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事的作文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
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海地共和国(The
of
面积平方公里。位于西印度群岛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东邻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是东加勒比海岛国,海岸线长1080余公里。人口903万年地震前)。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该地使海地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人,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各个国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
但是,在海地,救援物资虽到了,但是却少的很,许多海地居民到处抢物资,有的拿刀子去捅伤人抢物资。救援海地虽好,只得赞扬,但物资运送相隔时间长、物资少的问题却只得我们注意。
因此我觉得支援海地不应该知是说,还要做到,并且快、物资多,才能解决灾情。另外,有些国家不该因为那里贫穷而不肯救援,因为那些也是我们--人类。
近些年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的成绩顶呱呱,但却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他们对历史的细节了如指掌,但对别人谈论的热门之事却一无所知;他们对课本、辅导书、练习册、考试卷等大张怀抱,但却拒绝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一切“非正业之物”。总之,他们似乎只对死亡的东西感兴趣。
但这样好吗?也许,老师会站在讲台上对全班说这才是好学生;也许,家长会拍着胸脯对亲友说这才是好孩子;也许,校长会在广播上对全校说这才是国家的栋梁。但我否认,我否认他们的说法,更否认这种生活。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信息更新量也是日益上升,我们如果不了解正在发生的事,就无法立足于现在的这个社会。试想,如果在你生边有这样一个人,他对你所谈论的时事新闻一脸茫然,但却整天没完没了地说着明治维新和闭关锁国。你会怎么想?你会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吗?当然不会。沉浸在死亡的过去的人是可悲的。他所熟知的永远是过去的东西,而面对新鲜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事物,他却显得无所适从。他会笑容满面地拥抱过去,对现代事物却视而不见。这样的人,难道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立足吗?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离开书桌的生活必定是痛苦且孤独的。就沟通而言,他无法与别人谈论现今大事,而人们也不会整天沉浸在他的康熙乾隆之中。这样一来,他就会感到与别人没有了共同语言,就必定会感到失落与孤寂。而长期这样,就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其心理的不健康。因此,我们是不会提倡过这种生活的。
除了无法与别人沟通之外,他在工作上的能力也令人担忧。如果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被招聘到了一家不错的单位,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呢?不,我看不到光明,以他长期只关心课本而不是生活的状态以及无法与人很好地沟通带来的孤独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工作中也必定是一个只关心本职工作而不考虑他人及公司状况且少言寡语的人。那么,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领导人,你会提拔这样一个人来管理公司吗?首先,我们且不论他的工作干得怎样,就他的寡言姿态而言,领导是否认识他还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其次,如果他不关心公司的整体状况,只是闭门造车地做他的本职工作的话,我想,那也是干不好的。因为他关上门,就无法知道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就很有可能与公司走着相反的方向。就这两点而言,我们就应该可以说,他的前途很暗淡了。
因此,就以上几点看来,这样的人是一种在生活上孤独无助,在事业上前程暗淡的人。那么,我相信,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那样的人吧!如此看来,我们作为学生,了解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就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要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只具备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所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成绩怎样,名次怎样,好需要关心我们的国家怎样,社会怎样,世界怎样。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才能够摆脱孤陋寡闻,才能与我们前面所谈论的那类人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健康地成长,得到多方面地发展。
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我们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报刊、杂志等方式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事,了解这个发展中的社会。看新闻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时事的方式。收看新闻,不仅有了质量上的保障,同时也不会花费我们太多的时间。因特网也是一种不错的工具。网上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只需轻点鼠标,敲击键盘便可浏览我们所需的信息。而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递的媒介物更是广受欢迎。从不同的报纸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信息。闲暇时刻,通过翻阅报纸,我们也能够得到另一种乐趣。
因此,我希望广大的学生朋友们,能够抽出一部分自己的闲暇时光,去看看新闻,查查信息,翻翻报纸。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受益无穷的。
陕西省平利县断臂女杨佩脚缝十字绣-----平利断臂女孩杨佩的“追梦人生”
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女孩杨佩,8岁那年,不幸被高压电夺去双臂,为追寻自强之梦,历经苦难与磨砺,终于击溃命运的“魔咒”而化茧成蝶——在2013年5月3日第五期《中国梦想秀》节目中,以双脚创造的刺绣神话和阳光、自信、率真的如花笑靥征服了梦想观察团,被周立波称为“东方维纳斯”。 节目播出后,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杨佩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5月10日,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从上海归来的“追梦女孩”,循着她不凡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了那份亘古不变的执着,那份泪中带笑的欢乐,那份至纯至美的梦想,还有那份历久弥深的人间真情!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记者2日到济南市富翔老年公寓,发现在公寓大厅,学生们陪十几名老人聊天,并献上了歌曲、舞蹈等节目。公寓护理部主任朱爱云说,其实老人很欢迎大家献爱心,不过节日期间,一天好几拨,不光护理人员吃不消,老人们也会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预约。
阳春三月,略带暖意的春风刮遍祖国的每个角落,也刮起了一股学雷锋之风。每年临近3月5日,各地学雷锋单位像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一时间大街小巷涌现出千千万万个“雷锋”。养老院里一波又一波的“雷锋”让老人疲惫不堪;孤寡老人家里被“雷锋”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福利院里的孩子们被“雷锋”弄得应接不暇……人们在充分享受这种学雷锋活动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不时地在想当汽车上老人需要让座的时候“雷锋”在哪?当老人在马路中间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从迈步的时候“雷锋”在哪?当有人摔倒需要扶起的时候“雷锋”又在哪?……雷锋精神为什么只有在3月份才扎堆的体现,这种走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学雷锋本身更重要吗?
