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麦田的守望者
——献给凡高
凡高,一个将画视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用灵魂的色彩来绘画的人。可当他放下画笔时,却拿起枪结束了自己被人世束缚的生命。
他生命的热情,像是飞蛾扑火般的冲动,像是美人鱼起舞般陶醉。他的色彩,跳跃着疯狂迷醉的舞蹈,奔放地随意旋着,令人目眩;又似一首激昂的舞曲,想要跳出世俗的束缚。
他桔红色的发须是张扬还是落寞,那纠结的眉头总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他的《自画像》让人心疼。他总是充满幻想,却游走于极端,他总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执着地爱着《向日葵》,他用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着那黄金般的绚丽色彩,一朵一朵绽放的花如同火焰,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他的画面,是永不熄灭的篝火,如同那激情似火的向日葵,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欲望,正奋力摆脱花瓶的束缚,奔向太阳。他的感情过于炽烈,总是因现实的黑暗而绝望,他的灵魂过于纯洁,总是因世人的污浊而叹息,他对梦想过于执着,魔鬼称他为上帝,上帝叫他为孩子,人们称他为疯子。
他说:“我是以向日葵的姿态活着,而不是以束缚的姿态活着。”看凡高的画,第一眼看到的是耀眼的光华,第二眼看到的是太阳恋上雪花的矛盾,第三眼感受的则是雪花在太阳狂吻下的无奈与消亡。
画如人生。当你被那金灿灿的麦田吸引时,你可否注意到画面角落里的阴冷,是否注意到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送葬队伍
凡高的绝笔画面,仿佛就是他自我生命的写照,是他宿命的遗言。灿如黄金的麦田之上,一群乌鸦飞过,也许,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个被束缚的稻草人,希望在阳光下沐浴却又无法忍受乌鸦的啃食。他选择了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解脱,谁也不知道在中弹后的几天他是怎样度过的,是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还是在等待死亡。
凡高,一个渴望自由的麦田守望者,一个天堂里的快乐狂人。
评点:
本文作者也许是文学青年,或许是美术爱好者,或许是一位挚爱艺术的少年画家,要不怎能对凡高如此熟悉,对他的作品分析得如此透彻。透过这篇佳作,我们应该明白,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写作,是成功的基础。文章语言也极为美丽,这种美丽一方面表现在用词的准确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精美的修辞上,像“用灵魂的色彩来绘画”、“他的画面,是永不熄灭的篝火”、“希望在阳光下沐浴却又无法忍受乌鸦的啃食”等语句,有淡淡的诗意,也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心旷神怡,让人唇齿余香。
梵高,一个将画视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用灵魂的色彩来绘画的人。可当他放下画笔时,却拿起枪结束了自己被人世束缚的生命。
他生命的热情,像是飞蛾扑火般的冲动,像是美人鱼起舞般陶醉。他的色彩,跳跃着疯狂迷醉的舞蹈,奔放地随意旋转着,令人目眩;又似一首激昂的舞曲,想要跳出世俗的束缚。
他桔红色的发须是张扬还是落寞,那纠结的眉头总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他的《自画像》让人心疼。他总是充满幻想,却游走于极端,他总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执着地爱着《向日葵》,他用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着那黄金般的绚丽色彩,一朵一朵绽放的花如同火焰,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他的画面,是永不熄灭的篝火,如同那激情似火的向日葵,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欲望,正奋力摆脱花瓶的束缚,奔向太阳。他的感情过于炽烈,总是因现实的黑暗而绝望,他的灵魂过于纯洁,总是因世人的污浊而叹息,他对梦想过于执着,魔鬼称他为上帝,上帝叫他为孩子,人们称他为疯子。
他说:“我是以向日葵的姿态活着,而不是以束缚的姿态活着。”看凡高的画,第一眼看到的是耀眼的光华,第二眼看到的是太阳恋上雪花的矛盾,第三眼感受的则是雪花在太阳狂吻下的无奈与消亡。
画如人生。当你被那金灿灿的麦田吸引时,你可否注意到画面角落里的阴冷,是否注意到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送葬队伍?凡高的绝笔画面,仿佛就是他自我生命的写照,是他宿命的遗言。灿如黄金的麦田之上,一群乌鸦飞过,也许,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个被束缚的稻草人,希望在阳光下沐浴却又无法忍受乌鸦的啃食。他选择了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解脱,谁也不知道在中弹后的几天他是怎样度过的,是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还是在等待死亡。
