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想
名字,是否和冤屈关联
经书羞羞答答,没有正言
端五,你端坐在汨罗江畔
看众人划一叶龙舟,将一首
《离骚》,郑重捞起
这一天,众生被赦免公务
红尘,添一次亲情聚首
后人记住,五月的日子湿湿
漉漉,只因一个诗人的哭泣
走过岁月千年
投江、卧轨、斧劈、枪杀
诗人的结局与一座坟的形状
有太多的相似。头顶的光环太重
多少个王朝的庙宇尚未坍塌,自己
却拐进,四壁漏风的史书
还有,不为斗米升面折腰的
诗人吗?看了又看,似
无人作答。诗人的帽子破了又缝
缝了又破。扛着《离骚》的牌子
真是尴尬
汨罗江边,披头散发,一代贤臣,置身潮水.。
——题记
五月,多么美好的时光。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个“诗人节”,又是一个飘满粽香的日子。家家都备好粽子、雄黄酒,挂上菖蒲,为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秭归县人。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就没有富贵子弟身上的那种猖狂、任性,这使他成为了一个爱国诗人。屈氏子孙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楚国朝廷中,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他向怀王进谗言,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最后,怀王不听屈原的劝告,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经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 “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他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他的一生诠释了世上最真诚的爱国情怀,他用他的一片真情谱写了《离骚》这一古代瑰宝。
即使这样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也无法挽留他。昏庸的楚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却对屈原的忠言不管不顾,屈原最终不忍看到国家灭亡,在五月初五这天,怀抱一块大石头,带着满腔的愤怒、满肚的冤屈投向了汨罗江。闻此事,世人哀之。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文潜用寥寥数笔写出端午赛龙舟时对屈原受的冤屈感到悲伤,忠魂一去便不再回。国家灭、人也死的事件今天哪里有?只留下一点影子在世间。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满载豪情欲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君主无能,奸臣当道,如此的世风,怎能不让他痛心!为了区区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结果却不是他所预料的。
粽香
粽叶的清爽飘散在空气中,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水汽,渐渐散尽。端午,在粽香里靠近了。相比鲁迅胡适的童年,在我的记忆里,端午只是粽子与艾草,从未有过赛龙舟等其他节目,雄黄酒只是在其他的书或老人的回忆中,传统文化在我的内心中缺失。故常常爱幻想,在文字中穿越到一个个朝代,体会各种滋味。
屈原
笔尖轻触到纸,思绪像是一个古老精致的魔盒被打开。我穿越时空,来到了千百年前的汨罗江边,远远地,一个身穿黑白汉服的男子在踱步,国已破,心中的希望破灭,小人谗言迫害了自己,灭亡了国家,他已无办法挽救。忽然,他抬头审视天地,整理好衣冠,毅然决然地与江水融为一体,以身殉国。流水溅溅,鸟声凄凄,林木萧萧。人们投下粽子,担心鱼儿咬坏身体,作衣冠冢于汨罗山上。屈原,你曾用兰草作诗,至死坚守心中的兰草。
舟
小舟行驶在河上,这一天是端午节。人们纷纷乘自家的舟,向水中投入粽子,一代代人延续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对先人的崇敬。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雾罩住了河面,似是屈原投江前朦胧的眼睛。小船驶出河面,人们双手合十,向湖的方向虔诚的祈祷。蓝绿的河面深处染成黑色,一层哀伤,是屈原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