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北京的作文
寻找,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寻找时因为我们迫加需要
那一年,我去了北京,看到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心中不禁发出一声惊叹。
抚摸着残损的汉白玉石柱,似是触及了我心中最深一层的忧伤,1860年的战火炽燃,那一团火,烧灭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变的坚强习惯,难道我们中国人只能践踏,毁灭,民族之魂被英法联军毫不留情的践踏,宰割?
千百年后,中国将化凤凰去飞向那世界的山顶,拥有“一览众山下”的王者风范。
来到北京,除了圆明园,还有一个修筑了两千多年的长城伟筑,它的建造者——秦始皇,这个唯一统一全国的君主,最后,在遗憾中死去,他死去了,可精神未死,长城是中华人民的骄傲,因为前辈们的努力让我们中国,依然不倒。
来到了长城的一角,自己一个人站在烽火台上,似乎看到几千年的春秋争王。最后,这一个唯一的天下落入了秦家之手,秦始皇用自己的才智得到了这一切。只是只是这一切也毁灭在了他的暴政之手。似乎又看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我们的手中,跳动着,只有抓住它,中国方可兴起。
到了北京,想必大家都知道北京烤鸭吧!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来到美食街上,北京的特色小吃在我们的眼中呈现。糖葫芦,烤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美食,拿着糖葫芦,我来到了紫禁城门前,看着历代人为一个龙椅而拼的你死我活,心中不禁有些可笑,我可笑为了一个天下,而去杀害那么多人值吗、当一个皇帝,不就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吗?而用这鲜血建造的龙椅,有谁是以当就是永远呢?如果为了一个天下而去杀害那么多人,那么倒不如当个百姓来的愉快,来的逍遥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在旅行中寻找,在一直沉默的遗迹前,我寻找到了民族之魂,它永远是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让我们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寻找那丢失的民族之魂。
终于,历史长河结束,新世界的开始,渐渐地中国会强起来。
我们一直坚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时间它会冲刷记忆,但是,它不会冲刷我中华民民族的羞耻,这份耻辱会将我们中国变的更强大。
北京,一个是中国首都,是一个无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挤破脑袋也想定居的地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春秋、辽代、金朝、明朝、元朝和清朝的开拓者们都曾在这里定都,想象中的北京既陌生又熟悉,应是大气磅礴金壁辉煌还是美丽优雅古色古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一路上我们热情的讨论着,活泼灿烂的笑容仿佛在为首都致敬,发出明亮而又支离破碎的光。
于是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念想从脑门儿中爬出来的时候,飞机一路到达了北京。
承认梦想有些垮台了,炎热的天气炙烤着我们的心,竟不如家乡成都湿润的天气来得好,和蔼的导游史阿姨和我们一起坐在车上,一面歇息一面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北京很有些旧旧的啊,其实独有它的风味,在这儿你们往东看,看到那边的矮房子了吗?诶,那是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我一向喜欢玄学风水之类的东西,没想到今天竟然从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中看出端倪来。
初游故宫·淡然
故宫,在中文注解中为“故人住过的宫殿”,而我却想说,那不过是故年的皇宫,破碎的年华罢了,这里即使政府为它装饰,重修,改变,也掩不住那扑面而来的的古旧。年华似水,韶华如飞,如今又过了几百年,即便那明三暗五的大门在百年前如何的华美绝伦,宫殿再如何的雍容大气,进门伊始至跨出门槛,都透着一份寂寥,但健身和游玩者甚多,却平添了一份让我不舒服的气息,再加上骄阳似火,我们也就不得不匆匆离去。
二游周总理纪念馆·浓郁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气宇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此时我正呆呆的站在纪念馆的一个角落,望着照片上浩气凛然的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突然想起不知多久以前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他精神的课文。“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周总理去世后,没有将自己葬在陵园,也没有修巨大的纪念堂,而是将自己的骨灰,洒向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什么品质能比清廉高尚更好呢?即使他不够聪明,也会受人欢迎的。
想到这儿,我已热泪滚滚。
三游长城·无奈
心中的长城是蜿蜒的巨龙,蛰伏在中国的命脉上,登顶后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望城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肯定也是如画如歌的。
其实不然,当我们这些孩子大汗淋漓的爬上长城后,就没有来是那样意气风发了,原因无他,首先累不说,景色也是稀松平常,石半下露出的小草青黄不接,毫无特色,小贩丑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矿泉水10元一瓶,冰棍十元一个。”我也再无兴趣在这里观看,再怎么梦幻的景色,也会被罪恶污染了一块疮痍。
大家相视一笑,心中了然,缓缓地,搭着楼梯,一步一步的走下了长城,难到人生不这个样子的吗?当你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峰,世间的风景早已看倦,人性的丑恶慢慢浮出的时候,你还会不会保持你原来的本心呢?
