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小学初中高中字数体裁话题
话题:
全部 生活 社会 体育 科技 历史 艺术 地域 文化 人物 自然
共找到57

关于昭君的作文

王昭君

初一|散文|150字

抱着我的琵琶呀!
与汉君一为别。
天苍苍,地茫茫,
出嫁到冰天雪地的塞外,
只见涛涛江水幻为滚滚黄沙。
弹着我的琵琶呀!
独守空房数多年,
思乡、思家、思君王,
夜夜悽唱五更曲,
长恨画工错画像。
伴着我的琵琶呀!
瞧那平沙雁落、水游鱼沉,
为我添离恨,
含泪一首出塞曲,
此恨绵绵无绝期。
望着我的琵琶呀!
日夜相思青草绵,
今生已为胡人妻,
尔后长眠胡人地,
昭君一嫁不复回。

昭君的选择

高三|叙事|650字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游昭君墓

高三|记叙文|1200字以上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八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乘车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跨进大门,迎面是董必武的题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掳胸臆葱,舞文弄墨总徒劳。在阳光照耀下,镌刻在石碑上的镏金大字,光彩夺目。伫立在诗碑前,我思绪翻腾。听老师说,董老这首《王昭君》的诗,已成为对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定评。还有两块蒙文石碑,也和汉字石碑一样,依次排列,像忠于职守的武士,静静地守护着陵墓,向人们显示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前面就到了一座小山样的陵墓。我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山脚,沿着曲折的台阶,吃力地爬上墓顶。尽管已经气喘吁吁,但迷人的景色使我顾不上休息。
  蔚蓝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树,墓顶的小亭.经过精心修葺,粉饰一新。在这里鸟瞰呼市全景,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走下昭君墓,又被那百花吐艳、芳草萋萋的境界吸引住了。鉴赏那雍容华贵的牡丹,那英姿飒爽的黄菊,那姹紫嫣红的玫瑰,那满身毛茸茸、逗人发笑的仙人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似锦的繁花,大约都是为出塞的昭君开放的吧!
  墓旁是昭君文物陈列室。一对铜狮子威风凛凛,两株夹竹桃争芳斗艳。我疾走几步,迈进那紫檀色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昭君全身塑像。眼前昭君的形象大概是根据历史记载加上人们的主观想象塑造的吧。她微侧着脸,丰容靓饰.眉黛间顾盼生辉,手捧书卷,神态可亲。室内有两个展品柜,左侧柜内陈列着各种文物:绿松石项饰,四虎咬牛金牌饰……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右侧柜内陈列着许多灰砖石,大约就是所谓“秦砖汉瓦”,有的刻着“单于和亲瓦当”,有的刻着“单于天降瓦当”。两个柜里都陈列着一些翻开的线装史书,上面记载着昭君出塞的史实。室内壁上挂有《昭君出塞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历史人物王昭君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呀!她不仅吸引了历代诗人,还吸引着古往今来丹青高手的浓厚创作兴趣呢。再看那些《西汉单于世袭表》、《东汉单于世袭表》,我明白了王昭君不愧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可钦可敬。
  离开文物陈列室,穿过月洞门,眼前矗立着八块青石碑,其中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等人的亲笔题咏。
  休息时,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我们耳畔萦绕:
  王昭君,湖北种归人。她出塞远嫁到漠北的匈奴,立为宁胡阔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垂史册,流芳千古。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聆听着解说词,我仿佛看到王昭君伴随着欢鸣的擎鼓,悠扬的胡笳,渡过滔滔的黑水,踏上青青的草原。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第一次看到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光时,她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呢?或许,她的眼睛湿润了吧?这使我想起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过的一段话: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是啊,昭君出塞,化干戈为玉帛,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她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假如昭君还活着,那么,她看到今天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共建四化大业,一定会喜形于色的。登上归程的汽车,已近中午,我不禁又望了一眼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陵墓。
  把握住民族团结这一中心,有来有返,依次写去.从董老的题诗,到昭君坟的墓顶,到文物陈列室,无一不贯穿这个主题。特别是末尾引用剪伯赞先生的文章,与董老题诗呼应,更有画龙.点睛之妙。感慨和想象,落墨不多,都很有分寸,点到为止,处处让读者感到是一个学生,而不是别的什么身分的人在游昭君墓。

昭君的选择

高三|写人|650字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选择,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昭君怨

初一|诗歌|50字

几多情,几多怨,此恨绵绵。轻纱含泪淡无言,醉酒当歌难解?若问红颜堪几许,梦回故都几夜。
生生死,缠缠绵,爱恨难解。挥金如土没千言,甘受胯下之贱?换作贵族凡女子,谁属妓仆未见!

