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塞外的作文
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着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听,乐声响起,连绵起伏,柔刚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无不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这婀娜多姿的舞蹈又怎样呢?应该如琵琶曲那般富有诗情画意!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多听也会乏味的,曲调此时听得人们心烦意乱.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让诗人王昌龄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末消除,尚不能尽息甲兵,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似乎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免不了秋月妩媚冷落之情……景象壮观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是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对于现实的忧愁;还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早日能够平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
诗人王昌龄遥望家乡,想家的心情一刻也末停止。他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泪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四月里,一直在告别,告别一段晦暗的心情,告别一场牵挂带来的疼痛。走得久了,才发现,久违的洒脱是道多么动人心弦的风景啊------从容,沉静,撩动心弦。 ----题记
塞外的春,来的晚,也来的迅速,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就到处是香气袭人。
边塞小城,红柳轻摆,庭前飞红,绿影素妍几回香;借景轻歌,清澈的古筝和深沉的长箫,携一阕清韵,披一袭鲜艳明媚的桃衣,踏着千年的风月,洒脱回旋于潋滟春光中。
一首“云水逸”,一场春暖花香,铺天盖地涌来,万般锦瑟托付弦音,千种风情沉浸在苍凉壮美里,让人很容易就能捕捉到有关冬去春回的诗词。
筝萧合韵,两处情牵,虽似一场单纯相约,却又有谁知这场相会惊醒了多少世间浮生,感染了尘寰多少痴男怨女的梦寐?
独倚斜栏,款款寄思,聆听春事连绵成的雅韵,眼角那滴深情的晶莹,遗落在洛纸轻赋的华年里,八百里墨香映瘦了所有的繁华蜃景。
吟唱微醉,花颜清绝,悄展眉宇间的芳华,埋葬前一季的萧瑟与寂寞,任岁月抚平千年以前的诺言,缤纷的香软柔柔的深藏进心里。
纤指轻舒,霓裳曼舞,筝箫仿若遥远的回音,洇开隐现在红尘的幽暗斑驳,我于水墨韵香里放飞往昔的轻寒,去赶一场春天的盛会。
苍茫的草原,辽远的蓝天,成簇的白云,散落的蒙古包,飒爽的汉子,健壮的马匹以及成群的牛羊,还有那遥远又似触手可及的透彻大美。
的确,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行走的路上发现,最悦的心情,最终是不经意间抵达内心;一路向北,去向神秘的戈壁大漠腹地。
以素色着装,带着一身诗意上路,迎着所有关爱我的眼睛,在宁静的边陲小城游荡、在笔直的沙漠公路上独行、在寂静的胡杨林里打坐、在茫茫无际的喀纳斯草原上奔跑、在平静深邃的天池旁沉思……
我,被那些驻扎在戈壁深处的风景深深感动着,那一切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迎合着我的心情;用类似贪婪的方式,拜访每一个角落,翻咏着楼兰旧事,一遍又一遍,企图完整收藏起塞外给予我的所有的深邃和壮美。
春的颜色已浓,我用心感知着春天的一切,回望生命途中承载的几十年经历,而塞上的春色竟让心绪得到一阵宁静。
原来,生命也可这样,不需要繁华,洒脱便好。
我的家在长城的外边。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冰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病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盈的柳絮,精致的杨花,毛绒绒的蒲公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武士,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直到天之海角。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秦皇长城塞外风,汉武丝路驼铃声。情泪一滴伤往事,杯酒万盏喜相逢。
在中华民族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上,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和伟大的创举,对人类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令千百年来人们赞叹不已。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历史和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其中,最为突出的恐怕是:秦修筑的万里长城和汉“凿空”的古丝绸之路,
一一山西冯恩启题写
【一】 秦修筑万里长城
秦国经过了几十年远交近攻的征战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结束了从春秋(771)开始到战国(221)550多年的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的强大的秦帝国。可是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的大漠草原之上,也有一个游牧民族一一一匈奴,也在悄悄的发展壮大起来。
