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烧饼的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逛夜市,路过一个卖武大郎烧饼的摊位,妈妈说:“给你买个尝尝吧。”我高兴地跟卖烧饼的阿姨说:“阿姨,给我来个加蛋加肠的。”
那位阿姨说:“小朋友,等几分钟行吗?”“行,没问题!”我大声地说。只见那位阿姨熟练地把饼放在一个不锈钢方盘里,上面撒上肉末,打上鸡蛋,再放上肠,然后放进一个特制的烤炉里。几分钟后,阿姨打开烤炉门,冒着热气的武大郎烧饼出炉。阿姨在饼上抹了点辣,左右一扣,完工啦!我提着新做的武大郎烧饼,一阵阵香味从饼里散发出来,我真的好想一口咬下去,便催促妈妈快点回家。
一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咬了一口,浓浓的香味立刻让我忍不住大吃起来。不一会,一个烧饼就进了我的肚子,我吮着手指头意犹未尽,真香啊!真想再吃一个。
山东青岛市北区青岛市洛阳路第一小学三年级:何心语
烧饼刘专门在校门口摆摊卖烧饼。她的烧饼一出炉,香味那个浓啊,仿佛十里之外都能闻到。放学铃一响,那浓香就钻进了鼻孔,如果是第一次,怕是魂都被勾去了呢。
这天,烧饼刘又开始忙碌了。她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块面团,左手在碗里沾了点儿油抹在桌上,便开始揉了。她的双手像是把面团吸住了,手摁前面面团就向前,手摁后面就往后。每一次揉面,如同伴着音乐,和着节拍,面团在她的手上似乎跳起了舞蹈。
这时,烧饼刘突然轻轻抓住面团两侧,一同向前打着圈儿。她的手张得越来越宽,面团也越来越长,活像一条胖胖的毛毛虫在扭动身子。烧饼刘将“虫子”放下,右手抓住一头,左手固定,一扯,一小块面团就下来了。不一会儿,“毛毛虫”便被分割成许多小团儿。
接下来,她取出一小团,先将它压扁到碗口那么大,然后左手的三个指头摁住饼的中间,用右手压着。才了几圈,一张厚薄均匀的饼完成了。她又用一把梯形的小铲子撬来一些肉酱涂在上面。
最后,她将饼摊在一个大平底锅上,“嗖”地点燃火。锅里的油“噼里啪啦”地窜跃着,饼发出“嗞嗞——”的声响,而且上面还有几个泡泡,不断扩大。烧饼刘一手拿着钳子,一手握着铲子,熟练地翻着饼。翻饼的时间恰到好处,两面都没有焦。不一会儿,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饼熟喽!
我赶紧买了一个来。一咬,禁不住啧啧称赞,色香味俱全,还特有嚼劲,真叫一个字——绝!
江山城南小学五(6)班
王轶恺
冬天到了,大街上银装素裹。光滑的地面上好似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毛毯,树枝光秃秃的,更添了一份寒意……
“铃铃铃,铃铃铃。”哦,原来放学了。我快速收拾好书包,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卖烧饼咯,又大又香的烧饼,五角钱一个。”这时,一顿吆喝声进入我的耳膜。
“小妹妹,买不买烧饼?很好吃的。”老伯递给我一个烧饼。“我没钱。”我怯懦的应答。
我不禁吸了一下烧饼的香气,顿时后悔起来:“早知就不把零花钱花光了。”
老伯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叹了口气,递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烧饼:“喏,送你吃吧,下次还要到我这儿买饼吃哦。”我呆呆地点点头,接过了烧饼。
突然,我看见了老伯手上厚厚的老茧,担心的问:“老爷爷,你这么大把年纪,不在家里享福,怎么还出来卖烧饼呀?”
老伯笑笑,答道:“我呀,儿子在外上班,一年才回家两次。我想他在外够辛苦了,我不愿成为他的累赘,所以……”说到这儿,老伯竟留下了眼泪。
“小妹妹,再见。”临走时,老伯和我打了个招呼:“下次还来哦!”
