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作文
俗语有云,英雄人物必多磨。
此言用于此子可谓十分之贴切。
上集言到,此子作着武侠梦,眼已过三年。命运多磨,现实辗,此子无奈,阔别母校,踏上求学之路。别离之愁绪,使此子迅速成长。俗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环境之变,非但没使此子意志消沉,反倒激起其无穷斗志。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此子之才,亦得展现。
小学末三年,此子广交好友,结得知己无数,每日把臂同游,抑或煮酒论英雄,粪土当年万户侯,其言辞之华美,其氛围之愉悦,非只言片语能绘其一斑也。但少年胡杨举止言谈不拘小节,加之此子之才,不知负了多少痴情之人……
毕业之后,此子初尝分别之苦,机缘巧合之下,再遇风流才子柳三变之《雨霖铃》一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决心弃武从文,钻研诗词歌赋之道。每日对潇潇暮雨,徐徐清风,望一知己相伴,其言其状,可歌可泣。
或因诗词所感,此子追忆往事,深感过去之言行难以背负才子之名,决心痛改前非,以君子之风正言行,以才子之风正文笔,沿袭自信之风,期待着下次挑战……
执书卷,望长空,
携知己,笑诗篇,
翩翩然,不觉又是三年……
轵深井里人,避仇养姊亲。
日则屠于市,夜则枕于贫。
为报严仲子,提剑弑豪臣。
不肯露形迹,裂面自屠身。
数日曝于市,举国莫能认。
更有其姊者,千里指尸亲。
言岂有不切,情胡以激愤。
泪尽复泣血,言尽于一身。
以命报弟义,亘古鲜以闻。
我为严仲子,合族丧于门。
家口不计数,白幡郊于坟。
痛哉一义士,惜哉烈女魂。
荆轲堪可比,孟姜有高邻。
读史一点泪,零落有谁闻。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着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着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08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五年级:21321
毛主席爱读《史记》,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的作者——司马迁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妥帖的安排史实。
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走访名山大川,拜访乡里老人,搜集了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每篇史记后都有发表意见的“论赞”,哪怕身“在阘茸之中”还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论列是非”。读《史记》,不仅是读其中的历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论赞”中感受司马迁哪怕身受奇耻大辱还要为理想苟活的伟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评价《史记》“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它气势磅礴,“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虚美,不隐恶”。都说“史不写当代”,可身为推翻了秦朝的汉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历史意义,又批判了当朝皇帝刘彻迷信求仙的事实。不惜得罪统治者也要写出真实的历史。正因《史记》有这种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标独树于我国史林。他是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长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树,上面结满了历史的硕果;它是一座山,永远矗立与世界文化之林!
初一:王逸睿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学着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史记故事》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史记》中的精华,它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中的皇帝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我读起来仿佛置身有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史记》这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情节,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过后,终于横扫六国旧势力。于是在前230年灭韩国,在前225年灭魏国,在前223年灭楚国,在前222灭燕国、赵国,在前221年灭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通过《史记》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华民族渊源历史,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懂得了一些历史典故,知道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历史影响。
湖北宜昌枝江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张雯雯
《史记》,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地,优美的文笔,大方华光于世界文化之中。而他的作者——司马迁,以其屈辱的遭遇、不饶的精神,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不屈于厄运,要从逆境中崛起。
人生宛若在大海中航行,既有波平浪静之时,也不乏骇浪滔天之际。
身处困境之中,如果不想被漩涡恶浪所吞噬,那么你的人生之舟就要敢于搏风击浪,冲破险阻。
这就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不畏逆境,敢于从逆境中崛起的气魄。
身为西汉太史令的司马迁因在“李陵事件”中触犯龙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封建王朝一种灭绝人性的刑罚。
在肉体和精神双重痛苦的折磨下他消沉了么他绝望了么不!没有!在命运的低谷中,他没有低头,没有屈服。
他站起来了,迎着厄运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他要“究天大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终于他从逆境中崛起了,一步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逆境,对怯懦的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可以使他萎靡不前,一蹶不振;对于无谓的强者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可以高瞻远瞩、勇往直前。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其才华横溢之时,却因疾病而双耳失聪,面对这么巨大的打击,他没有颓废,没有因此而结束年轻的艺术生命。