我想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我终于明白了北京是中国首都的原因了。不仅是龙脉龙气最充裕的地方,不仅是古时许多朝代皇帝定都在这里。
是因为,是因为人心啊,这里繁荣,这里井井有条,这里错综复杂,这里竞争激烈!这里,便是中国欣欣向荣的标志。
我讨厌,却又爱这样的北京。
今天,我和妈妈专门去了牛街尽情品尝了甜香可口的老北京特色小吃。那里的小吃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艾窝窝,豌豆黄、糖卷果、奶酪魏……,哈哈!大家随我一起去品尝特色小吃吧!
我们先来到了“牛街洪记小吃店”。饭店里人头攒动,吃饭的人还真不少。各种美味食品琳琅满目,我和妈妈点几份小吃。一会,驴打滚端上来了。驴打滚是椭圆形的,表面是土黄色。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驴打滚送入口中,哇!味道好极了!吃到嘴里感到黏黏的,里面居然还是我爱吃的豆沙馅儿。我问妈妈:“这么好的驴打滚是怎么做的呀!”妈妈告诉我,外面是用黄豆面,里面裹着豆沙、红糖。妈妈还给我讲了有关它的历史故事呢!传说清朝老佛爷宫廷菜吃烦了,让御厨给她做一道新菜,御厨自己创新把黄米面里放上馅做成了菜。菜做完后正要端上的时候,太监小驴正巧撞到了御厨,新菜掉进了黄米面里。御厨重新做菜是来不及了,他只好把掉进黄米面里的新菜端给老佛爷品尝。谁知老佛爷还赞扬说:“这菜真不错,名字叫什么呀?”御厨想,这是小驴儿闯的祸,随口就说叫“驴打滚”由此驴打滚才得名。哈哈!这个故事有意思吧!
接着,服务员阿姨又给我们端上了一份小点心,名字叫艾窝窝。艾窝窝长得像一只雪白的小兔子,圆乎乎的。艾窝窝的味道那是相当的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做成的馅,有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看着看着,我的口水都流了出来了吃完艾窝窝了,不知道下一道点心是什么?正想着呢,一个黄色东西放在桌子上。呀!原来是豌豆啊!豌豆黄外表是黄色的,皮看起来非常光滑,吃到嘴里非常爽口,甜甜的。
走出“洪记小吃店”,妈妈又提议带我去吃“奶酪魏”的奶酪。说这可是有名的宫廷小吃。奶酪魏是一个不大的传统风格的小店,走进去墙上贴着各种口味奶酪的图片。我们点了两碗奶酪,一碗宫廷奶酪,一碗是黄奶酪。我的宫廷奶酪是白色的,我用勺子挖了一大勺放进嘴里。哇塞!太凉快了,一直凉到了心底,如果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口,那一定爽口极了。
因为肚子容量实在有限,我不能把老北京的传统小吃一一品尝。怎么样,大家也一定吃饱了吧!下次再跟随我一道品尝老北京小吃吧!
北京市翠微小学四年级:陈茜园
老北京的炸酱面
炸酱面是老北京的特色美食之一。听别人说,一进老北京炸酱面馆,就会有一百多个服务员来招呼你。我有点不相信,到北京旅游的时候就去了一趟老北京炸酱面馆。
那天,当我们走进面馆大门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来招呼我们。十分钟过去后,面馆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当有两位客人走进面馆时,面馆里所有的服务员都一起喊:“两位里边请!”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们进去的时候他们不一起招呼我们呢?大概是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太早,面馆里人太少了吧!我吃了一口炸酱面,差点吐出来,这面实在太难吃了,还是南方的菜好吃啊!