匈奴人“随草木而移动”。全国实行兵制,所有匈奴男人到成年必须入军为骑兵。平时游牧狩猎,战时出兵打仗。匈奴骑兵作战时:“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汉书·匈奴传》)。其战法飘忽不定,聚散无常,善于奇袭和突袭。
匈奴人的最高统帅是单于,依次设置了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 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严密有序的国家组织机构。一级一级地落实着最高统帅单于的意志和政令,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政治制度的完善为匈奴的快速发展,和统一中国北方草原大漠,奠定了良好的国家基础。
匈奴以游牧为主。饭食以杀牲畜,吃肉喝血为主。他们野蛮剽悍,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或出征时,以牲畜和人的头颅骨为酒器,而开怀畅饮。在战争中以砍敌人头颅数量的多少,为荣誉。匈奴国以对文明世界的破坏和野蛮的而著称于时。
匈奴国的骑兵穿着紧身兽皮兽衣,手提钢硬锋利的短兵器弯刀。作战非常灵活机动,来去如风,常常南下到秦朝的北方边境地区,烧杀抢掠,人民痛苦不堪,严重的威胁着新生的秦帝国的安全。
秦始皇,为了抵抗中国北方强大的匈奴族的入侵,派大将蒙恬动用了30万大军和数百万民工,用了九年的时间,在秦帝国的北方边境,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修筑对于刚刚建立的秦帝国来说,无疑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的工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老百姓为修长城而遭受的灾难。
秦始皇北修长城,南盖阿房宫殿宫。上焚书坑儒,下建皇陵大墓。人民处在了秦始皇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痛苦到了极点,天下一片怨声。再加上秦王朝繁重的苛捐杂税,严刑峻法,滥杀无辜,最终造成了官逼民反的局面,强大的秦帝国,很快就在天下人的反抗中,灭亡了。
万里长城的修筑,使强大的秦帝国,很快在天下人的起义和反抗中走向了灭亡。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诗人,学者为之慨叹惋惜。从而,写诗论文,著书立说,发表见解,吸取教训。
一个国家如果“内不修德政”,“外据险要”也会被很快吹毁,这个国家也会很快灭亡。“险要”从来就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德政”,只有爱民亲民的德政,才能使国家,国富兵强,繁荣昌盛。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在王朝更替,中国一统的岁月里,早已不再是军事防御工程,而成了现在游人观光旅游胜地了。万里长城,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鲜血和生命;凝聚着中华民族无限广阔的创造能力,;凝聚着中国人民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优秀战斗精神。伟大的万里长城成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物质和精神象征,无不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二】汉开通丝绸之路
秦末汉初,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群雄并起。起义军,一方面在推翻秦朝统治;一方面在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呈现着军阀割据的局面,天下四分五裂,一片大乱。于此同时,匈奴杰出的军事家“冒顿单于”也经过连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大漠戈壁,地域广阔而强大的匈奴帝国。
匈奴骑兵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 东灭东胡(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西驱大月氏(游牧于今河西走廊一带),南并白羊王、楼烦王, 北服浑庾(又作窳)、屈射、丁令、鬲昆、薪荤等部族。”
匈奴军事力量强大,有“控弦之士”(骑射部队)30余万。并收复和控制了西域和周边诸多小国为附庸国,为他们提供粮草马匹等生活和军用物资,一时称霸北方,危及四方。由于中原战火重起,在秦王朝的灭亡中,长城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军事防御作用了。匈奴人越过长城,不断的向南推进,中国边北方地区一片狼藉。粮食财物被洗劫一空,房屋被烧毁了,农田被毁坏。男人被砍头挂在匈奴人的马前,女人被匈奴人奸淫掠走。老人孩子被杀,尸横遍野,一片鬼哭狼嚎的荒凉景象。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镇守北方的韩王信公然以马邑(今山西朔县)投降匈奴。致使匈奴趁顺利南下,肆无忌惮地对大汉北方地区进行烧杀抢掠。初登汉位的刘邦非常恼火,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亲率大军三十万进行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不料却被强大的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上,几乎全军覆没,情势非常危急。后刘邦采用了陈平之计,才得以突出重围。从此以后,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委屈求全的和亲之策。送汉室宗女给匈奴单于为妻,并常常送给匈奴人金银财宝,酒肉粮米来讨好匈奴。但是,贪得无厌的匈奴从未放弃对大汉的侵扰。边境地区常常是一片战火,人民苦不堪言。
从汉高祖刘邦白登大败后,汉朝历经,历经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启、景帝刘桓至武帝刘彻初60余年,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和亲次数大概有十几次。真不知有多少汉家年轻貌美女子被逼远嫁匈奴为妻,为奴啊?
