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制主义制度从来是与恐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恐怖方式运用到整饬吏治上,就体现为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治官之官御史震肃百僚的权威。
2.主要表现在统一适用的法典被废除,吏治腐败,冤狱迭兴,野蛮残酷的刑罚复活。
3.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4.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
5.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古代社会黑暗的吏治;
6.通过对“七门三堰”的始建者、两千年来的主要疏浚扩建者以及管理上的革新者等的考证与抉微,揭示“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7.认为晚清政府的救荒政策,尽管表面上缜密细致,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吏治的腐败,亦不免纰漏百出。
8.是对吏员作用的全面反映,披露了吏员在封建吏治中的复杂影响,它是开拓话本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9.官吏治理政事以斩杀和捆缚为主要任务,阎奉以凶恶被任用。
10.刘宋免官制度对于强化皇权、整饬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11.官员惩治是官员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澄清吏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金字塔式的封建官僚等级乃古代吏治腐败践行的途径;
13.事实上,中国的兴衰跟吏治的腐化程度有密切联系。
14.《觚剩》揭露批判了当时的吏治腐败现象,这根源于钮琇进步的吏治思想和其一生仕途的坎坷。
15.从表面来看,塞舌尔很富有,吏治清明。
16.吏治腐败、司法黑暗,使得人民丧失了正常的利益申诉途径,暴力成为解决各种争端的唯一手段。
17.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吏治腐败等现象较普遍的存在着。
18.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
19.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他与范仲淹等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即庆历新政。
20.而粥厂制度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实正折射出明代荒政乃至经济、吏治的实际情形。
21.裁判员与运动员同为一人乃吏治腐败产生之温床。
22.中国古代吏治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其消极的一面。
23.清朝初期,顺治帝接受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更是为了安定民心,平息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他非常重视整肃吏治。
24.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源头和防止及纠正吏治腐败的"第一关口"。
25.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吏治固然有其无法抹杀的阶级局限性,但其某些制度特点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26.有些争讼得不到解决,或结案又讼,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吏治腐败。
27.中后期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大批文人感到仕途无望,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开始质疑。
28.官员的考核及监督机制的优劣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吏治是否清明的重要因素。
29.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30.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著“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见解。
31.数十载的无序统治造成了基础设施简陋、吏治混乱以及管理无能等遗留问题。
32.吏治的腐败为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造成了障碍。
33.两汉荒政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程序化、荒政经学印迹突出,以及荒政措施掣肘于财政经济状况、吏治状况是荒政措施发生作用的保障等特点。
34."仓法"是北宋政府在熙宁年间为改革吏治、惩处腐败而制定的法规条例。
35.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抨击了吏治腐败、贫富不均等现象,并提出正君心、用贤臣、复井田与复封建等改良方案,使理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36.禁烟的失败,对无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鸦片烟毒更加泛滥,吏治更加腐败,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
37.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38.公案剧表现作者的吏治思想。宗教剧则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39.在法律制度方面,《醒世姻缘传》暴露了明代后期吏治的腐败,也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有明一代的基层政权的审判制度;
40.文翁化蜀是蜀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巴蜀乃至全国吏治、文教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1.另一方面,历经百年的明代政治统治已出现了衰朽的征兆,宦官专权,吏治腐败。
42.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