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北朝乐府歌辞在中国古代民歌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近代曲辞与杂曲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两个类别。
3.作者从“杂曲”的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乐府诗集》中杂曲的含义,肯定了杂曲歌辞与近代曲辞的共同特征。
4.《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捲。
5.他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追求新奇,善用比兴,风格道丽又兼采雅俗,受到历代论者的推崇。
6.建安诗歌一代繁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汉乐府民歌美化、雅化、情志化、个人化,即文人化的结果。
7.娱乐性的减弱使唐代诗人得以借乐府古题来抒发其强烈的感情。
8.宫词类乐府是唐后乐府诗中新题乐府之一类。
9.第二章讨论“乐府古辞系统”的初起阶段。
10.《诗经》中的《卫风·氓》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闺怨情诗的先锋之作。
11.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
12.从新的角度考索发现,《公莫巾舞歌行》实际上是既跳《公莫舞》,又演唱乐府诗《公莫歌行》,同时还包括“歌行”原文的演出流程记录。
13.汉代用于郊庙祭祀的乐府今存有高祖时代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代的《郊祀歌》。
14.绪论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历史上对汉代郊庙乐府《安世房中歌》、《郊祀歌》的研究情况。
15.《玉台新咏》所录作品的题目有列于“篇末”者,当是继承自《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是乐府类作品标注法。
16.李绅是中唐著名诗人,李绅的家学渊源、儒家思想与他创作新题乐府有密切关系,李绅的儒家思想、强烈的用世之心是他创作新题乐府的内在动因。
17.作为贵族乐府的《汉郊祀歌》十九章,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18.唐诗艺术特徵之形成、唐诗之繁荣与其使用的近体、古诗、乐府体三足鼎立的体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
19.他们套用乐府旧题,重视音乐对词句的阐发作用,他们的很多乐府诗成为那个时代的乐府曲词。
20.谈到鲍照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乐府诗,至于他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却从未涉及。
21.王维的古体乐府,以五古、骚体与七言歌行最具代表;
22.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3.汉代乐府诗歌“相和歌辞”中的《相和曲》。《江南》描写的是一群古代江南女子采莲的情景。
24.同时他又以乐府诗为基础,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
25.乐府学本有专门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学史学,然而学界对乐府学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26.最后,把《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与《诗经》、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思妇形象做纵向对比分析。
27.的采桑女子开启了“桑女受辱”故事的源头,其后的刘向《列女传》及汉乐府《陌上桑》中所写的“桑女受辱”故事都是受了这首诗的影响。
28.诗集中有部分乐府、宫词之作,真实记录了盛唐上元灯会等节日盛况,如《正月十五夜灯》等等。
29.其作品涉及多个题材,有山水、寺庙、酬赠、拜谒、闲居、宫词、乐府、边塞等。
30.第四章:州郡府属佐入仕制度与南朝文学的关系,主要就文学集团及山水诗与乐府诗的区域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
31.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
32.七子的文学地位正体现在从“汉音”至“魏响”的过渡状态,就继承“汉音”而言,七子对汉乐府、汉末文人诗都有所学习;
33.乐府元白体,诗文传世长。
34.国家力量通过皇权、通过文官集团所维护的传统价值,影响郊庙乐府制作。
35.前人对这两首郊庙祭祀乐府的研究多集中在作者、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
36.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37.在其有限的建置时期内,乐府的职能处于不断的演变、扩张之中。
38.梁陈边塞诗与拟乐府的范围扩大和武将地位上升有密切关系。
39.《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
40.而且后代把与乐府搜集的歌谣相似的歌体也都称为“乐府”。
41.在汉乐府民歌中,歌者倾诉了感慨时世的忧愤、遭遇孤独的悲愁;
42.《行路难》是一支产生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的歌调,经历了由乐府挽歌、民间歌谣而演变为说唱曲的发展过程。
43.首先考察先汉音乐机构及其职能溯源,然后考察汉代乐府的确立、建制与沿革,乐府的音乐活动与歌诗之创作等方面。
44.从这四个方面的约定性上,可以将“新乐府”一称由最广至最狭划分为四个层次。
45.第三章讨论“乐府古辞系统”的形成过程。
46.第四章讨论“乐府古辞系统”的发展阶段。
47.对比了二人乐府诗的不同之处,探讨了张王乐府与元白乐府的区别。
48.《新乐府》之大量采用三七杂言体的现象也可从这一角度得到进一步解释。
49.为厘清新乐府与元白诗派的成立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先对其名义作一界定。
50.以他们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在诗歌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给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51.两汉时代乐府诗的主体是雅乐作品,这是娱神功能在后代的体现;
52.具体而论,其乐府诗颇存汉魏余风,其余诗作则继承了永明“清新”一派。
53.这一结论在《乐府诗集》不收"咏"诗上得到了印证。
54.艳体乐府诗是指内容香软、风格艳丽的乐府诗。
55.这类艳情乐府诗题材艳冶,词句雕琢,其形成既受民间文化吴声西曲的影响,又与他的仕宦生涯有密切关系。
56.鲍照具有强烈的功名进取之心,而一介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又使其艳情乐府诗歌蕴含了异常复杂的文化心态。
57.而整个乐府文学的规律性的特征,是鲍照乐府雅俗兼具风格的根源。
58.其存诗虽极少,但仍有特色可寻,他擅长于乐府诗的创作,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
59.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
60.从新题乐府的角度而言,王维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新题乐府的诗人,并对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产生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61.其次,南朝的边塞乐府诗全篇似盛唐边塞诗者还是极少的,常见的是某些写景状物的句子具有盛唐风貌。
62.《神弦歌》是南朝时期祭祀民间神灵的组曲,在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被列入“清商曲辞”中。
63.第三,在文人创作的影响下,吴歌西曲虽然展现出含蓄、精美的一面,但乐府与文人诗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仍旧不相同。
64.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在西汉末即被废弃,但其名称却在后代长期沿用,并且产生新的含义。
65.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
66.分析了张、王二人乐府诗的唱和现象。
67.同时,其乐府咏史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多为旧题,但能恰当地处理复古与革新的关系,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
68.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乐府补题》复出刊刻的具体时间;
69.乐府与太乐是秦汉之际两大并存的音乐机构。
70.对南北朝乐府诗的研究,作概论例说的多,作全面的诗意、句意、词语诠释的基础研究者少。
71.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慈、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
72.李白乐府诗主要有三种章法:复叠章法、圆章法、随物赋形章法。
73.三曹作为建安作家的代表,秉承了汉乐府以及《诗经》的抒情和叙事的传统,写出了很多反映时代精神与个人怀抱的优秀诗歌作品。
74.相和歌辞初为乐府相和歌艺术的表演文本,兴盛于汉、魏,后为历代文人拟作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