凡高,一个渴望自由的麦田守望者,一个天堂里的快乐狂人。
凡高,一个将画视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用灵魂的色彩绘画的人。可当他放下笔时,却拿起枪结束了自己被人世束缚的生命。
他生命的热情,像是飞蛾扑火般的冲动,像是美人鱼起舞般的陶醉。他的色彩,跳跃着疯狂迷醉的舞蹈,奔放地随意旋着,令人目眩;又似一首激昂的舞曲,想要跳出世俗的束缚。
他橘红色的发须是张扬还是落寞,那纠结的眉头总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他的《自画像》让人心疼。他总是充满幻想,却游走于极端,他总在绘画中于自己苦斗。他执著的爱着《向日葵》,他用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着那黄金般的绚丽色彩,一朵一朵绽放的花如同火焰,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他的画,是永不熄灭的
火,如同那激情似火的向日葵,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欲望,正奋力摆脱花瓶的束缚,奔向太阳。他的感情过于炽热,总是因现实的黑暗而绝望;他的灵魂过于纯洁,总是因世人的污浊而叹息。他对梦想过于执著,魔鬼称他为上帝,上帝叫他为孩子,人们称他为疯子。
他说:“我是已向日葵的姿态活着。”看凡高的画,第一眼看到的是耀眼的光华,第二眼看到的是太阳恋上雪花的矛盾,第三眼感受的则是雪花在太阳狂吻下的无奈与消亡。
画如人生。当你被那金灿灿的麦田吸引时,你是否注意到画面角落里的阴冷,是否注意到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送葬队伍?凡高的绝壁画,仿佛就是他自我生命的写照,就是他宿命的遗言。灿如黄金的麦田之上,一群乌鸦飞归,也许,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个被束缚的稻草人,希望在阳光下沐浴却又无法忍受乌鸦的啃
。他选择了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解脱,谁也不知道在中弹后的几天他是怎样度过的,是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还是在等待死亡。
凡高,一个渴望自由麦田的守望者,一个天堂里的快乐狂人。
《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有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面百无聊赖地消磨时间。于此同时,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有些人赞扬此书,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阅读此书后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严厉批评此书。
我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虽然满口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早恋,但这些都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为了揭示霍尔顿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妹妹的那一份关爱,无时不刻不想着妹妹。
霍尔顿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虚伪”、“性”这些字眼,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与霍尔顿生活的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做对比,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
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美好纯洁,另一面是虚伪肮脏,只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就能生存下来,无论你所处环境是丑是美,这个世界,“适者生存”!
灵山陆屋中学初二:龚翠婷
有点小固执。有点小任性。有点小残忍。有点小矛盾。
这便是此刻的我。
最近头疼的次数越来越多,疼的愈来愈厉害,离手术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那天妈妈拿着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她的手轻微地抖了一下,然后我的心也跟着剧烈颤抖。但我仍像往常一样嬉皮笑脸地问,妈妈,怎么样,你的宝贝女儿没事吧!就说嘛,我可是金刚不坏之身。
妈妈勉强微笑,说,是啊,不过要做个小手术,没什么问题吧。
而后,陷入沉默当中。
妈,回去吧。我好不容易找回自己的声音。
我跟妈妈约定,手术之前的日子我都要待在学校,手术后在家里休息不能超过一个月,妈妈同意了,因为我以不做手术相威胁。
阴历生日那天,妈妈来给我送蛋糕,她心疼地看着我问,跟我回去,好不好?我拒绝了,搞不好这是我最后一个生日,怎么能浪费呢?中午过的很开心,甚至接到了小逸的电话,真的,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生日。肆意的青春在我们挥洒的蛋糕中悄然绽放。
晚上下自习后,妈妈打来电话说,这次的手术可能不用开颅了,医院有了新方案。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好的礼物,最大的Surprise,不用开脑壳了,这简直比贝克汉姆当着全世界人民的面说爱我还让我兴奋。
