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士的作文
你本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一代才子,然而你看到百姓的痛苦、官场的腐朽后,你明白自己已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污浊,于是心中的那股想法涌上脑海——做一位行者,不论尘世的喧嚣,做自己。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
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
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
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
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
陶渊明,隐姓埋名生活在小山间里,就是为了能过上安静、悠闲的生活,抛开官场上的压迫、剥削,不是金钱为命,只为自己而活,一生安贫乐道。
浙江杭州余杭区余杭树兰实验学校初二十班初二:马佳卉
一门不掩风作客,一窗新绿鸟光临。
一灶烟火袅炊香,一铺清梦浮身心。
我本三峡狂达人,游遍天下歌啸吟。
今我结庐在深山,几溪流水汇共鸣。
一棵苍松压寂寞,百朵野花候山径。
坐看浮云闲来往,遥观霞光万道金。
雪夜柴火暖暖烧,暑天甘泉爽爽饮。
鸟飞千里归窝巢,人到深山心空灵
林壑敞怀抱旭日,草木亮眼赏月明。
登高远望绿涛滚,长啸临风披星行。
烛光夜深书相伴,墨花晨开字字新。
居山寡欲神气清,思远多梦穿古今。
峡风忽东忽西吹,蓦然卷去利和名。
腹内书画存万卷,胸中品德攀无尽。
请君乘舟游长江,美甲天下三峡景。
座座山峰耸云霄,妙音萦谷谁抚琴?
酒香随风悠悠飘,江色同醉谁豪饮?
长江长波连血脉,生生不息谁凝听?
君来三峡千峰迎,千峰深处我岩隐。
观不尽的笔墨,听不厌的笙箫,一排排青山,一株株垂柳将我吸引到那里——旖旎繁华的江南。没有肃杀,不显王气,一方方水潭,一处处田园,多么温馨诗意的江南!
迷恋江南,更多目光停留在西子湖畔。那滑腻的水边曾有一处小园。房前屋后有株株梅花争艳。几声鹤唳,伴着几声吟哦充斥着静谧的小园。简朴雅致的厅堂,青竹编制的垂帘,低矮的屋宇却处处芝兰。
终于知道,这方小园是中国隐士文化的顶巅。屋子的主人叫林和靖,书画音律,无所不通。八斗之才,不举不仕。梅妻鹤子,不宦不娶。林和靖乃隐士,林和靖乃真隐士!他身居荒野,却乐守田园。先生告诉人们“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仕宦贵族时常造访,他均待之以礼。因此他又成了大隐士。于是隐士文化成就了他,或者说,他成就了隐士文化。
无法领会先生的高妙之境,只知道他将自己隐遁于艺术。粗布麻衣,贫居陋巷,可是有谁嗅不到他的馨香?挥洒笔墨,轻抚素琴,那馥郁的文化氛围震荡了西子湖,洗尽了杭州柳巷的尘嚣。他身上便有了仙家的缥缈,道家的朗逸和佛家的清净。他是人,却不染俗尘;他是仙,却流连于世间。对着几点梅影,凝着几许目光,嗅着几缕幽香,面前是半亩方塘,手中是一壶佳酿。天光云影,雅俗并举。梅瓣鹤羽,物我相欢。小桥流水,窃走了流年……日日月月,先生终于老去,葬于青山,与江南风土俱成一体。不需高耸的巨碑,不要虚渺的谥号。死后,他仍隐在江南。
深深地敬慕,哪怕能做先生的一端砚台,默守在他桌边,看他泼洒出的山水,听他纸上的吟唱。愿望终不能偿,只能痴痴地幻想。早已远去的先生不由我不苦苦瞻仰。
可是我们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熙熙攘攘的天下有我们留恋的名,有我们追求的利。那半亩方塘已不能浣洗铅华,低矮的屋宇也容纳不下膨胀的欲望。对于林和靖,剩下的只能是景仰和观望,没有谁能潇洒地效仿。
再看梅,看鹤,却没有先生那般痴醉。颗颗梅子不足够果腹,支支鹤羽亦不够温暖。那些只能作为乐趣,已不值得用生命去爱护。我一遍遍追问自己,如有一天寻芳江南,我会不会沉醉在那般迷雾里不肯归去?
