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华罗庚的作文开头
说道金坛,人们总会提起华罗庚;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谈起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纪念馆是我们金坛市的一座十分宏伟的建筑物。当然,华罗庚纪念馆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年6月12日华罗庚教授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立刻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参观者5万多人。
作文《永远的金坛,永远的华罗庚》的文章开头
关于华罗庚的作文开头
关于华罗庚的作文开头
说道金坛,人们总会提起华罗庚;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谈起华罗庚纪念馆。
华罗庚纪念馆是我们金坛市的一座十分宏伟的建筑物。当然,华罗庚纪念馆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年6月12日华罗庚教授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立刻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一座设有3个展厅、总面积615平方米的华罗庚纪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参观者5万多人。
3月17日,第十七届“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如火如荼的举行,南宁市的各个考点都非常的热闹,看上去似乎家长比学生还多,有的两个家长送一个学生,有的家长一直在考场外“陪考”到结束,那场面真堪比小高考。
华罗庚杯数学竞赛让那些热爱数学的同学们有一个能展现出自我的舞台。有的同学很喜欢数学,喜欢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有的同学却是按照家长的意愿为比赛去学它,当任务来做;我觉得挺好玩的,我喜欢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可以开发自己的思维,我把它当做是一种快乐的解题游戏,慢慢地去享受它的游戏过程。
查看全文2009年3月14日,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就是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的日子。我自豪我是参赛者中的一员。我早早在八点多就和爸爸前往比赛地点——深圳市耀华实验中学。
下了车,呼吸到陌生而清新的空气,太阳照耀着我的脸蛋,感觉暖和极了!我心想,今儿老天真照顾我们,给了个艳阳天。这是个大学校,由三栋蓝白相间的大楼围成一个半圆,周边种满了花花草草,如同大花园。
查看全文我 与 奥 数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今年11月华罗庚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华罗庚教授。将在华罗庚教授的故乡—江苏金坛举行我国最负盛名的少年数学竞赛~十五届“华杯赛”的总决赛,我很荣幸能参与这次盛会。
我与奥数最初接触是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学校举办数学竞赛,我拿到了一等奖,学校把这次比赛获奖的同学组织培训。
查看全文透过机窗望向大地,只见远处一片灯火辉煌,机上传来了已到达湛江上空,即将降落湛江机场的广播,很快,飞机呼啸地降落到跑道,慢慢地停在停机坪上,我兴奋地跑下舷梯,我又踏足湛江的土地上了。11月7日,我们湛江市才达斯补习学校代表队一行人,正是在这里出发,远征江苏金坛,参加第十五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
查看全文昔人有言:“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那么,眼看娇艳美丽的花在夕阳中凋落,你是否心中已揣满愁绪,你感叹天地的无情,伤心现实的残酷,更恐惧人生的坎坷,可你是否知道人生本该如此。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经历种种不幸,最后才取得成功。他小时家境贫寒,自己学习成绩也差,父母都一直以为他愚笨。上中学时,一位离任的老师在向新老师介绍说这个学校没有什么好学生,这深深刺伤了华罗庚,华罗庚决定奋发图强。
查看全文1945年和1946年间,华罗庚曾到苏联讲学。回国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他本以为国内的情形从此会好起来。但是,他回到昆明一看,只觉得到处是阴森森的,特务横行,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遭迫害、被逮捕的事层出不穷。在昆明没住多久,他就决定接受美国一所大学的聘请,到那里去,一边讲学,一边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查看全文上天对每个人最公平的就是时间,每个人一天只能度过24小时,1440分或86400秒。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宰自己的时间》这个故事,讲的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辍学离校,在家帮忙父亲经营小杂货铺。
查看全文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使我深有感触,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勇于向大人物挑战,每个人也要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并且不要盲从,迷信大人物。要尊重科学。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召开数学研究会时,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一位教师——陈景润的来信,信里陈景润指出了华罗庚的计算错误。而华罗庚虚心接受并改正了错误的事。
