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具体考察《文心雕龙》、《诗品》、《文选》对建安文学的整体接受。
2.我国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对前代作家多有评述,其论往往精辟独到,令后人信服。
3.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文心雕龙》的创作,注疏研究,内容结构,及语言风格等问题。
4.本论文共分七章,主要从微观即语言层面讨论《文心雕龙》的英译。
5.第五章结合中国佛经等翻译理论及西方相关译论,构建了典籍翻译模型并提出针对《文心雕龙》翻译的具体策略。
6.从史学的范畴,一一稽考,以之就正于《文心雕龙》研究者。
7.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
8.《札记》虽分篇诠释《文心雕龙》,却形成了系统的"储材—构思—布局"的结构理论。
9.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篇》中对于这种情况有所反映:“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10.由此证明,云南文心兰和大花惠兰病毒病由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中的一种或两种侵染引起。
11.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12.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13.万奇教授的《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是其“研治‘为文之学’二十年的一个小结”。
14.刘勰花四、五年的“业余”时间撰成《文心雕龙》,以彼例此,昭明太子完全能够凭一己之力编纂好《文选》。
15.我读过你论加尔文心理唯实论的文章。
16.分析《文心雕龙》的诗性特征,应从诗性的思维方式、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生存方式三个层次着手。
17.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
18.第二部分试图通过对《文心雕龙》文体观念的疏理,为研究汉赋找到一条路径,或赢得一个基本的理解视野。
19.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 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20.作为集六朝文论之大成的《文心雕龙》,是在齐梁文艺论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
21.准此,本文以「问题视域」为研究视角,将焦点集中在反思近现代学者「文体通变观」研究成果的问题视域,以重新检视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观念,期能为「龙学」研究找寻另一种可供思考的新视域与新方法。
22.本文的创新点:从阅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心雕龙》,突破了“龙学”的传统研究范畴;
23.王更生既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又是教育者,于“龙学”既有精深之研究又有通俗之推介。
24.本文对其《文心雕龙》研究中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特色加以具体分析,同时指出其“龙学”代表作《文心雕龙读本》在校勘上的得失。
25.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即是这一时期具有独创学术价值的一本“龙学”理论研究力作。
26.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
27.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采”这一范畴,对艺术情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28.在《文心雕龙》50篇中,虽没有设专篇对《诗经》进行论述,但全书征引、称述《诗经》之处达200余条。
29.本文提出并论证:“唯务折衷”是《文心雕龙》文论思想独特的一种文化选择。
30.此体倍受轻视,然而刘勰却在《文心雕龙.谐讔》中率先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31.对于《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公干气褊”的解释,注家们不甚一致。
32.《文心雕龙?声律》在我国诗歌理论尤其是声律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3.中国的艺术哲学产生于魏晋时期,《文心雕龙》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构。
34.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地位。
35.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心雕龙》也体现出了鲜明的诗性特征。
36.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37.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国最早一部较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
38.于是,他花了五六年时间写成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对后世影响很大。
39.《文心雕龙》应是反映当时玄学风气的作品。
40.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
41.《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人们往往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42.《文心雕龙》“折衷”的方法论一度成为论者关注的焦点,迄至今日,有关“折衷”的探讨依然热力不减。
43.引言介绍了《文心雕龙》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它的高度评价,指出了研究和探讨刘勰关于“心”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44.《文心雕龙》的撰成,在写作思路和文学观点上受到了其佛学思想的影响。
45.宏观体系研究,从《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和性质三项概括王氏成果;
46.《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
47.本文由《文心雕龙》的文类现象探求《文心雕龙》的文体本质。
48.本文试图通过佛心之于文学的影响,寻绎出佛学契合文心的理论支撑点及其文化使命、学术价值。
49.《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素有“体大思精”、“体大虑周”的美誉。
50.此文先阐述其《创作论》的创作契机,再解读其《讲疏》文本结构的三个环节,后解读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治学方法。
51.刘勰(约公元465—532年)是《文心雕龙》作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
52.《文心雕龙》中《附会》篇旨,不应作为构思文章、谋篇布局的写作命题来理解。
53.《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理论体系最为周全详赡的理论专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4.《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55.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56.林纾的文体论是其古文论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及同时代的文体研究,直接承继《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传统。
57.刘勰通过其帝王批评,表达了“风动于上、波震于下”(《文心雕龙·时序》)的帝王和文学关系的观点。
58.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表达了自己完整的文学教育思想,对文学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和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59.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60.《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
61.除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外,还出现了针砭时事和文风的随笔和评述,这两种典范分别来自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这些作品是文学批评的早期形式。
62.《文心雕龙》的“通变观”的主旨在于“新变”,这种艺术理念具有生命感和历史感。
63.以“中”的变动生成观来解读《文心雕龙》的“折衷”论而求其承载的文化涵义或许能更有效地展示中国文论的特色。
64.我国儒、释、道及《文心雕龙》等著作对灵感现象的精辟论述。
65.今日阅读《文心雕龙》,看着今人的简介,引人入胜的文字,字字珠玑的语评,我的确被其深深地吸引了。
66.《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
67.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揭示了“章句”的几个不同涵义。
68.《文心雕龙》有十种基本用韵模式。尽管赞和正文部分的用韵方式不同,但句尾韵是刘勰最普遍的押韵方式。
69.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70.但由于年代久远,可供考证的资料很少,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致使《文心雕龙》的创作是否受到因明的影响一直未成定论。
71.本文试图详细考察《文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72.“秀句”一语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在六朝文学觉醒的大氛围中,第一批秀句应运而生。
73.深圳市,南山区,文心五路33号,海岸城购物中心,三楼。
74.它有力地证明:《文心雕龙》完全可以和世界历史上任何一部杰出的文论名著媲美。
75.悠悠文心,殷殷诗胆。
76.敬爱的台中文心社的社友们:你们是扶轮世界的新锐菁英,期待你们开创属于扶轮人的完美影像。
77.然而,千百年来,却缺乏对骈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在《文心》的研究史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现象。
78.本文主要从骈偶的句法结构、骈偶的基本类型,以及骈偶的艺术特色等六个方面对《文心》中的骈偶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
79.在明代,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