看着满街的“一日雷锋”们大张旗鼓地游走,笔者觉得这不是在学习“雷锋”,而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亵渎。有些单位为了做样子,每年到3月5日就排着队伍,打着旗子,挂着标语,只在宣传需要时学一两个小时的雷锋,领导和录像的一走,“雷锋”也就不见了踪影。很多人也只在“雷锋日”学雷锋,把学雷锋当作一天的事情,而不是长期坚持下去。人们慢慢的已经把“雷锋日”沦为呼之即应的“全民表演”,学习雷锋的行为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作秀”的痕迹远远大于了学习的本身,偏离了“雷锋”精神传承的本意。
笔者认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道德的倡导,需要水滴石穿的长劲、韧劲。弘扬雷锋精神,“毕其功于一役”不行,大轰大嗡搞突击也不行,必须经常化、常态化。只有坚持经常,保持常态,学雷锋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减少形式化、应景化、概念化,才能避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尴尬。献爱心不能成为平时没有人、节日“人扎堆”的现象,应该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让献爱心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社会应逐步引导、宣传一种慈善文化,尽可能地传输“日常、持久献爱心、做慈善”的价值和意义。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人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雷锋”而非“作秀味”浓厚的“一日雷锋”。我们应追寻雷锋精神,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的良好氛围,并不断寻找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保证学雷锋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长久传承下去。
“郑益龙,你快回来!”夜半珠江,亲友们在呼唤。
“郑益龙,你快回来!”清晨,母亲在呼唤,妻子在呼唤。
江水没有回应,惟有亲人的呼唤在空中回荡。为了找到救人英雄郑益龙,广州水警等各方连日在珠江全力搜救,相关信息还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发布,但救人失踪后的郑益龙依然杳无音信。
3月1日下午,有游客在珠江边拍照,不慎落水。路过的武警部队警官郑益龙闻讯,飞奔着纵身跳入江中,托住急流中挣扎的落水者。在随后跳入江中救人的路志辉及岸边市民的帮助下,落水者得救了,但郑益龙却不幸被急流卷走。
连日来,失踪的郑益龙牵动着成千上万市民的心。人们为郑益龙的命运担忧,也为其舍己救人的善行义举而深深感动。视频画面中,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仅有短短14秒!瞬息之间,落水者得救了,而郑益龙却消逝于人们的视线。短短14秒,生命闪光,善的力量也在迅速传递。
如第二位跳江救人的路志辉所言,正是“兵大哥”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群众,有的找救生圈,有的脱衣结起绳子,连路志辉自己,也是一定程度感动于郑益龙义无反顾的壮举而跳江救人。随后,路志辉又被岸上的好心人救起。可以说,这是一场爱心善行的接力,是人生价值的瞬间升华,可歌可泣。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平日里,妻子和郑益龙曾探讨会否跳江救人时,郑益龙曾说过会考虑妻儿亲人。但救人现场的视频显示,郑益龙闻讯没有丝毫犹豫,就飞奔向江边,仅在江边停留了2秒,那是为了阻止旁人:“你别动,我去救!”这就是平日和危急时刻郑益龙人生的真实写照,矛盾吗?这说明,生活中的郑益龙是个重亲情,有责任心的人。在“私情”方面,他与常人完全一样,孝敬父母,惜怜妻儿,情感的天平很自然地向亲人一边倾斜,但是,一旦遇到他人危难,这一切又都抛至脑后,毫无保留地将爱和善心奉献给危难者。这就是一个凡人的真性情,一位英雄的大爱至善!
善人者,人亦善之。善心可以感染,可以传递;善行可如星火点燃火炬照亮夜空,可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河川江海。在一个利益多元,人心庞杂,诉求各异的社会,善心义举更可凝聚起强大的价值正能量。这些年,转型期社会的腐败现象、信任危机等不时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环境污染、“食品风波”等不断催生着人们的生存焦虑;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等现实拷问也时而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但是,不管世态炎凉,也不论价值观如何嬗变,平凡人的爱心善举始终星火相传,并温暖着社会,推动社会前行。
西方哲人培根说,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德性。郑益龙和路志辉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一位是武警部队的基层警官,一位是保安队长,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类最伟大德性的光芒。正是这些平凡人在危难时刻的壮举,最能体现出善的可贵、善的力量,也最能打动人心。今年恰逢毛泽东为雷锋题词50周年。雷锋生前也是个普通战士,却以一己之力构筑起一座道德丰碑。50年来,无数人传承着雷锋的爱,雷锋的善,也丰富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郑益龙、路志辉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