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篇关于

做豆腐

的作文

做豆腐

六年级|日记|650字

中午我吃好饭,奶奶对我说:“嘉慧,奶奶准备做豆腐,你要不要去帮忙呀”听了奶奶这句话,我很好奇,说:“奶奶,奶奶,当然想啦!我还从来没见过自己也能做豆腐呢”我跟着奶奶到了另外一个房间,看见一个大桶里装着好多黄豆,黄豆被浸泡在水里,我问奶奶:“黄豆为什么泡在水里呢”奶奶回答:“只有把黄豆泡在水里,泡胀变软后,才能磨成豆浆,变成豆腐。”接着奶奶交给我了一个任务,把桶里又硬又小的豆子拣出来。“为什么要拣呢”我问。“因为这些豆子是“死豆”像石头一样硬,机器不能把它磨碎,会影响豆浆的质量。”奶奶回答。接着,我就按照奶奶的要求拣豆子。

捡好之后,爸爸挑着我们拣好的黄豆,跟着奶奶去村子里另外一个老奶奶家磨豆子,那个老奶奶打开机器,听到“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机器的一边马上流出了白里带黄的豆浆,另一边出来的是豆腐渣。我问:“奶奶,这豆浆现在就可以喝吗”奶奶说:“还不能,要烧开后再加一些调料,才可以喝。”

豆浆拿到家里,奶奶把一大桶豆浆倒到大锅里,爷爷开始烧柴,把整个柴炉烧得很旺很旺,很快豆浆就烧好了。奶奶给我盛了一碗,我往里面加上白糖,一闻,香气扑鼻;一喝,真是爽啊!我可从来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豆浆啊!我一口气就把这碗豆浆喝完了,奶奶又给我盛了一碗,我很快又喝完了。妈妈说:“你吃了那么多豆浆,就等于吃了一大块豆腐呢!”

奶奶开始往豆浆里面倒卤冰,一边倒卤冰,一边用一个大勺子慢慢搅动。过了一会,奶奶用一根筷子插在豆浆中间,等筷子不动了,就是说卤冰已经够了。大概过了十分钟,奶奶拿来了一个正方形的木框,把大纱布放在木框里,奶奶就往里倒豆腐花,倒好之后,用纱布把豆腐花包了起来。最后用一块很重的木板压在上面。压好之后,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奶奶把纱布打开,哇!这就是豆腐,这么大的一块豆腐,能吃一个月呢!

原来做豆腐也有那么多的学问。

做豆腐

四年级|记叙文|600字

今天妈妈突发奇想,要做豆腐,妈妈对我说:“快来和我一起做豆腐。”我说:“好。”

首先,拣黄豆。妈妈和我把有斑点的,腐烂的黄豆都挑了出来,确保大豆个个圆润饱满,这样作出的豆腐质量才有保证。之后,妈妈吧大豆淘洗干净,再根据比例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磨豆浆。妈妈按下豆浆机的开关,在“轰轰”的响声中,我舀起一盆黄豆倒入豆浆机上面的入口处。随着大豆缓缓下坠,豆浆机左边的罐子里流出浓白的豆浆,淌入下面的大盆里,右边的槽里则出豆渣,掉入另一个大盆中。我一次次地弯腰舀豆,挺腰添豆,大盆里的黄豆越来越少,大盆里的豆浆越来越多,而我越来越累。妈妈心疼地说“孩子,歇会儿吧!”我却固执地非干完不可。终于,添完最后一瓢都,我浑身如散了架似的,瘫坐在地上。,阿妈却没有关住机器,反而舀起豆渣来。见我迷惑不解。妈妈笑着说:“豆渣还得过两遍,才能碾干净。”

接着,我和妈妈把豆浆倒入大锅里,开始煮豆浆。金黄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豆浆沸腾了,锅里冒起了一团团白沫。妈妈不再烧锅了,进屋拿了一瓶葡萄糖溶液,往锅里边倒边对我说:“过去都是卤水点豆腐,那样做出的豆腐不仅发苦,而且对身体有害。现在人们都改用葡萄糖了。”“葡萄糖有什么作用呢?”我好奇地问。“起”凝结作用,可以让煮好的豆浆变成豆腐。“妈妈用棍搅拌着豆浆说。