念昭君

初二|散文|400字

又别了千年,那青冢上可又是繁华灿烂,可又是杨柳依依。风未告诉我,大漠也没有。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

那边伊人,曾经汉朝的梦已经破灭了吧?深夜后宫独舞,留下千古的怨词。

雁见你而忘飞,故谓你“落雁之美”,你笑痴人旧梦,却一度泪浇花,冷对残月,亦许在痴叹“残花红颜已别去。花谢,几度悲切。漫记忆,泪痕尘影”。

耐不住后宫的明争暗斗,你选择离去。你认为大漠戈壁是你的归泊处,这是你的宿命。

你对汉帝说,你愿赴王命,你愿去那谁都不愿去的地方。终于,你赴去。

一年多,岁月蹉跎着碾过望不尽的大漠,看那炽热的沙土漫于空中,这寂寞的一年千里路,于你于谁都是如此。你病了,没有亲人的陪伴,不过是那所谓的“送亲队”罢了。

终于,在寂寞的尽头你看见了你最终的目的地,在这儿,你看见的是不同于汉室王宫的景象。你豁然。

顿时间,你的世界春暖花开。

一时间,久违的笑漫上你的嘴角,莞尔一笑,倾国倾城。

你站在彼岸,我于此岸。昭君啊,路漫漫,忘你之容颜,任你白发绕双眸,久别了,你可还记千百年之事?

素衣淡妆,你花开的季节,有自己相伴,足矣,足矣。

你静默于此,我忆你如初,还望你于戈壁浅滩安好。

昭君恨

初一|诗歌|100字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琴之韵——王昭君

初二|散文|250字

   寂香几度瘦。
   独倚青梅,手抚琵琶的你将以怎样的怅然虚度晨昏?宛如带雨梨花的你又将以怎样的愁思幽啜几案?
   在繁花如织的亭园中,你独坐空阁与残烛相伴,任凭湿透的才情在秋风里缱倦,化成朵朵雨花,看不出一丝悲喜。捡拾的碎片,奏成的竟是一曲不堪弹奏的哀音。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口空归月夜魂。”麻木的你开始蔑视那为守候而云淡风轻的空间。
   莺愁蝶倦,最是离人恨。汉时的明月,因你的眼泪而沧桑凄美。
   身披嫁衣、怀抱琵琶的你,缓缓推开边塞之门,消失于茫茫大漠。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由耿直演绎成千秋美谈,可是你的初衷。长雁孤鸿,天地间竟传来你泪打琵琶的声音,如泣,如诉,如歌,如烟……“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爱耶?怨耶?

昭君出塞

初三|散文|800字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题记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这是林黛玉的《五美吟。明妃》。诉说的是四美中的"落雁"王昭君。一个化解匈汉干戈的传奇女人。

茫茫沙漠,沙粒遍布。却掩盖不了你那绝美的容颜,一身红装的你,妖娆,妩媚。如此娇弱的你却用你瘦弱的肩膀扛起来本不属于你的责任,但你却义无反顾的将它扛了起来。你用你的智慧换取了汉朝与匈奴之间长达60年之久的和平。在你的努力下,呼韩邪单于打破了旧传统,开辟了我国北部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并接受了汉朝中央领导,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开创了汉朝与匈奴两族的团结合作的新局面。

你抱着你心爱的琵琶,一曲《昭君怨》震动了整个长安城,同时深深的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当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看到你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时,他们那惊诧的眼神,令人震惊。而此时的元帝更是悔恨万分,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他,不能出尔反尔,他只好忍痛望着你和呼韩邪单于登上马车离开长安城。