“恩。”我答应着,可眼角却早已浸满了泪水。
寒风划过脸庞,也感觉不到那么冷了,反而,感觉温暖许多……
我望向老伯离去的地方,默默地为他祈祷着……
初一:青月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刘伯温
这是在明初,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刘基与朱元璋的这一首烧饼歌,算是中国历史上甚为准确的一次预言。烧饼哥刘伯温在烧饼歌里有一句话非常有气魄——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当时袁世凯称帝,一共在位八十一年,刚好应了刘基这句预言。之后的辛亥革命的口号又恰恰与后半句相呼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点来说刘伯温倒是有点像诸葛亮先生了。
刘伯温之后就说出对西元2000年后中华民族之预言,各位且仔细看刘先生为中国日后命运所下之注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
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
早晚皇帝又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
圣君尚问真人出,周流天下贤良辅,
(太多了中间省略),
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满盒鸡逃架,
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
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
留与苍生作证盟。
这一首诗就预测出了西元2000年后中华民族之预言,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矣。他的头脑和智慧是令后人疑惑且折服的。
一首烧饼歌,预言天下事。
郭训民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耿庄还是个集市。集市上很热闹,卖东西的、买东西的都来到集上,还有些人并不买卖什么,到集上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因为时间久远,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耿庄集的布局是怎样的了,但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次我跟大哥二哥到耿庄集上买烧饼的事,年过八旬的母亲还常把这真实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哩。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最艰苦的时候,人们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尽管每次集上都有卖烧饼的,别说我,就连大哥二哥也从来没有吃过烧饼呢!那天正好耿庄逢集,学校又不上课,母亲见三个面黄肌瘦的孩子齐刷刷地站在她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三毛钱,给了我们三人:“你们一人一毛钱,到耿庄集上买个烧饼吃吧!”并让大哥领着我,别把我给弄丢了。我们三人欢天喜地、高高兴兴地到三里外的耿庄去赶集。
一路上都是赶集的人,他们有的挑一担青菜,有的牵两只小羊,有的拎几个鸡蛋,总之只要能换几个钱就行,勤劳而贫穷的人们勒紧裤腰带打发着清贫的日子。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卖烧饼的地方,眼巴巴地看着人们买烧饼。烧饼的香味儿溢得满条街都是,实在令人垂涎。只见做烧饼的人把面和好,做成小圆饼,撒上芝麻,用刀把边缘切出一个个小口,然后送到锅上去烤。那是特制的烧饼锅,倒扣着,留有进入烧饼的小门,下边烧着炭火,把生饼送到锅上烤。直到烤得烧饼正面黄里透红,芝麻的香味飘出来,也就熟了。看着匠人们忙碌着,我们不停地吸着口水,烧饼的诱惑多大呀。大哥递上三毛钱买了三个烧饼,我们一人分一个。大哥二哥拿着烧饼轻轻地咬着,品尝着,仿佛那就是人间最美的美味。我却舍不得吃一口自己的那个烧饼,母亲也从来没舍得吃过烧饼,连菜叶做的馍馍都让给我们吃呢,她总说:你们正长着,你们吃吧!我要把自己的烧饼留给母亲吃。大哥听了我的想法后悔得直搓手,那一个烧饼根本没填饱他的肚子,甚至没品出是什么滋味就没有了。二哥只吃了一半就停住了,他要留一半给母亲,只有最小的我握着一个完整的烧饼回到了家。
到家后我把它交给母亲,甚至像她命令我们那样命令她:“吃下去!”二哥把他的一半烧饼也交给了母亲,他觉得一个烧饼不够母亲吃。大哥一个劲地愧疚地说:“我吃完了,唉……”此刻母亲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挨个抚摸着我们的头,端祥着那一个半烧饼很动情地亲了亲我们,夸我们都是很懂事的好孩子。母亲在我们的要求下,只咬了我那张烧饼的一点点。然后让二哥把自己的一半烧饼吃完,把我的又掰给大哥一点。而她咬下的一点点又喂了还不懂事的弟弟。那一刻我们都很感动,一个半烧饼演绎成了一个亲情故事,母亲很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听说我们单县农村老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贫困的年代已经成为我们人生一种珍贵的记忆,母亲至今仍对那个烧饼的事念念不忘,并不断地讲给孙辈们听。她是在向年轻人灌输一种精神,那就是孝敬老人的美德。现在这个社会很需要这种美德,也很需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广大,并一代代地把它传下去。