当江南柔腻的雨打湿先生冢上的蒿草,我定要去诚心地祭奠。不!还是不要去了,既然舍弃不下俗世,又何必打扰先生的清梦呢?让先生在江南的怀抱里清修吧;让江南在先生的怀抱里超尘吧。将先生留在梦里,远远地观望吧!
看远山苍翠欲滴,赏秋菊清高淡雅,观流水飞花翠玉,喜躬耕垄亩,醉赏夕阳。
挥袖乾坤,一转身,遁守山林,吟花弄月,开始了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这就是隐士的作风了。
朦胧,就是他们的诗。他们把眼中的世外桃源说得美妙绝伦,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垂涎欲滴。殊不知这群近视者的可悲之处。
近视,使刺眼的阳光变得温和。内心的近视,是他们逃避势力而黑暗的guān chǎng,把自己麻醉在幻想的乌托邦。
他们的确近视了,他们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愿看到那些在陡壁险崖中经历挫折,劈荆斩棘,最终凭着不屈不挠和旷世之才登上荣光宝殿的斗士,却在不多的挫折中丧失了斗志,沉醉欲虚幻之中无法自拔。他们既不甘于急流勇退,也无力拼到功成名就之时,就在无奈之中选择逃避,那便是投入自然了。
忘却失意,逃避不快,小小的zì wèi带来多大的享受啊!
余秋雨说:“他们消除了志向,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自己埋进一座孤山……”
竟是巧妙的自欺欺人,朦胧了山水,也近乎朦胧了世人。
我提倡不为五斗米折腰,但遗憾陶翁为何不斗争到底。与其感叹世风日下,倒不如去努力改变它,哪怕因此而牺牲;与其退一步海阔天空,倒不如成风破浪,直挂云帆。
《论语》里,隐者桀溺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十之人哉?”
不想清高的隐士身后竟埋藏着些许懦弱,面对庞大的黑暗势力,他们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无法放着胆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是选择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捷径,或放下乌纱帽,或挥挥衣袖,之后归隐山林,留下“隐士”的美称。
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自家事的隐士对别人,对国家又做过什么呢?他们近视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自己,收自家的麦,钓自家的鱼,种自家的菜。对于天下百姓的饥寒困顿,他们又能做什么斗争呢?
隐士多近视,捋一长袖在身,逍遥地走向竹林深处。
远处炊烟袅袅……
以上只是个人愚见,仅是对多数隐士的看法。
曾经幻想沒准有一天要过上这样的日子:
茅屋微风过,竹香穿鼻来。
月下听松涛,鸡犬远还近。
清晨调素琴,流波动光影。
这只是幻想中的景致,也许久远的山居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被理想化的憧憬。
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在找寻其中的意义:他们是极端的理想主义和极简生活的践行者吗?是遵守先师先哲而找寻生命真谛、保持恒久信仰的一群坚守者吗?