他以从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扼住名誉的咽喉”重返乐坛。扭住了生命的曲线,奏出了一曲不屈之歌,一曲强者之歌,一曲从逆境中崛起之歌。
不仅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应该具有从逆境中崛起的精神。这样一个崛起的民族才能以飒爽的英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有源头,就有江河,有江河,就有数不尽的后浪。
3月24日上午,同学们正在吃早餐,谢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明天第三节课举行一次《史记》故事会。第二天,同学们高兴的吃不下早餐。
熬到了第二节课下课,同学们早早的把课前准备做好,乖乖的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让我们按着学号分成了8小组,我们先开始初赛。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起了《史记》里面的故事来。同学们有的讲了《姜太公钓鱼》,有的讲了《卧薪尝胆》,有的讲了《负荆请罪》,还有的讲了《暴虐商纣王》……在我们小组的李宏纬同学,他讲地滔滔不绝,口齿伶俐,妙语连珠,娓娓动听。他生动的讲了《指鹿为马》的故事,真是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但陈裕盈同学更是如此,我们都被他迷住了,所以她是我们小组的优胜者。经过了一节课的时间,八个小组都评选出了八个优胜者。他们自动获得优胜奖和继续参加决赛。周璐同学讲的有声有色,她以充分的准备和故事的有趣情节,勾住了同学们的心,夺得了16票高分,获得第一名。孙晓康同学是男同学的代表,而且故事讲的很流利,得到了男同学的支持,取得了8票,获得第二名。而秦沅同学将长篇大论的故事讲的短小精湛,获得了第三名。其余的优胜者将获得优胜奖。
我每想起这件事情,真想再参加第二次的《史记》故事会啊!因为我要获得第一名。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使人完美,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敏捷。从小我就在书海里畅游,试图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为<<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而豪气冲天,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位好汉的一一殒命而扼腕叹息,为<<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而连声叫好,也为<<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落而唉声叹气。每一本古典文学名著都使我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然而,在众多的经典文学中,我最喜欢的还数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它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项羽本纪>>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司马迁抓住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这三件事,以同情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个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巨鹿之战是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为失败的一个转折点,而垓下之围则是写项羽最后败亡。\"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自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凄怆悲壮。
可这本文学经典不知耗费了司马迁多少的心血!汉初,司马迁因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爆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丧失了生命。然而,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丝转机。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迁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写出了这部为世人所称颂的文学、史学巨著。
司马迁的坚持和执着感动并且鼓舞了我,想着他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言弃,而我在平时的艰苦学习中又何尝不应该有如此的坚持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艰辛且快乐的,而我曾经碰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甚至懦弱得差点放弃。小学至中学以来,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优秀,对人礼貌,几乎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但有一次考试,彻底压垮了我,从第一名降到了十几名,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父母的责怪摧毁了我的最后一点自信,我觉得可能我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第一名了,从此开始逃避,上课讲话,作业敷衍,甚至偷偷上网玩游戏,成绩一路下滑。妈妈感觉出了我的变化,用心良苦地收拾起我书桌上的<鸡皮疙瘩>等课外书,摆上一系列催人奋进的经典文学,其中包括<<史记>>,借用我的喜好阅读来鼓励我、给我自信,并且经常跟我一起研读主人公永不放弃的精神,慢慢地,我似乎找到了正在慢慢迷失的自己,开始翻开久违的资料、打开蒙上灰尘的复读机……慢慢地我回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随后的几次考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幡然醒悟,碰到逆境不能逃避,开在岩石上的雪莲花才是人们最赞赏的。
司马迁的精神拯救了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并且我知道,<<史记>>这本书只是广阔书海中的一朵浪花,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还有待我去探索、去发现、去感知,而我,已经整装待发了……
记得从前看书时,常见到这样的话语,“二十四史非史也,帝王将相之家谱也。”时,我常会感到气愤。一种中国文化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先人们千辛万苦纪录下人类进程的符号,才搭建成以座沟通古往今来的桥梁。后人也才得以抚摸文化的脊梁。而我们却对我们的历史如此不敬。那时心里很单纯,以为书上的都是真理,史书上的故事便是历史。以为读遍先人之书,便抓住了中华文明延续的精髓和纽带。
大师当语文老师问道司马迁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何在?时,我突然浑身以颤,难道这部太史公倾毕生之力,不惜巨大代价二完成的鸿篇巨着只是以个美丽的谎言?这在字里行间中活生生的人物,那些环境和动作只是为了衬托某以中心设计的?天哪,历史难道是可以拿来设计的吗?它只是为了供人消遣的小说吗?