写于北京亦庄鹿鸣苑
浙江省三门县外国语小学六(4)班 叶一帆
在我回家的路上,常常能看见一位卖烧饼的叔叔。这位叔叔很普通,身着一套深蓝色的工作服,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再加上他头顶上那顶奇特的帽子,活像一个饭馆里的小二。
卖烧饼的叔叔很普通,但一件事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有一次,一个同学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向前骑。不料车轮被一块石头碰着了,再加上这是下坡,自行车一斜,那个同学来不及跳,顺着自行车摔倒在地上。叔叔见了,飞快地拿起一瓶水冲过去,扶起同学,又用水清洗伤口。叔叔边洗边亲切地问道:“小朋友,还疼吗?”同学吞吞吐吐地说:“不……不疼了!”“那就好,小朋友,下次骑车要注意安全……”说着将同学扶到一条椅上,又从旁边拿起一张餐巾纸,轻轻地将水擦干净,还不停地问道:“小朋友,还疼吗?下地走走看吧!”当同学一拐一拐地走着时,他微微皱皱眉头又亲切地说:“小朋友,我送你吧!”他将小摊托给别人,将同学背起,慢慢地向前走,不时还摸摸同学的伤口,不时在嘴里念叨:“小朋友还疼吗
看着叔叔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叹:“卖烧饼的叔叔,我真佩服你!”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一觉醒来,肚子“咕噜噜”的发出抗议,哦,对了,早上起晚了,还没吃饭呢!“卖烧饼喽——又大又好吃的烧饼——”楼下热气腾腾的烧饼摊上传来一阵阵吆喝声。我问妈妈要了些钱,就跑到楼下买烧饼了。
到了楼下,我才发现下雪了,树枝上、街道上、房顶上都铺上了一层晶莹的、洁白的雪花。我跑到烧饼摊旁,看到了卖烧饼的大哥哥:一米六、七的个子,穿着一件带补丁的大棉袄,他耳朵冻得通红,还不停地跺着脚。“多少钱一个烧饼啊?”我漫不经心地问大哥哥,因为我瞧不起这样的乡下人。“五毛钱一个。”“价钱还算公道。”我心想。“要两个吧。”我边说边递过去二十元钱,他认认真真地看了看那张钱,确认不是假币后,找了我钱,我一数,多找了我五元钱,哈哈,去买薯片吧!拿着钱,我匆匆忙忙地往家跑,生怕他发现有什么不对,连路上摔了个大跟头也不觉得疼!
正吃着烧饼,突然听见楼下有人急切地喊:“小弟弟——小弟弟……”“不会是发现了多找我五元钱了吧?”我心叫不好,不理大哥哥,任凭他喊。过了一会,吆喝声停止了,我偷偷的往窗外瞟了一眼,没人,我胆子又大了些,探头探脑地往外看了看,哈,真走了!我喜滋滋地拿出那五元钱,准备放进钱包里,一摸兜,没摸见钱包,我有点不相信,彻彻底底地把兜翻了一遍,还是没有!我一下子懵了,那钱包里有一千多压岁钱呢!我愣了一会,一拍脑门,才想起来是不是摔那一下时掉了,我急了,像一支离弦的箭,“射”下楼去……
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脑子里嗡嗡作响。你可能会问了:“那钱包找到了吗?”没有找到。我心里万念俱灰,脑子里仿佛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有,心中五味杂陈,但又平静似水,这就是绝望的感觉吧……
第二天早上,我半睡半醒,混混沌沌,但一声“卖烧饼喽——又大又好吃的烧饼——”把我拉唤回现实。“对呀,可能是大哥哥捡走了!”我充满了干劲,一个鲤鱼打挺,飞身下床,穿好衣服后飞快地冲下楼。大哥哥见到我,赶忙叫道:“小弟弟——快过来——”边喊边掏出了个钱包。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摊前,他急忙说:“我昨天一直在喊你——看看钱少没!”我一数,正好,心中不禁泛起了层层涟漪。我眼圈红了,抽泣着,声音发抖着对大哥哥说:“大哥哥,你、你多找了我五元钱
在时光的长河中,许多事情我已经淡忘了,但惟有这件事我记忆犹新。每当我吃烧饼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天,仿佛又听到了大哥哥急切地叫喊声,但我心里,仿佛像那个烧饼摊那么暖和,那么热气腾腾……
小学共有六年,可是我熟悉的人除了家人和老师外,就要算上学路上天天遇到的卖烧饼的两
个人了。
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有两位叔叔在那里卖了五年多的烧饼。国为他们的手艺好,所以我和弟弟早晚要在那里习两
次烧饼。卖烧饼的叔叔跟我们很熟,每天无论上学放学都要跟我们打招呼,我和弟弟也同样地回个礼。
现在已经快到冬季了,记得跟两位卖烧饼的叔叔第一次交谈的时候大概也是
这个季节。
那天,我和弟弟很晚放学,而且当时天很黑,风无情地往人的脸上打。弟弟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天上
点月色和星光都没有,只有路边的灯光冷冷地照着,并不使人觉得温暖,反而使人觉得更冷。[
“姐,要是现在能吃上叔叔做的烧饼多好呀!”弟弟边哆嗦地说道。(弟弟当时衣服穿得很少)
“你忍忍,马上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烧饼了。”我带着大人的口吻说道。
我和弟弟加快了脚步,渐渐地走近了家门。借着微弱的“冷光”,看见在前方有个熟悉的身影。我料想应该是卖烧饼的叔叔,我才知道离家很近了。
我拉着弟弟跑了过去。“叔叔,给我做两
个热烧饼!”