几朵白云,半亩方田,一把锄头,半间茅屋,几杆修竹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世人大多认为纯粹的田园生活只会在中国古代才存在,然而我在岳麓山和紫云山与这些隐修者相遇,才得知,这里两千年来就有隐在此修行,在高山之巅,在云雾深处,香火不断,诵念不绝。他们远离都市,与青山朗月为伴,听风观雨,随着四季的变更,过着自然随心的田园生活。吃着简单食物,占据最小资源没有身份、资产,甚至淡化血缘,简单生活,将心中杂念剔除干净,坐下来让身心舒展开来,将心灵仔细守护安放好,平稳顺和地度过余生。他们对自我心性与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地抵达一种诗意的生活。
相传古代的智者老子曾驻足在临洮岳麓山达三年之久,他教导人们养生炼丹修习,最后在此羽化。有史以来,隐士们就已经存在,在主流社会之外,终其一生对山水自然的理解和体悟,期望追回到远古时期。他们依然遵守着先祖们--也是他们的导师们教导他们的生活准则,隐士们很好地将这种生活的精髓保持了下来,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种田园生活的既有价值。
王道长是我碰到第一个隐士。他在山上己经静修40多年了,据说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在此山洞隐居修行。现在的山洞四壁,依然留有历年烟火熏黑的痕迹。门外狭窄的空地搭建的木板上晾晒着大量的萝卜丝和粉条,大概是准备做萝卜拌汤用,已备冬日之需。
在山洞旁的茅屋里,简易炉膛的火苗窜上来,锅里的土豆还未煮熟,70岁的王道长一边加着松枝煽着火,一边招呼我坐下。他的几名弟子这时从山下回来,傍晚十分,他们几人沿袭着以往的功课,点燃油灯,上香,叩首,念诵道德经。
从小土屋出来,对面山峦被一丛丛刚冒出嫩芽铺满枝头的浅绿色柳树,装点出勃勃生机,间或有野杏树开着粉色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向山洼撒下片片花瓣。王道长走到山坡前,逆光下面我而站,谈笑风生,笑起来仅剩的几个门牙和眯缝的双眼,憨态竟像三岁孩童般纯真动人,无一浮尘。天地不老,岁月常青。我体悟到先哲们的精神依然在这历史时空中永恒长存。
我们聊天,头顶清澈的天空,薄云被长风撕拉成片片羽毛般,轻盈的浮云向西天飞飘而散,美好现世转瞬即失。此刻即彼时,瞬间即永恒。古人也曾在此感念天地之悠悠,独享山居生活的清逸吧。
几千年过去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对修道的人来讲,“道不变”。今天他过的这种生活几乎和两千多年前毫无二致。山下挑水,上山开田种莱,念诵道德经,坚持内观自省,感受四季阴晴,静听内心感受,体会先哲们的哲学精髓。物转星移,唯有此心不变,时间成为万物最终的守候和见证者。
月牙升起,头顶天空湛蓝幽深,我沿着山上一条名曰“刀脊梁”的狭窄小路而下,两边是深深的红土沟壑,以及长在悬崖上的绿柳野山杏,经久不息的呼啸山风从冬刮到夏,也从我的背后吹过,让刚才的热汗有些收起,令人爽快无比。离县城仅仅10多公里的路程,在徒峭的山顶,这里俨然成为世外桃源,人间天堂。这儿离纯净天然最近,离人的真性最近,也离2000多年前的先哲的思想最近……
小雨缠绵地下着,野菊花一朵朵地在山坡上窜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翻开历史的卷轴,踏入古人的世界。一位男子缓缓向我走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浅唱低吟,不禁让我有些陶醉。他就是陶渊明。
“您放弃官场的荣华富贵难道没有一丝丝的后悔吗?”我问道。“何来后悔!比起官场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日子我更爱生活在与笔为师,与菊为伴,与淡泊洒脱为友之中。”陶渊明道。好奇之心再次升起,我问道:“为何您最爱菊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道。“那您最爱菊的哪一种品质呢?”我疑问道。陶渊明显露出欣然之态对我道:“菊不比牡丹之高贵,不比竹之挺拔可谓是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却更多地展示是一种洒脱与淡泊。菊的与世无争,让我浑然忘却正身处逆境,让我享受着我自己独有的幸福。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悠然而又淡泊。”我疑惑大解畅谈道:“菊的品质就是您的品质呐,您的悠然、洒脱、淡泊调和成了世间最美的曲子向世人缓缓弹出,拨动着晚辈们的心弦。我们现代社会缺少的就是您的这种品质,富二代吸毒、高管包养情妇、高学历子女依偎在父母怀中啃老等等事件被不断曝光,更是大多数人被成绩、工作效率、财富所累一生。”陶渊明听罢,摇摇头,怅然离开。