和亲使得匈奴南下的次数大大减少。也为西汉王朝赢得了自身安定快速发展的时间与机会。从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时代,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王朝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社会安定,国库充实,呈现出了勃勃旺盛的盛世景象。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大汉皇帝。他从小就目睹了自己的亲姐妹,被迫送匈奴为妻的惨状情景。所以他接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匈奴,消灭这个如狼似虎的北方雄邦。
汉武帝,励精图治,不再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国策,他要做一位积极主动治理天下的皇帝。他接位后,制定了一系列,削减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富国强兵的政策国令。他为了讨伐匈奴,亲自挑选会带兵打仗的霍去病,卫青等诸多将领,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和委以重任。一方面让他们训练骑兵劲旅,一方面遣民戍边,加强了北方边境地区的防范军事力量。另外派人刺探匈奴的有用情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匈奴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等真实的情况。给匈奴以致命的反击的计划在一步步推进,打败匈奴的日子指日可待。
有一天,汉武帝,听个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占据河套地区的月氏国,月氏国被迫远走西域,不知去向。并听说:月氏国的国王被匈奴人杀害后,用他头颅做成酒器而用。汉武帝,于是在全国发出,招募去西域寻找月氏国的使者,想和月氏联手来攻打匈奴。
招募去西域的布告发出不久,有个叫张骞的侍从郎,被汉武帝选中了。公元前138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汉武帝为张骞在长安西门外,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张骞很激动,擦去了感激的泪水,带着汉武大帝的殷切希望,带着大汉帝国的伟大使命,带着对故土的热恋,带着100多随行的坚强勇士,告别了长安熟悉的雄伟宫殿,告别了同朝为官的战友,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远去西域的漫漫征程。
张骞没想到;他的使团刚一出陇西,经过匈奴领地时,就被匈奴全部抓去。自己也被匈奴带到了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扣留起来了。匈奴王咆哮着对张骞吼道:“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他被逼娶妻,一扣留就是10多年。但他始终没忘记出使西域的使命。
他从匈奴逃脱后,没回汉朝。而是带着部分随从继续向西域走去。他们走过了很多险要的崇山峻岭,越过了千里无人烟的漫漫沙漠。翻过了的鸟兽皆无雪山高峰,忙,穿过了茫茫无边的原始大森林。终于到达了西域大宛国。这时出行的使者,已所剩无几了,全都牺牲在了艰险的旅途中了。在大宛国,张骞受到了国王的盛情款待。后又经康居,最终找到了不断西迁的大月氏国。
此时的月氏国,地处阿姆河流域,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所以月氏国,已不是从前被驱赶的月氏行国。这里离匈奴太远了。匈奴威胁不到月氏国的安全,月氏国也不想在远征匈奴了。张骞在月氏国停留了一年,为说服月氏国与大汉联合抗击匈奴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张骞无奈,只好踏上了回国的万里征程。尽管,他回时走了丝绸南路,但还是被匈奴有抓去。重又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小儿子。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才逃回汉朝。并向汉武帝详细的报告了西域的情况,画出了一条从长安到大月氏国往返路线图。在这条空前的路线图上,张骞细致的标明了,所经的国家、城市、和山川地理风貌。张骞此次出行西域的伟大行动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加赞赏。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
公元前119年,匈奴以被逐出河套地区,赶往漠北。西域很多国家也不再依附于匈奴,大都归属大汉朝。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西红柿等相继传入内地。内地的丝绸、瓷器、铸铁、凿井等物品和技术也传到西域。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汉武帝,为了打败中国北方强大的匈奴帝国,派张骞作为大汉使者出行西域,去找大月氏行国联手。张骞出行历时13年,行走几万里,历经千辛万苦,生死磨难,回到大汉长安。出发是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张骞和堂邑父二人了。