“只做 个就好了,我不吃。”弟弟突然说。
“为什么不吃,刚刚不是很想吃吗?”我问道。
“是的,可是妈妈给我零花钱刚刚买了笔,现在身上没钱了!”他低着头。
我的钱上午用了
半买了橡皮筋,现在只够买
个炊事饼。怎么办?总不能让弟弟看着我吃吧?我想了想,决定买给弟弟吃,我不吃。
“叔叔,只做一个吧!”我斩钉截铁地说。
叔叔冲我笑了一笑
,点点头,然后麻利地做起来,“今天星期五,这么晚才放学呀?”他边做饼边问道。
弟弟在
一旁抢着答道:“姐姐今天抄题抄得晚,作业多,我等姐姐
一起放学的。”
叔叔笑着说:“不错嘛。弟弟这么乘,等着姐姐
一起走。我当时不学,不愿跟着姐姐。姐姐总喜欢管我的学习,问这问那的,烦死我了。我记得我以前上学总喜欢玩,到了学校几个大字都不会写,打架的功夫倒学了不少。后来觉得学得没意思,干脆就不读书了。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后悔啊!”说着,叔叔手按在大火炉边缘,头往炉子里瞧了瞧,又收了回来。
这时我们三人都沉默了。我瞧瞧叔叔:上身穿着件白色的衬衣,领子都磨破了,袖扣掉了一粒,看上去白色的衬衣中似乎带着点黑色的斑点。虽然冬天不到,可是这个季节穿件衬衣未免太不适宜了;看看他的脸,就会使人联想到旧中国码头卖苦力的劳动工人的脸——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双手,虽然很粗糙,像老松树皮一样,可是很麻利、灵活,而且
他的手很大,大手中沾满了油和辣椒。他时不时地用那双大手揉揉自己的鼻子,然后将要流出的鼻滋使劲往里面一拉,看上去的确有点恶心。
我往他身边看看,没有看到另一个叔叔,便问:“不是还有一个叔叔吗?怎么不见他的人呢?”
“噢,他说今天天冷,他不想出门,让我一个人做着试试。”叔叔拿着钳子说道。
我听了,为这位叔叔不平
:“为什么天冷他可以不来,而你非来不可?”
他憨笑着说:“当年读书没听老师的教导,现在落到这个地步,如果还不听师傅的话,恐怕连烧饼都没得卖;再说了,我不来,你们可就吃不上烧饼啦!”说着,便从炉子里夹现致命伤个烧饼来,然后用袋子好,递给我们。
“叔叔,我只要了一个烧饼,我没有买两个烧饼的钱!”我不好意思地说。
叔叔双手放在烧饼板上,一手拿着一个烧饼说:“这一个烧饼是你买的,这个呢,送给你弟弟的,因为他可爱得很,比我小时候乘多了。”
弟弟也不讲客气,抢过烧饼就大口大口地啃起来。这时,叔叔笑了,说:“这倒有点很像我小时候——馋!”我听了也笑了起来,可是心里琢磨着该不该拿另一个烧饼。
叔叔把烧饼塞到我手里说:“这个烧饼可得收钱哟,那个烧饼算‘买一赠一’,这下子,你该拿住你买的烧饼了吧。不然,你
可白送给我五毛钱了!”