尽管在老北京的炸酱面馆里我们没有被服务员一起招呼,但那儿的经历还是挺难忘的。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成都双庆小学北校区四年级一班四年级:肖荣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小吃因为悠久的历史已经很完美,而北京又是帝王之都,小吃色形味俱全。谈起老北京小吃,不得不提起那京城十三绝。
豆面糕、糖耳朵、面茶、撒子麻花、萨琪玛、糖卷果、姜丝排叉、艾窝窝、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只要是老北京人,肯定知道这些,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
豆面糕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说起他的别名,俗名一定不陌生驴打滚。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清真小吃。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香、粘、甜,有着浓郁的黄豆粉味。吃进嘴里先是微微的一种苦,但很淡,咀嚼后,甜开始蔓延,但也不腻,真是人间极品。卖这些的都吆唤着:豆面糕来,要糖钱!或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这些的多为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得锃光瓦亮,借此引人的眼光,以招揽生意。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到春节,小店都要上这个品种,这是要卖到夏末秋后的。做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了,先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这些也是事先炒好的。这种东西也可以冷食。做完后色着雪白,形状似球,质地粘软,口味香甜。不仅老北京人喜欢吃,就连进京的外地人也常常品尝这种小吃。
糖耳朵,别名蜜麻花。前人曾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可见蜜麻花有一段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糖耳朵的好坏我们看起来可难了。
好的糖耳朵,颜色必须棕黄油亮,质地松软。这里的放碱更是一项技术活,放多了会酸,放少了又会差。糖耳朵要炸的透,吃蜜要均匀,松软绵润才正宗。
怎样,口水流出来了吧,这三绝还是冰山一角。如果你还想了解,那口水可就流不尽了。只要你一吃,便知道这些小吃有多绝了。
人们提到北京特产,总免不了“北京烤鸭”,而我不谈这个,我要介绍老北京小吃。
来到老北京前门的青云阁,据说谭嗣同、蔡锷都常常光顾。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儿,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卤煮火烧的。使我垂涎三尺。我要了一碗。往里面一看,火烧和羊杂混在汤里。我夹了一截羊小肠,细细的,放在嘴里咬,嫩嫩的、滑滑的、软软的,火烧味儿更绝,十分入味,据说是祖传秘方,经精心调制而成,难怪这么好吃,我连汤都喝光了,连碗都不用刷了。
刚才的卤煮火烧是“小肠陈”的杰作(卤煮火烧其实是用卤水煮火烧)。这里有许多著名老北京小吃,如:“‘羊头马’、‘爆肚冯’、‘小肠陈’、‘年糕钱’、‘奶酪魏’、‘茶汤李’”等等,这些店很多都是百年老字号。也许人们对这些名字很陌生,其实前两个字是饭菜内容,最后一个字是做得最好的人的姓氏。我最喜欢“奶酪魏”的“宫廷奶酪”。乍一看感觉已经很不错了。吃到嘴里,便感到它的做工十分精良,口感细腻,入口即化。如果慢慢品尝,会吃出它特有的香味。由于刚从冷藏柜里拿出来,冰冰的,使它的味儿更好。虽然一小碗很快吃完了,但是却令我回味无穷。直至下一道菜上菜为止。
豆汁焦圈是最著名的,在我看来喝不惯,老北京人却很喜欢它们。
我喜欢北京,我更喜欢老北京小吃。
北京,一个是中国首都,是一个无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挤破脑袋也想定居的地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春秋、辽代、金朝、明朝、元朝和清朝的开拓者们都曾在这里定都,想象中的北京既陌生又熟悉,应是大气磅礴金壁辉煌还是美丽优雅古色古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一路上我们热情的讨论着,活泼灿烂的笑容仿佛在为首都致敬,发出明亮而又支离破碎的光。
