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2.由于国情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民族心理的差异、家族形态的多样性,中、韩两国家规礼法的特点及对女性的约束亦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作用机理上,主张“天理-礼法-人情”、“天-君-民”的三角互动和“天-君-臣-民”、“己-家-国”的双向互动。
4.这似乎与“礼法”的要求相违背。唐人对女性改嫁再嫁的态度、与前后夫所生子嗣的争执以及多姿之下夫妇的丧葬实态均是影响改嫁再嫁女性与后夫合葬的因素。
5.唯有不逾矩,守礼法,明因果,才可以解决社会问题;
6.礼法之士这种重视“德行”的人才思想在具体的人物品题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
7.孙吴统治集团原本出身寒门,受儒家礼法观念的影响较浅,崇尚世俗娱乐,在行为上则显得轻薄浮华。
8.可以说在孔子以前,“仁”是指由内心而发的,对道德礼法敬谨的责任意识;
9.传统儒学理论、礼法制度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影响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的重要因子。
10.曹操父子行为举止皆不严格遵守儒家礼法,主要表现为“为人佻易无威重”、“不治威仪”;
11.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处理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礼法范式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2.假如是不合乎礼法的事,根本就不应该去做,更毋须论什么让与不让了!
13.她于是为那天夜里自己的颓丧感到羞愧了。她的羞愧实在是没有根据的,只不过在毫无自然基础的人为的社会礼法面前,她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罢了。
14.本文从古代“礼法”的含义和继承“礼法”传统的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论证。
15.究其原因,与唐代社会开放、唐人礼法观念较松弛以及女性地位较高有密切关系。
16.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需全身心投入,到现在很少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17.透过这些从容于礼法之外的光辉形象,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想脉搏。
18.他反对男权社会的礼法道德,而欣赏、赞美、体贴女性,甘愿做女儿的护卫者。
19.血缘人伦与礼法规范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礼法的价值取向是血缘性的等级秩序与人伦和谐。
20.社会礼法在某些社会,象封建时期的欧洲以武力维护的正直、尊严和骄傲的准则,主要对男人而言。
21.老子又问:「那你在修习礼法之前,又是怎么修的呢?」
22.荀子在百家争鸣中确立的性恶论成为其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23.正是在这两个基础上,荀子构建了一个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礼法思想体系。
24.庄子道家则赋予其蔑弃礼法、去除世缨的精神自由的内涵,赋予其正面意义;
25.甚至还微微鞠了个躬,按照悟空的礼法标准来看,这算是极为尊敬了。
26.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荀子礼法思想的影响相当深远,直接影响是对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影射。
27.不受欢迎的苦楚就这样死掉了——他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人,一件不尊重社会礼法的耻屏的自然礼物和一个私生子;
28.第三部分探讨女祠堂与宗族礼法之间的关系。
29.只有你将它熄灭,我才能见你——穿过隐秘的门、幽暗的走廊、禁行的楼梯,抛下一切恐惧和如蜘蛛网般繁杂的礼法。
30.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31.古代中国在天文礼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过独特的贡献。
32.比如绣楼,也就是陈家女孩子居住的院落,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这种礼法。
33.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
34.他的行为违背了礼法的准则。
35.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向相对治世的转变,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
36.“隆礼重法”、“礼”“法”并存的精神贯彻在他的全部政治思想中。
37.这一切促使宋代在强调礼治思想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思想。并最终促成了宋代礼法思想的合流。
38.礼法之争,是中国法律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论争。
39.以前东方有个夷人,他很仰慕华夏文明的礼法。
40.据相关记载,谢安家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仪范”、子弟的从政态度与能力、玄学清谈及文学艺术等。
41.由于远处西僻之地,较少受到封建礼法、宗法文化的熏习,她们少有理性的负重与道德的桎梏,热烈而大胆地追求并享受着实实在在的世俗性生活与爱情;
42.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 ,主张“化性起伪” ,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
43.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礼法矛盾运动的外因,对其运动发展方向、样式和精神特征起到了引导、驱动或阻止的作用。
44.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家庭组织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结构,封建社会的一整套礼法如“三纲五常”等无不以家庭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