张骞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他却给雄韬大略的汉武帝带回的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西域各国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给西汉王朝和西域诸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大汉驱赶匈奴和更快的消灭匈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从张骞开通古丝绸之路后,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继续西行至罗马,越过帕米尔高原南到印度,阿拉伯世界,和北非的埃及等。这条丝路,把欧、亚、非大陆连载了一起。把两河流域文明,恒河流域文明,尼罗河埃及文明流域,地中海希腊文明等和中华文明连在了一起。
这条丝绸之路给世界东方和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东方大国的丝绸,陶瓷和文明惠泽了西方世界,西方蛮夷小国的玉石、宝马、胡萝卜,西红柿、胡椒等东方稀有东西,也被传到东方,在东方这块热土的上开始升华,开始种植,开花、结果。从而更加灿烂了中华文明。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也为西方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精神。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要求各国各地区抓住机遇,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再创丝路辉煌。
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大“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这条延续了千百年的贯通东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无疑会给我国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无疑会给丝路上所有的乡镇、城市,国家带来新发展好处的。
我们相信:通过丝绸之路上所有城市和国家的努力,这条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经贸交易带,会注入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力。为世界的经济发展,为地区的经济繁荣,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安全,再创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同是为了抗击匈奴,秦皇筑长城,汉武通丝路。却给两个强大的帝国王朝带来了不同的命运。秦皇的功绩,汉武的辉煌,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成败的光华,带着中华远古的情和泪,悲和乐,喜与怒,向我们飞来,让我们惊叹,让我们深思,让我们笑谈不已。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为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从小,读过一个个关于王昭君的故事,每一本书都将王昭君远嫁匈奴后,与单于呼韩邪的生活描写得和睦美满。我不知道作者这样断言的依据是什么,但当时天真的我还是极愿相信这样一个娇弱、可爱的绝代美人是应该生活得高贵、舒适,甚至奢华一些的。现在,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公元前33年,年近60岁的南匈奴呼韩邪来到长安求婚,因小人毛延寿算计,“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的王昭君淡淡地扫视后宫成百上千如她一般遭冷遇的佳人美姬后,竟毅然决然地表示愿意远嫁匈奴。
在我看来,昭君的这一举动只不过是厌倦了被人忽视的生活,渴望面见龙颜而做出的无悔抉择。也许她原先所想象的结果是赢得皇帝的青睐,至此摆脱宫女的身份,挣脱出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当汉元帝见到这位“娥眉绝世不可寻”的绝代佳人时,却能忍住无限的惊异、伤感、懊悔,甘愿将她献给这位足以当昭君父亲的单于。可以想象,昭君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羞愤,她对汉元帝像玻璃城堡般的爱彻底地粉碎了。
在前往匈奴的途中,昭君与御前侍卫宇文成产生了爱情。虽然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这种爱是违反礼教、违反道德的。但这些都阻止不了这对青年男女炽热的爱情,直到呼韩邪察觉了此事,将宇文成处死。我相信,自此以后,昭君是不会爱任何人的,至于那些书上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我认为这全是现代人的主观臆想,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试想,一个女人在经历过两次重大的爱情挫折后,她还会鼓起勇气再去爱吗?更何况面对的是比自己大两倍的男人。
昭君是无奈的,是上天造就了她的美丽容貌,却又安排了她的不幸命运。在塞外的风雨四十年中,她像个无生命的娃娃似的被人摆弄。
当现在银幕上的昭君以一个“和平大使”的形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愕然了。历史的幕布太厚太重,背后女儿们无奈的哭泣声是传不过来的。现代人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给这些远嫁的女儿们一些安慰。
我相信,塞外的昭君无爱。
