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绩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所以今天当我看到语文试卷上的96分时,我高兴得无以言表。
				 
- 
				2.初学阶段的科目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语文与数学。
				 
- 
				3.说明: 包括汉语拼音、错别字识别 、 成语和词语搭配等语文基础能力测试.
				 
- 
				4.人文视野里的语文表现出学科文化内蕴的综合性,言语符号内容与形式的同步性,人文精神展示的完整性等突出特点。
				 
- 
				5.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情感教育,即结合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情感教育。
				 
- 
				6.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栖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7.文化被看作是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语文化中同样的功能。
				 
- 
				8.我听讲法语的瑞士人说,提早读英文,不读本国另一语文,而读一种不属于瑞士的语文,是对德、法语族群文化溶合的一种障碍。
				 
- 
				9.他继承和发扬“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倡导语文根植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
				 
- 
				10.受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的观点的影响,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言语形式当成表达言语内容的工具,从而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政治思想课和工具训练课。
				 
- 
				11.导致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一直偏低。
				 
- 
				12.中学生课外阅读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就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13.华兹生成功地在原文诗学形态和译入语文化主流诗学间求得平衡,达到两者和谐相融。
				 
- 
				14.作者分析了唐诗语篇的文化特色,指出意境是中华文化在唐诗语篇中的体现,是在汉语文化语境指导下的诗的超语言、超文本美感。
				 
- 
				15.在高中阶段实施语文书册教育对于改革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 
				16.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 
				17.至于英语运用、中国语文及文化及企业概论及会计学原理四科之合格率则达90%以上。
				 
- 
				18.此共同英文课程的具体目标为提升学生各项语文技能:一、听:能理解日常生活里人际沟通之英语,并做适当之回应。
				 
- 
				19.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原语与目标语语言上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困难,而且原语文化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也会给译者造成障碍。
				 
- 
				20.这表明当学习者本族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之间差异较大时,他们就有可能在目的交际中把本族语文化规则迁移到目的语进行交际。
				 
- 
				21.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口语与是书面语的整合。
				 
- 
				22.1980年回应时代需求开始招收男生,改名文藻外国语文专科学校,1999年改制升格为文藻外语学院。
				 
- 
				23.以英语文语转换系统的开发为背景,采用基于大语料库的拼接语音合成方法进行英语语音合成。
				 
- 
				24.因此,在吴语文语转换中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韵律控制模型来控制语音的合成输出。
				 
- 
				25.学校重视「两文三语」的教育,以英语及普通话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致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 
				26.现代汉语文学,就是在继承古典文言、白话,学习西方语言和自身的实践三方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成型的。
				 
- 
				27.下年补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法文,化学。
				 
- 
				28.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原语文化意识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 
				29.张显达。1997。从学习者的特质谈儿童期的第二语教学。论文发表于当前语言与语文教育问题研讨会。 国立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 
				30.本论文首先详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三地的汉语语言规划:其次审视并比较三地的小学语文课程;
				 
- 
				31.我遇见了一个很了不起的语文老师,他告诉了我什么是“美丽的语文”,还教会了我们怎样才能用一颗感恩的新写好文章。
				 
- 
				32.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 
				33.出路三,强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性应与尊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相结合。
				 
- 
				34.以语文教材选文为中介的语文教育活动彰显着生命理念,流动着生命意识,推动着生命成长。
				 
- 
				35.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不可大面积重复,重复的选文在教学要求等方面应有所衔接。
				 
- 
				36.在这一体系中,言语活动取代选文成为语文教材的中心,注重在言语实践中习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 
				37.通过分析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架构依据,得出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范畴。
				 
- 
				38.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来说,译语要尽量传播源语文化,所以笔者建议要尽量采用异化。
				 
- 
				39.文化移情是连接原语和译语文化、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立足且超越于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情感对话。
				 
- 
				40.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
				 
- 
				41.“归化”与“异化”是缓和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
				 
- 
				42.当今的翻译研究已经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翻译活动更多地被看作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 
				43.翻译中碰到的困难,有一部分来源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差异。
				 
- 
				44.译文应当忠实于源语文化还是译语读者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 
				45.本文认为译语文化的强弱决定了文本选择的方向和数量,而译语文化的内需及其对原语文化的接受和认可更直接影响到具体文本的选择。
				 
- 
				46.指出所谓隐语文学指的是具有隐语性质的文学。
				 
- 
				47.她的英语和语文都很好。
				 
- 
				48.不过,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际网络对不同语文的支援能力越来越强、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广,英文领导网络空间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呢?
				 