合上书,我对陶渊明的人生观深感佩服,对某些人的做法感到无比无奈。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陶渊明,世间该变得多么澄澈。
今生愿以陶渊明的品质鞭策着自己。来世作物愿作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做人愿如陶渊明一般淡泊处世,享受着淡泊之美。
唐诗中有一些诗是令人向往的,特别是田园诗,那份闲适与自然是很让人向往的。而诗的作者,则常常是一些隐士。他们往往有着大而高的官职,却放弃不做,他们往往有着巨大的权势,却不屑于心。他们归隐田园,久居深山,追求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然而,对于他们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背离社会,归隐田园然后美名其曰:“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有美就有丑,有高尚就有低贱,诗人自封为高尚士也,却把官场比作“樊笼”。丢下自己的责任,归隐自得其乐,自己享受闲适安然,培养高尚情操,却置一方百姓于不顾。古人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或许在他们归隐之前的生活中没有“国家兴亡”类似的事情打扰到他们。但是,他们诗中的中的种种,无一不在揭露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匹夫都有责任,何况这些“高尚士也”?然而他们却厌倦了官场,看惯了黑暗,归隐了田园,将天下百姓留给了贪官污吏,任其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样的人,归隐田园只为自己,还配追求高尚的品格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纵然也是厌倦了官场,看尽了黑暗冷暖。但他却没有归隐,而是在浑浊中保持干净正直,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他的出世无疑是对避世的人的一种讽刺。从陶渊明到李商隐,这些位高权重的人的觉悟,在我看来,还不如小小的刺史周敦颐。
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有那么一种特别的群体——隐士。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士”,是因为这些人自有大学问、高品行;他们之所以要“隐”,是为了逃避无道的乱世、污浊的世俗。然而,还是有那么一位“隐士”,受后世人之不齿,因为他的“隐”只是一场作秀而已。
周顒周先生是钟山上一位远近闻名的隐士。山野之间,他搭起了草堂,铺就了竹席,或对飞涧,或觅清雾。桂松是他传经的弟子,云壑是他讲道的学生。
莫被周先生亲近自然的笑容迷惑!他远近闻名的名声正是最好的讽刺:真真切切的隐士哪里会有沽名钓誉的陋习!这不,真正让他引颈而待的好事终于上门来了。有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因仰慕周先生的志存高远,便派遣使者要请他出山。原本跟周先生亲密无间的山雀野禽,都翘首而待,等着看使者被驱逐出山的笑话。但是,事与愿违:周先生二话不说,立马抛下了手上的经书,换掉了竹编的蓑衣,弃置了可爱的小庐,然后衣冠楚楚、志得意满地踏上他的青云之路。
周顒先生的小九九算得可真不赖,仕途上畅通无阻,名利双收自然不在话下。高堂之上,他埋首于累赘的案牍不亦乐乎;歌台之下,他快活在声色犬马之中流连忘返。是的,周先生梦寐以求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赫赫功绩,九州之牧谁不认识这位周隐士啊?只可怜山中的明月独自沉浮,无人咏叹;飘渺的云霞顾影自怜,伴谁入眠?洋洋的声讨之言已从钟山的深山老林溢满而出。
周先生公务繁忙,一会儿要到那里办事,一会儿又要到那边应酬。是啊,官场上游刃有余,钱袋里毫无盈余,还要隐士这顶帽子干什么呢?盈虚自有数,这不,周先生今天正乘着一辆华美奢侈的车子,要穿过钟山去会会一位大官人。