最后,我和妈妈把豆浆舀出来,倒在大盆里晾凉,这时豆浆已经快变成白色的固体了。妈妈们又把他们舀在两个铺着布的长方形木框里,用布裹好,就做成豆腐了。

通过这次做豆腐,我深深感受到:有些食物,吃上去好吃,做成却很不容易,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载,豆腐好吃不好做,我们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应该好好珍惜。

指导老师:王培红

做豆腐

六年级|叙事|500字

  “快过年了,快过年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在我们耳边回荡。

  过年,对小朋友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开心的事情,而对大人来说是一件烦心的事情。因为每年过年时,我奶奶都要做豆腐。

  去年寒假的一天,奶奶早早起了床,把事先泡好的大黄豆捞到了塑料桶中。奶奶把黄豆挑到了隔壁伯伯家,让伯伯帮忙把黄豆用机器绞碎。听隔壁伯伯说:“原来是用石磨把黄豆磨碎的,不像现在有机器,多方便啊!”过了几分钟,黄豆就变成了糊状的液体流进塑料桶中。我走过去,轻轻闻一下,一股豆香直扑入我的鼻子里,令人浩气长舒。我忍不住用手指沾了一点,用嘴吮吸,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十分有韵味。奶奶先把塑料桶中糊状的液体倒入大盆里,烧一锅开水,倒入大盆里搅拌均匀。然后,她在锅上放一个木头架子,将有孔的大塑料袋放在木头架子上,把盆里的液体用水勺舀起倒入大塑料袋里,用力挤压大塑料袋,一些的白色的没有杂物的液体就流入锅中,用火烧开。你们猜猜,那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平时喝的豆浆。奶奶再将石膏粉倒入豆浆中,石膏粉主要是起凝固作用。过几分钟后,豆浆就变成了豆腐花。又她把豆腐花倒入木框中,压上木板,几个小时,把板掀开,这时豆腐便做好了。

  没想到,我们平时吃的豆腐需要这么大的努力才能做出来,做豆腐是多么劳累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劳动的成果。

 

    六年级:汪璇

做豆腐

六年级|记叙文|600字

想必大家都吃过香嫩可口吧,可是,你们可知道怎么做豆腐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快过年了,老家的人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我家也不例外。爷爷一大早就去镇上了,奶奶就让我帮她做豆腐。

做豆腐前,要打豆浆。奶奶搬出磨浆机,把一篮泡了两天两夜的黄豆提了出来,当然不别忘记准备两桶水。趁奶奶提豆浆和水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这个磨浆机。这机器一共有3个口。一个是倒豆子、水的入口,一个是出豆浆口,一个是出豆腐渣的口。

不一会儿,就开工了“呼呼呼——”磨浆机得呼呼作响。奶奶一边往里面对水,两出口处一边流出豆浆和豆渣。黄豆快没有了,我赶紧加了一瓢黄豆进去。就这样,奶奶加水,我加黄豆,不一会儿,就打好了第一批豆浆。

奶奶把豆浆倒进锅里,生火煮豆浆,而我呢?就把和了少许水的豆渣,用天然的木叉子搅拌。

过了10分钟左右,我们又开始打第二批豆浆了。这回可容易多了,直接把糊状的豆渣浆往入口里倒。这不,又打出了一盆豆浆,不过比行前那盆略稀一点;打豆渣,也更白一些。

豆浆打完了就要开始做豆腐啦!

首先,把豆浆煮开,倒入另一盆子里,不过,在移时要点石膏粉。舀一瓢豆浆在石膏粉上,然后迅速把点了石膏粉的豆浆倒进另一个盆子里。

接着,在锅上架两根木棍,放上筛子,铺一层干净的布,把半凝固的豆浆,也就是为人所爱的豆腐脑儿,一瓢一瓢地舀进去,让水漏掉。单单这样可不行,还要用布把豆腐脑儿包好,但不要让整块儿的嫩豆腐裂开,包紧后压上重物,这样才行。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稀稀的豆浆就魔术般地变成了美味的豆腐啦!

我觉得呀,这次的豆腐格外地香。爷爷说豆浆美容养颜;豆渣味道香,能喂猪;豆腐可口,有得健康。黄豆一身都是宝啊!

