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致知造句
致知造句大全
  • 致知

    词语解释:

    zhì zhī/zhì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用致知造句(16)

  • 1.先秦时期,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 2.最后,凸显出传统儒家教育观方法论基础的现代价值,即致知方法和名辩方法的理论价值及其现实价值。
  • 3.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4.一方面,他主张以经验为本,进行致知活动和独立思想,坚持走“科际整合”的道路;
  • 5.在知行论上,强调知行随时互发、力行为主致知副之,使朱子学的知行论更为完善;
  • 6.尽管科学家们大致知晓地球生命开始的时间,但他们依然无法解答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 7.关于本体的开显方式,儒释道三教互异:儒主张“格物致知”、“立象尽意”;
  • 8.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
  • 9.他以致知代替诚意,对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 10.最后,祝所有在科学道路上格物以致知的朋友们取得期望的成绩,同样也赢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 11.胡宏“致知”和“自反”的道德修养论是他伦理思想的实施系统。
  • 12.日本致知出版社出版的《〈论语〉一日一语》和《论语》青少普及本供不应求;
  • 13.阅读,是人们致知的主要途径。
  • 14.其工夫论也分为两种,即学者致知工夫与圣人致知工夫。
  • 15.技为体,识为源,格物致知
  • 16.从金元时期政治思想领域受到少数民族思维的冲击,学术气氛自由务实:儒士从医,格物致知

用致知写一句话(58)

  • 1.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 2.——题记格物致知是我国情系中华的特别奖荣誉奖的获得者——丁肇中,提出来的。
  • 3.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这可悲的结局,人开始学着去格物致知,学着从外物看见自己,或者说以外物充实自己。
  • 4.这是典型的东方智慧,亦符合中国心学倡导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只是更世俗化和事务化了些。
  • 5.生命,有种想呵护的冲动,淡极致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 6.如今我相信积累,相信务实,相信见解,相信自己,相信格物致知,方不花拳绣腿,相信无形是诸多有形的升华。
  • 7.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性。
  • 8.同学们,通过这些事例,我们要明白一个人必须拥有文明修养,这就是古人们常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 9.然后我们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
  • 10.美籍华人杨振宁说过:青少年应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 11.这就是于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身、受戒诵经之后的持戒、上德不德的表现。
  • 1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文化修身之根本。
  • 13.二是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首先就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来格物致知
  • 14.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应用格物致知的精神》里面实实在在的反应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处!
  • 15.说明这十个人说话不过脑子,做事没有刨根问底,格物致知的精神。
  • 16.我静静倾听,像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之下格物,致知
  • 17.正是因为有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精神,他们才值得被后世所敬佩和学习。
  • 18.她大致知道发生了什么,眉飞色舞的问王南:你咋回事?
  • 19.《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
  • 20.这样的雅居文化贯穿了中国古代的一切,它包含了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养性;
  • 21.他大致知道我在干什么,大致知道我在文学界混得还有个眉目。
  • 22.然而想要明明德,我们需要八步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23.所以,以自然为师始终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一脉,中国古代就有一种修身方法——格物致知
  • 24.经过长官与我的侃大山,我大致知道了一二。
  • 25.A同学有个同学B,他也很喜欢学习,只是学习方法太死板,只懂得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点容易混淆。
  • 26.后面又因为闭关锁国,导致知识、思想落后,出现了奇耻大辱;
  • 27.已大致知道犯人是谁了吗老赵单刀直人地间。
  • 28.古有明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 29.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30.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31.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是:自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2.文竹虽为藤草,其必亦有所本,溯其渊薮,或可格物致知
  • 33.正如《大学》中所表达的意思,先格物致知,才可终平天下。
  • 34.这是一位心理学家说的,前人尚有格物致知三省吾身,如今也一样必不可少。
  • 35.他之所以能够达成如此高的成就,这是他不断格物致知,拼搏不止的结果。
  • 36.强调格物致知,是通过观察事物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性。
  • 37.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知
  • 38.面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把致知格物弄懂。
  • 39.他追逐朱熹的格物致知十九年,曾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驻守于柱子旁格竹却一无所获,直至因得罪司礼监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的丞相。
  • 40.也许我们会因为其中的一句话而被深深触动,如能反复理解,这便算是格物致知了。
  • 41.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
  • 42.探究自古即有,朱子曰格物致知,就是利用探究获得新知。
  • 43.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而我们现在这样,不正是太过于急了,最后会导致知识无法完全消化,变成消化不良。
  • 44.你的信我已经看过,我大致知道了你的情况,也知道了你的心情非常不好受。
  • 45.1花痴疯这花痴疯要封给我们班大名鼎鼎的王致知了!
  • 46.我伸出左手,在桌上摸索着,大致知道了菜碗的方位。
  • 47.王致知眼前一亮,感到机会来了。
  • 48.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拥有二个要求,二个条件才能实现。
  • 49.我们有民族的自豪感、有责任感、有远大的理想、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50.以致知道的知识到用时全部抛之脑后,看着那简单的题目做错了,想想懊恼不已。
  • 51.丁肇中提出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赞同,实践能力匮乏一直是中国学生出了名的缺陷。
  • 52.这样,只需要看一看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是几点钟。
  • 53.我的少年中国梦,不仅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遗世独立的独善其身,更是奉献自己感动他人温暖世界的兼济天下。
  • 54.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 55.风寒月冷点点星,心洁志远淡淡情,上下求索路漫漫,格物致知孜孜行。
  • 56.古人崇尚探究,格物致知,由此可见一斑。
  • 57.花痴疯这花痴疯要封给我们班大名鼎鼎的王致知了!
  • 58.格物致知,崇尚善美的校训表明了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