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小学初中高中字数体裁话题
话题:
全部 生活 社会 体育 科技 历史 艺术 地域 文化 人物 自然
共找到9

关于养心的作文

亭台回廊,错落有致,深灰色的泥石和着黏土造就一排排字坊,小榭;嫩柳粉桃,红的如眉间痣一点,绿的尽作园中绕指柔;荷叶色衰但浮萍尤碧,花木扶疏衬以山石叠嶂,池中是水光云影。沿着大堂右侧小径直入屋内,抬头便见“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八字,字迹灵动却不乏劲道.回望长廊,绵延似直抵人们心田……

初入朱东润故居。

——题记

“我是中文系主任!”七个字铿锵有力,似有排山倒海之势,顿掀起人们心中不尽的波澜,也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命悬一线之际,他竟然还能如此倔强的反抗,他的心中该是有熊熊欲燃的怒火吧,他该是有坚硬的身板,高强的武艺,该是一条勇猛无畏的壮汉吧,可他却恰恰相反。他年过半百,双鬓染白,有着略微佝偻的身躯却令敌人胆寒的坚定的目光,外表如此深沉而而稳重,褐色的瞳眸深不见底,里面装着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装着对文学的坚贞不屈,更装着做人的基准!

是的,他是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他忠于职守,宁死不屈;他是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的堂堂明代福建巡抚朱一冯的后裔,继承了坚韧清廉、无私奉献的品性;他是当代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有着高尚的情操与智慧。显赫的家世,等身的著作,令人惊羡的名誉,他本可以以“大家”自居,守着自家的基业用自己赚来的积蓄享尽奢侈的生活——但,他不爱钱,爱高洁的品性;他不享私欲,心系人民百姓,这才有了后来家乡的图书馆和4000余册他捐出的他曾视为珍宝的藏书,造福了后人。

就像他故居园中飞檐翘壁前那一株白玉兰,立于池上,独秀一枝,和他清廉高洁,无熏利无私欲的品性遥相呼应,共谱了一曲清心寡欲的人生赞歌,做人不正应当如此吗?白玉兰,白玉兰,其实不仅仅因为它一袭白净纯洁,才被载于此净土,也因它生于夏天,予人旷达豪放、热情而富含生机的感觉,就好似朱东润蓬勃不谢的生命,焕发着生命的旺盛气息,发人深省啊。

“人生有两大事,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东润老先生当年的教诲至今仍令我们受益。做人,该是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心寡欲,那么什么是做学问呢?我在这里想,可不可以用“学会读书”来意译一下。做学问可不就是学会读书,学会读书有何尝不是教我们升华自己的灵魂?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觉得“书作戟也,会读之则堪称无敌。”人生之路,漫长崎岖,以书作戟,用知识筑起后盾,自能所向披靡。

不过,该怎样读书呢?

学会读书,首先读书方法是关键。如果看书如走马观花,记书似囫囵吞枣,那么不仅浪费了时间,所学到的知识也寥寥无几,可以算是双重浪费。记得在游朱东润故居是曾在陈列厅里看到一本朱东润所阅读过得名家传记,虽年代久远,但朱东润一笔一画,圈圈点点及字里行间的批注足以告知我们读书的境界了。用心去品读,用心去写下自己的理解,以及圈画勾点等都是读书的方法。  

再者,学会读书,也需要学以致用。书中不乏古今圣贤忠烈的故事,但我们何时不是只当作闲人逸事一笑而过,他们的精神丝毫没有令我们触动,那么读书又有什么价值呢?一个人的灵魂在书中得以洗涤、升华,一个人的高雅品性在书中造就,这才是真正学会了读书。纵观朱东润的故居,题字对联方位妥恰,四季景物排列和谐,建筑风格不但古色古香而且多处景致独具韵味,甚至某个池子、假山、石块的摆置都显得如此恰到好处。试问,若非一个贤人,一个脱世而意境高远的人,又怎能造就这般美景呢?而这般脱俗,也是书的馈予啊。

朱东润老先生在此读书练字,想必也是一番惬意吧……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布鞋,养脚养眼更养心

