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举造句
科举造句大全
  • 科举

    词语解释:

    kē jǔ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用科举造句(100)

  • 1.明代初年乡饮酒礼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礼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 2.他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重订教学内容;
  • 3.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
  • 4.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
  • 5.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 6.选派留学生出国:19世纪末,议订科举章程,开经济特科、试策论;
  • 7.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 8.唐宋以来州军地方官举行的乡饮酒礼逐渐与科举典礼混行。
  • 9.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 10.明代科举的“解额日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被动式的非理性增长,它是明代科举危机深化的外在表现。
  • 11.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 12.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13.我用矫形外科举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比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术上道理也是一样。
  • 14.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 15.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 16.首先是科举考试的恢复和对科场秩序的整顿,提出了“科场案”发生的正面意义。
  • 17.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 18.我们的科举制度消失才只有一百年,累计了几千年的DNA,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崇拜文字。
  • 19.科举选拔机制和官员考核机制的结合,才构成一个普通民众社会地位变迁的全过程。
  • 20.地上的席子是一年一度的科举演示举子考试布置。
  • 21.如果他们用功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在朝廷中谋得职位。
  • 22.中国的学生从公元600年就已经开始准备考试了,那时,封建科举考试正式形成。
  • 23.虽然现在已无科举制,但叶适要是看到目前状况或许也会有感叹。
  • 24.“科学家长久以来就知道闪电放出射线。” 德维尔说,他还展示了本月初在圣弗兰西斯科举行的地球物理学协会的年会的照片。
  • 25.中国曾经发明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来选拨政府官员。
  • 26.科举制度现在已经被废除。但它的精髓仍然存在于中国,只是以高考,或全国大学入学考试的面貌存在而已。
  • 27.在1905年,清王朝以科学和语言方面的可选择性考试代替科举考试。
  • 28.在中国,如果你想了解的绘画,你就应该学习一点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科举考试。
  • 29.秀才也这么认为,于是兴高采烈地去参加科举,竟然荣获全体的第三名。
  • 30.对科举制度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否定,表达了他的独特体验。
  • 31.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节日(在克拉科举行的“终场之夜音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年度大事)。
  • 32.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
  • 33.在约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官僚机构基本上是由在科举考试中上榜的人组成。
  • 34.在明代,也有很多人,他们既是伟大的画家又是杰出的文人,可是他们在封建的科举考试中却屡遭惨败。
  • 35.你本来是注定要在科举中落榜的,但是因为你救了那么多生命,今年你将高中榜首。
  • 36.在当时,进入权利体系的入口是通过科举考试,所以这些想进入权利中心的人就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 37.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 38.但是,科举考试非常难。
  • 39.他尽己所能克制自己,做好一个封建家庭的儿子: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读书;接受一段无爱的包办婚姻,与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结合。
  • 40.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骤废后,那些曾激烈抨击过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甚至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制度“正名”。
  • 41.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 42.所谓科举谶兆,是指能够预示科举信息的征兆迷信。
  • 43.“共创-最好的未来”中联重科举行2009“绿色北京”新品发布会。
  • 44.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 45.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
  • 46.长洲彭氏是清代江南地区科举世家的典型代表,也是清代苏州四大望族之一。
  • 47.2011年国际军械展于6月22—23日在莫斯科举行,旨在纪念死去的士兵。
  • 48.而佑护之“神灵”正是科举自身。
  • 49.科举制度和右文政策是决定宋人看重文学师承的首要原因;
  • 50.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 51.科举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士人数量因此急剧增加。
  • 52.明清时期是义学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科举教育素来兴盛的江南地区,其义学教育也是非常的发达。
  • 53.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遗乏的局面;
  • 54.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国选士制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55.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时代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封建统治阶段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 56.在隋朝开始的科举选才,应试之风开始蔓延。
  • 57.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的科举制度蕴涵着公平竞争、择优选才的文化精神。
  • 58.争论的结果是科举数次被废,但总似有“神灵”相庇,旋废旋复。
  • 59.上周末,俄罗斯2009大学校花校草大赛在莫斯科举行决赛,14名选手通过说唱、舞蹈、独角话剧等形式展开角逐。
  • 60.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
  • 61.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 62.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 63.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
  • 64.到宋代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就更显成熟和完备。
  • 65.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 66.宋代武将的培养选拔体制与以科举为主的文臣体制不同,是建立在沿袭传统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 67.在目前学术界热衷于从科举文化解读文社兴起和繁盛的热潮下,却忽视了文社的文学本质。
  • 68.为期一天的罗马会谈是为了解决程序性问题,并为未来进一步的谈判确定议程,谈判将在今后两个月内分别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举行。
  • 69.晚宋时代,理学渐趋官学化,并且通过学校和科举等途径对晚宋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70.从命题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分析,对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均不无裨益。
