内向的性格使我选择了沉默,但老师的讽刺,同学们的鄙夷终于使我开口辩解,但我还未说完就被老师打断。老师领着同学们来到操场,玩了起来,空寂的教室只剩下我一个人,听着外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竟觉得刺耳,空寂的教室中传来了女孩痛苦的泣涕声。从那天起,我慢慢发现曾经和我玩闹的同学离开了,一个个都走了,在那时我害怕,我失望;害怕失去朋友,失望的接受这个事实。在一天,我和往常一样,一个人躲在角落独自舔着伤口,但是一个刚来的的同学拉起我的手,“你好,我叫彩婷,你可和我一起玩么。”我不敢相信的望向她,害怕这只是我的自作多情,她摇了摇愣着的我,和我玩了起来,那时我真的很幸福。
“你不要和她玩,她是一个小偷。”别的同学对彩婷说,“你和她玩的话,我就不和你玩了。”我听着别的同学的言语,心中既不舍又无奈,我对她摇了摇头,已经打算接受这个事实。“不,我相信她,不会干这种事的,她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这一辈子的好朋友,而且你们有听过她的解释吗,你有给过她弥补的机会么,你敢说你没做过这种错事吗。”彩婷坚决的说,随后她看向我,鼓励我说出当时的真相,我惊喜的抬起了头,小声的说:“那天换了座位,我不知道岚兰把书留在了那里,所以不小心把书带回去了。”同学们听后都用歉意的目光看向我,岚兰更是不好意思的红起了脸,拉着我的手向我道歉,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站在阳光下的快乐。不久,彩婷向了其他的学校,那时的细节我已不愿再次回想起。
很多年后我都会想起她,只因她真正的教会了我慈善与爱,现在我才理解,慈善的并不只是像陈光际那样金钱的施舍还有无价的人心和人性,她那时的理解和相信是她所救助我的无价之宝,而她所教述与我的爱情并不仅仅区限与天长地久和那虚无飘渺的誓言,更存在于朋友之间的友情。
“人之初,性本善”,《圣经》也说善心是人的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富人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富人行善是偿还他人的心理使然,是对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有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是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一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接受他人救济,以劳动去换取,纵使落魄,仍保持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今天,不少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受助对象日后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者,尊严不会被伤害,而且将来会有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泓清泉,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不接受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坚石可以阻隔这泓清泉,但至少不会污染它。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行善的人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善心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的重负。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是为了满足自己日渐膨胀的虚荣心吗?不,不是的,只是为了活得心安和痛快罢!是为了赢得老百姓中的好口碑吗?不,不是的,仅仅是希望换取苦难的人的一份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罢了!是为了媒体的高度曝光率吗?不,不是的,只为了人们朴素的容颜上盛开的笑靥吧!
慈善,应该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童年里父亲对着不谙世事的孩子说的话:“给予,也是一种快乐”,这,不也是对“为何做慈善”的一种最好的回答吗?
对于一个面黄肌瘦,食不果腹的人来说,你施予的一块面包,是慈善;对于一个口干唇裂的人来说,你赠给他的一杯救命之水,是慈善,对于一个丧失斗志,生活颓靡的人,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是一种慈善。
慈善是爱,是阳光,是无法拿来比较的,如果说把慈善分成各个等级,比较,那么,慈善就只是一个人的作秀罢!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两位世界慈善家要来中国劝捐了,会有多少人响应呢?
事实上,到最后有多少人响应,都不重要。
席慕容说过:“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祗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同样,慈善也是如此,我并不反对陈光标先生用“裸捐”的方式积极响应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二人的劝捐,但是,他对中国的慈善事业的追求太急切了!在慈善事业起步如此晚的中国,怎么去要求慈善家们在没有完善机制的情况下,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私人财产捐赠出来呢?这样做,理是得了,心能安吗?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被用得不明不白,到最后,该帮助的人接受不到帮助,不该帮助的人却一不小心“被帮助”了,怎能让人心安呢?