初三|记叙文|800字

她的爱,就像迷迷糊糊天地初开的时候,那朵已经绽放的花朵;她的爱,就像是踏破命途望穿秋水后,那依然等待的背影。

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她喜欢做布鞋,也喜欢给我做。

一幕幕,一场场,像无声的黑白默片,在上演。

一方阳光下,奶奶用一根针、一团线编织着一段故事。奶奶总会带上老花镜,把我抱到凳子上,给我脱去鞋子,把我的小脚丫放在事先铺好的纸上,然后用一支铅笔在小脚丫外沿上画上两三次。接着她用手指来回摸我的脚趾,粗粝的手指摸的我咯咯直笑。然后奶奶会用一根尺子,仔细量出脚的尺寸。当厚厚的老花镜顺着奶奶的鼻翼下滑时,我就用食指慢慢将它托上。

午后慵懒的阳光下,一团细线被拉扯着,在竹筐里欢快地跳跃。一双灵巧的手扎下去的是细线,提上来的便是一朵朵细腻的碎花。我俩的笑声就这样融化着阳光,知道夕阳西下。

鞋是养脚的。

奶奶隔三差五就会给我做一双布鞋,因为她怕我的脚变大了穿不上旧鞋,又怕商店里买来的新鞋不合我的脚。奶奶老是叮嘱我:“婷婷,别担心鞋子穿破了,穿破了奶奶就会重新做。”

鞋柜里摆满了各种花色、各种款式的小布鞋,那就是奶奶装不下的情,装不下的爱。这些可爱的精灵,是奶奶用一针一线穿梭出的美丽与神奇,它们陪伴着我一路成长。

原来,鞋不光养脚,还养眼。

再大些,我上了小学。每天,我总会开心地穿着奶奶做的布鞋去学校,我喜欢素素的布鞋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还有奶奶的味道。然而虚荣心狠狠地砸碎了一切的美好。同学们开始嘲笑我,她们在我眼前炫耀名牌于奢侈,我被欺辱的苦楚碎了一地。

那天,我冲出家门,狠狠地脱下布鞋并摔在门上,我将全部的愤怒、无辜和委屈一起抛出,布鞋摔在门上发出一声沉闷而有凄厉的巨响。在婆娑的泪水中,我似乎看到了那虚掩的门后,一个失望老人佝偻的背影。

如我所愿,我穿上了所谓的名牌鞋子。它们的确比布鞋闪耀多了,但脚后跟却会不是地磨出水泡。不经意间,瞥见那一排排的布鞋,寂寞地挤缩在鞋柜的角落。

如今,我已长大,儿时小小的布鞋早已容不下我的脚。

那悲凉的布鞋,或许还保留着奶奶的温度和呼吸,还见证着我曾经的任性与幼稚。可是,那份曾经被我摔疼的爱,能否重拾?而今,谁来为我量脚码?谁来给我做布鞋?

我终于明白,鞋不仅养脚、养眼,更养心。

时光如水,回眸间,365个日子又在匆匆间倏然而过。北方的冬今年来得特别早,未及整理好心情,雪事便一场一场接踵而至,纷纷扬扬的雪花不但美丽了世界,也缤纷了心情。

大凡文字人,都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执一柄信念,在灵魂的山水中跋涉,将途经的每一片脉络都镌刻上喜欢与怀念,待经年的落红风干虚无,所有的喜怒哀乐也便多了芬芳的味道。

总觉得,文字,是心的知己,热烈,伤感,多情。或许,一个词,就是一米阳光;一个句子,就是一泓清泉。总有些文字,让我们久久地端坐窗前,将哭读成笑;总有些文字,让我们辗转反侧,将泪水读成领悟。墨里执笔,静听心音,一人静,满树花开,所有的繁华凋谢,都在灵魂深处辗转。

无可救药地恋上了安静,喜欢一个人发发呆,品品茶,闲语时光,与天地对话。或执笔心灵的留白,将那些忧伤或明媚舒缓成温暖,一阙,一歌,一笔,一颗澄澈的心,怀揣一株莲的心事,漫步于唐风宋雨,浅唱流年。静下来的时光,是风铃,摇响岁月;如呢喃,将灵魂深处的落红晾晒成风骨,与心跳和鸣。