觉醒吧,沸腾吧,正是一草一木皆指其为敌的好时候了!钟山关起了重重的帘帐,派出烟云封锁山道,让他踟蹰难行;抽回淙淙的溪水,莫让他玷污了圣洁的清泉。松柏怒视,伸出枝桠阻其车轮;桂樟羞颜,扬起枝条扫其踪迹。满山皆嗔怒逼视,欲诉其愤懑之腔、不齿之情。在一片吹嘘恐吓之下,周先生只得爬出了他那辆华盖之车,按着那顶高高在上的官帽,甩下他那群贱肉横生的随从,一溜烟地逃出了这个对他而言充满噩梦的地狱。
这就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而作者本人正是一位真正的隐士。这篇声讨之文,潇洒酣畅地道出了孔先生羞于与这种人同享隐士之名。
但是,古语有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们若想成为一名隐士,不必迁居山野,只要能在尘嚣之中,时时莫忘涤荡易污的心灵,坚决将种种不良诱惑拒之门外,辛勤耕耘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田,即可即可。
黄昏时,我看到孤零零的藤叶依旧挂在墙外的一个角落里。雨点拍打着窗上的玻璃。风儿不飘动了。雨水顺着藤叶的颜色仿佛滴下来,染湿了我的衣裳。这时,一只全身翠绿的小昆虫不知不觉地被我伸懒腰的姿态打下来。
它全身翠绿背上的壳像画满白色纸条的背心。我立刻轻轻趴在地上触摸它的触角。宏观世界仿佛受到惊吓,不停地扇动着它透明的翅膀,飞起来只能看见它肥嫩的身子。
它不仅外表有所出人意料,而且捕食能力也出人意料的。我把它放在蚂蚁群里,等待着这小家伙精彩的表演。它跑到草丛里,等待伏击。这时,一只幼蚁带着家人来到这儿,危机离他们越来越近,我在心里祈福着。但幼蚁一家还是没有注意到它。它一扑上去结果了这些弱者的生命。吃饱了的它静静地躺在夕阳下,它翻过身来,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伟大的发现。在它的肚上有了颗似五角星的红点。为了不让别的动物趁机捕杀它,我利用它身上颜色的特点又放回了藤叶上,因此,我的灵感为它取名为“冥星虫”。
学着陶渊明
做个隐士
离开这累人的世界
寻求一块心灵的栖息地
在那里
没有争斗
没有复杂
没有烦恼
在那里
呼吸空气的宁静
享受阳光的清澈
品味山泉的甘甜
在那里
摘朵小花
养株绿草
喝杯小酒
在那里
天晴时采些蘑菇
下雨时抱上我的宠物
朝看朝阳
夕赏夕景
背上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呵
多么悠闲的生活
清粼粼的濮水岸上,一个垂钓的身影佝偻着,管他身后迎来的是什么“以国事相累”,回送的只一个“持竿不顾”,只一句“愿曳尾于涂中”……
南山的东篱下,一个菊丛中的身影,在山水的清新中洗涤自己“误落尘网”而尘封的心灵,任陋室中的无弦琴空置,唱一句“能识琴中韵,何劳弦上声”……
诸葛孔明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粗茶淡饭中的冰清玉洁,那孤寂中的孑然尘上,在乱世的躁动中留下了怎样一笔飞白……
“欲回天地入扁舟”由是便成了多少社稷之臣追求的境界,权士与隐士相结合由此化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类典型。然而,谈山水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水之乐;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故能在动荡尘嚣中站起来离开君王宝座,在潦倒与气节的选择中平静地墨守“不食周粟”决心的伯夷、叔仲是少的;在狭小茅庐中心怀天下,从容间,让风云变化不过掌中羽扇一摇的卧龙先生是少的;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落魄中叹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少陵野老是少的;在病痛中,痴痴追随着左迁的苏轼的巢谷是少的。山水玄谈对那些“神情不关山水”的人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点缀。在多少王孙公子看来,贾宝玉“中乡魁而却尘缘”,挥一挥衣袖的超脱,不过一个“痴傻”;对多少仕途得意者而言,看风来影疏,雁渡寒潭,学学“梅妻鹤子”,充半个林靖和很得宜;于多少金榜无缘人之心,吐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露一番不屑的清高最佳。孰不知名利纷扰,无心留恋于仰望星空流云,此时富有也是贫贱;衣冠楚楚,风流倜傥只为迎合世俗的眼光,此时伟岸也是卑贱。只叹魏晋已逝,阮籍不再。所谓的潘岳、陈继儒不过皆是如此的“半面人”罢了。什么“心缠机务而咏皋壤”,什么“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呵!