沙漠,一个令人遥不可及的地方,在那里,有着60多度以上的高温和将长达七天不喝水的危险,没有美丽的绿洲,只有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没有清澈无比的小泉,只有几株长满刺耸拉着头的仙人掌;没有满地金银财宝,只有土黄色的沙子。
当我们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或者面临口渴的危机的人儿感到可悲时,却不曾体会到那些沙漠旅行者的感受与收获。我们惋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要结束,他们却在沙漠中不放弃希望的寻找着出路与湖水;我们可悲那些因为好奇而闯入沙漠最终丧失自己生命的人,他们却拖着疲惫和撑不下去的身体艰难的行走着。或许,对于他们而言,沙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有着骆驼,有着仙人掌花,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仙人掌花里还有充足的水分。
塞外的沙漠,一直是一个传说点。从不曾听那些沙漠旅行者说过塞外的沙漠究竟是什么样子。塞外的沙漠,茫茫无际,从远处看一直是一片土黄色的沙子,火辣辣的太阳在茶余饭后变成了美丽的夕阳,那么美,似乎处处闪着金光。尽管是下午时分,金黄色的余晖照耀在身上也一直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恢宏,孤独、寂寞、悲伤的心情也会烟消云散。王维用奇特的笔墨来把俗称”死亡之地“的塞外沙漠描绘得奇特壮美,使人感到风光无趣,不再是那么枯燥无趣,沙漠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大漠无垠,沙丘连绵,真是奇特佳句!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从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
六年级:提拉米苏甜 真实姓名:陶诗佳
小桥流水,鸟语呢喃,柳姿婀娜,鱼翔浅底。这一幅幅灵动的画卷,早已定格成我心中绝版的清柔。但似乎这长久的缠绵消磨了最初的心动,化作了寂寞的背景。心在躁动……
有一次,陪父亲开车去出差,经过飞沙扬砾的塞外:远远地望见无休无止的干旱贫瘠中傲然挺立着一大片胡杨。巨大的树冠犹如擎天的大伞,浓浓的翠绿与身后一望无垠的金黄相映成一幅苍凉壮丽的生命画卷。肆虐的狂风中,胡杨笔挺地立着,似乎向呼啸的狂风挑战。而从容凛然的姿态,宣告着一种绝不屈服的倔强和刚强,铮铮傲骨尽显英雄本色。一颗又一颗的胡杨砌成希望的围墙,它们共同抵御寒风,迎接挑战,排遣寂寞,以坚韧执着的意志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这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是卓尔不群的雄奇。听父亲说,胡杨的根扎得很深,它能够在地下绵延数万里,直至寻找到了那滋润生命的水源。我敬畏地望着这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的英雄胡杨,我的心灵接受着神圣而庄严的洗礼。一瞬间,我忽然彻悟了什么是生命的执着,什么是生命的昂扬。
——大漠孤烟,风卷残霜,皑皑白雪覆盖了他重归故里的期盼。荒廖的贝加尔湖边,不是大自然银装素裹的分外妖娆,而是“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苏武。匈奴三番五次劝降,他却依然“心存汉社稷”。他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大漠孤烟不辱使命,秦关明月不断其志”的气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他抱着“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在茫茫大漠中渐行渐远,把那“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的背影,定格为一曲苍凉的悲歌。执着是苏武“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的义无反顾,是胡杨于生命的永不言弃。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代枭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远征乌桓,大败单于。登临碣石,横槊赋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一介布衣到军事霸王,从官渡之战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胸怀天下一统,时刻为实现壮志宏图而奋斗。昂扬是曹操在知命之年依然戎马倥偬,是胡杨于水源的不懈追求。
塞外强劲的风夹杂着天籁的鸣声,我望着静默中千姿百态的胡杨,仿佛又看见了“成仁取义”的文天祥,期望“北定中原”的陆游,“为变法流血”的谭嗣同……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追赶着,呼啸着,有人轰轰烈烈奔向幸福抑或是痛苦,有人寂寞地走向远山的落霞。这条征途,是命中注定,亦不能回头。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命,何不改变生命?当阳光照亮,提醒黎明的苏醒时,我们又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不要被别人落下,加快步伐;不要独自徘徊在原地,不顾一切跨过所有挫折与苦难;不要让生命戛然而止时有太多遗憾,一路向前,义无反顾。
怀抱执着,怀抱昂扬,冲破羁绊,让生命飞扬!
宜兴市实验中学初二:李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