很喜欢一句话:我们的灵魂是用来种植的,种草,有碧翠;种花,有芬芳;种下一棵大树,便会收获一抹阴凉。流年,坐在岁月的转角,聆听生命里的成长,平凡的人间烟火赋予了我们最真实的追求和感动,而生命就在这平凡中,绚烂如歌。

白落梅说: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是的,时光如流,人生百转,一些来去将惊心动魄淡泊成过眼云烟,而我们潜隐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执著还是呼之欲出,只如初见……

庆幸,能够在文字中倾听,能够将岁月以信笺的形式,装订成册,然后将那些纠结的心事,豁然的领悟,一一记录,让每一个思维都有鲜活的生命,让每一片念想都脉脉含情,让每一刻时光都安然静美,只待经年后岁月的一个转身,便可在寻寻觅觅中与山水相逢。

庆幸,能够在文字中跋涉,听风滑过指尖的声音。任一些美丽的爱与哀愁惊艳了时光,缤纷了过往。而我,只愿做那个沙漠中的行者,将沿途的风沙与旖旎一并收入行囊,留给那些走过的岁月,书写无怨无悔。

养心

初三|散文|700字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尽管我有很多书,但我不是“书女”。看着那满满一柜的书,除了作文书,就是中外名著。这些书都太过正式,也难怪被遗忘在角落了。

我不属于柯南口中那拥有精湛知识者的一类人,因为我喜欢阅读的唯一理由只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读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所以只有闲书,杂文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喜欢那不受拘束、放任自流的文字。

我最喜欢读的是贺麟的《人生的镜子》。我喜欢那种在悲观与乐观中来回纠结的文字,将这两种人生态度用自己心灵的理解来阐述的淋淋尽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那种阅读的心境与感觉。直到一天晚上,关灯后,我实在是耐不住它的诱惑,于是,躲在被窝里,拿出一个小手电筒。幽幽的冷光照在咖啡色的封面上,照在金色的字体上。我的心倏尔沉静下来了,有一种十分慰藉的感觉,就好像是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连凄凉的月光,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唯美。悲观、乐观在我的眼里交织着。那一夜,我的灵魂终于释放了,变得无拘无束。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所有内容尽收于脑海中。终于明了,终于释然。我仿佛感觉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我理解了悲观与乐观的定义,是决定于个人的感触、性情、态度、环境。因此我们最好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的指导,勿陷于主观。不过悲和乐是凡人皆有的情,一个人既不乐观亦不悲观也不大可能。读完书后回味起来,心情沉静了许多。原来,此乃养心之书也 。

从前我总是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静夜独自阅读,我才得到了精神的安宁。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要想心灵澄澈,就要读好书。养心之道,阅读为上。

养心悟道鲤鱼山

初二|散文|1200字以上

乙未羊年三月三庙会前夕,应陕西散文学会安康创作研究基地李焕龙先生诚邀,前往汉滨区四大名山之一的鲤鱼山,参加“观月河川道观光农业示范带,访千年古道观,交流宗教文化,探讨旅游文学”的采风活动。虽然山道多有陡峭和曲折,又突遇淅沥春雨,沿途七里香花开烂漫,沁人心脾,雾水泥泞路径中屡历跋涉之艰难,大家却丝毫未言及放弃,反而一路笑谈再登。这正好让众人思索悟道考验其虔诚之心。

凝聚了汉王山亿年万载天地灵气之沔水,满怀一腔豪情壮志,自汉中东南方向出发,一路穿城越池、绕行山川,留下了“曲莫如汉”的千古名言。

宛如汉王刘邦之汉家军,汉水荟萃了无数涓涓细流,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清流奔腾而下。一路畅通无阻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后,竟突遇地势地理异变,刚刚还一马平川,竟突兀而起一座凤凰山。是走,还是留?天无绝人之路,路的旁边还是路。经过深思熟虑,终由此拐弯绕行。

穿越陕南两岸高山耸立、峡谷众多之秦巴山地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冲到鄂西北丹江口水库后,汉水根据地质、地形的变化,因势利导,再流过襄樊,1577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修成正果纳入江海。

李焕龙先生曾在安康电视台执导过大型系列记录片《走汉江》,今天再次聆听他关于汉水的诠释,令人不由想起道家哲学贵在“灵”与“柔”,而“灵”与“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迂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在柔弱之中得以流畅。也许昔日那个泗水亭长刘季正因参透这番禅悟,才终于成就大汉王朝之霸业。