历史需要真实。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文学可以虚构,但历史必须严谨,历史学家的笔下来不得一丝马虎,因为他是对历史负责,对那些曾经的存在而负责。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基础工作是把历史客观真实的展现出来,而把历史通过仁义的标尺丈量后的残余。当然,绝对的客观不能作到,但是总不能把历史当小说,加上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在《鸿门宴》中项羽的可爱和刘邦的可恶又何从体现呢。难道太史公的以句“自矜功伐”便能左右项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吗?
我不怀疑《史记》的价值,我只是不喜欢把《史记》当作小说看待的语文课本的做法。语文课本是能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的,我不希望大家失去对历史的尊敬和对真实承认的勇气。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故事,现在的语文书又有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因为喜欢司马迁,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翻开课本再读这篇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司马迁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他没有被命运击垮,抱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成了这52万余字的辉煌史书。这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将司马迁换成我们,受了酷刑后在监狱呆了6年,这种痛苦我们能体会吗?想想吧,司马迁是多么的伟大,顽强!
当然,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谈迁二写《国榷》,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国语》,孙膑割骨写《兵法》……他们跟司马迁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虽然没有他们的经历,但一旦经历了,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从困境中走出,不被任何曲折击败,坚持到底就是最终的胜利!困境中的千锤百炼,才能雕琢出最璀璨的玉石。这重重磨难,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变得更不平凡!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张逸
读完《史记》,我不仅佩服《史记》中的皇帝、大臣等等。更敬佩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据我所知,司马迁写史记时的的情况十分困难。当时,司马迁的爸爸是个史官,立志要写一部史书。但是还没写完就去世。临死前,他爸爸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后来,李陵跟匈奴打仗时,不幸被俘,后来逃回来,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好大喜功,于是就对李陵很不满,要斩。司马迁和李陵是好朋友,当然得说情。汉武帝就更不满了。给司马迁两个选择:一是宫刑,二是给钱交保。可是司马迁没钱,所以只好被宫刑。
后来司马迁当了个小官,虽然想过自杀,但父亲的重任在肩上,不得已苟且偷生,兢兢业业的完成自己的着书大业。历时很多年,最终着书成功的三年后就去世了。从中看出司马迁为了这部名着而花费了一生精力,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好好地当官。他没有忘记父亲的重任,所以他坚持了,他成功了!可是我却不那么愿意坚持。
扬琴,大家肯定认为我们的兴趣很足,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闷,越没兴趣。一次,我练着几首十分老练的曲子,无所事事,无精打采。一旁的妈妈并不骂我,而是问道:“很熟练了?一点错都没有?”我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却不知怎么说。于是,我反问妈妈:“谁能把一首曲子敲到一点错都没有?”妈妈没有答应,只是默默地把一张光碟插入CD里面,一开头,一阵扬琴声传来,很动听,十分美妙,但我脸部却装成很简单的样子。后来,妈妈选择了我们最近在敲的《映山红》一看,是着名扬琴演奏家李玲玲。我一脸惊讶!琅琅的琴声传来,我好像看见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起初,山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凉极了。后来,第一朵映山红开放了,开的是那么鲜艳,那么美丽。紧接着,第二朵、第三朵、第四朵、越来越多的映山红相继开放,朵朵都那么耀眼,红的、紫的、粉的……这些画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时,我还深深地陶醉着,久久不肯醒来。一旁的妈妈故意感叹着:“这才是大师级的水平啊!”我听了,立刻就精神了起来,开始练《映山红》怎么也不肯停下来。这也是我在扬琴班独占鳖头的原因。
所以,坚持就是胜利!