其实那天在医生办公室外面,我什么都听到了,这次手术要开颅但由于发现及时,所以手术成功率在60%~70%左右,然后我脑子里就被“开颅”两个字充满,什么的都听不到了。
我的身体颤抖了一下。我害怕,真的很怕。那种恐惧渗到了骨子里,让我无法自拔,我听到骨头撞击在一起的清脆声音。
我自己的身体我比谁都了解,我是一个怕疼的孩子,所以我抗拒动手术,但我并不怕死,我守望着地狱,但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所以我不能死,我需要活下去,即使没有意义。
最终是去到地狱还是天堂,我不知道。
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步之差。
普希帕·巴斯奈特不需要闹钟。每天清晨,和她同住这栋两层楼房里40个孩子的声音会将她叫醒。这些曾经生活在尼泊尔监狱中的孩子,被这名28岁的女子拯救了出来。
尼泊尔缺少社会保障,如果被捕人士的子女在本地没有其他监护人,那他们必须要把孩子带进监狱一同坐牢,或者任其在街上流浪。
当巴斯奈特发现其使命时,年仅21岁。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她探访了一所女子监狱,因这里极度恶劣的环境而感到震惊,她还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孩子生活在监狱里。
一个小女孩抓住了巴斯奈特的披巾,向她露出一张大大的笑脸。“我觉得她是在召唤我。”
巴斯奈特决定开展一项日托服务,将被监禁的孩子从围墙内解救出来。最初,几乎所有人都怀疑她是否能够挑起这项计划。她让朋友们捐款,并且自己在加德满都租了一栋房子作为场地。
仅仅在第一次探监的两个月之后,巴斯奈特就:刑合照顾5个孩子。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她将孩子们从监狱接到她的儿童庇护中心,下午再送回去。两年之后,巴斯奈特创建了蝴蝶之家——一所儿童庇护中心。在这里,年长的孩子帮忙照顾幼儿,每个人都要分担一些日常杂务。整个氛围就像是—个超大的家庭。
在学校放假的日子里,巴斯奈特会让年幼的孩子们去探监,孩子逗留在里面期间,她会给他们带去食物、衣服和新鲜的水。巴斯奈特希望这些家庭能够在监狱之外重聚,而她所照顾的其中60个孩子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信步走在雨后润泽的小路上,闻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们欢快的鸣叫声,心情也不觉舒畅起来。
稻田中插满了一根根又细又长的小竹竿,竿顶上还系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口袋,听奶奶说,这样做是为了驱赶那些馋嘴的麻雀,瞧,那边的稻田里还有几个稻草人呢!他们站立在稻田中,戴着一顶残破的斗笠,张开双臂,屹立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这片稻田。一阵风吹来只见稻草人极力挥舞着手里的红色塑料袋驱赶着偷稻吃的麻雀。有稻草人坚守着,这片稻田上方还真的没有一只麻雀呢。
稻草人从不贪玩从不淘气从不厌倦,他不畏艰辛,忠于职守,不论清晨黄昏,不论白昼夜晚,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骄阳雷鸣,总是顽强地站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上口袋在风中轻舞飞扬,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
稻草人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肯歇一歇,总是挺直着腰板站在那里。他不向主人索取任何报酬,他默默地站着,也许他也向往自由,但是,他不能动,它只能在这儿驱赶着麻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城市眺望田野的稻草人,就算张嘴也喊不出多美,全在心里指不出你是谁,也许帽檐遮住一些方位,眼底世界只有四十五度……”远处飘来曹方的《城市稻草人》,我默默地跟唱着“稻草人天都黑了不会累……”
稻草人啊,它是多么的孤寂。虽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同类,虽然他们站在同一片田地里,虽然他们近在咫尺,可他们不能动,不能交谈。他们的四肢与脑袋被线紧紧系住,身体耷拉着,没有一点儿魂魄。任何时候,一阵风吹过来,他也会痛苦地颤抖。他没有朋友,因为他不能说话。
白天,他只能孤独地守望着这片稻田,晚上,他只能独自凝望着漆黑夜空中的星星,但星星也不会理睬他,他一定会感到孤独。好几次,他都在电闪雷鸣的时候默默地哭泣……可谁会理解他呢?
偶尔飞来的几只麻雀,也被他吓跑了,难道他就真得这么不受欢迎吗?他常常这样想着。“天哪,难道我这辈子只能做一个孤独守望的人吗?”一阵风吹来,稻草人害怕极了,终于,他坚持不住,他倒下了,下一个秋,又会是谁来做这片田野的守望者呢?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窗外是一片黑夜的寂静,不少昆虫都已经从各处蹦出来了,最常见的还是飞蛾了,因为它们才最爱在黑暗中寻找意思光明。
“嚓”,停电了,我点起了一只蜡烛,并留心不让烛油滴在桌上。屋里很闷,我推开了窗子,想把闷热拒之门外。趴在桌上,迷迷糊糊地只觉得满眼中烛光跳动。
不知什么时候,一只飞蛾飞了进来,那是一只极小的、及普通的飞蛾,让我想起了“飞蛾扑火”一词的飞蛾。我不太喜欢飞蛾有这么一个下场,尤其是这样一个弱下的生命。他看起来像一片柳絮,在跳动的火焰中度过。我很想去救它。但是,我虽然有权赶走我讨厌的东西,可没有全力去挽救一个小生命呢?只有我看见了它这样做的死亡的必然性,而它自己却毫不知情。它好像一个狂欢的土著人,围着圣火舞蹈,狂放,而又是那么的轻盈。难道这就是你的理想,你的愿望?
