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xíng/háng shàn
1.做善事。
关于行善的作文
寒冷的冬天,路旁的水泥台阶上,一个男人津津有味地品着白酒,尝着盒饭,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尝尽苦楚之余,品味着一点微薄的小幸福。然而,那张十块钱如撒旦将他从天堂扯到地狱,给了他两个响亮的耳光:你只是一个卑微可怜的乞丐!
那一刻,我听得到破碎的声音,在寒风的呼啸中依然清晰可辨,那是自尊的破碎,是幸福的崩溃,是苦涩冲破了内心的玻璃墙而开始漫溢。所有的施舍都来源于心中的善良,但真正的行善并非施舍。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施舍了一块钱给卖铅笔的乞丐,在离开之后又回来拿走了一支铅笔,并告诉乞丐:“你我同是商人。我忘了拿我自己买的铅笔了。”几个月后,商人在一个宴会上重遇那个乞丐,而那时,乞丐已经成为一个衣着光鲜、事业有成的真正的商人了。是尊重,而绝非施舍,如一道明媚的阳光洞穿了乞丐弥漫乌云的内心,点燃了自尊的火把,并照亮了前程的路。
正如那个递了十块钱的行人,我们时常以救世主的姿态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遭遇着不幸的人。殊不知我们怜悯的眼光会像那锋利的匕首刺穿他们脆弱的自尊的外表,割得他们体无完肤。直到有一天,他们丧失了羞耻之心,丧失了自尊,真正成为如丧家之犬一样会摇尾乞怜的乞丐,是我们的施舍造就了乞丐?!这是令人惊叹更值得反思的现象。
要知道,真正的行善是在地铁站出口的那个女孩脱下自己的棉袄覆盖在无助的老者身上,而不是钢铁碗里硬币的撞击;是特蕾莎修女将濒临死亡的、从垃圾场救回来的、周身流着脓的病人轻轻拥入怀中,让他感受在人间的最后一点温暖,而不是怀着怜悯在远处为苦难者悲哀感叹;是那个商人拿走了买的铅笔,告诉乞丐,他们同样是商人,而不是行人用十块钱去打破流浪者的安宁……
行善,是一门哲学,源于善良,更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其实,它的真谛只是两个字:尊重。
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因为我的生活中,总有一件事情伴随着我,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与快乐。那就是行善。
学校开展了行善积分活动,我也积极响应。
在学校,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在家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社会,我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尽管这些,我还是忘不了行善。
行善,是一种责任。我们班级的公共卫生区,总是被扣分。于是,我带领我们的卫生小组,坚持一天五次去捡公共卫生区的垃圾。从此,放眼望去,这校园的“心脏”,已成了鸟儿们欢歌的天堂了。每当看到人们原本那紧皱的眉头,松懈下来时,我的心便有了一丝安慰。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丝安慰。
行善,是一种关爱。有一个同学家里有一些事,让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不想看到,每天笑的这样灿烂的女孩,从此就这么消沉下去。在她生病的那段日子,我就抽空去看她。在她想不开的时候安慰她。我与她同吃同住。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她现在变得很开朗。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份友谊。
行善,是一声问候。每天,我遇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们脸上都刻着几道辛苦的条纹。我想,也许老师最需要的就是那一声声暖融融的问候吧。每当我说:“老师好。”时,老师那紧绷着的脸总会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当然,在老师的背后,总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是他们给了我们学习的条件。我也总忘不了喊一声“叔叔阿姨好!”我迎来的总是一声声赞美。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张笑脸。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说明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一滴水可以使花有了颜色,一颗心也能让脚部有了方向。让行善如一条纽带,心与心在这里相连;让爱如一只彩笔,包含着人间的真情。涓涓细流汇大海,众人抬柴火焰高。让爱心之花常开不败,让爱心之歌常唱不衰!
义乌市私立群星学校初一:洪雅琪
姚明带领男篮队友捐献骨髓,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慈善基金会”,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然而,不少媒体舆论对名人高调行善抨击不已,冠之以“不谦虚”、
“蓄意抬高身价”等等一系列罪名。在我看来,慈善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捐赠的动机和方式,而在于它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使社会乐善好施的源泉不断涌流,如此,慈善便达到了兼济天下的效果,又何须对慈善的方式高调与否求全责备呢?
