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底追比例为5∶5,追肥时期由拔节期后移至旗叶露尖期时,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说明拔节期是追施氮肥的适宜时期。
2.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
3.小麦施肥主要为基肥,全部有机肥、磷、钾和一半氮肥翻地时施入,其余氮肥在拔节期随灌水追施。
4.生理拔节—抽穗期间的天数与同期间的“平均光温积”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表现温光互作效应。
5.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大小麦诱变研究的脉冲电激仪,用于对大小麦拔节、孕穗期进行电激处理。
6.旱稻总根长和总根重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
7.拔节至抽穗期干旱胁迫极显著地降低冬小麦的氮素营养效率。
8.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9.用“906”微生态制剂对玉米进行了播前拌种、三叶期喷施和拔节前浇灌处理。
10.用同一浓度的“多效好”和不同处理方法,在玉米播种时进行播前拌种和浸种以及拔节后进行叶面喷洒,可促进玉米提早成热。
11.粮饲兼用型品种中饲237可作为青饲料,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割青利用;
12.叶面积比率的生物学特征最为明显,冬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的叶面积比率最大,拔节之后,叶面积比率逐渐下降,在冬小麦乳熟期前后达到最小。
13.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自返青到成熟的各生育期均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其中以拔节期提前最明显;
14.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宁麦9号和扬麦158之间都比较接近;
15.拔节期追施氮肥,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
16.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
17.冬小麦产量损失与干旱发生时段密切相关,小麦拔节-灌浆期发生干旱时减产最重;
18.显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801~0.953之间,拔节期相关性最高,苗期次之,抽穗期和灌浆期较低;
19.覆膜旱作稻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氧化力和还原力一般高于水作稻,尤其在拔节前后更为明显。
20.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植株硝态氮速测系统结合的方法,确定采用反射仪法速测冬小麦拔节期植株硝态氮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进行评价。
21.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
22.结果发现,气象产量与冬小麦全生育期和拔节期的降水距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前者。
23.采用测筒试验研究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旱涝急转前后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
24.郑麦9023是强筋优质小麦品种,中、后期追施氮肥对提高其产量和改善植株性状有明显作用,其中拔节期追氮效果最佳。
25.水稻在拔节孕穗后期干物质生产速率最大。
26.谁都可以听到那些拔节的声响和呼吸。
27.拔节期—成熟期的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70%以上;
28.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硒的分配特点是:叶片分配比率在拔节前都高于同期其他地上器官;
29.稀土可促进盐胁条件下拔节期新生叶的生长,延缓叶片衰老过程,从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30.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是禾谷类作物的关键施肥时期,对提高产量十分重要。
31.氮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以基施、拔节和孕穗期三次施肥效果最好。
32.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
33.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
34.结果表明:拔节至抽雄期降水量与产量相关系数达0.8304,通过0.001信度检验,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
35.地上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到成熟期,地下生物量增长最快在分蘖期到拔节期。
36.试验研究了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7.分蘖期干旱对根系生长发育影响较小,拔节后直至抽穗开花期根系对水分胁迫反应最为敏感;
38.综合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品质三方面因素,优质强筋麦生产上要浇好越冬水和拔节水。
39.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所有供试品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籼型品种积累量高于粳型品种;
40.成熟时测定,灌浆期处理的水稻根表铁胶膜铁的含量变化比较大,分蘖期和拔节期变化比较小。
41.在加强了钢铁及收紧拔节,在每一个部分,驾驶室具有优异的气密性和安全性能。
42.结果表明:小麦拔节—乳熟期间,间作系统内小麦日蒸腾耗水比单作麦田低21 6%;
43.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沟播的保墒作用表现在小麦拔节前;
44.从预防柴胡根腐病的角度,在第二年拔节前应多施磷肥,适量施用氮钾肥。
45.拔节前喷施壮丰安能显著抑制基部节间的伸长,增加每穗粒数;
46.分蘖拔节期为冬性品种(京411)一生中可变性最大的生育阶段。
47.在抽雄期比拔节期多检测到一个QTL,位于第8染色体上;
48.播期对分蘖至拔节和单棱至二棱的天数影响较大。
49.玉米苗期调亏下限以50%田间持水量为宜,拔节期以中轻度亏水为宜(60%田间持水量),低于50%田间持水量的调亏下限则减产幅度大于节水幅度。
50.试验发现,水稻拔节期及孕穗期的稻秆感病率与产量损失有中度至高度正相关。
51.就早稻而言,稻穗分化期和拔节期几乎同时进行。
52.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复水后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
53.中间型周麦13的根长密度在拔节孕穗期较高,后期则很低,根系衰退较快;
54.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徐州、宜兴两地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期也无显著变化。
55.对SS和SPS活性影响最大的三个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吐丝期和孕穗期;
56.拔节孕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增产效果最好。
57.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拔节期旅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缩节胺和玉米健壮素对早熟大麦的效应。
58.通过分析处理与对照的育性和株高发现,在苗期和拔节期外施赤霉素对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的育性没有产生影响。
59.部分症状隐蔽病苗又会重新转化为徒长苗,其转化高峰发生于水稻拔节初期、破口初期。
60.小麦拔节后抗寒力迅速减弱,遇强冷空气侵入会发生霜害。
61.拔节期地上部乾物质重与种子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施钼以后无明显相关性。
62.拔节期氮积累量与基肥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开花期与总施氮量及追肥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63.结果还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降低目前近地面紫外UV-B辐射强度,小麦的产量增加幅度也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拔节—齐穗期>齐穗—成熟期>苗期。
64.潜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920~0.955之间,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相关性较高,灌浆期较低;
65.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施和大喇叭口期一次施入产量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