所谓剑是武士的资本,权是政客的资本,钱是商人的资本,那么,隐士的资本便是松雪浮云,泉石清流。这资本让他们“读《易》晓窗前,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让他们胸中成秋空霁海,陋室化石室丹丘;让他们“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叶落;去流无意,漫岁随天外风卷云舒”。
这资本造就了一份心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的坦荡。
水静则清,万物可以照其影,人心亦是如此。当喧嚣沉寂,心海的沉渣便一起沉淀下去。如此造就的那一份份健全的人格便如青墨沉在时光的流里,淡淡化开去,好似玻璃背后附着的银,让那一泓清水有了沉稳的底色,幻作一方明鉴,渐渐闪亮起来……
噫嘘嘻,隐士!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里百花争艳,竞相开放!它们似乎爱名利一般,它们的美也引来了爱甜蜜生活的人与蝴蝶!
美好的季节里,花都争奇斗艳!它们是好胜,还是好赞美!但唯独与世无争的菊花在秋日中独占鳌头!
飒飒秋风,萧瑟的秋日里,昔日的争艳者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秋日正是菊花生命中的灿烂时刻!它不羡慕别人的赞赏,也不羡慕柔和的阳光!它只是静静的等着属于自己的季节!
它在春日里默默无闻,在秋日里却展现风采!不怕幽静,不怕萧条!它觉得,它是为秋而开花,为自己而开花!菊花比五彩缤纷更绚丽夺目,比兰花幽远,比水仙清新!耸立在孤傲的秋风中!
或许这是它的习性,是它的品质!或许它是洁身自好的,或许它更是坚强的,正直的!总之,菊花是秋的精华!
秋对它百般喜爱,不愿它落在秋风中!春希望它开在春日里,夏希望它为夏增艳!但它却偏偏隐居在秋日里!是它不愿在春面前展示自己还是没有自信!或者它是不喜欢那争名夺利的生活,看不惯那自傲的百花!
菊花,我心中的隐士!花中的“隐士!是我最欣赏的“隐士!是默默无闻奉献的隐士!
如果人一生下来就可以选择年龄段开始生活,那么你会如何做出选择?大家的选择无非两种:大人或小孩。不会有人想当新生婴儿,那太烦;也没有人愿意当年过花甲之人,因为那时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选择当大人的人确实有其充分的理由。
大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整日不愁吃穿,当真是享受生活,快活人生也!
一些“顽童”们选择当小孩再合适不过。他们可能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想在这个世界上多玩玩,尽情享受“金色童年”的乐趣。
可是,若是让我来选择,又会选择当大人还是小孩呢?
错,错,错,全错了。我既不会当大人,更不会当小孩。我将会把年龄定在四十岁上下,但心理年龄则会定在小孩阶段。我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呢?这不是让我立刻少了40个春秋么?
曾经有一位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教室里的黑板上画了“0”这样一个形状,再问大家这是什么。高中生哄堂大笑,认为这太简单了,齐声道:“是零!”;初中生们一愣,说是一个圆圈……最后问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们的回答可丰富了!有说是鸡蛋的,有说是地球的,有说是滚动的球的,有说……多么天真的回答,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这位专家在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想象力也在一步步被吞噬着!
《射雕英雄传》想必大家都看过,其中“老顽童”周伯通一定给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年已过半百,心却如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般,他干出的种种天真烂漫的事儿曾把我逗得开怀大笑,我就很想成为那样的人。可以想象得到,若是世上少了这一类的人,人人之间该是多么冷漠,丝毫无人情味儿可言,人们整日谈论的焦点除了政治还是政治,这种生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呀!世界将会多么糟糕!