据《兴安府志•凤凰山记》载:“陕之关南则见安阳之凤凰山,绵亘三百余里,势若游龙,即天下之名山,似难出其右者,盖此山上百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青天,下有汉水迂,淙淙泉石,极桡幽韵,此亦终南一大名胜也……”。据此可断,安康 “凤凰山”得名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

而横亘于汉江故道,月河南岸凤凰山东头之鲤鱼山,观其形酷若一条锦鲤,其势如卧波,壮美异常。此乃涛涛汉水外柔内刚、凤凰山外刚内柔成就之果。而已故王腾芳先生的《鲤鱼山的传说》,更令她佑护月河畔众生之美誉流传千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鲤鱼山海拔虽仅有785米,但因其势高耸于安康白菜心——“西路坝”之南岸,愈显得挺拔俊秀。长久以来,山之周围相继出现三圣宫、佛音寺、玄天宫等众多道家、佛家弟子在此潜心修行。而始建于唐代,上奉真武祖师的玄天宫,因其位居高地,山势险要,气势非凡,人气香火皆旺等声名远播于安康南北二山、汉江两岸。宫内详情,本人曾在《鲤鱼山踏青》一文中多有交代,不再赘述。

自五里集镇渡河后停车驻足,映入眼帘的“鲤鱼山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让人眼前一亮。项目规划总投资37370万元,规划面积17000亩。建成后年产无公害富硒蔬菜9800吨,带动月河川道发展无公害蔬菜5万亩。能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600余人,带动1500余户农民发展……一幅幅美好愿景,让我们看到了安康老百姓明天餐桌的希望。

回眸月河,示范园所转变的经营体制、方式和理念也许正是由这悠悠河水启迪。善于吐故纳新,方才保持今天月河流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科技农业的活力之源。

登临山巅,玄天宫前,环顾四野,阡纵陌横,月河川道,壮美如画,小城安康,恍若蜃楼海市。峭拔灵秀之鲤鱼山,松柏苍翠,渺渺濛濛如真似幻,越发显得仙风道骨。谈笑风生中,众人恰似一群腾云驾雾的神仙,个个皆飘飘然似已入了化境。

进得道观,迎接我们的是新任道长曹玄箓,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青年,浑身上下透着股能干劲。端起新沏的热茶,饮一口是满嘴地清香和养心的味道。听闻他来自武当山,自幼习武,不仅一身功夫了得,且曾入道教学院获得真传。如今立志回乡弘扬传统文化,并发下宏愿毕生打造鲤鱼山道院,使其真正成为一处静修、悟道、健身、观景的道家文化净土。说话间,还拿出了宏大气派的“鲤鱼山规划图”,令人叹服。佛曰:有愿有行,无所不能。从道长那心如止水、坚定自信的眼神里,让人相信他定会成功。

“远看山头一片绿,近看荒草松树低”。长期以来,由于鲤鱼山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和保护,造成旅游资源极大浪费。古建筑人为破坏严重,特别是道观玄天宫年久失修,断壁残垣,几近破败。我们准备充分利用人文历史知名度,发挥鲤鱼山开发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用十年时间将其打造成集宗教事业、现代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5A级农业生态观光园。与当地两位村官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鲤鱼山灿烂的前景。

赏月河风光,观千年古观,品富硒蔬菜,养身心健康。鲤鱼山,实为吉祥安康一处不可多得集参禅悟道、观光游览、安放灵魂的好地方。来日方长,若得空闲时间,我定会再次携朋邀友登临此地。转山、看水、饱览这里让人身心沉醉的无限风光。

让真善美滋养心灵

初三|散文|800字

常常看到许多孩子的节假日在匆忙的补课中度过,家长们不惜重金,让孩子们补数、理、化、英知识,补音乐、舞蹈、美术特长,不错,这些是该适当补一补,但我认为他们更需要补充的是人性的营养——真善美!

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不断接受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教导。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如果把知识比作成功的殿堂,真善美却是我们通往殿堂的基石。因此我说,最该给孩子补的课其实是真善美!