我听了,立刻掏出那五毛钱,放入叔叔的大手上。顿时,觉得叔叔的手好暖和,我的心里也舒坦了不少。
“快回家吧,天都已经这么黑了,当心家里的爸妈担心跑出来找你们,还以为我拐骗你们,那我怎么也说不清哟!”叔叔幽默地说着。
“叔叔,别害怕,有我呢,我帮你说。”正在吃饼的弟弟停了下来。。
我和叔叔都笑了。
我和弟弟道别叔叔后,加快了脚步。路上我发觉今晚的路灯很美很美,照得我身上暖和和的,而且今晚“它”似乎很高大,很亮,把我前面将要走的路照得很亮很亮……
一条车水马龙的小街,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简陋破旧的室外烧饼摊。这个摊子已经开了将近十年了,摊主从不吆喝,可奇怪的是,周边的烧饼店纷纷关门大吉了,唯独这个小摊生意和刚开业时一般红火。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到这个烧饼摊玩了。每天下午幼儿园放学回家,我都会来到摊前,趴在铁柱子上,呆呆地看着摊主的手不停翻转、移动,而那白白的面烧饼,在刚入锅时便发出“嗞嗞”的声响,随即扑鼻的香味便飘散而出,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盯着她因为油太多而“熠熠生辉”的手重复一样的动作。刚出锅的烧饼更是像镀了一层金,整个烧饼黄灿灿的,烧饼上的芝麻密如天上的星星,香喷喷的,诱得人直流口水。我不爱吃烧饼,只需要看看、闻闻就好。渐渐地,我与摊主熟了起来,她有时会给我一个小面团玩,我也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边捏着面团边看着她倒出一桶又一桶面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加重,我没有了时间和耐心去那个烧饼摊了,路过时我偶尔会瞄一眼,便又急急忙忙走开了。
一个夏日午后,我去好友家玩。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在回家的途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啪,啪,啪”,黄豆大的雨珠接二连三地下着,像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孩子扑进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唉,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大雨。避了一会儿雨,眼瞅着雨渐小,我又蹿出来,急急忙忙往家赶。可过了一会儿,雨又大了,我只好躲在人家店门口,看着雨水从屋檐上倾泻而下,击在水洼里,大大的水花便在我脚前绽开了。以前那个烧饼摊就在前方,穿着雨衣的摊主时不时往我这边看,性格一向内敛的我拿不定主意了,是该去打个招呼还是视而不见呢?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就生疏了,还是不去了吧,想到这我就把头别了过去。
“小姑娘”,我循声望去,只见那摊主面向我站着,雨水顺着她雨衣的一角滴着,我腼腆地冲她笑笑。她艰难地举起一只手臂,另一只手把雨衣向上拽,她竭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脱下雨衣,递给我:“我们老人家冻了不要紧,你们的身子可金贵着呐!”我接过雨衣真有点不知所措,总觉得让一个有点陌生的熟人忍痛割爱,自己受之有愧。我犹豫着抬头又看了她一眼,她笑着向我点头示意,这是种无声的力量,我慢慢地套上雨衣。因为拒绝善人的恩惠是不道德的,接受也是一种回报。奇怪,里面竟没有烧饼的油油的味道。她拉了拉头顶的小篷子,试图挤进这狭小的空间。
雨终于停了,临走前,她解开塑料袋,拿出一个烧饼让我趁热吃,我皱着眉头咬了一口,抬头看着她高大、美丽的身影,真怪,烧饼不也蛮好吃的嘛!
我家附近有一个烧饼摊,我每天都看见有许多人在买烧饼,烧饼是怎么做的呢?我很好奇。妈妈让我去看看烧饼是怎么做的。
我看见一个叔叔和一个阿姨不停地忙碌着。叔叔用灵巧的双手把一小面团用小木棍滚成椭圆形,甜味的撒上芝麻,咸味的撒上辣椒,然后撒上一点水,粘到火炉壁上烤。叔叔告诉我:“外面是烤的,里面是烫的,不到两分钟就好了,很好吃的。”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香味。我买了一个,轻轻咬了一口,真好吃。
没错,就是烧饼。是我们家出门在右拐的第二的小巷门口的王大爷的烧饼铺。
约摸我二年级的时候,我和那个死敌一样的表妹吵架了。虽然我和她从来都没有怎么好好相处过,但是这一次吵架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激烈到我俩一见面就互相厮打起来的程度。至于原因,这也是我俩从小到大吵架的原因中最扯的。因为我妈亲了她一口,她妈亲了我一口。她说我玷污了她母上大人神圣的厚唇,而我说她弄脏了我母上大人性感的薄唇。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从此我和她就成了敌人,“为保护母上神圣的和性感的嘴唇不被玷污”成了我们的战斗的目的。年龄较大的我经常在战斗中取得优胜,而她只有哭着喊妈妈的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四年级的时候,期间我并不是没有向她道过歉,但是每一次都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结束。