做豆腐

四年级|记叙文|500字

今天,我突发奇想,自己做一次豆腐。

首先,要准备好做豆腐的材料:黄豆、卤水或石膏。不料,我都不知道卤水是什么,连卤水都不知道是什么,正当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爸爸便给我提了一个建议:问问卖豆腐的师傅是什么。我想:对啊,卖豆腐的师傅一定知道,我顺便向他要一点回来!到了菜市场,我问了问卤水是什么,卖豆腐的师傅似乎看出了什么,二话不说的把卤水给我,对我说:“就是卤水,你拿去用吧!”真的十分的感谢他。这样材料就齐了。

做豆腐的第一步是要把黄豆用冷水泡一个晚上,使黄豆膨胀起来。当黄豆膨胀起来的时候,就要用石磨把黄豆磨碎,可惜我家没有石磨,只能用搅拌机代替喽,但是用搅拌机就不用再过滤了,21世纪,科技真是发达呀!用豆浆机搅拌完后,搅完后的豆浆放到锅里,用火煮开,在煮的过程中,还要一边煮一边把浮在面上的泡沫去掉,煮的步骤就完成了。接下来的两个步骤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关系到这个豆腐的质量好不好,这个步骤就是“点豆腐”。要把卤水一点一点地倒进煮好的豆浆里,并且不停地搅拌,这个极其关键的步骤让我紧张不已,生怕快完成的豆腐被我毁掉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点好的豆腐放在一个木盒,并用砖头挤出豆腐里剩余的水分,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通过了这次做豆腐的亲身体验,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科技的发达,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因为它包含的是人们的辛苦啊!

做豆腐

六年级|叙事|350字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歇后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却从来没有看到过,然而今年却亲身体验了一回。

大年三十的前两天,豆浆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我好奇的跑去一看,白“雾”中奶奶正在煮豆浆。两大锅豆浆冒着腾腾的热气,驱走了我的寒意,“好香啊!”奶奶看见我,笑了笑,“你去玩吧,过会儿我会叫你来吃豆腐的。”我惊叫道:“吃豆腐?你在做豆腐?”“对呀。”似是看见我吃豆腐时的样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看着奶奶娴熟的搅拌着豆浆,我的心也被触动了,竟也开始期待起奶奶做的豆腐。豆浆煮熟了,就要把豆浆和渣过滤出来:把豆浆倒到滤布上,渣就被布截了下来,豆浆呢,顺着滤布流进盆里。滤去豆渣,挤出豆浆之后,就要“点豆腐”了。一点一点的往里面倒盐卤,一边搅拌盆里的豆浆。渐渐地豆浆变了颜色豆浆里的水分离出来了,把水挤压干净,过了一会,就凝成了豆腐。

我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豆腐,那香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做豆腐的父亲