不久前发生的药家鑫案不知你可仔细思索过?药家鑫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身上还洋溢着钢琴王子的非凡气质。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了知识和文化的气息。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学生却在撞倒人后拔出刀继续伤害受害者,极其残忍的行为令人震惊,谁的心不会为之愤怒?然而,到底是什么使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变成一个魔鬼?一句话:真善美的缺失,人性的缺失。我们不妨想想,如果药家鑫的家长更重视对他真善美的培养,或许就不会酿造出今天的悲剧了吧!由此可见,家长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知识、技能,最该给孩子上的课其实是真善美。

也许你不知道姚明的妈妈教育他的故事。姚明小时候就已经比同龄人高大,但在玩耍时却常常吃亏。有一次邻居的一个小伙伴向姚妈妈告状,说姚明欺负他,姚妈妈深知姚明不会这么做,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姚妈妈还是不忘教给姚明做人的道理。正是由于姚妈妈的言传身教,真善美的光环在姚明身上闪闪发亮。由此可见,最该给孩子补的课是真善美,让孩子接受人性的滋养极为重要。

我深深地了解每一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但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必须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位钢琴家朗朗,于是音乐班里又多了一个个苦苦练琴的童男童女;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位华罗庚,于是奥数班里又多了一双双迷惘苦思的眼睛。家长们,请饶了孩子们吧,少上一节钢琴课,少上一节奥数,多给他们上一节真善美,接受人性的滋养,让他们这些幼苗能更茁壮地成长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然而,如果忽视了对孩子真善美的教育,恐怕只能子女成虫,梦想成空了。

最该给孩子补的课,其实是人生的奠基课——真善美!

读书滋养心灵

初二|应用文|900字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智慧的钥匙可以开启心灵之窗。

                                          ——题记

如今的中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对书产生一种厌恶之情。真正喜欢读书,会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写:我喜欢读书。我想问什么叫读书?把整本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叫做读书吗?甚至有的同学只看了全书的二分之一都不到,就声称自己读过这本书,这叫读书吗?或许有的同学会说,我把整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都读过一遍,这本书你真的“读”过了吗?

其实读书最重要的是思考。如果你读完一本书,读到最后连这本书讲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把时间白白的浪费了,这本书我们也就不能说自己真真切切的读过了。我们读完一本书就应该有自己对于这篇文章、这本书的看法以及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这是对心灵的一种基本的尊重。

书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我们哪来的课外知识呢?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会感觉大有损失吗?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我们将怎样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呢?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我们要怎样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怎样去滋润自己的心灵?

我们整天在学校里上课,与那些枯燥的数字呆在一起,重复着那些繁琐的字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那些文字,觉得真的很烦。但终究还是要学习的,在学校里呆完一天之后,我们不让试着放下电脑游戏,放下聊天软件,去多读一点课外书,增长一下我们的课外知识,或许读着读着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静了,慢慢的爱上了读书了呢?

书能让人心情舒畅,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我们在书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的遨游。书还会增强我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是这样。而且,不仅如此,读书还能使我们变得聪明,我们变得有智慧有头脑,我们可以有能力去和别人战争,我们又向前方迈了一大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爱读书,同样也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放花蕾。

最重要的是,读书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插上翅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吧!

书籍滋养心灵

初一|诗歌|1200字以上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是的,书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我们哪来的课外知识呢?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你不感觉大的损失吗?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你将怎样去理解世界,理解生自己其实过得很空虚吗?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你不觉得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吗?如果不能读一本好书,你要怎样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你要怎样去滋润自己的心灵……

平时,我们要多多加强我们的课外知识,也就是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我们整天在学校里上课,与那些枯燥的数字呆在一起,重复着那些繁琐的字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那些文字,很烦吗?但终究还是要学习的,不如在学校里呆完一天之后,去多读一点课外书,增长一下我们的课外知识,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干嘛不接受呢?而且书能让人心情舒畅,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我们在书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的遨游。书还会增强我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是这样。而且,不仅如此,读书还能使我们变得聪明,我们变得有智慧有头脑,我们可以有能力去和别人战争,我们又向前方迈了一大步。