我有一个不成文的理想:将来成为一名隐士,隐居于山林之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那样一种想法,总而言之我对那些隐士十分仰慕,总是幻想着自己能拥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孔子曾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待我成为一个“老顽童”,就得以不受一切诱惑,此生已无欲望,无何所求,道破红尘,淡薄一切宁静,日日游走于山林之间,终日以花草树木相栖,以鸟兽虫鱼为友,于田地间自耕自食,自食其力,隔绝于乱世,无人知晓,我也不愿有人打搅,无骨灰盒相装,更无棺椁相裹挟,只余下一堆白骨静静横卧与草木之上,却享受着世上最隆重的葬礼:我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星辰为装饰品,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陪葬品。若能当真如此,一生逍遥自在,我死而无憾!谁又有我活得如此逍遥,如此真实而自由?
许多人一生都在不懈奋斗,但总是碌碌无为,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人际交往不好吗?不是。是因为他不够努力吗?也不是。是因为官场太险恶了!地位高的人总是排斥地位低的人,唯恐他的官职高过自己;即使有人弄得了个一官半职,也必会遭人嫉妒,一旦他犯了一点点小错,就会立刻被人告发,且定会抓住这个把柄不放,到后来愈演愈烈,竟弄个身败名裂。不仅仅在官场,许多明星也一样,观众们总是喜新厌旧,一旦你在某一个坛上混久了,人们就开始不喜欢你,只要有什么不好的事儿曝光出来,那你就死定了。人们总是仅仅看重于“进”,却忽略了“退”,当你发现你把自己推进了死胡同里是,想退也退不了了。所以,有时“退”也是很重要的。退让是一种坦然处事的人生态度。也许我们钦佩与某些名人,但我们也应明白:位于人类社会金字塔顶端的,能在广阔大海中搏击浪尖的毕竟只占少数,绝大部分只能做那基石或那平静的海水,也许我们就是那“绝大部分”中的一员。但是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也许我们不能成为红花,但我们可以成为绿叶;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太阳,但我们可以成为月亮;也许我们不能事事如意,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人生如一块布,我们就是剪刀,在进退之间,剪出亮丽人生。
妈妈几乎每天都在我耳边督促我努力学习,上所重点中学。有一次我这样问道:“上了好中学又怎样?”
“上了重点中学就能上名牌大学。”
“上了名牌大学又能怎样?”
“能找到好工作有能怎样?”
“找到好工作就能赚大钱。”
“赚了大钱又能怎样?”
妈妈无语。
也许你会说:“赚了钱就可以买车买楼呗!”
好,你买了宝马、奔驰,买了诺基亚,盖了1000平方米,10层的高级别墅,家里佣人无数,但是当你躺下来,你占床上的空间就那么一个巴掌那么大的地儿嘛,你站起来所占世界的平面不就两个脚印儿吗?那么你买这么多来又干嘛呢?
当你打败了一切对手,站在最高点时,你就会有一种“独孤求败”的感慨。人们一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四个字:钱、权、名声,除此之外你还能为了什么?好,当你成为世界首富,名声盖过一切,是地球上的最高行政长官,那又怎样?止添笑耳!只不过为人们多提供一个谈论的话题罢了,而当你死去,一切都将会变为零,你的努力岂不尽皆付诸东流,化为灰烬?
这实在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赌局,赌注是所有的精力和青春年华。赢的人将得到一切,但不久又将会失去;输得人将失去一切,那时已经白发苍苍,处在风烛残年之中,后悔已然莫及,死期,也已经离他不远了。你是愿意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显然都不想选,那就只有一种选择了……
道家创始人杨朱曾云:“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人生得意能有几何?倒不如学学庄子、李白等人,以无为而治,终日逍遥自在、饮酒做诗,悠哉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