昭君,也许有人说你傻,笑你不知变通,但是我明白你是不想与那些卑鄙的小人有什么瓜葛,因为你有一颗纯洁的心。而你的那个决定也深深的震撼了我,最初我也不理解你为什么的放着好好的皇宫不住而大老远的走去那沙漠,还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厮守一生,不过现在我懂了,也理解你的做法了,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做出和你一样的抉择,因为牺牲一个人的幸福,换来的是两族和平共处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你不过是一名颇有点才气的普通女子,但却作出了许多非同寻常的事,你用你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历史传奇。你学会了在承担中成长,你也懂得了责任的重量。虽然你一生都在承担着本不属于你的责任,但是你完成了你的理想也使命——维持两族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

"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红尘落尽,繁华落去,你的身影还在卓然独立。

昭君出塞  

高三|记叙文|800字

我坐在小姐的身边。看宁静的月光勾勒出姣好的面容,再皎洁再美的月光也无法和你相比啊,我貌美绝伦的小姐!然而你选择了离开。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明月仍不舍地追随。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见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啊,还记得当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惊叹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你曾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的异域生活~生活。
      马蹄声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两侧是笔直的白杨,光洁的躯干刚直而美丽,或许,小姐,你是那白杨吗?  
       月亮爱恋你的脸庞,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你如花的容貌?
   曾亲见别的小姐悄悄拿出私藏的金钗玉石塞进毛延寿的手中,那画布上的人儿立刻便增色万分。我气愤之余也想让你寻那条捷径,毕竟寻得元帝的宠爱才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但是,你却拒绝了,拒绝卑劣的“捷径”,拒绝向毛延寿们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眼中的白杨,坚强而笔直。 
       还记得我们在太液池上荡舟嬉闹吗?姐妹们都掐着那朵娇艳的荷花说最美,而你,却独独把目光投向岸边静静绽放的不知名的小花。你并不爱恋这种锦衣玉食的骄奢生活。多少个夜晚,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你仍在灯下翻着那泛黄的线装书。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昭君出塞情未了

初三|散文|800字

一曲昭君出塞,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历史遥远的西汉王朝,伴随着凄凉的曲调,一幅明月、宫殿、宫女的清晰画面,在脑海中渐渐形成。
在明月高悬、森严壁垒的深宫里,一位绝代佳人,独自一人正在默默的整理着行装、整理着思绪,她要远嫁他乡,离开这久居的深宫,离开未曾见过面的皇帝,离开久别的亲人,离开养育她的故乡。她要以柔弱之躯,肩负起一个王朝的期盼,踏上匈汉和亲之路。
清冷的月光,洒满了整个皇宫,透过窗棂也落在这位佳人身上。此时她的身边没有一位亲人,心情与这月光一样清冷,没有了眼泪没有了悲伤,多年的孤寂已把所有的悲伤,都深深的尘封在心灵深处。
此刻她在想,在明天的送亲仪式上,能否见到日思夜想的双亲,他们是否已双鬓斑白、生活可好、能否见到小弟,进宫的时候他还在姐姐怀里撒娇、现在应是英俊的儿郎、能否见到儿时一起浣衣的姐妹,她们的容颜是否改变。至于皇帝啊,她已不在想象,他是离得最近也是最远的一个人,她的内心犹如月光下的大海汹涌澎湃。
月光缓缓在窗棂移动,她的思绪也在悠悠远行,侍女们的走动声声打断了月光、也打断了思绪,该梳妆启程了。送亲的场面如此浩大,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满朝文武如众星捧月般,把她拥向了前台,第一次见到了曾经朝思暮想的皇帝。
她的容颜是那样平静如水,没有言语、没有喜悦、深深的一个宫廷礼仪,算是与皇帝做最后的道别。皇帝被震惊了,两眼直视这位风华绝代的美女,面部表情僵硬无比,他是在愤怒皇宫里的黑暗,还是在怨恨自己的无能,不得而知。欢快的鼓乐之声,并没有因为他的表情而停止,送亲的仪式继续进行,这毕竟是一场全天下都知晓的政治游戏。
在送亲的仪式上,她没有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在宫女们的簇拥之下,缓缓的走上了迎亲大轿,这一刻啊,她的泪珠犹如断了线的珍珠,飘洒向地面。
她知道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远行,这是一次生与死的离别。一向清朗的天空,忽然飘来了朵朵白云,它们或许是为昭君送行,或许是来传达亲人的祈盼、一向躁动不安的云雀,也静静的伫立枝头,它们或许被她的美貌惊呆,或许为这么隆重的场面所震撼,就连鼓乐手们,也放缓了音乐的节奏,把一首欢快的送行曲,演变成了忧伤的旋律。
送行的人们啊,没有了来时的兴奋,或掩面,或凝重,他们是在为远行的女儿担心,还是不忍她的离去,静谧的场面令人窒息。迎亲的队伍,缓缓在长安街上前行,随着送亲鼓乐的远去,走出了长安,走向了大漠。
茫茫的草原上,月亮在云朵中匆匆的穿行,它好像在急切的寻找什么,在一座大帐前,在一堆篝火旁,停住了脚步。看清楚了,那是昭君的露营大帐,熊熊篝火映红了洁白大帐,也映红了篝火旁每个人的脸庞。
已换上匈奴服装的昭君,还是那样光彩照人,俊秀的脸庞在篝火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刚毅。是啊,她现在已是匈奴的阏氏,她要母仪天下,她要撑起匈汉和睦共存的使命。
月亮悄悄的走了,辽阔的草原上,渐渐升起了黎明的曙光,也升起了匈汉和平的曙光。