读书使我们充实。他是在我们寂寞是最好的伙伴,他是在我们伤心时最好的倾听者,我们与他分享快乐,他也给予我们快乐。

我们在伤心寂寞时,捧上一本好书,你会觉得读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字里行间都会隐隐约约的透露着一种感情,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原来已经帮你分担了忧愁,帮你度过了寂寞。你的日子不再空虚,反而觉得自己在不断地汲取一种什么……

我曾经有段时间,痛苦的几乎无法自拔,不停地哭,但还是觉得很伤感,当时我选择捧上一本>,我也只是随便翻翻,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男主人公有一个植物人老婆,他所承担的责任与代价是无法与我比的,他或许比我更痛苦,事实并不是这样,他没有放弃,每天给他的妻子翻身,拍背,吸痰,喂水,每天不厌其烦的做……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想得太复杂了,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因为书中男主人公的铁人精神让我佩服……后来的后来,你猜怎么样了,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事情总是按好的那一面发展的……我感谢书,他总是有感觉的,他总是会让我开心的……所以有人会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知音,知音可以和你谈心,化去你心中的那个小疙瘩,而看新的书,就遇到了一个新的知音……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所以说,不读书就是自己最大的损失,整天吃饱喝足,但自己的思想教育却止步不前。我们要少一点时间玩,多一点时间学习,至少不要让自己损失什么……要明白,世界上最容易沟通的方法就是读书,再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世界,让我们的嘴动起来,让我们的头脑动起来。否则,我们会失去自己的交际能力,准确的说,读书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这一刻爱上读书吧!,我想,我们还要把在书中看到的,运用到生活中,学有所用嘛!大胆地讲吧,你的口才一定会有所进步的,这都是在老师那儿学不到的。如果你真的学会读书来促进沟通的话,是否觉得这其实比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有趣呢?而且读书就像是环游世界一样,可以读到你看不到的风景,当你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去过这个地方,因为书中描写到得一花一草都以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在书海里自由驰骋,我们已经能用书学会看世界了。

读一本书就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他告诉你,融入吧,你会的到快乐的,你会看到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你会拥有一双看世界的眼睛的……

如果我们真的爱上读书了,那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会提高,而且我们身上会不由自主的散发出一种读书人的的气质,让人家一看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是受过教育的人。我到外面串门时,总会听到有哪些人说,哪家小孩怎么懂事,很大方,一看就是有教养的小孩,对呀,这不就是要多读书吗,书读的多了,你那个气质自然地就散发出来了。你不读书,不学习,你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戴上副眼镜装书生,有什么用呢?只要从我们的谈吐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我们到底有没有读过书。但也不是说,读书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一种气质,这只是一个次要原因。千万不能说,为了有文化气质,疯狂读书,到最后自己读了什么都稀里糊涂的,一点没意义的。要么你学李阳搞疯狂英语,但要真的坚持确实要下很大的决心的,一般人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我们始终要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我们是为自己努力,只需要尽自己所能,只需要我们拥有一点儿勤奋,哪怕是一丁点,我想都会有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还是靠我们自己来慢慢理解吧!

其实,有时候读书还是能改变我们的,应该说能改变我们的心灵,但我觉得用“滋润”更为恰当,因为书可以说是一种很营养的东西,用书籍来滋养心灵,是再好不过了。书可以使我们变得善良,友好,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总会看到一些特别感人的故事,有时候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有心头一颤的那一刻吧,其实这时候我们的心灵就在慢慢的升华,我们都会变成好孩子的。

书还使我们变得宽容,当我们因为受到什么损失或者是委屈,很生气的时候,选择书作为你的发泄对象吧!把心中的不满全都告诉他,他虽然不会讲话,但却以文字的形式告诉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此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把书中的精髓吸到自己脑子里去,这个时间段可是高峰期,吸的越多,心中的怒火就越来越少,开始明白自己其实没必要那么生气,让自己抛弃一切杂念,忘却一切利益,此时心情是多么平静,好像海面上不起一丝波浪,也是静静地,整个世界就只有我,那么安宁,那么纯净,似乎都不忍心让自己的怒火去打破这一切美好……嗯,学会宽容吧!是书告诉我们的。

书到底是什么?书能增长我们的知识,书帮助我们看世界等等,总的来说,书是滋养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因书而美丽……