- 
				49.很多时候,翻译员因不熟悉语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错误或不妥的翻译。
				 
- 
				50.这样可以避免误解和对源语文章的误译,也能让读者有机会亲自洞察源语文化。
				 
- 
				51.要打破传统误译研究模式的禁锢,必定要借助于跨学科移植,并将研究重心从源语文化转移到译语文化上来。
				 
- 
				52.译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译入语文化内化于心,时刻处于译入语文化的操纵之下。
				 
- 
				53.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主客体分别是:原作者、源语文本、译者、译语文本和译文读者。
				 
- 
				54.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文学翻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研究,而是将其他诸多因素也纳入其研究范围。
				 
- 
				55.在当代翻译研究中,文学翻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研究,而是将其他诸多翻译因素也纳入其研究范围。
				 
- 
				56.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文化语词的文化内涵。
				 
- 
				57.杂合使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得以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共通。
				 
- 
				58.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奏出了不协调的音符。论文第三章分别从建构思想的引进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 
				59.本文中的阐释模式是在原语文本意义转换之前获得真值、解码原语文本作者意图的行为。
				 
- 
				60.语文知能观的提出,标志着以生活为本位的现代语文工具论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系统改革和整个教学体系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61.吕叔湘语文思想主要包括:1、语文性质论:“语文”指“语言与文字”,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
				 
- 
				62.语文教育旨在培养一定语境中生成“文质相称”的“言意体”的能力。
				 
- 
				63.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
				 
- 
				64.本文简要分析了针对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汉维语文化的差异在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表现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65.主要讨论英语语言图式知识中语篇联结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大学英语文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 
				66.文章讨论了15世纪《训民正音》以前汉字注音的韩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反映了不同时代汉字的汉语读音和韩语中的不同标记方法。
				 
- 
				67.我198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主修英语文学与语言学,并于1998年获得了语用学硕士学位。
				 
- 
				68.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语文生活观”,其思想内涵可以简括为一句话,即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
				 
- 
				69.二是加大朝鲜语文、汉语文教材改革力度,不断探索朝鲜语文、汉语文教学方法;
				 
- 
				70.小学二、三年级华语文学习的课程,做华语文教学课程的行动研究。
				 
- 
				71.单述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些文章或英语文故事。这是最简略也是最有效的口语学习方法。
				 
- 
				72.另外,本文还运用平均意见分的方法对开发的汉语文语转换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合成的语音具有比较好的自然度。
				 
- 
				73.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 
				74.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扩展性阅读,就是引导学生诵古文,读经典,读时文,通过诵读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学素养。
				 
- 
				75.本文对一方福建泉州新发现的叙利亚文回鹘语景教碑铭从语文学角度进行了转写、译释。
				 
- 
				76.黎锦熙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及语文教学的研究,为语文的规范化、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77.同时,挖掘“可口可乐”等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兼及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适应与融合。
				 
- 
				78.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文道统一的语文观。
				 
- 
				79.为了帮助中学语文教师上好古典诗词课,本文针对新编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八首》 ,从平仄、押韵、诗律等几个方面作详细分析。
				 
- 
				80.而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则应该视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不同交流阶段而定。
				 
- 
				81.翻译是一种语际转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出语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
				 
- 
				82.中国英语词汇不仅带有英语词汇的基因,如:英语词素、构词特征、语法、书写形式和英语文化等,还携带着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因。
				 
- 
				83.语文沟通型课程的建构必将推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使语文教育走向以“立人”为本,精神完整性建构为鹄的自由、广阔的天空。
				 
- 
				84.《玄应音义》启发了后世语文词典的编纂,使案语成为中国古代成熟的语文词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85.最后得出结论,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之所以能非常成功地进入目的语文化,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其文本的选定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 
				86.而且,目前也没有书籍或文章系统地、整体地对苏教版初中《语文读本》进行深入研究,更没有苏教版初中《语文读本》实施策略的综合建构。
				 
- 
				87.其中有些译者宁愿将编辑分做两步走:首先,比对目标语和源语文本,核对忠实性,然后,单独朗读目标语文本,看看是否流畅。
				 
- 
				88.丁往道教授的英文著作《攀登》和《中国文化掠影》是用英语传播母语文化的典范。
				 
- 
				89.丁往道教授的英文著作《攀登》和《中国文化掠影》是用英语传播母语文化的典范。
				 
- 
				90.教育部已决定修订第三语文政策,也就是说在籍的学生,如属非华族, 可选修华文为第三语文。
				 
- 
				91.两项课程中,「电影艺术与社会文化」由英国语言文学系开办,而「灵心与智思—中文文艺创作」则由语文中心筹划。
				 
- 
				92.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范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语文教材编选的核心。
				 
- 
				93.可是语文学科课程的先天局限以及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的普遍存在已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 
				94.也就是说,英语读者只是作为观察者察看源语文本和源语读者的交际过程。
				 
- 
				95.它作为文本,是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间在语形、语义和语旨上的关联;
				 
- 
				96.再次,明确汉语批评作为我们的文化策略,它所追求的旨向和目标,包括立足于汉语文化本位、倡导问题意识以及追求文化的原创性。
				 
- 
				97.如果是,大学语文也许会变为独掌高校母语教学的话语权,而就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现状也很难建立起共同的研究语境。
				 
- 
				98.认为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 
				99.这些例子说明无论是在不同语文之间,或者同一个语文之中,文化差异都是存在的。翻译员和通译员所面对的挑战就是要了解这些差异。
				 
- 
				100.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分别介绍了黄厚江的语文教学发展三阶段、语文教学实践及其特色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