查看全文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来到工人影剧院看一部儿童剧,儿童剧的名字叫《少年华罗庚》。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华罗庚得到了一本杂志,杂志里有一篇论文,论文是苏教授写的,名字叫“代数的第五次方程解”。他废寝忘食的研究着那篇论文,并发现论文中有一个地方苏教授写错了。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华罗庚的妈妈去世了他因疾病而导致一条腿失去知觉,而最理解华罗庚的赵老师也不信任他了,一转眼华罗庚什么也没了。
查看全文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查看全文2012年06月23日星期六天气:晴
勤奋,是学习的根本。没有了勤奋,就算在聪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可能会想,华罗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名牌大学上学。而这样想你就错了。华罗庚只读过初中,根本没上过大学。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奋、刻苦地自学。
华罗庚原来也很调皮、贪玩,但他很有数学才能,经常在课上回答出许多同龄人不会的数学题。
查看全文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公园里我曾经指着华罗庚爷爷的塑像问妈妈:“这是谁啊?”。妈妈告诉我:“他是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而且他还是我们金坛人呢!”后来,我从电视、课外阅读书上渐渐了解到,华罗庚爷爷是一位勤奋好学、意志坚强、爱祖国的人。
华罗庚小时候学习很勤奋。在他上初一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只能退学。
查看全文最近,我翻开了《世界名人故事全知道》系列丛书,一看到其中的《华罗庚》,就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了解关于他的故事。
华罗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数字。19岁那年,他凭着自学的数学功底,指出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有错,并写出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查看全文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
查看全文听说,华罗庚是自学成才非常伟大的一位数学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了《200个名人的童年故事》里的《华罗庚》这篇文章。
华罗庚确实是伟大的数学家,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数学论文投稿,投了几十篇以后,终于有一篇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刊登出来。这篇文章令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刮目相看,他把华罗庚请来当自己的助理员,碰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请他来解题。
查看全文听说,华罗庚是自学成才非常伟大的一位数学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了《200个名人的童年故事》里的《华罗庚》这篇文章。
华罗庚确实是伟大的数学家,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数学论文投稿,投了几十篇以后,终于有一篇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刊登出来。这篇文章令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刮目相看,他把华罗庚请来当自己的助理员,碰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请他来解题。
查看全文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确如此么?
孟子曾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不舍得,难得熊掌,不舍生,怎能得义?当人生面临抉择时。不如试着学会舍得。
1936年春,华罗庚到号称世界数学中心的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到校后,他被告知,两年之内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但华罗庚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名旁听生。
查看全文今天,我们来到文化艺术中心观看儿童剧《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少年华罗庚》演的是华罗庚少年时期家境贫困,在失学的情况下,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数学。
中学毕业后,华罗庚由于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在失学的日子里,嗜书如命的华罗庚依旧捧着那本书,贪婪地、如饥似渴地读着,遇到不懂的题目,他就冥思苦想,直到破解难题为止。
查看全文15的年华,改如涨满风帆的小舟。而你,却不能上学了。
坐在那破旧的柜台后面,看到的,只是爸爸愁苦的容颜。你还记得儿时捧着妈妈偶尔给你的鸡蛋,半天舍不得吃;记得爸爸黄昏归来,肩头洇湿的雨水和残落的凌花。如今,你失学了!饥饿、贫困可以苦熬,但你酷爱的数学,向谁求教?
华罗庚爷爷,我怎能不敬佩你?
在太湖边那穷陋的小房里,迎着瑟瑟的寒风,干活、记账,余下的时间,你都用来自学数学。
查看全文观《少年华罗庚》有感
今天,春风微微地吹着,让人感觉舒畅。就在这天,我们驱车来到文化艺术中心,观看了儿童剧《少年华罗庚》。
故事讲述了我国现代大数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最让我感动是:在失学的日子里,嗜学如命的华罗庚依旧捧着一本书贪婪地,如饥似渴地读着,遇到不懂的题目,他就苦思冥想,直到破解难题为止。半夜里,在明亮的油灯下,华罗庚还在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解着题,忽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