高调行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更高境界。
“做好事不留名”的淡泊固然值得称赞,但毕竟局限于“独善其身”,淡泊无闻只为自身道德修养,何如高调行善“兼济天下”境界高远?行善,是同情心的表现,高调行善,则是济世情在行动上的体现!我们有“先富带动后富”之说,显然,这些富翁、明星都是“先富”行列中的佼佼者,高调行善正是“兼济天下”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先富者们身上的强烈反映。
儒学典籍《大学》中有言:“仁者以财发身”,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生财、用财为手段,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高调行善的善,不仅在于他们无私的捐赠使有需要的人真正获助,更在于名人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做慈善的队伍中,唤起了更多人内心的善。如果姚明默默捐献骨髓而不昭告天下,一己之力不过救一人性命;但他高调行善,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加入捐献骨髓的善行中,救助了更多的患者。如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只是默默捐出自己的资产,纵使是万贯家财,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救一方之难。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二人联合发起了捐赠承诺,让“慈善之风”吹遍五大洲,号召世界各地的富豪回馈社会。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高调行善突破了送一条“鱼”的束缚,使得“善行”这种方法人人相传,达到了济天下
——形成乐善好施之社会风气这一最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高调行善并不意味着奢靡行善。陈光标裸捐、发动家人以实际行动行善可取,老太要求将其拾金不昧的事迹公诸报端亦无可厚非,但通过美女豪车、奢侈宴饮豪华歌舞等形式进行慈善宣传就实在不足为训了。卢梭有言“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奢靡之风既不能暗合慈善主题,又会造成财物的浪费,更会引来媒体对贫富悬殊的报导,拉远施善者与受赠者的距离,背离了慈善事业的初衷,导致社会对慈善的质疑。名人之所以为名人,是有了公众赋予他们的赞誉和信任。“人名”到“名人”的变,实质是从个人资源到公共资源的提升。财富源于节俭,如果施善者尤其是名人不能正确使用其品牌价值,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会给社会制造错误导向,成为不正之风的始作俑者。章子怡“诈捐门”冲击着民众对名人的信任底线,“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让红会捐款数额降到低点,二者使“名人慈善”“品牌慈善”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鉴于此,节俭而隆重办慈善才是我们提倡的高调慈善。
尽管如此,高调行善仍是名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唤醒国人同情心和济世情的有效手段。社会要做的,是正确利用名人效应,正确引导节俭高调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调行善兼济天下”这一春风,绿遍“和谐社会”的江南岸,带来“乐善好施”的明媚春光。
行善,为自己积点公德。
偶然,在路边看到一些残疾人,靠着卖艺(吹笛子)为生。而人们却用不屑的眼神看着他们,从他们身边走过,没在他们那脏兮兮的盆子投下物质品,他们不奢求什么,只为了填饱肚子,生活的艰辛早已让他们无法工作。哪怕行人投下一枚硬币也行,在他们心里,却是那么的幸福。中国那么多人,难道那些人,连一块钱都没有吗?从这里,也可以反映中国有些人是低劣的!
我想,善能美化自己的心灵。善,是一种本性,发于内而形于外,不是假慈假悲,更不是故作姿态。其实,善在每个人的心灵里都存在。经历过生活困难的人都知道,谋生都有困难,我想他们都感同身受吧。
如果,在我们中国,每人都行善事,那么,我们中国会变的更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不会填不饱肚子,不会在街头住宿了,不会在忍受风吹雨打的淋洗……可是,现在的中国会这样么,我想不会吧,贪官多的很,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如果中国人能少买一个苹果手机,多向慈善机构多捐一些钱,那样,该多好,可是,会吗?