终于,有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路过王大爷家的烧饼铺,抵不住诱惑的我买了一张烧饼,当我回到家准备吃烧饼的时候,我发现她在看我。她躲在门的后面,饿狼一般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烧饼。因为我比较大,所以我爸妈已经给我零花钱了,但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那个得意啊,尾巴都快翘上天了!我吊儿郎当的翘着二郎腿,故意把烧饼嚼的“咯吱咯吱”响。透过电视旁边的镜子,我清楚地看到她越来越馋的表情和不断流出的哈喇子。看着我快把烧饼吃完了,她终于忍不住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我没有想弄哭她,只是逗逗她,却没想到她哭了,越哭越起劲。于是我从沙发上爬起来,背上书包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还剩下的一小块烧饼往她嘴里一塞,然后逃之夭夭。
等到天色晚了我再次走向家的时候,又看到王大爷在卖烧饼。小小的烧饼铺挤满了人,橘黄色的灯光照在金黄色的烧饼上显得烧饼更加诱人。我想了想,又买了一块揣在怀里。到了家,我看见她站在门口,见到我回来,脸上露出欢喜的神情,但很快就一闪而过,她整张脸红红的,想向我说什么,我把怀里的烧饼掏出来,掰了一小半塞在嘴里,把剩下的塞在她手里,然后头也不回的走向房间,晚风吹起旁边落下的窗帘,伴随着这阵风一声极其细微的“谢谢”传入我的耳朵,然后随风远去。
战争结束了,家里的大人们都松了一口气,都夸我是一个好孩子之类的,然而我把他们推到烧饼铺,一脸严肃的说:“不要谢我,谢烧饼”
初三:张妍
烙烧饼的很多,我都不喜欢,但我就喜欢在南运小吃哪卖烧饼,因为那有一个非常善良的小哥哥。他身体瘦瘦的,高高的,经常穿一件掉了色的衣服,看起来有个十三四岁。
记得有一次,是个冬天,北风呼呼的刮,大雪纷纷的下。那天,我走在寒冷的大街上,去小区门口前的南运小吃去买吃的,我好不容易到了那,一看居然没有开店,气得我火冒三丈,朝里大喊几声,刚说要走,后面传来一声响亮的声音:“小弟弟,你是要买吃的吗?”我点了点头,说:“是的小哥哥我要三元的烧饼,三元的肉糕。”小哥哥有点难过但努力让自己面带笑容的说:“我爸爸病了,所以才这么晚才开店。”说完,他很利索的装完了我要的东西。我便付了钱,刚说要走,小哥哥叫住了我:“小弟弟,你多给了一元。”我一看,果然。但我还是说:“不就一元钱吗,我不要了,你在外面也挺不容易的,你拿走吧。”他又对我说:“不行,这不是我的钱,我不能要的,它不属于我。”说完,便把那一元钱塞到了我手里。顿时,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我被他的纯真打动了。一元钱虽少,但他的精神可贵啊!我在那呆了一会,便回家了。过了几天,小哥哥搬走了,从此,我再没有见过他。
啊,善良纯真的小哥哥啊!我好想你啊!
在我家小区附近,有一家名为“香飘十里”的烧饼店,店里的师傅姓王,买过他烧饼的人,一般都叫他“烧饼王”,当然,他的手艺也堪称烧饼界的“大王”了!他的店里时常飘出一阵阵香味,使人循味而来,从而使他在附近的小区名声大噪。
星期六早上,我奉老爸的命令,拿着钱,赶到烧饼店,此时烧饼店早已人头攒动,我好不容易挤到烧饼炉旁,只见烧饼师傅手拿一根擀面杖,随意从面团上揪下一小块,然后在案板上浇了少许油,把面团往空中一抛,“噗”,不偏不倚落在案板正中央。师傅把擀面杖往小面团上方一横,一运气,还没等你眨一下眼睛,面团就被擀成一个面饼了。师傅一连做了几十个,然后拿起一把大号布条刷,在油壶中沾了一下,接着在案板上前后左右翻飞着,刷完油之后的烧饼,好似刚擦过的皮鞋,晶莹发亮。最后,从罐子中抓一把芝麻,雨点般撒在烧饼上。
“大家稍微等一下,马上就好!”师傅说着,手沾了一下水,拿起两张烧饼在手上掂了一下,只听得“啪”的一声,烧饼顺着手划过的淡黄色弧线,一下子被拍到热烘烘的烧饼炉里,抹了胶水似的,粘在炉壁上,稳当当的,一点往下掉的意思也没有。一会儿,炉壁就被贴得满满的。
“嗞嗞嗞”,烧饼渐渐发黄,一股香味充斥着整个小屋,也在大街上蔓延开来,“香飘十里”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烤了三五分钟,师傅拿起大夹子,把烧饼一个个夹了出来,排列在烧饼炉上。“来两个!”我把10元给了师傅。“好叻!”他热情地回答,用被烤得通红的手把4元给了我,再娴熟不过地装好烧饼,满面堆笑,说:“小朋友,拿好你的烧饼!”
