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舍的《四世同堂》与朴泰远的《川边风景》都是以首都为背景的中韩兩国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
2.这种夹着讽刺的批判像一条经线贯穿老舍的幽默作品中。
3.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的英国形象是立体化、多面性的。
4.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
5.谈到出租车业,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人力二轮车(俗称黄包车)就不能不提。
6.老舍的小说创作存在着以批判意图为支撑的“显在结构”和以本人无意流泄的市民情致为支撑的“潜在结构”两套话语系统。
7.我们将在著名的全聚德餐厅品尝北京烤鸭,并在有名的老舍茶馆欣赏京戏。
8.通过梳理老舍所受到的京戏的熏陶和他的戏剧文学阅读经验,把握他对戏剧的感性认识。
9.我们将在著名的全聚德餐厅品尝北京的烤鸭,在有名的老舍茶馆欣赏京戏。
10.你们已经在老舍茶馆欣赏过了京戏,那彩绘的脸谱、优美的戏装以及绝妙的舞蹈和武打表演,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由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著名话剧《茶馆》生动地描述了一个茶馆的兴衰过程。
12.老舍曾经说过:“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13.但是老舍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又是根深蒂固的,这些悍妇的形象分明体现出作者潜在的男权意识,表现出其潜在的价值两难取向。
14.悍妇型女性是老舍笔下值得注意的女性形象,她们表现为传统女性人格的变异。
15.老舍小说以花草叶木、鸟虫禽兽等,以土俗器物、声色韵调等民俗为喻体的比喻句颇多,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
16.第一句,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常四爷的一句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啊?”
17.在老舍笔下,满族风俗,老北京的胡同、茶馆、四合院,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18.老舍茶馆(北京前门西大街3号)以演出京剧而闻名,来到这里你可以边享受香茶边听美妙的京剧;
19.“空儿”在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中两次出现,它实际上是弥漫在老舍许多小说中的一种普遍情绪。
20.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21.本文主要透过小说文本考察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蕴、喜剧品格以及所营造出的悲喜浑成的艺术境界。
22.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23.当时的另一位重要作家老舍(1899-1966)在其小说《骆驼祥子》(被译作《人力车》)中,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苦境。
24.出于“葬送三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
25.刘:老舍茶馆在营造京味儿文化氛围上都做了哪些工作?您认为老舍茶馆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6.评论界对这一创作的源头进行了追认,指出老舍是京味文学创作的第一代。
27.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
28.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
29.老舍,是现代中国剧坛上少数极有造诣的伟大剧作家之一。
30.施晓菁的译本忠实地对老舍的增订本进行了翻译。
31.一方面他对男权至上的传统伦理道德给予了痛击和嘲讽,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因袭也使老舍思想中自觉不自觉地残存着男权意识。
32.生命就是且缓一语气再讲,翌再说翌的。-老舍。
33.生命就是且缓一语气口吻再讲,翌再说翌的。-老舍。
34.瑞宣和钱默吟经过精神裂变,成长为民族精英,则说明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老舍的文化更新意识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35.瑞宣和钱殿吟经过精神裂变,成长为民族精英,则说明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老舍的文化更新意识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36.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
37.老舍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但他的专业“写家”远没有从教时间长。
38.老舍茶馆欢迎五洲四海宾客光临惠顾!
39.吴南生先生在《潮汕文库》序言中提到:“老舍先生一再握别叮咛‘要珍惜潮汕的文化遗产,要好好发掘整理啊!’”
40.本文着力论述了老舍在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
41.老舍既继承了鲁迅思想启蒙的题旨,又开启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艺术路子;
42.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者,老舍反对在生前就为自己树碑立传。
43.老舍曾经在书里写过,“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于它有色有香,而也在于它有刺!
44.《微神》是最符合老舍象征主义理论界定的范本,体现了老舍借鉴象征主义技巧的艺术独创性。
45.《茶馆》是一部充满「矛盾与裂缝」的作品,其根源之一在于老舍的旗人文化身份,那种矛盾的满族民族文化情结。
46.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
47.其代表作是《老舍评传》,在老舍研究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48.“走近老舍:一位满族学人的《老舍评传》”,《民族文学》2000年7月号,第78~91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