初二|记叙文|1200字以上

    这样的单调、腻烦、劳累艰苦的活计,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周而复始,父亲就这样从刚结婚时二十几岁的英俊的青年坚持到现在年近半百,他几十年的美好岁月都交给了豆腐,至今乐此不疲。
    我的父亲就是做豆腐的,人称“豆腐匠”。
    在我们家乡,起得最早的是鸡,鸡叫几遍后,太阳才慢慢地升起来,日出而作的人们才陆陆续续地离开温暖的被窝开始一天的劳作,而在我们家,起得最早的永远是我的父亲。为了赶上人们早上做菜,为了有时间白天出去叫卖,做豆腐的永远要半夜就起来,等到鸡醒了开始叫时,他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等到我们起来时,院子里已经飘满了豆腐的馨香,一些买豆腐的人已经来光顾了。
    人们看到的是又干又薄的,金黄喷香的干豆腐,而从黄豆变成豆腐的复杂而辛劳的过程,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人们的梦乡中进行的。父亲的工作永远是寂寞的,陪伴他的永远是天上的星星、月亮和那头围着磨道转的忠实的毛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的正常的生物钟,梦乡中的被窝对人的诱惑不次于美酒佳肴。我偶尔几次有事起早,母亲叫了好几遍,都不愿意起来,那热乎乎的火炕,温暖的被窝,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而我的父亲从二十几岁起,直到现在年近半百,每天都是半夜就起床,此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了。
    能起早,对做豆腐的人是第一个考验,如果经受不住这个考验,就没有资格做豆腐匠了。其实这样还远远不够,除了起早之外,做豆腐这个活的单调、劳累也是一般人忍受不了的。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磨豆浆,煮豆浆,过包。所以要把这三个活算一道工序,是因为这三项是同时进行的。一边是一盘石磨,一头毛驴在不停地围着磨道跑,随着磨盘飞转,乳白色的豆浆汩汩流出。另一边一口特号的用来熬豆浆的大锅,锅旁边一口大缸,上边挂着由一个粗大的十字架吊起的用细纱布做的用来过滤出豆渣的豆腐包。这时父亲要同时照顾到三个方面,那边磨盘上的豆子少了要及时添上,磨盘下面的盛豆浆的桶满了要及时提起来倒入锅中。这边要看着那口大锅,没开时要加火,开了要即时撤火,掌握火候是很关键的,火小了,锅开的慢,浪费时间,火大了,就要糊锅,这样会影响干豆腐的味道。熬好了豆浆要一瓢瓢地舀到豆腐包上过包,豆浆滤到大缸里,渣滓多了,就要用沉重的豆腐夹子用力夹,以便把浆汁滤尽,再把渣滓舀出来留作喂猪的饲料。这时的父亲像娴熟的架子鼓的鼓手,锣、鼓、镲一起来一样,添黄豆,提浆子,熬浆子,舀浆子,过浆子,倒渣滓,演出了一出热闹的豆腐交响曲。这段交响曲要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曲终了,父亲早已经是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了。然后是往浆子里点卤水,把豆浆变成豆腐脑,这是个技术活,不用什么体力,父亲可以借此喘息一下。然后还有很多烦琐的活,才能做出豆腐来。
    做豆腐的艰难还不止于此,豆腐坊的劳动环境的恶劣,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无论冬夏,豆腐坊总是蒸汽的世界,那口熬浆子的大锅放出滚滚的蒸汽,把不大的豆腐坊变成了桑拿浴室,爸爸就天天在那里洗桑拿了,汗水和蒸汽水混到一起,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夏天还是好的,尽管夏天的闷热潮湿让一般人受不了,但也就是热,就是大汗淋漓罢了,湿透了的单衣换起来也很容易,到了冬天,就更遭罪了。黑龙江的冬天,滴水成冰,人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但干起活来身上会出不少的汗,再加上豆腐坊里的滚滚热气熏着,爸爸的棉衣很快就湿透了,然而等煮完浆子过完包,屋里就会突然冷下来,再时而出去干点啥,衣服的外面很快就冻成一个壳,这时父亲就像穿了一身盔甲,只有身体的热量去把冰融化,可想而知,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啊。尽管父亲的工作都是在半夜三更完成的,多在我的梦乡里,但由于天长日久,我总有机会看到父亲的劳作,父亲在豆腐坊忙碌的身影至今还时时在脑海浮现,其中最难忘记的就是父亲穿着冰冻的盔甲走路的情景。那是严冬的一天,我感冒了,白天睡多了,晚上睡了一会早早就醒了,于是我好奇地想出去看看父亲做豆腐,刚一出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袭来,是寒冷的西北风,我打了一个冷战,一轮圆月洒下清冷的光,稀疏的星星,在寒风中眨着眼睛。我刚刚走到豆腐坊门口,就看见父亲出来干什么,我就看父亲走路的样子很特别,胳膊腿都很僵硬,走路时还刷刷的响,我就赶紧上前去摸爸爸的衣服,才知道外面结了一层冰,里面都是湿的,我说这衣服这么湿外面都冻冰了,多凉啊,还不赶紧换一件啊!父亲笑了,天天这样,哪能换得过来啊,再说也没有时间换,这里离不开人,这样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凉了。他赶紧催促我,你来干啥啊,天这么冷,快回屋里去吧。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冷的打寒战,父亲穿着湿透了,外面还冻着冰的衣服该怎么样呢,我不知不觉的流出了眼泪。
    这样的单调、腻烦、劳累艰苦的活计,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周而复始,父亲就这样从刚结婚时二十几岁的英俊的青年坚持到现在年近半百,他几十年的美好岁月都交给了豆腐,至今乐此不疲。当然,豆腐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已经成长起来的女儿。父亲钟爱着他的豆腐,更爱他的女儿,看到女儿一天天长大,特别是考上大学时,父亲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我喜爱豆腐,更敬爱我的父亲,我不能像他那样做出美味的豆腐,但我要像他那样的执着、坚韧。

学农之做豆腐

初三|记叙文|650字

经过为期一周的学农,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活动,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做豆腐。呵!那是多么有趣啊……