我回到家,老爸说:“闻到阵阵香味从楼道中飘了过来,我就知道,你回来啦!”我忍不住先咬了一口烧饼,外酥里嫩,香脆可口,火候恰巧,整个烧饼没有一处被烤焦。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之处,高手原来就在民间!
江苏南通如皋市师范附属小学六年级:万沛沛
卖烧饼的老爷爷,谢谢您[田小玉]
重庆市奉节县金榜培训学校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班 田小玉
我的记忆,就像一条五彩的小河,其中有许多条小鱼正在小河里游动。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其中的第一条小鱼。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家人正在万州给外婆祝贺生日。
那天早晨,我穿着爸爸给我买的新衣服,兴高采烈地准备到外面李爷爷那里去买三个烧饼。来到李爷爷那儿,只见有许多人正在排队买饼。不少人都叫他李大爷或卖饼老汉,他的生意实在太红火了。
我等了许久,终于轮到我了,李爷爷和蔼可亲地问我:“小姑娘,你要几个饼子?是要肉馅儿的还是菜馅儿的?”我对李爷爷说:“我要三个饼子,两个菜馅儿的,一个肉馅儿的。”说着,我便将钱递了过去,很快,饼子到手了,可是袋子里多了一个饼子。我站在门旁,问李爷爷:“爷爷,您多给了我一个饼子。”李爷爷却笑眯眯地说:“我是故意给你多装了一个饼子的,因为我认识你的外婆。我和她是朋友,今天是你外婆的生日吧!这个饼子送给你们吧!”我听后,拿着饼子往外走。突然,我将手放进钱包里,顿时尖叫起来:“我的钱呢?那可是爸爸给我一周的生活费啊!”就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李爷爷慢跑过来,我用手搓着衣服,低着头不好意思。李爷爷对我说:“小粗心,你的100元钱掉在了我的烧饼篮子里了,快拿去吧!”我见李爷爷那油腻腻的手上,拿的正是我的那100元钱。这时,我高兴地把钱拿了过来,对李爷爷说:“谢谢爷爷!”接着,我兴奋地飞奔在回家的路上。
啊!这件事就像一条永远游动在我脑海中的小鱼,在这条小河里,永不离去。
指导老师:袁祚萱、邹云香
一天,烧饼说自己像月亮
油条说一点也不像
月亮可以放出光芒
月亮可以挂在天上
烧饼不能放出光芒
烧饼不能挂在天上
但月亮有时也是圆的
所以烧饼和月亮还是有一点像
今天是星期天,我一早来到大街上面走。走着走着,我觉得肚子有点儿饿。这时,我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烧饼摊在烘烧饼卖。我想平时因为时间来不及,一早就要去上学,没有时间买烧饼来吃。今天不用上学,反正有的是时间,我何不去买一个烧饼来吃。而且烧饼非常好吃,刚出炉的烧饼又香又脆。烧饼还分咸的和甜的,还有咸菜烧饼呢!甜烧饼里面放一些白糖和猪油,咸烧饼里面放一些盐和猪油。烧饼的面上都涂了一层水,放了一些芝麻。
于是,我走到那个烧饼摊前说:“买一个咸菜烧饼。要现做的。”他立刻为我做了一个烧饼。他先捏了一团和好的面粉。然后,他把这一团面粉放在板上压平,放上一些咸菜、猪油和盐。接着,他把面粉捏拢又压扁,还用一根木棍把它压平压大。他又在上面用刷子刷上了一层水,撒了一些芝麻在上面。最后,他把烧饼放到炉子里面往壁上一贴。我站着等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用火钳把烧饼给钳了出来递给了我。我接过烧饼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啊,真好吃呀!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这一个烧饼要好吃!我吃完了一个烧饼,觉得还没有过瘾。于是。我对摊主说:“你做的烧饼真好吃,我要再买一个来吃。”他说:“好哩!”他又特地为我做了一个烧饼。
我拿了第二个烧饼一边吃,一边往前走,心里还在想,星期天真好,可以吃到这么好的烧饼,还可以在大街上面玩耍。
“叮叮当,叮叮当!”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陈小明同学从外面冲进教室,嘴里还嚼着早点,随手把来不及吃完的半个烧饼扔进了黑板旁的垃圾桶里。
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教师走进教室,在“老师好”“同学们好”的招呼声中,老教师打开课本。当他走近黑板准备板书时,无意中看到那半个烧饼,顿时皱起了眉头。
老教师没有在黑板上写课题,而是转过身来站在讲台前,阴沉着脸,头上那灰白色的怒发好像竖了起来,那咄咄逼人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教室似乎在问:“是谁扔的烧饼?快站起来认错!”同学们在下面小声议论:“这一回,陈小明有‘好果子’吃了!”