行善吧,自心是佛,善心成佛。如果所有人都能把善良作为一种习惯,我们每一天都能生活在爱的海洋。
行善,也需要智慧,它要求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受助人提供保护自尊的空间,做到助人而不欲为人知。
在中国某高校,一名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情况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名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在核实情况以后,无须学生申请,每月就会有160元或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帐户。这种“隐性资助”就是让学生即不失尊严,又得到实惠。
是呀,让人有尊严的接受帮助,该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切不可忽视。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进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的解释说:自己忘了拿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的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以后,在一个商贸云集的社会场所,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来。无不感激的说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我永远记住你。你给了我自信和尊严。”
每想到商人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使人自信起来,找到了自尊。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加以肯定,认定的表现。尊重不是崇拜,不是吹捧,不是逢迎,而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人生的一大要义。
毋需慷慨激昂之语,不用惊天动地之举,举手之劳助他人,细微之处现善心。让行善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我想,世界会因你我变得更温暖。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我们身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她看到客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毅然决然地伸出了双手,她推开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挽救的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唤醒的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善心。我想,那一刻,张丽莉应该什么都没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更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习惯。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停车、开门、打双闪、疏散乘客。诚然,生死瞬间的那一刻,他不可能纠结于是先自救还是先救人,那一连串的动作,与其说是选择,毋宁说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让人为之动容的习惯。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行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行善可以流露与举手投足间。对人以会心的微笑是善,公交车上让座是善,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这些都是行善的体现。
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时下,确有善举被误读,行善惹风波的新闻。南京彭宇案首开先河,江苏南通的三轮小贩反诬救助自己的公交车司机,广东佛山的跌倒老人反诬救助自己的热心狱警……这些,确实让行善者心寒,让欲行善者心冷。
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行善的借口。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车两次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重庆南坪一80岁的老人摔倒在地,手足抽搐,无人敢扶。
同学们,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次噎住就再也不吃饭?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在街上被高空坠物砸中就再也不出门?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朝被蛇咬而十年怕井绳?不,我们不能。公理自在人心,浮云不可能遮住艳阳,当然也不可能更不应该遮住我们的善心。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善,善是生命的最强光,心存行善之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看到老人摔倒了就勇敢的去扶,你要相信世间并不总是伤害好人;看到有困难的同学就耐心去帮,或许你只是花了一部分课余时间,却能让善行的种子生根。
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要我们有一颗正能量的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行善。
以慈悲救苦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界,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种一方福田,勤值万蕊心莲,同造爱的人间!大爱在人间!
一大早,我就跟着外婆和志愿者们来到敬老院,车子开的很慢,路途也很漫长,但我的心情却是格外的好,本来晕车的我,一下子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愉快地哼着歌,不一会就来到了敬老院门口高高的树木矗立在门两边,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了进去,慢慢地来到一座凉亭下,数名老人都坐在那儿,他们看到了我们都表示热烈欢迎,我开心的笑了笑,脸上的两个小酒窝也悄悄地浮现在我的脸上,整个上午我们都在与老人们心与心的交谈。到了中午,我们都去了食堂,我拿了一个饭碗给一位老人秤了饭菜,热食捧在手上,它的意义不仅是一顿饭,热腾腾传递温暖,暖呼呼聚集人气,拉近彼此的距离。我笑嘻嘻的对老人笑了笑,便接着另一位老人的饭碗接着往下秤……
爱,四十三年前,慈济的竹筒岁月,三十位委员天天为善。四十三年后,慈济推动“爱洒人间”。期待人人为善,将爱心遍洒周围的人,启发彼此,合心、和气、互爱、协力。人人天天为善,就能积聚善业,减少天灾,消弭人祸,让世界平安吉祥。
江苏苏州昆山市包桥小学五年级:夏雪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在襄城北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这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身穿一件破破烂烂的棉袄,低着头,跪在襄樊的标志性古建筑――昭明台门前瑟瑟发抖,眼里流露出一种乞求与无奈的神情。我有些同情他了,不由自主地走到他面前,准备向他那破旧不堪的钵子里丢些零钱。忽然,我脑子里冒出了理智的想法:看这人正值中年,又不残疾,不会是报纸上披露的那种“乞讨骗子”吧?
于是,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又一次在我脑海里浮现:那年冬天,我家刚从襄阳新县城搬到襄城北街附近居住。有一天,我和同学一起在北街买东西,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在街头乞讨,看他穿的衣服也还得体,就是身旁白纸上用毛笔写的“出差在襄樊被盗,急需车费回家看生命垂危的老母”让人非常同情。
看到眼前的情景,我产生了怜悯之心,很想上前送给那年轻人一点钱,可摸摸口袋空空如也。回到家里,我心里仍像搁了一块大石头,非常难受,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听后表扬了我,说我有扶困济贫的同情心,然后给了我五元钱,让我重回到北街,把钱放在了那个年轻人面前。第二天,在爸爸带回的晚报上,我看到了记者采写的关于“北街乞讨年轻人是个骗子”的报道,读完报道全文,我仿佛掉到了冰窟里,心里凉透了……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都教育我们要善待弱者,富有爱心,但面临这些街头乞讨的人们,有的看起来很可怜,有的身体残疾,还有的西装革履,衣冠楚楚,这使我感到很茫然,也使许多善良的人分不清真假,辨不清真伪。难道这些人真的穷困到必须要在街头乞讨?如果是老无所依,政府不是办有养老院吗?如果是身患残疾,那为何不求助于残联?如果在外地落难,为什么不寻求民政部门的救助站?