跟着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间教室,里面有很多小石磨。教室正中有几个大字——为人之道需如豆腐一样方正洁白。这真是一句有哲理的话啊。接着老师给我们分好了小组,使这个喧闹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紧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有关豆腐的小故事和磨豆腐的方法,十分引人入胜。终于,老师清完嗓子后,让我们磨豆腐了。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个装着些许豆子的盆,豆子浸泡在水里。我试着用手了一下磨,有点重,很难起来。“我来,我来。”只见我们小组中最壮的一个同学,撸起了袖子,露出粗壮的胳膊,用硕大的手一把抓住了把手,竟很轻松的将磨了起来,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势。只见磨像充了电的飞盘,飞快的了起来。“先停下,往里面装豆子。”组长大声说了一句,灵巧的用勺子从盆里舀了六七粒豆子,放在了石磨眼里。“看我的。”组长的声音刚落,那位同学奋力的起磨来。不一会,石磨四周溢出了乳白色的豆浆,继而散发出一股浓香味。我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心里乐开了花,“加油,快放豆子。”在此时,另外两位同学用勺子顺着石磨的边缘将豆浆刮了下来,放在了另一个盆子里。随着那位同学速的不断增大,石墨开始左右摇晃起来,我赶紧用脚踩住了石磨的底盘,这才稍微稳定。源源不断的豆浆从石磨里溢出来,另外两位同学应接不暇的舀着豆浆。不一会,盆里已充满了豆浆了。接着老师把各小组磨好的豆浆倒在了一个大锅里,煮了起来,煮沸后,老师用纱布过滤了残渣。待冷却后,加入了卤水,豆浆渐渐凝固成了豆腐。老师将豆腐切成小块,分给每个同学,我急切的吃了一口,满嘴洋溢着豆腐的香味。

呵,自己亲手做豆腐,不是很有趣吗?你也来试一试吧!

到玉湖看做豆腐

二年级|日记|800字

10月4日 星期六晴

今天中午我爸爸接到小李老师打来的电话,我想肯定是说课外采风的事情,果然我盼望已久的课外采风活动又要开始了。

下午我和爸爸早早就来到学校门口等车,过了一会同学们就到齐了,大家都盼望着能早点出发。

的时候,玉湖的车终于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坐上车。一路上,大家都在聊豆腐是怎么做的,我想我们都吃过豆腐,但是只知道豆腐是用大豆来做的。

下车后,一个姓吴的叔叔先带我们参观石具公园,这个公园摆放着许许多多的石具,吴叔叔说这些石具就是过去用来磨豆浆做豆腐用的,同学们围着这些石具看了又看,我看见有一个像锅一样的石具,吴叔叔说以前的人把黄豆浸泡后就放进这里磨。

经过参观石具公园,我们都知道豆腐是先用黄豆浸泡,然后再放到石磨里磨成浆,磨成浆后放到锅里煮,并放进石膏凝固,最后把水份压掉就成豆腐了。

参观完石具公园后,我们来到了玉湖食品厂三楼生产车间。走进宽敞整洁的车间,我们看见工人先挑选出好的黄豆放进一个个不锈钢水盘里浸泡,然后再把浸泡好的黄豆倒进干净的豆池里过滤掉沙子和泥土,过滤干净后就放进机器里滚成浆,这些浆通过流水线高温杀毒后缓慢地流了出来,白花花的、热气腾腾的豆浆香喷喷的,我们看了都想喝上几口。

吴叔叔告诉我们,这些豆浆出来后直接流到二楼生产车间,这个车间主要做豆腐皮和“豆千张”,只见工人把豆浆冷却后,用两张干净的白布把豆浆夹在中间,再放进机器里把水份压掉,这样像白布一样的豆腐皮就做好了,那“豆千张”也是这样做的,但要压两次,压出来的“豆千张”就像面巾纸一样薄,而且很有弹性,只见工人想拉布匹一样一张张地从机器里拉出来。

一楼车间主要做“油豆腐”和“水豆腐”,水豆腐就是我们经常吃的白豆腐,“油豆腐”就是用豆油炸出来的小豆腐,看见这些豆腐我们又想吃了,一位阿姨看见我们嘴馋的样子,就到车间里装了一袋给我们吃,我抓了一大把急忙塞嘴里,味道真香啊!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终于懂得了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回来后我告诉妈妈以后都要买玉湖的豆腐吃,好吃而且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