昭君怨青冢魂

初二|记叙文|800字

昭君怨·青冢魂

李艺璇

一回望月一回悲,一滴轻泪惹人怜。谁知昭君心中苦,只叹,明朝已成胡地妾。

——题记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

着一袭白衣,如雾,亦如梦。昭君,如此凛冽的女子,竟也会愁倚楼边。华灯初上。那一湖明亮如镜的湖水,竟也照不清这如雪般纯净的女子心中的惆怅。那深沉的宫廷里,有着数不尽的虚假与阴暗。于是,她倦了。

一拂袖,竟浅浅的笑了出来,如血般嫣红的朱唇微起:“吾为何如此不快,难道此不为出宫的佳机吗?”殊不知,她怨,她怨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她怨那贪图小利的画师,积恨怨;她怨那锁住她的深宫大门,积寂怨。

然而,即便怨,也是一种高贵。即便怨,她也依旧美丽。因为她即将与远在胡地的匈奴首领成亲。她将再也看不到如水的江南,那般轻盈,那般叫人难忘,她将与漫漫黄沙度过一生。即使这样,她也愿意,即使只能瞧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再不后悔。为了大汉的和平,为了百姓安康,她抛弃了她本该所有的一切,这该是,何等决心!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眼间,再怎不舍,现已软轿中坐,“公主为何流泪?如此要求,可是公主要的。”到底是小丫鬟,不懂世事。轿中女子,满身珠光宝气之俗却遮不住她憔悴的玉容,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手抱琵琶,两行清泪滴落,从软轿中飘出凄凉婉的琵琶曲,诉说着难以理解的怨。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良久,直到那个不懂世事的小丫鬟不禁也用手帕擦着湿润的眼角,悲凉的曲调终于停下。小丫鬟掀开轿上的帘子,女子眼前一片开阔。又是一个浅浅的笑,“呵,终于还是到了。”此时呼韩邪单于的眼底只有那惊艳的笑,那般明媚,而战事早已抛在脑后。

可昭君始终记得,她还有很多该做的事。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把她毕生所学,结合中原文化,带着她的美丽的怨和青春,通通献给了塞外这片土地。

她自己,也渐渐明白,自己的牺牲算不了什么。她不后悔,以她的青春换来了江南多少女子的年华。以她的才华,换来了中原多少年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又有什么可比拟呢?

在胡人的眼里,她便是伟大的宁胡阏氏,在中原人的眼里,她便是美丽大方的明妃。

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

待到年华逝去,历经沧桑,花非花,雾非雾。世人只要还记得那曾经受人爱戴和敬仰,因怨而美丽的女子,那青冢必定花开一路,远远凝望,香魂依旧。

昭君的爱

高三|散文|800字

爱是人间最伟大的力量,因为它能包容人一切的错,它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边塞的战争依旧在紧张的进行着,两军的士兵英勇拼杀,顽强不屈虽然打了胜仗,可是士兵们谁也高兴不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悲伤与无奈他们心里都明白:一次小小的胜利要牺牲自己多少的兄弟,苟活着的人身上撒满了多少层自己毫不认识的人的一腔热血!