五年级:颜语宸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河。”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后,我就对项羽有了另一种看法。
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他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的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意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不是会成为绊脚石吗?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项羽还是一位不善总结自己失败原因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是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史记》,记载了3000年前,群雄崛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叙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留给了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典文籍。
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的就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在监狱里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终于在他60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次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的无奈叹息,以及那顶天立地的气概,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那份勇气,那份坚持,曾一度令我赞叹“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史记》记述了历史风云,囊括了世间百态。在司马迁笔下,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呐喊;多少文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在背后默默坚持自己的志向……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荆轲刺秦王,迎风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已褪去那曾经的热情,变成泛黄的书页,窸窣作响,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声声叹息。
看《史记》就仿佛在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书籍,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各种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谈话,总能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遗臭万年,但更多的人则是流芳百世,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岁月的洗礼中流失,但是这些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虽有很多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明的祖先留1给我们的经验道理。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读《史记》有感,感叹英雄之埋没,感叹奸人之得意,感叹……憧憬能吸取前车之鉴,憧憬能构造宏伟蓝图,憧憬……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
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今天中午,我和妈妈去国商书城买了一本名叫史记的书.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啊!原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为了写史记这本书触怒了汉武帝,进行了官刑的处罚.为了写完这本书,司马迁忍辱苟活,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写完了这本书.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这五大部分组成,这本书一共有130篇,共有字数学课52万多字,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前后约三千年历史.真令我佩服.
史记这本书可真是太好看,可惜啊!我还没看完,等我看完了一定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六年级:倪佳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虽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他土地的辽阔却不及汉武帝时期的1/2;武帝废除了“和亲外交”的政策,他持久的雄心,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征服,去开拓。十七岁的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各国希望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眼光,历朝历代有谁能比?在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作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成了对匈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益、文涛武略、有勇有谋的皇帝,再加上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李广……相助,可称之如虎添翼。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是“独尊儒术”他设立了五经博士,为儒家学派打下了基础。武帝刚刚即位时就下诏“海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这时浮出水面,武帝颇为赞赏很粲然。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已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他后悔不已,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想到他即位以来长年征战,劳民伤财;轻信小人,力求长生;杀伐任性,亡涂无辜……于是下诏书。这份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罪己诏“他首开先河,知错能改,爱憎分明让我们一窥一代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对汉武帝时期梦绕神牵,当看完有关他的那些故事时,心潮澎湃。我佩服武帝的才干;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奸巨滑;我气愤武帝的武断与固执;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我担心太子的孩子无依无靠;我更是惋惜刘据的自刎身亡……汉武帝是一个多面性且富有争议的皇帝,他聪明机智却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他洞察秋毫却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他文涛武略却陷进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正是他的偏听偏信,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导致了抗匈名将卫青的长子长平侯身亡;导致了战功卓越的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满门抄斩;导致了他两个女儿的双双死亡……一庄庄血案,这是哪一位“伟人”造就的呢?是江充,是江充这个卑鄙的小人。
