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研究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的源库特性。
2.穗肥能够增加颖花数和防止颖花退化,为适时安全抽穗和提高结实率、粒重打好基础。
3.生理拔节—抽穗期间的天数与同期间的“平均光温积”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表现温光互作效应。
4.抽穗期剪叶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大穗型品种宿2001。
5.胴割粒率,多以生育后期和抽穗后持续控水的数值高。
6.糜子叶片的气孔导度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和灌浆期;
7.保罗格勒兵团的两个骑兵连宿营在一片已经抽穗但却被马完全踩倒的黑麦地里。
8.羊草以无性繁殖为主,抽穗率低,而抽穗率的多少实质上是花芽分化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9.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
10.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潮土区砂壤质土壤强筋小麦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和抽穗期喷施微量元素的效果。
11.干草品质以抽穗至开花和开花至灌浆期为最好。
12.新老品种和高秆弯穗品种子粒的干物质,全部都是抽穗后积累。
13.旱稻总根长和总根重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
14.不同水分处理下旱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大部分都集中在播种至出苗和孕穗至抽穗阶段。
15.初步结果是:水稻抽穗后霜冻处理时间越早,对水稻产量影响越大,并建立了水稻受霜冻害减产预测模型;
16.土壤库中速效钾动态变化趋势,以抽穗期为界限,前期略高于后期;
17.有些病人会打电话到诊所或医院,以检查是否有一大群人抽穗前结束。
18.水稻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抽穗天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稻草蛋白质含量与秆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19.杂种F_1一般是兼有双亲特性的中间类型,但所有杂交组合的杂种穗长及某些杂交组合的杂种抽穗期、单株有效分蘖表现超亲。
20.在不同对的近等基因系之间,抽穗期、开花期、株高、穗长和结实小穗数等五个性状有极显著的差异。
21.小麦正处于抽穗期。
22.除播种至抽穗天数外,其它性状都表现超显性现象。
23.在小麦的抽穗期又对其幼穗进行了超微弱发光与各种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24.千粒重与抽穗至成熟天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25.拔节至抽穗期干旱胁迫极显著地降低冬小麦的氮素营养效率。
26.这株玉米抽穗很好。
27.观察了M_1代生理损伤情况,观察了M_2代叶色、抽穗早,迟和高、矮秆突变。
28.这个时节稻田里的禾苗开始抽穗,一大片碧绿色的海浪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浅黄色的星星点点,那就是稻穗了。
29.结果还表明,水稻旱作法有益于构建由大个体构成的高生物产量的群体,抽穗后生物产量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近40%;
30.抽穗后初期阶段叶片干物质进行一定的积累有利于籽粒充实度的提高;
31.在我们老家有“望火把”的说法,说的是在火把节的时候谷子开始零零星星的抽穗。
32.水稻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要湿润、要高温、光照要充足,气温达不到就只长叶不抽穗。
33.研究干旱逆境对水稻抽穗后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34.在我们那里这个时节正是水稻抽穗扬花之时。
35.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36.于是我来到田野,我发现玉米已经抽穗了,附近的苹果树硕果累累。
37.玉米该抽穗了。
38.粤泰A、B异交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同步,是它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的重要因素。
39.玉米和谷子正在抽穗。
40.地膜覆盖下春玉米的地上部干物质最大值出现在抽穗期,而秸杆覆盖下的最大值出现在灌浆期。
41.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对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没有影响。
42.在从母茎三个节位上萌发的再生稻株中,第二节位的各穗部性状受抽穗期的影响最小,而第四节位的则最大。
43.抽穗到成熟期吸收的硒元素主要分配到穗部,分配率占该期总量的62.4%。
44.结果表明,两品种感光性较强,播种-抽穗期日数可由播种期的可照时数和积温拟合。
45.显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801~0.953之间,拔节期相关性最高,苗期次之,抽穗期和灌浆期较低;
46.地上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到成熟期,地下生物量增长最快在分蘖期到拔节期。
47.分蘖期干旱对根系生长发育影响较小,拔节后直至抽穗开花期根系对水分胁迫反应最为敏感;
48.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所有供试品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籼型品种积累量高于粳型品种;
49.因此,以孕穗期到抽穗期作为建立水稻遥感估产模型的最佳时期。
50.EVA泡棉胶粘带是以EVA泡棉为基材,在其一面或两面涂以溶剂型压敏胶,再复以离型纸抽穗而成。
51.结果表明: ⑴ 各群落中羊草、星星草和寸草苔种群的抽穗率都较低。
52.另外,蛋白试验结果佐证了密阳46的耐热性以及水稻抽穗期对高温的敏感性。
53.二棱期转短日照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J30未能抽穗。
54.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
55.抽穗期、齐穗-乳熟水稻处生长旺盛阶段,其白天CO2通量水平与产量高低基本一致;
56.试验结果表明:1.象草N51短日处理至抽穗期的积温值在年度间及年内的差异均较大。
57.高粱抽穗了。
58.不久,苞米抽穗了,这让孩子想起奶奶长长的头发。
59.变异涉及株高、抽穗期、穗粒重、出谷率、育性、抗病性、米色等多个性状;
60.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换算为每头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为11头、11头、13头和10头。
61.除抽穗期水分亏缺外其它各水分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增大的趋势。
62.在水稻抽穗期间,穗温、叶温及冠层温度在08:00~15:00基本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63.期作问之比较显示,一期作水稻抽穗期秆部贮存之碳水化合物总量远超过二期作。
64.为了研究抽穗后渍水逆境对高粱根系及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山西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了人工模拟高粱渍水盆栽试验。
65.抽穗后15d内、抽穗至成熟期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量显著降低,成熟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回流严重。
66.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67.抽穗期的穗重及茎秆重量与每穗颖花数关系密切,均表现为随重量增加而增加。
68.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前氮后移处理提高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抽穗期的单茎茎鞘重和粒叶比。
69.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
70.玉米应用本品后提前出苗、早抽穗、早成熟、减少秃尖、增长玉米棒长度。
71.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徐州、宜兴两地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期也无显著变化。
72.本文还讨论了四川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引致穗粒数变异的时期,以及安全孕穗、抽穗期。
73.田间试验表明,小麦黑胚病的两种主要病原物从抽穗期至灌浆盛期均可侵染,以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为侵染的最适时期;
74.通过对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进行人工熏气试验,考察天然气净化厂事故徘放时外排的二氧化硫落地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75.分析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中主要是秧田期的日照和抽穗灌浆期的降雨影响参试地点的产量水平 ;
76.分析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中主要是秧田期的日照和抽穗灌浆期的降雨影响参试地点的产量水平;
77.协优9308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比常规品种更易遭受低温冷害,不适宜作为双季稻的晚稻种植。
78.增加移栽至抽穗期的供氮浓度或过多施用穗肥,使谷壳面积明显减少,千粒重显著下降;
79.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亏缺对抽穗期小麦穗轴维管束系统的影响。
80.2005年和2004年播种无芒雀麦在抽穗初期、开花期和乳熟期均以生殖株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
81.抽穗至灌浆期胁迫影响制种玉米库容建立,籽粒小、千粒质量低;持续或交替水分胁迫严重抑制叶龄进程,显著降低产量;
82.糙米氟含量与水稻抽穗齐穗后所暴露的氟剂量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83.潜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920~0.955之间,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相关性较高,灌浆期较低;
84.单棱期较高水平的GA3具有延长抽穗期的作用,而小花分化期较高水平的IAA含量则具有缩短抽穗期的作用。
85.在同一季节抽穗开花的主穗和分蘖穗之间,其颖花内的多卵频率不存在明显差异,多胚苗频率的差异也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