于是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念想从脑门儿中爬出来的时候,飞机一路到达了北京。
承认梦想有些垮台了,炎热的天气炙烤着我们的心,竟不如家乡成都湿润的天气来得好,和蔼的导游史阿姨和我们一起坐在车上,一面歇息一面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北京很有些旧旧的啊,其实独有它的风味,在这儿你们往东看,看到那边的矮房子了吗?诶,那是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我一向喜欢玄学风水之类的东西,没想到今天竟然从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中看出端倪来。
初游故宫·淡然
故宫,在中文注解中为“故人住过的宫殿”,而我却想说,那不过是故年的皇宫,破碎的年华罢了,这里即使政府为它装饰,重修,改变,也掩不住那扑面而来的的古旧。年华似水,韶华如飞,如今又过了几百年,即便那明三暗五的大门在百年前如何的华美绝伦,宫殿再如何的雍容大气,进门伊始至跨出门槛,都透着一份寂寥,但健身和游玩者甚多,却平添了一份让我不舒服的气息,再加上骄阳似火,我们也就不得不匆匆离去。
二游周总理纪念馆·浓郁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气宇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此时我正呆呆的站在纪念馆的一个角落,望着照片上浩气凛然的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突然想起不知多久以前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他精神的课文。“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周总理去世后,没有将自己葬在陵园,也没有修巨大的纪念堂,而是将自己的骨灰,洒向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什么品质能比清廉高尚更好呢?即使他不够聪明,也会受人欢迎的。
想到这儿,我已热泪滚滚。
三游长城·无奈
心中的长城是蜿蜒的巨龙,蛰伏在中国的命脉上,登顶后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望城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肯定也是如画如歌的。
其实不然,当我们这些孩子大汗淋漓的爬上长城后,就没有来是那样意气风发了,原因无他,首先累不说,景色也是稀松平常,石半下露出的小草青黄不接,毫无特色,小贩丑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矿泉水10元一瓶,冰棍十元一个。”我也再无兴趣在这里观看,再怎么梦幻的景色,也会被罪恶污染了一块疮痍。
大家相视一笑,心中了然,缓缓地,搭着楼梯,一步一步的走下了长城,难到人生不这个样子的吗?当你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峰,世间的风景早已看倦,人性的丑恶慢慢浮出的时候,你还会不会保持你原来的本心呢?
我想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我终于明白了北京是中国首都的原因了。不仅是龙脉龙气最充裕的地方,不仅是古时许多朝代皇帝定都在这里。
是因为,是因为人心啊,这里繁荣,这里井井有条,这里错综复杂,这里竞争激烈!这里,便是中国欣欣向荣的标志。
我讨厌,却又爱这样的北京。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老 北 京 在 车 站
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它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作为首都的北京当然也不例外。随着北京的飞速发展,老北京的文化却正在逐渐消失,只是在四合院、茶馆还能有一点点京味。
在我每天上下学等车的车站,却有一位“老北京”。两鬓都已经斑白的他一年四季都会在上下班高峰期出现在车站,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总是手里拿着一面红旗,当公交车进站时就挥一挥,“来来来路!”略显苍老却响亮的声音会传遍整个车站,送入每个人的耳中。这里的老北京就是一位车站管理员。
每当汽车进站时,他总会提醒人们站在站台上,注意安全。如果你要是问他有关乘车路线的事,他会详细的为你解答,而且有时还会和你聊几句家常呢!