我们有书相伴是幸福的,我们有书相伴是幸运的,我们有书相伴是快乐的,而书与我们相伴,总会给我们回报的,总会创造一个全新的我们。书--我活在世上最大的财富。

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中学初一:陈璐佳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初二|抒情散文|1200字以上

亭台回廊,错落有致,深灰色的泥石和着黏土造就一排排字坊,小榭;嫩柳粉桃,红的如眉间痣一点,绿的尽作园中绕指柔;荷叶色衰但浮萍尤碧,花木扶疏衬以山石叠嶂,池中是水光云影。沿着大堂右侧小径直入屋内,抬头便见“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八字,字迹灵动却不乏劲道.回望长廊,绵延似直抵人们心田……/>

初入朱东润故居。/>

——题记/>

“我是中文系主任!”七个字铿锵有力,似有排山倒海之势,顿掀起人们心中不尽的波澜,也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命悬一线之际,他竟然还能如此倔强的反抗,他的心中该是有熊熊欲燃的怒火吧,他该是有坚硬的身板,高强的武艺,该是一条勇猛无畏的壮汉吧,可他却恰恰相反。他年过半百,双鬓染白,有着略微佝偻的身躯却令敌人胆寒的坚定的目光,外表如此深沉而而稳重,褐色的瞳眸深不见底,里面装着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装着对文学的坚贞不屈,更装着做人的基准!/>

是的,他是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主任,他忠于职守,宁死不屈;他是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的堂堂明代福建巡抚朱一冯的后裔,继承了坚韧清廉、无私奉献的品性;他是当代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有着高尚的情操与智慧。显赫的家世,等身的著作,令人惊羡的名誉,他本可以以“大家”自居,守着自家的基业用自己赚来的积蓄享尽奢侈的生活——但,他不爱钱,爱高洁的品性;他不享私欲,心系人民百姓,这才有了后来家乡的图书馆和4000余册他捐出的他曾视为珍宝的藏书,造福了后人。/>

就像他故居园中飞檐翘壁前那一株白玉兰,立于池上,独秀一枝,和他清廉高洁,无熏利无私欲的品性遥相呼应,共谱了一曲清心寡欲的人生赞歌,做人不正应当如此吗?白玉兰,白玉兰,其实不仅仅因为它一袭白净纯洁,才被载于此净土,也因它生于夏天,予人旷达豪放、热情而富含生机的感觉,就好似朱东润蓬勃不谢的生命,焕发着生命的旺盛气息,发人深省啊。/>

“人生有两大事,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东润老先生当年的教诲至今仍令我们受益。做人,该是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心寡欲,那么什么是做学问呢?我在这里想,可不可以用“学会读书”来意译一下。做学问可不就是学会读书,学会读书有何尝不是教我们升华自己的灵魂?/>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觉得“书作戟也,会读之则堪称无敌。”人生之路,漫长崎岖,以书作戟,用知识筑起后盾,自能所向披靡。/>

不过,该怎样读书呢?/>

学会读书,首先读书方法是关键。如果看书如走马观花,记书似囫囵吞枣,那么不仅浪费了时间,所学到的知识也寥寥无几,可以算是双重浪费。记得在游朱东润故居是曾在陈列厅里看到一本朱东润所阅读过得名家传记,虽年代久远,但朱东润一笔一画,圈圈点点及字里行间的批注足以告知我们读书的境界了。用心去品读,用心去写下自己的理解,以及圈画勾点等都是读书的方法。/>

再者,学会读书,也需要学以致用。书中不乏古今圣贤忠烈的故事,但我们何时不是只当作闲人逸事一笑而过,他们的精神丝毫没有令我们触动,那么读书又有什么价值呢?一个人的灵魂在书中得以洗涤、升华,一个人的高雅品性在书中造就,这才是真正学会了读书。纵观朱东润的故居,题字对联方位妥恰,四季景物排列和谐,建筑风格不但古色古香而且多处景致独具韵味,甚至某个池子、假山、石块的摆置都显得如此恰到好处。试问,若非一个贤人,一个脱世而意境高远的人,又怎能造就这般美景呢?而这般脱俗,也是书的馈予啊。/>

朱东润老先生在此读书练字,想必也是一番惬意吧……/>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3月30日游朱东润故居郑重记之。

江苏泰州泰兴市泰兴市实验初中初二: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