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虽然意欲崩溃,但他并未停下他杀人的血手,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残害千百人的生命。每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时,全身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涌遍全身。这些场景总是时不时地溜到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内心不得平静,它像海中那一股股的小浪花,浪虽不大但有着一定的冲击力。有一股冲动,有一种想法,如果我来到了武帝朝,做到了刑部尚书,第一件事就是把江充千刀万剐,打入十八层地狱。
不过有时我静下心来思考时,却发现我错了,汉武帝如果从根本上就相信他的儿子是清白的,那么他便会对江充的搀言置之不理,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认为江充只不过是一杆枪,而掌握这杆枪的真正人物却是汉武帝。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帝又为何要杀太子呢?原因只有一个——太子失宠。太子刘据和武帝判若两人:一、性格不同:太子书生意气,武帝一身霸气;二、政见不和:太子仁义派,武帝铁血派,太子始终反对向各国用兵,厌恶酷刑酷吏,而他的父皇在位54年,其中与各国用兵长达44年;三、太子不懂权术:汉武帝刘彻能当上皇帝,后宫五个女人的斗争是多么激烈,他能学会多少东西,而刘据从小养尊处优,从为见过钩心斗角,7岁立为太子,随心所欲,在政见上和父皇对着干,这让武帝颇为恼火。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嫌其才能少,不类己。”当年汉高祖皇帝刘邦就是因为刘盈“不类己”所以准备废太子,但由于吕后在朝中的势力,心愿终为变成决定。现在刘据也被贴上了“不类己”的标签,但卫子夫在朝中毫无势力,太子危险了。
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
1、历史记录:
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
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
3、众人复议:
由于帝王相信,所以奸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
4、自负:
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
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保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
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会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刘据登上了皇位,天下又将如何?但我知道,威震四海,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民不聊生”成了它的替代词
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现在我恍然大悟,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
汉武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有明君的风范,又有昏君的残酷,每次读他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开启智慧的宝库。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用写作来抒发自己的幻想或为这个时代做些记录,他们写出了无数本值得后人去阅读的名着。其中,要是提到记录历史的名着,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史记》是一部很有名的史书,但一直没兴趣去了解、阅读它,直到不久前上过了一场关于了解《史记》的课,我才产生了阅读《史记》的兴趣。
因为我对古文的了解甚少,所以只能买经过现代文翻译后的青少年版《史记》来阅读。去书店把这本书买回家后,我刚看完开头,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史记》是从通过“三皇五帝”的描写而开头的。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15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是司马迁写《史记》时编写的宗旨,就是要探求上天和人世之间的关系,揭示历史古今变化的轨迹与规律。
《史记》并不像我开始读时想象的那样枯燥,反倒是很生动有趣。书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经常寥寥数语就令历史人物在读者眼前生活起来,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乃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体现出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极高赞赏。
《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很多真实的历史故事,供后人了解历史,还有许多的名句值得学习。例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另外许多有名的成语也来自于史记: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毛遂自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这些成语无不是由一个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形成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鸡鸣狗盗”这一历史事件。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战国时期,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以广招门客着名于天下。孟尝君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号称有门客三千人。当时,天下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士都投奔于他。但孟尝君的门客也并不是全都能力过人,也有一些好吃懒做的人来孟尝君这里混吃混住。有一次,孟尝君家里又收了二位门客,但他们都没有真才实学,一位偷窃本领很强,经常披上狗皮装成狗去偷东西。另一位的才能更是奇葩,他会学鸡叫。
当时,孟尝君并没有重视他们二位,但还是没有赶他们走,把他们收留下来。之后,有一次孟尝君因为一些事件惹得秦王不高兴,要杀了他,当时他们去求秦王的宠妃去求情,但宠妃却说想要献给秦王的那件白色狐裘。可那件狐裘世上只有一件,那件已送给秦王,不好再要回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那位会披狗皮偷东西的门客帮孟尝君从仓库里把白色狐裘偷了出来,献给秦王宠妃,宠妃去秦王面前说好话,孟尝君才得以逃生。经过这件事,门客们无不对那位偷东西的门客刮目相看。
被放走后,孟尝君一行人不敢耽误,生怕秦王后悔,派兵追赶,于是凌晨赶到了函谷关。可函谷关只有天明鸡叫时才会放人通行,孟尝君现在可等不到天亮,于是那位会学鸡叫的门客极其逼真的学了几声鸡叫,还睡眼朦胧的卫兵听到了鸡叫,不得已,只能放他们走。
通过这个故事,我学到了很多:只有广交朋友、平时友善待人,在关键时刻才会有人帮忙。同时,不要小瞧任何人,任何人都有他的一技之长,这些技能虽然可能不显眼,但总会派上大用处。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任何人都有比你擅长的地方。
正是有《史记》这种记录着历史的史书,我们才得以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过去的历史。读了《史记》后,不仅能增强自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还能学习到很多好词好句,体会到过去世界和我们现代的不同,了解过去的风俗,通过那一个个历史事件,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史记》这本书真不愧是一部史学巨着,它所蕴含的内容,完全值得我们去深度的学习。只有多多阅读像《史记》这样的书,而不是那些杂志、故事、小说,我们的人生才能充实,内涵才能饱满,才能真正的精通我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六年级:朱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