士兵们遥望着远方和谐安详的天空,他们充满了渴望的眼神,渴望着和平使者的到来,此时谁能帮助他们呢?只有一个人--昭君,她是他们的和平使者!

当夕阳的余辉已照到城外的山坡上时,人们仍然不肯离去他们的眼里饱含着泪水,跟着马车来到城外昭君一一告别了来送行的人们,登上马车缓缓向远方的边塞驶去她回头看着已经远离自己视线的人们依旧站在那里向她挥手面对冷漠荒凉的边塞--一个自己从未踏过的陌生的土地,她却充满希望她要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边塞寒冷的空气;去融化两个民族之间坚固的冰山;去拆除两个民族人民心中坚固的壁垒!

边塞上,汉武帝的铁蹄不在践踏了,一种优美的琵琶声传来新妆的她依依不舍的换上了胡服,开始了她胡人的生活穿上胡服的她显得更加漂亮迷人,胡人们也把她像他们的女神一样簇拥着事实上,她就是他们的女神--为他们带去了和平与希望!

从此,人们悲伤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荒芜的土地再一次出现了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草原上再一次出现了优美的歌声。在优美的歌声背后,传来草原女神一阵阵一曲曲的琵琶声,这生音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引的羊儿抬头静听!

塞外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美丽的汉人和胡人的神话从此,边塞的人们可以安静的夫耕妇织,骑马牧羊可以闲适的出游觅趣,可以把那段人心惶惶的岁月渐渐地淡忘掉从此,汉胡人民可以友好往来,人们忘记了曾经残忍的战争和疯狂的厮杀,却将渐渐建立起来的友谊永远存放在心里!

站在美丽的草原上,昭君的脸上终于出现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她笑得那样自然那样开心。伴随着美丽的笑容,一曲悠扬的琵琶曲从她的指尖传出,穿过美丽的草原,传到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昭君的选择

初二|散文|800字

她,只是西汉南郡的一百姓;她,才华横溢,貌美如花;她,

勇敢大义,远离故土和亲人,用她娇弱的身躯肩负起国家兴亡

的重担;她,一个奇女子,演绎着不朽的传奇;她,就是王昭君。

公元前36年,西汉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

为南郡首选,迫于无奈,只能泪别亲人,进了皇宫。入宫后,画

师毛延寿奉命为秀女们画像。当时,若秀女们贿赂他,就有可能

被皇帝选中当妃。如若不然,那秀女即使再美再贤惠,见到皇帝

的概率也不高。面对着这般,许多秀女纷纷带着首饰,银两去送他,

而昭君性格耿直,不愿这样做。毛延寿生气之下,把她的画像改

丑了。于是,昭君被贬入冷宫,无颜面君。

命运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看自己如何选择。

3年后,北方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

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尽召后宫嫔妃,寻找人选,可,又有多少人

愿意把自己的青春耗费在那荒漠中呀!为此,汉元帝深感焦虑。就

在这时,昭君环抱着琵琶上前,自告奋勇做和亲新娘。汉元帝见她

那娇美的面容,为之心动,心里不愿,便劝她留尽的荣华富贵,人

选另有安排。但昭君一意孤行,皇帝以国家利益着想,也不得不同意。

离别前,昭君泪洒长安,手握她的知己----琵琶,弹奏一

曲"贵妃泪".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她离开了,千里迢迢,

只为奔赴匈奴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远离故乡的昭君,思

乡情怀愈为浓厚,满腔的情感倾诉给她的知己听,琴声凄凉苦涩,

正如昭君的心情。但她毕竟是是非分明,重大义的女子,她把背井离

乡的苦痛深深埋藏好,不被人察觉,把美丽的青春年华留给那个人

烟稀少的大漠。她把中原的知识文化传予匈奴们,为汉匈人民的友

好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实事。

昭君的出塞,换来了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余年,汉匈两族团

结和睦,展现出"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干戈之役”

的和平景象。所以,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王昭君无悔,也没有错!

