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有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建筑群,在周围的一大片麦地里特别显眼。从村头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真有点宋代大宅院的感觉,这片建筑群就是新建的辛弃疾故居。在遥墙镇文化站站长张兆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东公路行走,5分钟后便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旁。张兆...
作文《辛弃疾》
辛弃疾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有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建筑群,在周围的一大片麦地里特别显眼。从村头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真有点宋代大宅院的感觉,这片建筑群就是新建的辛弃疾故居。在遥墙镇文化站站长张兆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东公路行走,5分钟后便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旁。张兆...
你就像一盏灯,但却无人寻觅,欲要绽放光明,却无人欣赏,直到渐渐认可,你却走到尽头,无力闪耀。无力反驳世间舆论,却在笔下流露真情,淡然,豪放,这是真正的你:
元宵佳节,灯火闪耀,你走在京城的大街上,望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追寻着记忆深处的那份美好。
战场阵营中,你在醉酒之中挑亮油灯,端详自己手中的宝剑,不知不觉,自己早已热泪盈眶,心中的梦想又何时成真?
夜幕降临,明月镶嵌在墨蓝色的夜空中,在习习晚风中,传来了隐隐约约的蝉鸣声和蛙鸣声。自己身处于自然之中,怡然,自得…
过去的梦想不再实现,可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代文豪,淡然,豪放的你依旧在我们心中。
送别路,鹅湖畔,郁孤台中,凄切的鹧鸪声不时传来,听,是谁在倾吐心中的悲痛与哀愁,吟出千古传世,万人吟诵的佳句。
――题记
暮春时节,春日芳菲都已停歇于泥土之中,路边树木却愈加葱茏,鸟鸣声从绿树中幽幽传出,细听,鹧鸪凄凉的叫声,子规悲切的号呼,沉痛至极,哀切至极。他伫立于这宁静的小道上,送别堂弟茂嘉,凝视南方,目送堂弟的身影消失在崇山峻岭中,他涕泗横流,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忆昔日,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还有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他感慨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人间别恨痛入骨啊!
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啼泪必将变为啼血!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你听到了他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吗?
盛夏,骄阳似火,红荷满湖,莲花互相倚靠,宛如喝醉了酒的美人,羽毛似雪的白鹭安闲静默,好像是独自在发愁。他病了,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感到清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收敛。他感慨万千,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马图寻觅美好山林,自在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他累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听,“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虽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沉郁悲壮!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你听到了他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吗?
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他倚在郁孤台上,忆当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佑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对这一带大肆蹂躏,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他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视线被无数的青山遮住。北望京城受阻,难道收复无望?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分明冲破了重重阻隔而终究向东奔腾了啊!难道自己就不能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撇于一隅吗?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也是在哀叹吗?
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鸟亦哀鸣,愁更愁!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你听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吗?
听,是谁,在绿树林中,杜鹃声切里,为离别伤透,把血泪泣干?听,是谁,在枕簟溪堂,依水断云中,叹殷浩咄咄,意司空休休,抒英雄感怆?听,是谁,在鹧鸪山里,断鸿声中,把流水叹尽,把青山望断?
是你――辛弃疾,你的抱负在词曲中唱响,你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年少豪情欲补天,一朝困顿二十年。红颜空老青灯下,壮志消磨樽酒前。
英雄泪,圣哲言,古来万事两难全。不如载酒江湖去,笑看红尘听雨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
——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 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后记
朗朗孤星暮夜沉,崖头独望空伤悲。
愁思绵绵半江水,渔家灯火掩帘深。
胡风意欲掠中原 ,三更南下扯衣襟。
刀印远去惟战马,辱不在外先自内。
奸佞小人谗君道,老将心寒力乏困。
一声雁鸣闻战鼓,血泪满面心悲愤。
你从弯弯曲曲的800多年前的小路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的南宋走来,凝望着破碎的河山,灰色的天空,仰天长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你的新只有一颗呀,却能释放出那么多忧国忧民的情丝。你希望圣上至明,你渴望祖国强盛,你追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你的梦一般的理想,你的呕心沥血的努力,经不住金兵的战火,你沉默了!
你不解,你忧虑,你彳亍,你彷徨。你把眉头紧锁成珠穆朗玛峰,眼睛里射出耀眼的光芒。你向苍天发出无休止的怒问,你把血泪凝固成振人心魄的词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你“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你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你为了你心中勤劳的人们的祖国,你的忧愁只能在年的心中流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投笔从戎,弃家投南,你指望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你怎会想到当朝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新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你指望不上当朝,你便想到了“她”,你的“她”呢?“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寻不见,当你意兴阑珊的时候,发现“她”就在“灯火阑珊处”。“她”是多么超出你的想像而与众不同。你像“她”一样,享受着冷清寂静,是在焦灼的等待?还是在沉静的思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在赏心亭上沧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南飞,宁不撩人心肠?更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孤雁悲苦,尚有家归,你的家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你虚度光阴,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你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与陈亮(同甫)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可惜你们的计划都落空了。你醉中“拔剑四顾”,夜里仍不忘杀敌,你清晨从梦中醒来,耳边又传来了军号之声,虽然你年少英勇,迅若流星,拉开强弓,声如雷鸣,斗志昂扬,所向披靡,但你依旧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你有一次沉默了!
夜很静,耳边又传来了你的声音:“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引弓磨剑战一场干戈,马革裹尸还热血酬家国,功过谁说?
他也曾驰骋疆场、勇挡雄狮,而多年之后他的夙愿也是希望能重披战甲,手握长剑,指挥士兵为君王夺回江山。他辛弃疾,上济倾国难,下陷九龙潭。他辛弃疾,自问心写忠字笔画何曾乱过!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因为先辈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使得辛弃疾从小便受这种气氛渲染,同时,他也看到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受到的屈辱、痛苦,于是,他在青年时便有了抗金复中原,为国雪耻的一番侠肝义胆。男儿心如剑,只为天下舞!
言必行,行必果。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响应起义,聚集两千多人,参加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听到义军溃散的消息后,率领五十多人袭击了几万人的军队。他就是这样敢说敢做,如此豪放洒脱之人。
即使他在起义军中有着惊人的果敢,却也只是使他名重一时。辛弃疾主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不和,受到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他风格多变,以豪放为主,而他的豪放却又与众不同,没有李白豪放中带着一丝狂傲,不似苏轼豪放间透着清新,而是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毕生一腔热血为国,却始终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只能用笔倾诉于书纸之间。
躯做砖,筑河山,生当为长歌百千,血能抛赤县。他辛弃疾不求留名汗青竹卷,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恢复山河,可最终鬓生霜华也未能如愿。公元1207年的秋季,辛弃疾抱恨而终。
千百年后的我们,虽已不能目睹他醉卧疆场,却能循着他留下的一字一词的千古绝唱,让我们震撼于他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将头向窗外,霓虹灯无比闪耀,我却感到格外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