陈小明没有勇气站起来认错,老教师也没有大声质问,但从他那激动、凝重而严肃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的心一定跳动得很快。令人想不到的是,老教师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默默地走向垃圾桶,弯下腰,捡起了那被扔掉的半个烧饼,在众目睽睽之下,竟一口一口地吃起来。
教室里安静无声,同学们表情各异:有的吃惊地大张嘴巴,有的把蔑视的目光投向了陈小明,我心里想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言,对这位老教师充满了敬仰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地遵守纪律和秩序,大家默默无语地望着这位老师吃完了被抛弃的半个烧饼,然后老师问道:“是谁扔的?站起来让大家看看。”
陈小明站了起来,他不敢看老师,低着头,准备接受老师对他的训斥。但是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叫同学们背诵唐诗《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同学们齐声背诵起来,陈小明感到十分惭愧,脸羞得红彤彤的,头埋得更低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一个烧饼不过几毛钱,但这是农民伯伯们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呀,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种植出来的粮食那可是宝中之宝呀!”他停顿了一下,深情地说:“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大家一定要记住!”
“记住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时,陈小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把头抬起来,诚恳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我对不起农民伯伯,我再也不敢了。”
烧饼,是我们常见的食物。在某个街角,在某个转弯…就是那个烧饼,那个女孩,刺痛了我的心。
“叔叔,求求您了,您就给我一个吧!我已经好几天饿着了!”在那个熟悉的摊子旁,一个脏兮兮的小女孩向烧饼摊的老板祈求着。
我算是那里的熟客。每天下午,自习课结束后,夜幕拉下来,就有成群结队的学生涌向烧饼摊。当然,我也不例外。
小女孩依旧拉着老板的衣角,可怜的眼神让人看了都心碎,可是老板依旧不用正眼看她。
没有人顾及到这个女孩,大家都顾及到了自己的肚子。
“老板,给我来一个。”轮到我了,我瞥见小女孩用略带泪光的眼神看着我。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可最后却随着同伴的呼唤面无表情的离开。
“要不要给她吃啊..”我略带犹豫的问了同伴。
“啊,什么”看来同伴是饿坏了,完全忽略了那个女孩。
既然这样,那我也不用去理会那个女孩咯!
走了一段路,我有些不放心的回头看了一眼,发现一个阿姨正拿着烧饼往小女孩嘴里送。小女孩尝到了那饱满的烧饼,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
啊,那个小女孩笑起来是多么纯真,可爱!
我突然想,那个让她开心的人不是阿姨,而是我,那该有多好!
我的心突然很不舒服,我忽视了一个需要我的生命!
那只是一个烧饼,却让我无限的愧疚!
《第十个烧饼》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大汉饿了,于是买来十个烧饼充饥,吃了九个之后,可还觉得饿,吃完了第十个终于感觉饱了,大汉抚着肚子说:“早知道这样,就只吃第十个烧饼了。”
你听了这个笑话,有什么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这个大汉怎么不想想事情的联系性呢,难道没有看到前后九个烧饼的积累吗?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不就是有点像大汉一样的想法吗?只想到了成功。我们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活就像大汉从第一个烧饼吃到第九个烧饼的过程,可我还没吃到第九个就想放弃,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弃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就永远不会成功,吃九个烧饼和吃一个烧饼的效果就变得一样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走了几年的学习之路,也就是吃了九个烧饼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个烧饼,到那时,我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迈向目标,大步向前吧!
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学 三(1)班 朱佳怡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去支塘买菜。其实,我要不是为了吃烧饼,才不来这么远的地方呢!买饼的人真多呀!四周看了一下,原来其它买烧饼的人都回家过年了,于是我只好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
做烧饼的是一对中年妇夫,女的是打下手的,她先把一些水洒在面粉上,揉成一个很大很大的面团;接下来做烧饼的主要工序就由男的负责了,他先用四个手指熟练地把小面团压成扁圆形。咸的,就在里面放香料、葱、油、盐;甜的,就在里面放上白糖、芝麻,然后再抹上一层蜂蜜;最后把做好的烧饼贴到自制的锅里,等上几分钟,香喷喷的烧饼就做成了。
轮到我了,“你们不回家过年吗?”我边付钱边好奇地问。“不回去了,要多赚点钱让孩子读书呢。”他们微笑着说。为了孩子,父母真是太伟大了!我暗暗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