33岁的昭君逝世,墓依青山,被后人称为"青冢".墓碑上刻

有一句话: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

是多么高的评价呀!

虽为王昭君感到不平,但她的选择,很伟大!

女子国家——《王昭君》有感

高二|读后感|1200字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

  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寂静无声,犹如她现在的心情。沙漠上的寒风一阵一阵像一双无形的手鞭打这她的面庞,落下的泪,随着这风飘散了。她只是一介女流,身上却背负着国家命运;她只是一介女流,却有勇气远嫁匈奴;她只是一介女流,为了和平牺牲了自己。

  她把一切都留在了塞外,在金色的沙漠上,在广阔的草原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那绝世的容颜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上。她有过泪,有过恨,有过彷徨,但最终是坚贞不渝的,她撑起了历史,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那一夜,匈奴和亲的消息传遍长安。

  她深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在无尽的时光中徘徊,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飞出牢笼,顺应自由,后者囚禁等待,只能在无声无息中默默死亡。

  为了自由,出塞又何妨!

  匈奴使者已奉旨进宫选妃,后宫三千佳丽个个双眉紧锁,只有她面对这一切,淡淡笑着接过了圣旨,也接过了国家的安危。琳琅满目的嫁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皇帝的赏赐,她都不在乎;她只知道边疆无休止尽的战争,战士每天都在生死间挣扎,生死未卜。两个国家的恩怨竟由一个纤弱的女子承担。

  为了国家的存亡,出塞又何妨!

  长安城前,与父老乡亲挥泪告别,他们不舍这个女子的离别,但是他们知道这个女子出塞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全长安城百姓的安危,所以,他们不得不牺牲她。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祈祷她在异国可以过得好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大沙漠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一列迎亲队伍在漫天的黄沙中缓慢前进,天空中的单飞的孤雁一阵一阵凄凉的号鸣仿佛在为她的命运抱不平。只是边关告急,长安城内一片狼藉,边疆的战士们天天死伤无数,也许只是天意让她选择了这条坎坷的路。

  为了长安百姓和边关战士的安危,出塞又何妨!

  塞外风沙中柔弱的身影,坚定地前行着,为了自由,为了和平,为了安定,她一步一个脚印,幻化成战争结束的一个标点。

  为了这片土地,她,是伟大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大多把昭君出塞当做一种悲剧,纷纷写诗做词抒发对昭君境遇的悲叹。虽然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她是坚强的。她为了祖国,嫁给了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所以,昭君出塞未必是一场悲剧。如果王昭君当年没有选择和亲,而是继续留在深宫,可能最终老死在皇宫中,孤独一生。和亲是她不甘被埋没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但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使汉匈的烽火熄灭了半个世纪。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无疑,王昭君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拥有绝世的美貌,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不仅在千年以前,当今社会也涌现出了众多美女,她们不但容貌美,更是心灵美。最美女老师张丽丽在危急时刻舍己抢救学生的壮举中绽放出她的美;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托起一个坠落的生命;最美双胞胎孕妇彭伟平,为救邻家落水女童,夭折一子。她们的美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们的美也是最动人的。

  琵琶幽幽深入人心。

  听,千年前的琵琶声又在耳边回荡。

 

    高二:吖吖吖赟

忆昭君

初三|诗歌|50字

三千粉黛我独娇,绝色红颜湮宫骚。
元帝欲宠落雁容,和亲出塞大漠杳。
五更哀怨曲乡愁,汉关南望丹青忧。
换得烽火狼烟灭,歌舞升平几度秋?

昭君行

高三|散文|650字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昭君行

六年级|散文|650字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得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
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向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吗?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是在对我说话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以及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会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用再面对伪善,不必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起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一切,全看你怎么想!