不论多早,我来到车站时他都已经开始工作了。“小伙子,上学去呀!”每次见到他,他总会热情的向我打招呼,“困吧?来,我这儿有报纸,美国大选……”。也许你会诧异: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打招呼?但如果他天天这样热情,你就不会觉得诧异了,反而有一点温馨的感觉。久而久之,每天在这个车站等车的人都会以笑容回应他的热情。
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他的歌声。虽然京剧我从小就不太爱听,他的歌声却给了我不同的感觉。虽然不知道名字,甚至连词都听不懂,但声声传入耳铿锵有力。困倦的你来到车站,听上一段纯正的京剧,浓浓的家乡味就会使你精神一振。而像《长相依》这些老歌由他唱出来,一种怀旧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他也特别喜欢和别人聊天,只不过聊的已经不只是天气之类的了,还有国内外的时事、要闻,德甲意甲联赛,NBA等等。
从他身上我不仅感觉到了那种只能在电视上才能感觉到的京味,更觉得老北京和现代北京融为了一体。
在这个现代的车站,来往无数的现代人,而“老北京”作为新北京的一部分也在影响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老北京、新北京都在车站。
评析: 文章构思比较新颖,较好地从车站中引出了一位老北京,写出了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平淡朴实,人物的性格特点很鲜明,有一种特殊的现实意义。
不足:题目不太恰当,可改成车站里的老北京等等。结尾一句也有些牵强。
摘要:中秋节是六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节以外的第二大节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大金礼集》卷32“休假”条记载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级官员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节在北京又称八月节,经明朝的发展,在清代乾隆间形成高潮,因乾隆属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万岁节”,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庆贺生日,许多中秋习俗是在乾隆年间形成,一直沿袭至民国,丰富多彩。祭月……
中秋节是六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节以外的第二大节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大金礼集》卷32“休假”条记载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级官员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节在北京又称八月节,经明朝的发展,在清代乾隆间形成高潮,因乾隆属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万岁节”,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庆贺生日,许多中秋习俗是在乾隆年间形成,一直沿袭至民国,丰富多彩。祭月
老北京民间视月为神,把月亮称为月神、月姑、月宫娘娘、太阴星君或称月光神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动。《燕京岁月时记》中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璧辉煌,市肆问多卖之者。长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拜月方式很多,有的供月光马,有的不供月光马,但都面对月出的方向摆好供桌。供桌上讲究“五供三不摆”:一供福;月饼代表大团圆,苹果代表“平安就是福”;二供禄:供桌上要摆上香炉、腊扦和花瓶,腊扦上放红色蜡烛,下面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三供寿:摆放大桃和石榴取意“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四供喜:摆放切成花瓣型的西瓜和九节藕,寓意“花好月圆,喜事连连”;五供财:把鲜栗子和枣放在柿子四周,寓意“早早利市”。三不摆,拜月时一不摆“自来白”;二不摆“梨”,因梨的谐音是“离”,中秋人们期盼的是团圆;三不摆是花瓶里不插花,一般供花是插给玉兔吃的毛豆枝和象征娑罗树的鸡冠花,希望玉兔能捣仙药给人以长寿。由于受皇帝每年秋分亥时到“夕月坛”祭月是也含二十八星宿的影响,民间祭月有的也有其内容。
今儿个是大年初一,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没什么人。我们在家里闲得无聊,于是爸爸提议,我们一起去逛庙会。
一路上顺顺当当,人也不多,可一到地坛庙会的天桥上,就看见大大小小的人头在涌动,人们在天桥上缓慢地行走。天桥上下人满为患,道路两旁有警察维持秩序。虽然庙会入口张灯结彩,可我满眼还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站在天桥上定睛一看,庙会里面更是人山人海。
我们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进了庙会的大门。一进庙会,我立刻就被它那传统的气氛所吸引——满眼都是火红的颜色,处处体现着过年的气氛。我和妈妈一起挑选了一束“稻穗”—— 一颗颗栩栩如生,都蕴含着对新的一年丰收的美好祝福。“祝福”被我们高高举起,我的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我望了望人群,人们个个都是春风满面,想必他们也从这人山人海的热闹庙会中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老北京的年带给人们的是快乐与幸福。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小吃街。街上满是买卖人的吆喝声:“油炸臭豆腐,烤羊肉串,冰糖葫芦嘞……”“快来看嘞,正宗的老北京灌肠,油面茶嘞……”所有的摊位前都是顾客,门面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街道都变成了人海。再看看吃小吃的人,因为没有座位,所有的食客不辞辛劳,手中托着一个塑料碗,手上拿着勺或筷子,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边吃边发出咂吧嘴的声音。寒冷的新年里,来上一碗热腾腾的小吃,那真是“年”给我们的大礼!我也不例外,以前觉得脏脏的小吃,现在竟觉得那是何等的美味!就连一碗臭豆腐,我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赞叹:“好吃呀!”这也许是庙会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吃完小吃,我们的庙会之旅也就接近了尾声。这次出游让我认识到了北京悠久的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更让我感受到了庙会的魅力。