再者,慈善不是个人的,不是某一个群体的,而是全社会都应该携手培育的阳光之花。“一朵孤芳自赏的话只是美丽,一片互相依恃着而怒放的锦绣才是灿烂”,所以,慈善事业,应该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社会责任。
如果说陈光标自比耶稣,那么每一个怀有慈善之心的人便都是天使。
王院长所谈的善意的压力,也许真的能让中国的慈善力量壮大起来,发挥它更多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啊,只有把慈善的种子播洒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才有可能在中国的慈善事业掀起一股不退的热潮,才有可能看到中国土壤上一片灿烂的锦绣。
近年来,盖茨、巴菲特来华劝捐,陈广标“高调慈善”甚至“暴力慈善”,众明星“诈捐”事件将”慈善“二字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这原本清净温暖的二字蒙上一层尴尬的尘封。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该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慈善?
今年新出炉的“中国慈善排行榜”似乎给了我们一种误导。且不说又仅凭捐款发票评定企业家是否慈善客观与否,仅是凭金钱数额多少来衡量慈善便已经不是一种完全科学的导向。犹记得2007年美国一场慈善晚宴,捐出25美分的小女孩说的那句“慈善不是钱,是心”,猛然敲醒了无数为慈善问题而迷茫的人。是的,“心”,才是衡量慈善的真正标准。
细观当下,我们不难发现,“慈善”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中,竟逐渐变了味道,甚至向病态发展。层出不穷的“诈捐门”和质疑“炒作”的声音所折射出的并非只有社会信用的缺失,归根结底,还是慈善心理的扭曲。这些人把慈善看做噱头,看做炫富的工具,甚至看做满足虚荣心的“秀”以及获取道德优越感的途径,这样的慈善、毫无高尚可言。正如前几日微博上盛传的那张照片:病房中的女孩苍白的脸与镜头着重表现的“好心人”手中醒目的几十万现金,强烈对比之下,女孩无奈地眼神正式对这种以牺牲他人尊严为代价的“伪慈善”行为的最好控诉。真正的慈善应当从心出发,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内心的关怀与给予。
如今的中国乃至世界,需要的就是一种渗透了真切人文关怀的健康的慈善观。金钱的多少绝不能用来衡量心灵的重量。去年被美国总统授予“公民奖章”的关惠群,每天两点起床曲接济各地的流浪者,在他看来,并不富裕的自己在行善中最关键的不是钱。而是真诚与尊重。他坚持和他们吃一样的饭,并从不吝啬给他们拥抱。关惠群这一游乐场管理员用来为善举买单的微薄薪资与“慈善排行榜”上动辄上千万的数字相比,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他灵魂的高度绝不会因此减损一分一毫。因为,他与那些得意地对乞丐说“嗟,来食”的人不同,她的每一份善举都是从“心”出发。
金钱从来就不是慈善的唯一衡量标准,这世上也并非“达”方可“兼济天下”,只要我们从“心”出发,用与他人平等的灵魂,给予爱和尊重,每个人都可登上“心灵的慈善榜”;施舍永远不会带来真正的道德优越,我们生来就亏钱这个无私的世界阳光空气和水,每个人都是负债者,对他人的帮助是以感恩的心对这世界微不足道的偿还。所以请让慈善从心中起飞,以感恩和尊重做翅膀,融入温暖的天空,世界安详。
善是由外来,名不以虚作。--题记
慈善是一滴水,它会滋润干涸的大地;慈善是一把火,它会驱散冬天的寒意;慈善是一盏明灯,他会照亮黑夜的行路。愿慈善的阳光雨露时刻滋润着人们美好的心田,我们的世界需要这种爱,它可以将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借所谓的慈善之名而使这种大爱的行为变了味道。
一场别出新裁的“ALS冰桶挑战赛”正在线上线下如火如荼的进行,不仅吸引了美国各界名人,也渐渐传递到中国,为受捐方募到大量捐款。然而另一方面,不少投机者也趁此大肆炒作,令这场极具创意的慈善活动受到大众非议。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博爱之心,莫让冰桶冻僵慈善。
严肃对待,莫让慈善化娱乐。自雷军处冰桶挑战进入中国起,文艺界、体育界等各大名人圈子中纷纷掀起了冰桶挑战的热潮,一时间各式各样搞怪的挑战视频也风靡网络。然而,这也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关于这场活动究竟是为了慈善还是为了娱乐的呼声不断。当然,当初发起这场活动的人初衷是好的,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拥有着两面性,一旦人们把控不善,他就会偏离原有的轨道。让我们保持一个端正的态度吧吧,将人性的美好传递下去。
真心奉献,莫让慈善变炒作。当陈光标不走寻常路式的冰桶挑战被揭露为作秀的时候,人们义愤填膺,一时谴责无数。善是一种正能量,应该用正义的手段传递,欺骗虽会带给你一时的美名,但假终究是假,何必为一时的利益而背上骂名。李嘉诚说过,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不错,善本是一种义举,是一种美德。净化自己的心灵吧,将慈善传递下去。