昭君赋

初三|散文|1200字以上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董必武《昭君墓》
史书记载,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打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有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很多的历史书籍上,都有四大美女的踪影。但往往,王昭君总是会被忽略。在前头的永远是西施、杨贵妃还有貂蝉。可是,昭君却将原本退居漠北,控制了西域的匈奴王呼韩邪单于给“征服”了。
从小,昭君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聪慧异常,美丽无比,堪称——“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虽然昭君之父不情缘将爱女离开自己的身边,但是圣命难为,还是让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的官船顺着香溪,长江,汉水,过了秦岭,历时三月之久,初夏到达京城长安。王昭君进宫后,因貌美无比,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使得皇上看的、后十分反感,便将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直到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可惜无人愿意远嫁边疆,担心落个生死未卜。只有被打入冷宫的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单于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使得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竟不为所知道,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于呼韩邪单于,便下令斩首了毛延寿,赏给昭君锦帛二万八千匹,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边疆安宁始得保障。
董必武的“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便是指当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时,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牛马布满原野,好几代人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不再拿起武器打仗。由此可见,昭君出嫁单于后,对双方的有好共处起得了重大作用。
西施是大脚。貂蝉是一眼大一眼小,应该是比较明显,虽然每个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显也看不出来,但貂蝉的估计是挺明显的。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王昭君相比之下,并没有这些“美女”所不应该拥有的缺陷。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杜甫有一首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不过,王昭君在我心中,永远位居四大美女之首。这位“牺牲”自己,为汉匈的有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美女——王昭君!
 

当王昭君一身粉红,站在画师毛延寿面前,瞬时两人眼光相对,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因为两人情投意合,所以毛延寿不想让王昭君当汉元帝的女人,所以在王昭君那完美无缺的肖像上轻轻的点了一笔,那肖像上王昭君的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痣。
  画像都交上去时,果然不出毛延寿所料——汉元帝并没有看上王昭君,而王昭君却被派到后宫去做宫女了,这样他们两个就可以经常见面了。每次他们两个见面,王昭君都把后宫发生的事情一一讲给毛延寿听,随着时间的飞逝,毛延寿和王昭君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王昭君也起了疑心。一天,她路过一个亭子,听到了两个人的说话声,是一男一女的,而且那男人的声音听起来非常耳熟,对!就是毛延寿的声音。所以王昭君便躲在树丛里静静地听着,只听那毛延寿说:“唉!这个王昭君真是越来越烦人了!一见我就说个没完,我该怎么办呀?”“你总躲着也不是办法,要不你和她一刀两断吧!”那女人说。……后面说了什么,王昭君再也听了不下去了,她伤心地跑开了,她认为那女人一定是毛延寿的新欢,她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我真是看错了!”,王昭君冷笑了两声说道。
  这时,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打响了,匈奴人提出了要和亲,可汉元帝不忍心把心爱的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王昭君听到了这个消息,所以她毅然决然的提出要去和亲,汉元帝高兴极了,把王昭君封为公主,当他真正见到王昭君的时候却惊呆了,他问她是怎么回事,王昭君边哭边说:“回皇上,画师毛延寿贪财,只有给钱的人他才给画的好看,因奴婢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所以他故意在我的脸上点了一颗黑痣。”汉元帝龙颜大怒,立刻将画师毛延寿处死,并要派另外一个宫女和亲,想将王昭君留在自己身边,可被王昭君拒绝了。然后王昭君甩袖离开。
  王昭君来到廖无人烟的刑场上,站到毛延寿的尸体旁,冷冷地说:“谁让你抛弃我呢!,这是你罪有应得,知道我王昭君的厉害了吧?哼哼”说着,她起身准备离开时,一个声音叫住了她,她听出来了她听出来了!这个声音就是那天和毛延寿对话的声音。“唉!可怜的毛延寿,被一句假话给害死了,真是死不瞑目呀。”王昭君疑问的看着那女人。她接着往下说:“因为,那天的对话是假的,毛延寿只是想看看你对他的感情有多深,却没想到你性子这么刚烈!”说到这里,王昭君已经泣不成声了……


相关介绍:

关于昭君的作文共57篇,其中包含王昭君(150字),昭君的选择(650字),游昭君墓(1200字以上)等以昭君为话题的作文,还提供大量描写昭君的作文参考.

热门推荐:
找回 找书 照顾 照片 照相 折腾 折纸 这样 着急 珍珠 真爱 真好 真话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