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乐相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礼”得以实现。
2.孝与礼相结合而为孝礼,是礼乐文化的逻辑起点。
3.《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
4.这种接合模式一方面使镈钟从礼乐形式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体现出对钟体音乐性能的追求;
5.而圣贤君子所高标之王道,约而言之,即为一法天而正定的礼乐刑政之道。
6.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而著称,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是世界上音乐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7.西周“制礼作乐”所依据的纲纪规范,为“王道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礼乐文明确立了等级社会的上下亲尊,将习俗法定化、规范化;
8.乡饮酒礼、乡射礼是周代乡党间经常性的礼乐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蕴含,其仪式具有早期戏剧的特征,诗乐在乡党礼典中处于核心地位。
9.提倡礼乐复兴,以敬天爱地之心仰接仁、孝、礼三滴甘露,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10.并对《乐记》与楚简《性自命出》篇中的性、情、德、道、礼乐等五个问题进行比照,为《乐记》的成书年代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据。
11.《玉台新咏》所录作品的题目有列于“篇末”者,当是继承自《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是乐府类作品标注法。
12.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了《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阐明了圣贤的精辟言论。
13.汉《郊祀歌》作为一种宗教文学,深刻反映了武帝时期宗教观念和郊祀礼乐。
14.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含蓄的底蕴是温柔敦厚,这是礼乐传统赋予含蓄的民族内容。
15.在他认为的礼乐崩坏仁义沦丧的社会,孔子对一切“违仁”“非礼”的现象和言行,大声说“不”。
16.其内容和音乐都吻合西周之端肃典正的礼乐精神。
17.通过分析经学大师郑玄“三礼”释乐内容,不但能揭示郑玄本人的注经特点,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人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承继和认识。
18.祭祀为礼,祭祀用乐即为礼乐的一种样式。
19.商周时期,礼器和乐器是礼乐制度的物化形态。
20.孔子点醒了、拯救了周代礼乐文明的活的精神,并把它提扬了起来,这就是“仁”的精神!
21.本文考察了二程关于“仁”和“礼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论证他们如何对之做出的本体论阐释。
22.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展示出孔子之后儒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发展。
23.在这里我们就联系礼乐仪式来分析《周颂》与“正大雅”的部分作品,以此来揭示周初诗歌的意识形态功能。
24.“周文”源于且不脱离原始宗教而又强调了礼乐教化。
25.《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宝鸡与《诗经》具有必然关系。
26.西周贵族教育的教学内容重礼乐射御,教学形式教育管理比较死板严格。
27.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
28.天道规定着人的产生及其本质,也规范着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天道的现实表达在于伦理道德规范与礼乐政刑制度等等。
29.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
30.其正礼乐、正刑法、正民风、正身、正言等正名思想,孔子的文学观来自于孔子正名说。
31.它在形式上固然是一种佛教僧众的集团,然而在精神上,它是融合礼乐的真义和佛教戒律的典型。
32.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
33.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34.在唐太宗的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中共同贯穿了雅正的价值目标。
35.周代礼乐文化从“乐”的雅化开始起步,到雅乐的世俗化结束,历经西周、春秋五百余年。
36.起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国雅乐,几千年后随着宫廷舞台的消失而消亡了。
37.孔子“诗教”正是对西周以来礼乐教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38.人的文彩主要表现为诗书礼乐等文化修养,所以先秦时期文章也产生了表示文字作品之义的内含。
39.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
40.在三月一起类似事件中,菲律宾军方称两艘中国船只干扰了一艘菲石油勘探船在礼乐滩的活动,地点位于菲Palawan省西侧。
41.由秦汉一直沿袭至隋唐,作为封建礼乐正统思想的中心—太常寺,它的部分职能是统管宫廷所有音乐。
42.因此,对祀孔的流变和清代前期祀孔活动的研究,恰恰是对整个中国礼乐文化探索中的一次个案考察。
43.祀孔既是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礼乐制度的具体演示,是研究中国文明史的一个窗口。
44.这种发乎自然人伦的文明形式,与传统礼乐文化在"伦理和谐"的价值旨趣上是完全一致的。
45.孔子以仁释礼,赋予古代宗法性的礼乐文明以普泛性的人文基础,儒学由此而形成道德人文主义价值体系。
46.商周时期,巫术文化为祭司文化和礼乐文化所排斥,但在民间仍有极大的影响和市场。周末礼崩乐坏,巫术的基本内核因阴阳五行学派的利用而重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