常言道:劳动创造价值,关爱体现和谐。对不劳而获的人,我们决不能同情;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谓报纸上提醒人们的:行善也应擦亮眼。
看着眼前这四十多岁的乞讨者,我投去了鄙夷的目光,侧身子,加快了行走的脚步。
烈日炎炎的中午,天空的太阳放肆的炙烤着大地,让原本毫无光彩的大地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纱裙,显得格外耀眼。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为庆贺大地如此美丽。
在一条被阳光装饰的小径上,走着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他们手中都还拿着没有喝完的矿泉水,可豆大的汗珠还是顽皮的从他们头上滚下来。我疾步如飞的往回家的方向走,汗水早已湿透我单薄的衣服,“砰”“啊!”我大叫一声慢慢地从地上折腾起来。天啊!谁这么没公德心乱扔矿泉水瓶,原来地上的矿泉水瓶子把我绊倒在地上。我回头一看,哇,满地的矿泉水瓶乱在一地,同时我顺手捡起几个矿泉水瓶往垃圾箱的方向走去。
这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只见他颤巍巍的提着一个麻布袋眼睛里在寻找这目标,每到一个垃圾箱总是蹲着身子,用肮脏的手在肮脏的垃圾箱里翻着东西,我停了一会儿,便走到老人的身旁,把手中的瓶子放入他的麻布袋里,他察觉了,猛地一跳,我有点惊慌失措,忙说:“你误会了,我只是帮你捡了几个瓶子”。他疑惑的看着我,拒续捡他的瓶子,我也跟着捡。不一会儿,瓶子捡完了,我抹了抹头上的汗水,只听见一声嘶哑的声音:“谢谢你,孩子”。说完便走了。
我继续走在路上,只是心里却美滋滋的。
六年级:周琳
两只紧紧握在一起的手
今天上午我从辅导班回家,准备横过马路时,发现一个身穿蓝色衬衫,穿着红色短裤的小弟弟在马路边徘徊:迈出一步,又退回来,再迈,再退。这个情景我是那么熟悉——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么?
也许是触景之情吧,我不由自主的向小弟弟走去。走到跟前,我发现他的牙齿紧紧咬着下唇,一双大眼睛早已噙满泪水。我轻轻问了声:“小弟弟,你要过马路吗?”“嗯“。小弟弟点了点头,可能怕我是坏人,他似乎还有些顾虑要不要接受我的帮助。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已经不假思索的拉起他的手,大步朝斑马线走去。“小弟弟,不要害怕。看,我也是学生,跟着我走。”我晃了晃我手中的书包。小弟弟打消了心中的顾虑,顺从的跟我一起穿越了马路。车,川流不息;人,来来往往。谁也没注意到斑马线上那两只紧紧握在一起的温暖的手。走到马路中间,小弟弟我紧了我的手,我知道,这是他对我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大哥哥的信任。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出帮助之手!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听到这歌,同学们一定会不约而同地说这是济公。几天前,我就读了《济公传》,了解了济公行善积德的故事。
济公虽然衣衫不整,心却慈悲、善良。他游历天下,救助了许多有困难的人,用“灵丹妙药”为疾病缠身的人消除病痛,还用妙计惩治那些坏人和贪官……
我憎恨压榨百姓的贪官污吏,同情那些有着悲惨遭遇的人们。在书中,我不仅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并从济公身上懂得了许多道理。济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他乐于助人、除恶扬善,以及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的品格。
但是,如今社会上像济公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马路上有人跌倒,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敢于上前相助;给迷路的人带路,倒先向你讨钱……读了这本书,我真想说:让我们每个人也做乐于助人的“活佛济公”吧!
2015年5月13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是美好的品质。
今天回家比较早,天还未全黑,当我出地铁站的时候我遇到一位老奶奶,她正要和她的老伴去鼓楼,因为不是很认识路,所以我就很热心的告诉他们路,并且还说了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等等,她很感激的说了一句谢谢,便拉着老伴一起走了。
我目送着他们离开觉的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我可以帮助别人,既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知道了路,我不禁想到,如果每个人都能尽自己可能去帮助别人,那么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和谐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经常帮助别人,希望别人能通过我的帮助去解决困难和问题,那么我会非常的开心,我也会一直好好的认真去帮助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