我几次想挥手阻拦它,但是,我又能救它几次呢?我放下了手。看着它的舞蹈,它的和着烛光闪烁的走向极乐世界的舞蹈,我出了什神。
飞蛾小小的身体,终于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房中的闷热悄然散去,些许清风拂在面上,我迎接它,就像迎接那只飞蛾一样……
火光中,跳跃着一个个不死的精灵。
海明威在获诺贝尔奖后倒在自己的猎枪下。
尼采在超人哲学的太阳里被曝晒为一个疯子。
海子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愿望碾碎在车轮下。
人生最大的满足来自于对目标的追求,而我无语,因为我看见窗外的“守望者”们仍在守护着什么。
地球360度自转需要23时56分4秒,它每转一度都是一份幸福。我注视着这幸福的地图……
90 °的幸福
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房间里。但这并没有让睡熟的我睡醒,我依然睡得很香,这是,房间的门开了,妈妈轻轻的拜拜我说:” 起床了。”我从被子里钻出来,睁开惺忪的眼,对妈妈说:“我再睡会儿。”我极不原睁开眼,妈妈那我没办法,只好在我第二次钻进被子里时说:“那把牛奶喝了再睡。”我点点头。妈妈把牛奶放在桌子上,旋转90°,杯柄正好落在我的手里,喝着热滕腾的牛奶,一股暖流涌人心田,这是妈妈给我的90°幸福.
180º的幸福
起床后,走到厨房,爸爸已经坐在餐桌边了。爸爸天天那么早就起床,那么晚才回来,都是为了这个幸福的家。我跟爸爸说一声早,爸爸抬头看了我,于是又开始了他的学习论。我很用心地听着,因为我知道,爸爸对我寄予无限厚望,我不能让他失望。爸爸仍在教育我,妈妈及时阻止了他,说“赶紧走吧,别说了,上班都快迟到了。“爸爸这才停止,快速穿上衣服,换了鞋就出门了。
我和妈妈目送他离开,只见妈妈把爸爸的拖鞋转了180°,鞋子的脚口向外,便于爸爸回来时换鞋。这是妈妈给爸爸的180°的幸福。
360°的幸福。
我还在慢吞吞地吃早饭。妈妈开始催我快点的,让我赶紧吃的,并把我书包、鞋、衣服、围巾都准备好了,一会儿好给我戴上。我问妈妈:“妈妈,您吃早饭了吗?”妈妈说:“送完你后再吃也不晚。”我不依她:“谁知道您的早饭和牛奶是不是连在一起吃的。”妈妈着急了:“你赶紧吃,一会就该迟到了。”我心想:妈妈是故意避开我的询问。我拿着一块面包硬往妈妈的嘴里塞,说:“您要不把早饭吃完,我就不去上学。”妈妈只好那我没办法,就坐下来吃早饭。早饭后,我也赶紧换鞋,拿衣服,但围巾不好戴。妈妈看见了,走过来帮我戴,只见妈妈的手在我的头顶转了360°,围巾的戴好了。我看到了幸福的地图上标明了,妈妈有一次给了我幸福,而且这次是360°的幸福,顿时一股暖流进我的心里,我多么幸福啊。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杯子的转动,鞋子的转动,围巾的转动,每一次转动,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份甜蜜的幸福。幸福的地图上乘载的是一种关爱,一种奉献,一种心心相印。
如果说生活是一幅地图,那么幸福就是一个个坐标点,幸福的坐标点在地图中驻扎,而我就是地图的拥有者,注视着生活中的每一处幸福。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麦田,那么幸福就是一颗颗小麦芽,幸福的麦芽在麦田中生根生长,而我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守护者生活中每一个幸福。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舞台,那么幸福就是一束束灯光,幸福的灯光在舞台中闪耀传播,而我就是舞台的表演者,接受着生活中的每一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