  • 71.科举之公平从一开始即为人所识。
  • 72.到了明清时,《论语》更是因“四书五经”被列为科举的必考科目而受到了广大读书人顶礼膜拜。
  • 73.私学因其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很快调整教育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科举考试。
  • 74.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
  • 75.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为普通庶族文人实现政治理想提供了可能;
  • 76.俄罗斯艺术家莫恰洛夫周三在莫斯科举行画展,一名参观者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乔治布殊的讽刺画像前走过。
  • 77.试论是宋代科举取士的主要文体之一,在科举导向下出现了大量的试论文章。
  • 78.长沙地区的会馆主要包括同乡会馆、科举试馆和公会、公所三种类型。
  • 79.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废除,其试馆功能丧失。
  • 80.但有些会馆既是同乡会馆,也是科举试馆,同时也是公会、公所,三者功能兼而有之。
  • 81.科举考试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
  • 82.科举对士子求学的刺激、中国古代重考不重教的政策、科举考试的政治性、权威性、统一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 83.然而,科举制度本身,只是给士子们描绘了一个公平的神话,这个神话只存在于人们的梦想之中。
  • 84.在长期科举制度下,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下层士子们,对科举的公正性具有莫名的信任。
  • 85.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86.诗赋是唐代至宋初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 87.第四节分析评述科举入仕之工商子弟的文学创作活动。
  • 88.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丁氏家族始终将科举入仕和商业经营相结合,始终坚持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清代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商家族。
  • 89.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
  • 90.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以儒学传统为主,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目的主要是科举取士与道德教化。
  • 91.我以为主要当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去探寻。
  • 92.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 93.科举制度“机会均等”的取士原则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国社会的等级结构,相反使士阶层的等级意识进一步普遍化;
  • 94.之所以恨者:十年科举路,最后仍是茫无所依,怨恨之情自是难以扼制。
  • 95.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 96.根源于这种现象的是国人的重理轻文、重“科举”而轻人文。
  • 97.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发言人新年前夕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封信,他说这封信是乌克兰天然气公司的负责人签署的。
  • 98.金代女真科举考试是专为女真族人设置的一种入仕考试。
  • 99.为什么英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取仕而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文官制度,为世界所效法。
  • 100.明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用科举写一句话(97)

  • 1.科举未中而写下了一首《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2.我是注定了要在反反复复的科举之中度过十余年的:如今明算明经进士武科已非岁试。
  • 3.心中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历史学的科举制度,心中暗想:还好我生在现代,科举制要是被我们赶上啊,就更悔不该当初了,唉…
  • 4.五年之后,朝廷要考科举,举国上下的学子都要应试,宰相家的公子已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 5.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
  • 6.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
  • 7.不过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大家,这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部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不是落地秀才。
  • 8.鲁迅年少时,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也患上了水肿,家境越来越困难。
  • 9.而科举考试的头三元得主,即状元、榜眼、探花,在考试结果宣布之后,也可经由中门走出皇城。
  • 10.孙伏伽是我国的第一位科举状元,他虽然是一个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关心百姓的忠臣。
  • 11.先说科举封建社会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不高。
  • 12.徐霞客当年放弃科举,游历天下,留下了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游记,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远不如考取功名来得有用。
  • 13.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
  • 14.没有参加科举,想要证明自己,可等待犹如下界世界杯那样漫长;
  • 15.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
  • 16.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 17.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 18.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便已经开始推崇。
  • 19.蒲松龄、杜甫,这些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古代诗人、作家,却也曾经是科举考试屡屡不中,不得志的人。
  • 20.我说,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 21.联系到科举制产生的时代——隋,隋文帝杨坚终于从他的外孙儿那里夺取了政权。
  • 22.清代蒲松龄,一生参加科举的次数也许他都记不清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失败后再失败,终于把他参加科举的激情消磨殆尽。
  • 23.唐朝时期,诞生了一个不公平的制度—科举制度,今天,人人平等的考试机制成就了千万莘莘学子;
  • 24.经这样一番推敲,我们能大致诠释PK的战争化了,当然,PK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对弈、比武、赛诗、科举、蹴g等等。
  • 25.在文化发展方面,她主张大开科举,并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大大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 26.1906年11月25日星期五风起初,应科举,入壮途;
  • 27.文章用众人的嘲弄和哄笑贯穿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悲惨死去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 28.要在封建色彩根深蒂固,科举功名盛行的观念下产生反抗传统主流的思想,难度可想而知。
  • 29.既然政治的现实意义是要应用于现在和将来,就需要文科生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要用到理科举一反三的思想。
  • 30.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 31.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 32.晓明对我说:记得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大叔吧,科举那才叫江湖。
  • 33.于是大多数人都开始走向科举之路。
  • 34.那是一个封建帝制逐渐走向鼎盛的年代,科举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 35.从最初的科举制到如今各种的考试制度,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的变革啊!