理性对待,莫让慈善失本质。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先后被小贾斯丁和埃塞尔·肯尼迪等多人点名约战,不过,他并未应战,而是选择了为该活动捐款。这绝非是因为他畏手畏脚,相反,是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慈善的本意,本着挑战的初衷,向渐冻人患者伸出大爱之手。在这种信息发达,生活的步伐迅速的年代,能在冰桶的热浪中,保持一颗冷静的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让我们透过浮华,播撒爱的种子吧。
脱下名利的外衣,褪去心间的浮躁,在世俗的风雨中为慈善撑起一把坚实的大伞,莫让冰水淋坏了爱。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近几年,感恩节再次兴起,我们亦总是将感恩挂在嘴上,可你又是否知道,我们最该感谢的不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父母,还有这个不断造福于我们的社会……
九年义务教育,各种公益活动,这个社会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可身处这种堪称完美的环境中的你又曾知道,有多少穷苦地区的孩子正面临着辍学的命运,正为了一口填饱肚子的食物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想跟不公的命运作斗争,却又有几个,能真正走出将他们牢牢困住的大山?
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就应该感恩这个社会,回报这个社会。
不用太过强大,我们不能奢望,也无法实现自己去组织一个慈善组织,但我们目前的条件,已足以支持我们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丝生存的希望,递去一抹灿烂的阳光……
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人,掏出几枚硬币,放到他的碗里,再不济,就请你看他的眼神中少一丝不屑或厌恶;碰到献血车,主动用你的鲜血,换来一本鲜艳的献血证,总之,请你不要视而不见。
现在,关于慈善,公益的话题日益增加,负面新闻也不绝于耳,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众说纷纭的政治圈,真心为了慈善事业献力的有很多,只是为了娱乐炒作的,也绝不在少数,而以慈善、感恩为嘘头的商业活动更是络绎不绝,我不知道,又有几个商家曾真正参与他们所谓的慈善,真正心怀感恩的人又怎么目光狭隘到认为,慈善,仅仅限于物质?
慈善是什么?在需要帮助的人眼里,他是生存的希望,是生命的阳光;在给予帮助的人眼中,它能传递爱和正能量;而在我看来,他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好的回报……
初一:吴嘉妍
慈善是一缕阳光,给人温暖和希望;慈善是春天的雨露,给人清新的气息;慈善是暗夜的星光;给人前进的勇气;慈善是温柔的眼神,抚慰孤弱的灵魂;慈善是无语的呵护,给人温馨和安详…
对于一个面黄肌瘦,食不果腹的人来说,你施予的一块面包,是慈善;对于一个口干唇裂的人来说,你赠给他的一杯救命之水,是慈善,对于一个丧失斗志,生活颓靡的人,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是一种慈善。
有些人认为一元钱微不足道,但我们应该知道一元钱也可以做慈善。我们可以将之兑现成10个一角钱的硬币,分给更多的乞丐。虽不能很快地改变他们的生活,但可以稍减轻他们的负担;也可以买一张卡片送给过生日的孤老,让他们同样也感受到被关爱的感觉。这些虽只如大地上的一粒粒灰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但终有一天“聚沙成塔,聚水成河”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溢出芬芳,散发着光辉。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帖,谢谢。”请帖?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请帖,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公作人员,没有请帖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会吗?难道我们不可以进去为那些孩子做点事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先生,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话。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张请帖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接过请帖,拉开一看,忙向那位先生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
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是啊,慈善不只是金钱而已,更是一片真诚的心。让我们带着慈善之心,捧一缕阳光来,让慈善之爱润泽我们的心田。在爱的无限思绪中,彼此呵护,点亮人生之爱吧!
三年级:梨花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