  • 36.她兴科举、用贤能,治国严谨,举修水利,广开言路,打造了一派盛世安平的景象。
  • 37.你使多少学生痛不欲生,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我想: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或许就是如今考试的祖宗十八代吧!
  • 38.再进去一点儿就看见了科甲名宗、声正上林、状元及第、甘正考官等有关于古时科举状元的字。
  • 39.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刚开始也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想通过科举来谋取功名。
  • 40.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每周进行考试,并公布排名,评出状元、榜眼、探花,并重用,顿使天下对学的兴起日见提高。
  • 41.不错,从隋朝开辟科举,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
  • 42.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上,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29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
  • 43.这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令华夏儿女无不欢心鼓舞。
  • 44.封建制度下的科举制度,害得像孔乙己一样的读书人变成了科举制的奴隶。
  • 45.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 46.蒲松龄曾先后参加了四次科举,却都未及第,但他并未因此而颓废,而是立志要完成一部孤愤之书。
  • 47.  蒲松龄曾先后参加了四次科举,却都未及第,但他并未因此而颓废,而是立志要完成一部孤愤之书。
  • 48.是科举的落第,磨砺了他的心志;
  • 49.然而,后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却让人叹惋,科举制怎么使人成了书呆子,不为求学,只为做官。
  • 50.报信的说:朝廷发布公告,科举废除了,所有人的名分都取消了。
  • 51.就那范进而言,范进考科举,一次,失败;
  • 52.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 53.1949年12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 54.自从隋唐开始时中国有了科举制度,学习和教育的性质开始改变。
  • 55.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
  • 56.但是古人只是要一次科举就可以成名,大不了再重考。
  • 57.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届年会中,北京由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者。
  • 58.所以当时的科举制度足以使知识分子的精神受到摧残,变的麻木,只知为官为财而学习考试。
  • 59.自隋朝以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就有了科举制度,但到1905年却正式废除。
  • 60.在科举时代,我们学习四书五经,科举没了,赶紧去学路矿。
  • 61.今年也一样,被选参加参加今年科举考试的狐狸又在征文章了。
  • 62.我几次科举不第,早已心灰意冷。
  • 63.礼科,在科举考试中一般批改学子的考卷或担任主考官这一重要的职务…
  • 64.唐宋兴科举制度之时,舞弊者不尽其数,亦屡禁不止;
  • 65.所以,我对科举近乎痴狂,参加科举应试那就是我整个的天地。
  • 66.两人结局不同,但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67.话说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68.1905年,在中国已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 69.其次,中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及旧时遗留下来的传统。
  • 70.整篇文章虽然没有什么悲剧的气氛,却表达出了科举制度打造了一系列人与社会的悲剧。
  • 71.走进大门,一直向北走,便是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就是我国古代进行科举考试的场所。
  • 72.读《范进中举》看到了科举制对社会人才的摧残。
  • 73.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 74.在众阁楼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科举文化展厅它里面珍藏了我从不了解的历史、文化。
  • 75.如果象孔乙己那样没有考取,那他就会被黑暗制度所吞食,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76.《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的科举状元、榜眼、探花们,在清末外国分争中国的谈判中,有几个能与洋人唇枪舌剑以理据争呢?
  • 77.孔乙己被科举蒙住双眼,看不到希望,关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并为之奋斗。
  • 78.不知道当年升沉于落第和及第狂潮中的书生,有几个曾突然领悟到科举对自己的人格损害?
  • 79.废除科举考试以后,我要创办一种学校,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可以选修课程,没有课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 80.比起古时科举,现今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案比以往更注重结果,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 81.然而跟随而来的是科举的失意,仕途的坎坷。
  • 82.李言闻希望儿子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 83.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 84.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 85.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 86.那位总在咸亨酒店要一碟茴香豆作下酒物的科举牺牲品使人黯然神伤。
  • 87.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
  • 88.原来,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后家里没米吃,他只好将鸡换成米。
  • 89.他对功名利禄没有一点儿兴趣,不参加科举,只潜心于钻研科学。
  • 90.据史料记载,隋朝老祖宗时就有了科举制度。
  • 91.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便推举,不可否认它很有用,但当时那些帝王只是用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帝位。
  • 92.说落榜者不幸是因为,在古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子,他们为了这一天付出了十几年的艰辛。
  • 93.小说《孔乙己》一简介、单纯的构思和纯粹、精炼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
  • 94.可她迟迟不醒,科举的时间一天天逼近,他心里十分着急,可她是他的救命恩人,望着她苍白的脸蛋,他决定了。
  • 95.听说公子今年要参加科举吧,本人正好是主考官。
  • 96.大家要是讨论孔乙己时一定会讨论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时代,然后论述一些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之类。
  • 97.经历了中考与军训,就约等于经历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科举制度让一个健全的人身心饱经摧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